萧山自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后改名永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萧山。
萧山城横跨城河的古石桥众多,这是浓缩的萧山桥文化,传承着萧山几千年文明史。每每路过萧山城河的七座古石桥,便会有一种厚重的岁月沧桑感扑面而来。遗憾的是,无论久居萧山的人们、思乡心切的游子还是行色匆匆的过客,在萧山老城区的文化路上沿着城河这样走上一趟的时候,鲜有人用心留意它们。
一、回澜桥
古回澜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老城厢的东面,是一座跨在城河上的石拱桥。古回澜桥是城河上坡度最大,桥拱最高的桥,南北两端各设台阶21级。金刚墙立柱镌刻有楹联:“半市七桥足证东土人烟聚,一河六港汇使南流地利兴。”足以反映出当时萧山的繁荣景象。按字面意思理解,当时有桥梁7座,港湾6个。然而,究竟是哪7座桥、6个港?你知道吗?
二、东旸桥
东旸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明《万历萧山县志》:“嘉靖时筑城,乙卯,防倭寇奔突,桥道拆毁,令魏堂督民修之。”清《萧山县志》:“经费汤克敬独任”。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4.5米,宽3.95米。
东旸桥看来是城河上众多古石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桥,桥面北长南短,现存台阶为北13级、南9级。肩部有饰龙形的锁石各一,东西有桥栏,以饰仰覆莲的石柱为间隔,在石桥的台阶上,有纵向铺就的两条石道,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古代的独轮车过桥而设的。有了这两条石道,想象中后来出现的双轮车应该也可以拉着过桥的。若果真如此,则东旸桥畔在当时也可能是一个市井繁荣之地。
三、凤堰桥(古惠济桥)
凤堰桥(古惠济桥)在竹林桥的东边竹林寺弄口。明嘉靖《萧山县志》称其为凤堰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在古崇寺遗址建;明代时,在惠济寺前;清同治六年(1867年)竹林寺僧善缘重修,又称竹林寺桥,因惠济寺(竹林寺)而得名 。桥面宽3.3米、长2.6米。桥北侧金刚墙西侧有“大清同治六年八月吉日重建”字样。
凤堰桥桥拱相对较高,南北各有台阶20余级,因现在北面文化路与桥脚的高差,桥的北面台阶较低处呈八字状,从人行道东西两边下桥。
四、梦笔桥
据史书记载,梦笔桥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公元479年—482年之间),历代屡经修葺,现为清代建筑,是萧山区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桥借“江淹梦笔”之意,故名梦笔桥。如今,桥北镌刻的“梦笔桥”碑还算清晰,只见上面写道:梦笔桥全长14.5米,跨径5.1米,宽2.5米,矢高3.5米。1993年4月,梦笔桥被列为萧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远看梦笔桥并不扎眼,两端各有现存的台阶6级。梦笔公园在桥的西南,到了傍晚这里市民们茶余饭后散步之处。1984年,梦笔桥南端立着一石碑,镌有“古梦笔桥”及北宋文人华镇咏桥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对诗中的“欲【】梦中传彩笔”,有的资料写的是“欲向梦中传彩笔”,而有的资料上写的是“欲问梦中传彩笔”,鉴于说法莫衷一是、真假难辨,故只能以“【】”代替。
五、仓桥
明嘉靖《萧山县志》载,仓桥“在便民仓前”,故名。仓桥长15米,跨径5.40米,宽3.6米。1998年4月,被列入萧山市文物点。
古仓桥东侧桥额上镌刻“城中第四桥”,西侧桥额镌刻“丰济桥”和“古仓桥”。桥南东侧有题记一处,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样(道光丙申年为1836年),下为捐助修桥人名录;桥北东侧另有题记一处,是一九九八年初夏的修理碑。仓桥与永兴桥、市心桥(古真济桥)等,在桥的建制上基本上相同,但桥拱要高一些,南北两端各有现存的台阶十五、六级。
如今,仓桥东南角的梦笔公园里,大树参天。在公园的西北角,建有亭子,它也是市民戏曲沙龙的演出场地。仓桥西南角的公园较为平整,场地宽敞,是市民休闲和跳舞的场所。
六、市心桥
市心桥,始建于南宋,称都亭桥,旁有跓跸亭。明嘉靖《萧山县志》称“市心桥”。桥长8.2米,桥面长4.7米,跨径4.6米。东侧桥题石记曰“古真济桥”“道光十九年九月重建”。1998年4月,公布为萧山市文物点。
市心桥段跨城河的桥共有三座,两边是新桥,中间是古真济桥,古真济桥两端现各存台阶五、六级。古真济桥西边的新桥连接市心南路通行汽车,东边的新桥仅供人行。在古真济桥西侧新桥的人行道上,有两位清代老者在下棋,一顽童在边上观看的惟妙惟肖的塑像,倒真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七、永兴桥
古永兴桥桥名据南宋《嘉泰会稽志》称“西桥”。明嘉靖《萧山县志》称“永兴桥”。清代《萧山县志》载:“在河西北,一名新桥,俗呼西桥。”桥全长10.5米,宽3米。1998年4月公布为萧山市文物点。2005年4月,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所花费20多天时间对永兴桥进行了再修缮,挖出盘踞在桥间的树根,确保了桥的稳固。紧邻永兴桥的东边,是新桥凌家桥,大多数人称永兴桥所在的这个地段为凌家桥。相对于永兴桥而言,凌家桥较为宽阔和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