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天在朋友圈里发了织毛衣的图片,很多人都惊讶的问:“现在谁还有织毛衣穿的?谁还有穿手织毛衣的?”</h3> <h3>是啊,太少啦。穿的人少编织的人就更少了。而我一直钟爱自己手工编织的衣服,编织是我日常生活中的常态。😁</h3><h3><br></h3> <h3>以前织是单纯的为了穿而织,而现在是把它当做我日常修心、静心、休闲的一种方式。心情需要的时候拿起来织几圈,不紧不慢不着急完成。 </h3><h3><br></h3> <h3>我喜欢坐在有阳光照射的阳台,泡上一壶茶边喝边织把他当做一种放松、一种休闲、一种享受,编织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br></h3> <h3>我会从领子开始往下连着袖子一起织,一根线织到底不用缝。这种方法儿织出来的衣服既舒服又美观,不过这种织法儿的技术含量是蛮高的。</h3><h3>
手工编织的毛衣柔软、蓬松、暖和,而且是独一无二永远不会被撞衫的。哈哈😄我可以很不谦虚的说我的手艺相当不错。有句话说“名师出高徒”,我的师傅就是我妈。<br></h3> <h3>都说遗传基因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还有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特别大特别重要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h3> <h3>我姥姥就属于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的那种人,她打的盘扣一般人比不了。当年方圆几里的人家儿都知道我姥姥手艺好人又慈善,所以很多要出嫁要娶媳妇的人家儿都爱找我姥姥帮着做活儿。</h3><h3>我妈就很好的遗传了我姥姥的基因,不过我姥姥是会缝我妈不仅会缝她还会编织。</h3> <h3>我七岁那年我妈花了十二块钱,托关系找人买了二斤枣红色残次品的毛线,因为正品贵不舍得买。</h3><h3>说残次品就是线段粗细不大均匀,不过颜色很正并且是纯毛的保暖性也很好。那个年代穿毛衣的人极少尤其是孩子。<br></h3> <h3>我想说的是在那之后连续十年的春节,我妈用她深情的母爱和一双勤劳的巧手,反复用这二斤毛线变着花样的,让我每年过年都穿上了新衣服。</h3><h3><br></h3><h3>就是说十年间我妈用这二斤毛线,给我织出了十件新毛衣。因为我穿的很仔细再加上每年翻新毛线受损很轻,织出来就是新衣服并且每年的花样儿也跟着翻新。</h3><h3><br></h3><h3>这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让身边跟我同龄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我那颗天生爱美的虚荣心。</h3> <h3>那时候的母亲身体很差,长年吃药基本是卧床的状态。每年翻新一件毛衣对她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亲眼见证着她一针一线的辛苦。那一针一线里编织的都是浓浓的母爱,穿在身上暖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那颗小小的懂得感恩的心。</h3> <h3>如果你织过毛衣就会知道,织的过程肩膀和胳膊其实是很累的,尤其是你把它当个活儿来干的时候,表面上看着轻松实质很累。</h3><h3><br></h3><h3>我整天守在妈妈身边,帮着她缠线知道织毛衣对她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所以我会给她捶捶背捏捏胳膊,我也会没事儿的时候就坐在她旁边看着她怎么织。再后来我长大了一点儿大概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妈就开始手把手的教我。</h3> <h3>我妈织毛衣的手艺没有人教,纯粹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琢磨出来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来的。</h3><h3>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织的过程经常会因为不是预期的样子或者是哪怕有一点点儿小的瑕疵她也会抽针断线拆了重织,每当这时我的心就会很疼也很佩服她。</h3> <h3>不管学什么你要是想把它学“精”了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会经常跟妈妈切磋研究,慢慢儿的感觉织出来的衣服越来越满意了。</h3> <h3>后来我当了妈妈,儿子穿的毛衣毛裤都是我一手织的。</h3><h3>
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给我撑线帮我缠线团了。通常是傍晚我从幼儿园给他接回来,我们一边聊着幼儿园里一天发生的事情一边缠线。</h3><h3>
孩子肢体很软他总是双膝跪坐着,两只小手笔直的前伸两条胳膊大大的展开,线走到哪只手了他就适时的小手儿一弯线就顺畅地通过了真会配合。<br></h3> <h3>最让我感动和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情,是在他六岁那年他帮我缠线团时突然说的一句话。</h3><h3>他说:“妈妈,你给我织的毛衣穿着真暖和,因为毛衣里织进去了妈妈对我的爱。”</h3><h3>瞬间我的心像是被电击了一样,我一下子把他搂在怀里任幸福的眼泪肆意的流淌,爱和感恩就是这样一辈儿一辈儿默默地传递着。</h3> <h3>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奏变快,极少有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织毛衣这样的事情上而且也确实是不屑于穿了。</h3> <h3>而我依然愿意把时间零散得分一些出来织毛衣,我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编织世界里不能自拔!乐此不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