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4月27日,我和弟妹一行在表嫂及侄女侄子陪同下,到母亲的故乡河北永年老家怀祖。巍峨永年城,宽阔护城河,风光旖旎,气象万千。</h3> <h3>提起永年,不由想起曹操的名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里曾是广平府治所,如今是“成语之乡”邯郸市的一座古镇。隋唐间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建都,现在则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太极拳之乡”。</h3> <h3>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永年城墙气势如虹,宽阔的护城河,已然是个大湖。</h3> <h3>进城不久,到处可以看到“武家大院”的指路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母亲家老宅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群众称之为“武家大院”。其实当地群众称武家是“三大院、三小院”,这里只是其中一个大院,里面有“武氏三杰”的三个小院。另一个大院在“土改”时分给了农民。第三个大院剩下三分之一的建筑,现在是“武禹襄故居”,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游客特别是太极拳爱好者瞻仰。</h3> <h3>大院入口处牌楼上书“广郡三武”,属于“御匾”。上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题款,下面写“同治六年二月二十六日”。是说皇帝袌奖武家三兄弟都是广府郡的杰出人才。老大武澄清、老二武汝清是兄弟进士,当地有“一门双进士”的佳话。加上后辈,就有“一门四进士,内外俩翰林”的赞赏。老三武河清即武禹襄,文武全才,无心功名而醉心武术,成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名声超越两位兄长。我们是大院主人的后代,管理方免除门票,并找了个优秀讲解员免费给我们作导游。</h3> <h3>“武家大院”又称“武汝清故居”,这是因为母亲的祖父官居二品,德高望重的缘故。武家其实有三座大院,此外还有武禹襄故居,第三个大院“土改”时分给了农民,目前政府尚无人力财力恢复。现在的“武家大院”应该是分家前的住宅,所以能得到较好保护是解放后做了永年县委、县政府大院,县政府迁出后成为镇政府办公机构的缘故。</h3> <h3>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11300平方米,四进三落府邸,是古城保护最好的清代建筑群。武家“一门四进士,内外俩翰林”,充满了传奇故事。这是大院部分景点照片。民间收藏家和文物爱好者陈绍春先生为保护及修复“武家大院”几乎倾其所有,一次就投入六千万元。</h3> <h3>大院呈大写英文字母“E”的形状,三横是三兄弟的三个院落,即民间说的“三小院”。一竖是连接三院落的大园子。现在园子南墙的建筑里开了三个展览馆:清代茶馆百壶瓷器馆、清代皇室纺织品展览馆和清代古牌匾展览馆,也是陈绍春先生的藏宝之处。</h3> <h3>园子里泡桐和山楂树已经花满枝头,旁边还放着一些古代农具。</h3> <h3>老七和生(小弟)和他女儿小婕与老四瑜(二妹)在园子里吃零食。</h3> <h3>进大门往右,就是住宅区。每个大门后都有一块照壁,门上的横匾和楹联都是文物,但已经不都是原物。我们去自己妈妈的家里,要看指路牌,要请导游,也是挺有意思的。</h3> <h3>每个院落前面都有一块大照壁,按建筑学说大概是“隔离又连接内外空间的建筑构件”,还有风水学意义,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照壁上的瓷瓶,谐音“平”,表达了希望平平安安的愿望。</h3> <h3>大院有东门房,西门房。</h3> <h3>进入不同的住宅区,还有“二进厅门房”。</h3> <h3>中间的院落属于太外公的。我们在太外公的藏书阁前合影留念。左边的两个是我侄女福敏及表妹小兰,左四是老二玲(大妹),左五是我表嫂。左六、左七是小弟及他的女儿。左八是老四(二妹),左九老五丽(小妹)。最右边的小帅哥是我的侄子立新。</h3> <h3>我们兄弟姐妹(一、二、四、五、七)及小侄女在太外公藏书阁前留影。</h3> <h3>太外公武汝清是道光二十年进士,官居刑部四川员外郎,相当于现在高院副院长,皇帝授二品顶戴花翎。直隶总督琦善顶替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后,实行投降主义,与英国查里义律草签割让香港的“穿鼻草约”,成为“南京条约”之始端。皇帝派武汝清赴广东押解琦善回京,查抄办理,几处死刑。后来琦善复职为陕甘总督,但任上又违反民族政策,枉法犯罪,朝廷监察时企图行贿,又被武拒贿法办。1852年武汝清赴西宁查办番案(外交事件),番司以重金贿之武坚决不受。时任刑部侍郎的曾国藩曾在报告中说:“上由是知汝清名,尝謂某大臣曰:武员外清正,汝辈不及也”。</h3> <h3>母亲的祖父武汝清(1803~1887)是道光庚子科进士,恰是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的那年,距今180年,过了三个花甲子。母亲伯祖武澄清(1800~1884),是咸丰壬子科进士,1852年中进士,比弟弟晚十二年,那是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兄弟荣登进士榜之日,正是满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兄弟二人都是文武全才,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上贡献甚多。武汝清官居高位,举荐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去北京王府授拳,开创了太极拳传播海内外的新篇章。小弟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其实不乏两兄长的贡献。</h3> <h3>太外公好像有三位夫人,都受封为朝廷命妇。这是原配夫人居室,一幢二层的建筑。旁边是库房,对面有绣楼、帐房,彰显了正室的职权和地位。她和两位侧室都是我们的太外婆啊!</h3> <h3>原配夫人居室旁边设置库房,表示她掌握财权吧!库房现在还是住宅区,可见其规模不小。</h3> <h3>刺绣是古代女子的必修课,大院里专门有供女眷使用的绣楼。</h3> <h3>“中堂客位”可能是家里的会客室吧!</h3> <h3>太外公侧室曹太孺人居室。</h3> <h3>太外公侧室周太恭人居室。古代恭人、孺人都是有一定级别官员妻子的称呼,叫诰命夫人,其中也有级别。夫人约一、二品,孺人约四品,恭人约七、八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照顾干部家属的等级制度。</h3> <h3>在太外公侧室对面是母亲的父亲,我们的外公武光斌的居室。当我们谈到外公住所时,旁边的游客们起哄道:“赶快去向政府要回来”!</h3> <h3>外公武光斌,曾任漳州县长。我小姨妈(妈妈的小姐姐)小时候在外公回家省亲时,对他随从人员讲的福建话惊讶不已,记忆犹新。</h3> <h3>外婆梁俊秀带过我,听说我幼时非常顽皮,她用一根绳子把我栓在桌子腿上,任我在地上爬来爬去,就是出不了这个同心圆。1967年外婆“大串联”来上海,八十多岁还能从后面跨上自行车,让小辈推着观光,令人咋舌称奇。</h3> <h3>外婆和小姨母女、小舅舅一家“大串连”到上海拍的全家福。前排中间是外婆,她左面是汉口小姨妈淑熙和成都小舅妈乐明。中间右一是成都表妹云。后排右起是汉口表妹明华和成都小舅舅皋绪。小舅和舅妈都是著名专家,小舅妈曾是中华口腔学会理事。</h3> <h3>中间是五舅舅,一心精忠报国,抗战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后随傅作义部归顺人民,一生坎坷。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安享晚年。特别是抗战七十周年获抗日军人纪念章和奖金,一慰平生,得享白寿。左起第一人是内蒙表弟玉龙,第二人是汉口表妹明华,在1967年“全家福”中还是小姑娘。右起第一人是内蒙表妹玉红,第二人是汉口表妹明智。“玉”源于“毓”,与我同辈。</h3> <h3>母亲在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北师大内迁)国文系的毕业照。系主任黎锦熙教授曾为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老师,深受毛尊崇。其兄弟八人均为大师级人物,时称“黎氏八骏”。反映毛进京的影视作品里经常有他拜访这位老乡兼老师的场景。</h3> <h3>1946年夏天二舅家绪和我们一家在南京中山陵灵谷塔的合影,时大妹尚在襁褓之中。二舅一表人才,学问道德极好,他同事冯先生认为,家里有这么好的男人就一定会有这么好的女人,后来就成为我们的小姨父了。可惜二舅回到自己无限眷恋的故乡后,因出身问题如自投罗网,一生坎坷。五舅在内蒙亦然。其他弟妹们定居在上海、武汉、成都等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城市,相对平安顺利。</h3> <h3>母亲大学毕业照。</h3> <h3>父母亲的结婚照。</h3> <h3>母亲和两个孙女及重孙女的照片,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享受幸福的晚年。左一小孙女婕,右一大孙女颖,前为重孙女羽辰。</h3> <h3>西侧的院落由母亲伯祖武澄清和母亲的太祖母赵太夫人居住,体现了长子赡养老人的儒家传统。</h3> <h3>这是武澄清的居所“瞻霁楼”。他是母亲的伯祖,就是大爷爷吧!咸丰二年进士,曾任河南舞阳知县,为侍奉老母而辞去信阳知州提名。在舞阳首先发现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加以阐述推广,有多部太极拳论著。大爷爷门徒众多,成才者不少。有“大清同治皇帝敕封武澄清夫妇圣旨碑”立于府城门外,予以表彰。</h3> <h3>小侄女(小弟女儿)走进她奶奶的大爷爷住处。</h3> <h3>大侄女(表哥的女儿)在拍摄上“瞻霁楼”的楼梯。</h3> <h3>在楼上观看院子里的风景。“瞻霁”,观看雨雪停止,天放晴的美景,何其乐也。旁边建筑的装饰也有一定的规定制式。</h3> <h3>为做寿定制的寿字砖。</h3> <h3>母亲伯祖两个孙子的居室。他们是我们舅舅一辈。</h3> <h3>太外公之孙武用章曾任兵部郎中,这是其子、太外公重孙子武毓之的住处,他和我们同辈。接受现代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日寇刀下。</h3> <h3>赵太夫人早年丧夫,以一己之力将三个儿子培养成栋梁之材,还用儿子们的孝奉银积攒下来开办学堂,培养出好多个名重一方的重要人才,受到当时皇帝的表彰。当地建有“武母祠”纪念之。至今广府一带还流传有“武母教子”、“武家出孝子”的故事。群众总结“广府武氏文化”十六个字:“忠臣孝子,德义文章,文韬武略,富甲一方”。现在的介绍词中称武家大院不仅是古城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颗耀眼的明珠云云。</h3> <h3>老太太有自己的书房和学堂。赵太夫人的书房 ,曾做过当地政府人民法院的审判庭。</h3> <h3>赵太夫人书房外墙上残存的标语口号。</h3> <h3>太夫人两位功成名就的学生留下的手迹。这是曾任山西巡抚胡景桂的手迹。</h3> <h3>这是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郑元善手迹,郑后任河南巡抚。</h3> <h3>大院管理方推荐的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武酌堂”、“城启堂”、“丰善堂”等建筑的功能和历史。原来这三个堂就是武家三兄弟的三个号。</h3> <h3>“紫藤阁”是这个院里的一个品茗赏藤的好去处。</h3> <h3>我们在百年紫藤下休息,听介绍。</h3> <h3>轿房(车库)安排在靠近赵太夫人的住处,里面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轿子。</h3> <h3>离轿房不远是厨房。小时候听母亲说,他们做元宵和上海做汤圆不一样。糯米粉放在罗里,把馅子过水后在糯米粉上滚,沾一层粉,湿一次水,反反复复,元宵就做成了。不知当年母亲说的元宵可是在这个厨房里做成的?</h3> <h3>厨房也靠近西门房,可能是考虑进出货方便。</h3> <h3>厨房杂物。</h3> <h3>大院里的“更道”有五尺宽,便于更夫巡逻检查,放火防盗,保障安全。</h3> <h3>比较有特色的是太夫人和母亲伯祖大院里有座戏台,只有二品官以上大员的住宅里可以设戏台。三兄弟经常陪老母亲看戏,尽其孝心。</h3> <h3>在自己的花园里品茗赏花看戏,在当时是比较惬意的生活了。</h3> <h3>母亲的祖父曾负责查抄投降派大贪官琦善(就是鸦片战争中取代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投降派),艺人将此事排成戏剧在此演出,太外公被扮成红脸武将,表示他是一个关公式的忠勇之士。当时民谚说:“抄琦善,银子贱”,认为太外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我们小时候知道琦善是卖国贼,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大贪官。</h3> <h3>母亲祖父三兄弟的道德学问,政绩功劳都非常出色,皇帝命史官何绍基深入了解他们的事迹,以便载入史册。因此武家与这位大书法家结为好友。族人也多习何体,书法出众者不少。叔祖武禹襄之孙武延绪,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秘书兼咨询师,是高干培养对象,时称“储相”。这是我舅舅辈武延绪的手迹。</h3> <h3>武延绪之孙,武禹襄玄孙武慕姚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郭沫若评价其为“河南隶书第一人”。他应该是我的外甥辈。</h3> <h3>清朝历届皇帝经常赏赐表彰武家,武家藏有大量的“圣旨”和“御碑”,可惜在历次运动中或被付之一炬,或被砸个粉碎,只留下些许断碣残碑,付于苍烟落照。</h3> <h3>唯一一块比较完整的“御碑”,上面的四个圆孔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来当年有个技术员为了减少柴油机的振动和噪音,在碑上打洞固定机器,使这块御碑逃过一劫。后来又被铺在水沟上当小桥用。陈绍春先生花了两千元建一小桥,换回御碑,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h3> <h3>大家在武家大院门口合影留念。母亲老宅虽然历经磨难,总算留下了一部分供游人参观,供后人怀念。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是非功过,“谁人曾与评说”?有悠久历史的老宅能留到今天,受到国家保护、让我们后人有一个可以学习历史、瞻仰先人的场所,也是幸甚至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