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迈和一丹

斯泰聋

<p class="ql-block">  朝迈和一丹是画家赵买的两个笔名。这两个笔名的时间不同,寓意也略有不同,但大方向一致,都是寄托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朝迈时,赵买正醉心于木刻版画艺术,硕果累累,如日中天。他踌躇满志地迈开年轻的步伐,行走在旭日东升的早晨。朝迈,赵买,笔名与实名谐音,而且含义也好。</p><p class="ql-block"> 后来,赵买迷恋上了国色天香的牡丹,于是,新的追求开始了。于是,“一丹”产生了。一丹者,专心致志画牡丹,一生痴迷丹青,矢志不渝,丹青、牡丹。妙极了!</p> <h1><font color="#ed2308"><b>  一、那个画毛主席像的小伙子</b></font></h1><h3> </h3><h3> 文革初年,二十岁出头的赵买是一位名闻遐迩的画领袖像高手。那时祖国大地一片红海洋,产生了许多新事物,“请示台”就是其中之一。基本样式是类似一个影壁墙形状,左右对称,中间一块大面积立墙,墙上绘毛主席像,左右两竖窄立墙书写楹联,内容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是毛主席一首词中的联句。这个楹联一律仿照毛主席的手书,当然,也一律用红油漆写。这个“请示台”遍布农村生产队以上的所有国家行政单位。连汽车站、旅社、浴池这样的地方都不例外。赵买画的第一幅毛主席像,就是当时县城南街一家国营浴池院里的。他画得很认真,很像,很快就在全县出了名,找他的单位越来越多。这事要是搁现在,那就叫做生意越来越好,财源滚滚。但那时可不是,那时的口号是“灭资兴无”,不能谈“生意”和钱的。但“钱”又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事。赵买当时报酬还是相当丰厚的,首先,请他画领袖像,单位管吃饭住宿,最重要的是,每天补助一块五毛钱。这一块五毛钱,他要拿出五毛,交给本村生产队,换回一天的工分(当时一个壮劳动力的日工分是10分),剩下的一块钱,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了。哇塞,那时塞进口袋里一块钱,跟现在的一千块钱的感觉差不多呀!有多少人羡慕得垂涎三尺!</h3><h3> 不仅如此,他每每一手托调色板,一手认真描绘的时候,身后总是有一群革命群众啧啧夸赞。“呀!画得多像啊!”“这小伙咋恁巧哩!”……搁现在,这生生就是一群“粉丝”啊!</h3> <h3>  应该说,赵买是幸运的,在那个文化贫乏的特殊年代,他顺风顺水地做着一件既光荣又有名利的工作。他的名气愈来愈大,好几个公社(现在的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县城最热闹的十字街大楼上也画了两幅。</h3><h3> 1968年,他被邀请到许昌汽车站一连画了三个月,完成了四块巨幅的领袖像。这时候,伯乐出现了,县里文化部门的一位领导发现并且相中了他,于是,赵买的画画生涯和生活迎来了一个大转机,他被抽调到县文化宣传站(后来的文化馆),以“机动粮”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合同工(1983年转正,1988年成功晋升为鄢陵县人民文化馆馆员)。</h3> <h3>  画毛主席像的那段经历,不论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但对赵买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激请燃烧,青春萌动,艺术的种子在萌芽生长,这一切滋养,对于后来他所钟爱的版画、牡丹艺术的孕育和开花及风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润物细无声和厚积薄发的催生作用。</h3> <h3>  在赵买风尘仆仆地为很多单位画领袖像而名声大振的时候,有一个人心底里荡漾着幸福的涟漪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是赵买的未婚妻,一个美丽端庄的、温柔贤淑的、通情达理的、勤劳能干的农村女子。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媒人为自己选配了一个如意郎君,庆幸上苍对自己的青睐和眷顾。婚后,她和丈夫相亲相爱,琴瑟和谐,两口子从来没有吵过架。赵买自然也春风得意马蹄疾!就有一点遗憾,婚后的有一天,妻子赧颜对丈夫说,她没过门的时候可想跟着他学画画,但没好意思说出口,怕遭到回绝。赵买听了喟然长叹,连连顿足嗔怪:“你咋不说呢!你咋不早说哩!你要是说出来,我不知有多高兴哩!”继而,来了一句混合着爱、责怪和遗憾的鄢陵话:“……死鳖货!啃啃……吭吭……”于是,小蜂巢里交错迴响起小两口一阵“滴滴滴”“哈哈哈”的笑声。</h3><h3> ❤️爱着生活,❤️爱着艺术,❤️爱着所爱的人,❤️被所爱的人爱着……❤️爱是一轮太阳☀️,心中有一轮爱💖的太阳的男人和女人,无论做什么,想不成功都难。✊✊✊</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张铅笔素描,是赵买热恋时期为他的未婚妻画的,不是写生,是照着像片画的。画照片,一是避免了模特儿久坐的劳累,二是(更重要的)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长时间的看👁👁,尽情地看,看的同时作尽情的遐思~~显然,赵买对这件作品不仅发挥了最好的水平,更是饱蘸激情,倾注了一腔热烈的爱❤️,我们从中不但看到了他精湛的素描功力,更能感受和想象到赵买当时是如何陶醉在浓浓的爱情中💏,这浓浓的爱情又是如何驱使着铅笔和橡皮一点儿一点儿地完成了这件精彩的作品的。</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 ‘’国宝‘’级的👍家庭文物啊!🍁🌟)</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那时候没有彩色胶卷,黑白照片对一般人也是一种奢侈,农村人到城里照一张像会激动好几天,也会令许多人羡慕不已。这张彩色照片,是赵买用透明水彩为自己心爱的人制作的,透明水彩是专门用来为黑白照片着色的,但只有画画的人才能熟练的使用它。它是一个小本子,每一张硬纸上附着不同的固体颜料,用带水的毛笔一蘸,颜色就融化了,当时,所有照相馆的彩色照片都是用这个‘黑科技’出笼的。)</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赵买的未婚妻(右)和她的一位表妹的合影。这是文革时期照像的一个标准姿势,也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标签~左手握红皮语录本,小臂内曲约90度,将语录本置于胸前,代表‘红心永向毛主席’~和‘无限忠于毛主席’。不过,这张照片,看起来,手里握着的好像不是语录本,应该是《毛泽东选集》或《毛主席著作选读》,因为语录本是大64k的,略大于正常人的手掌。)</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 二、版画 相见恨晚</b></font></h1><h3> </h3><h3> 造型艺术品类繁多,千姿百态,令人炫目。国、油、版、雕、年、连、宣……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能够选择一门与自身气质、素养等条件相契合的种类,实在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象张飞学绣花,林黛玉练拳击一样事倍功半,乃至南辕北辙。</h3><h3> 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缘,赵买结识了省文化厅的一位姓任的处长,他是一位版画家,当时在鄢陵驻村工作,赵买亲眼目睹了版画原作和了解了基本的制作流程,他突然觉得眼前一亮,砰然心动:我要搞版画!那一刻,他有一种第一次见到自己爱人时的感觉,就是她,我找的就是她!所谓一见钟情,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h3><h3> 赵买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于是,木板、刻刀、油墨、版画参考资料,在很快的时间里一应俱全,于是,在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的驱使下,赵买开始了他的版画之旅。</h3> <h3>  鄢陵已故老艺术家李清业先生曾多年和赵买同事,他曾这样简短而贴切地评价赵买:“这个买呀,有一股牛劲儿。”老先生的评价确实很形象、准确,熟知赵买的人都认可这个评价。那时候,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加上对艺术的一往情深,所以干起活儿来似乎不知疲倦,连走路的步伐都比常人快半拍,呼呼带风,好像生怕晚到一步,就会失去什么一样;头是昂着的,连左顾右盼的时间都没有。说话的声音高而且极快,以至于言间不时地发出‘’咳咳~啃吭~啃吭‘’的‘小动作’。有人因此误以为赵买口吃,其实这是一种不自觉间形成的习惯,是对语速过快的自然调节和制衡,类似于有些领导在脱稿讲话时的‘啊~~这个这个~~啊~是不是啊~咳咳’……许多人在讲话时,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和消弭尴尬,也会发出这类干咳,只不过赵式‘啃吭’更具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而已~~(这是题外话,可以专文趣谈,此处不表)。</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是笔者与赵买合作的《难忘保尔.柯察金》,我管画稿,他管木刻和后期制作。当时省里有一个青年版画展征稿,有年龄限制,他超龄了,我没超龄。但是没想到,送稿时遭遇了闭门羹,理由是:合作的两个作者,有一个超龄的也不行~~)</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2019年的新作,套色木刻《丝路之春》(149cm×99cm),主题鲜明,技法老练,构图气势恢宏。虽然许多年他一直醉心牡丹,但,毕竟与版画情深意笃,一旦有适合的构思,他仍然会重拾刻刀,再走轻车熟路,而且出手不凡,所谓宝刀不老是也。</font></h3> <h3>  许多个汗流浃背,许多个挑灯夜战,闻鸡起舞,他不知疲倦地伏案运刀,像一头耕牛,高隆着肩峰,吃力而坚定地行进在春日的处女地。</h3><h3> 日积月累,一件件带着油墨馨香的木刻作品从他手中缓缓揭起,他搓手、俯身凝视,蹙眉思索,很快地踱步,最后是开心地哼上一支有些跑调儿的小曲儿来。这时候,他会快活得像个手舞足蹈的天真孩童一样。</h3><h3> 版画的种类和形式是多样的,从材质分,有木板、石板、铜板、石膏板、脱胶、丝网版;从形式上分,有黑白和套色等等不一而足。赵买最初选择了黑白木刻,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种类,它形式感强烈,表现手法单纯而明快,在黑白世界中营造出无数可能。鲁迅先生就是早年中国版画的倡导者和播种者。当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老一代的版画家古元、力群、白桦、彦函等,曾运用黑白木刻版画为武器,为抗日救亡作宣传,为解放区军民革命斗争生活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历史画卷。</h3><h3> 赵买选择了版画,版画也选择了赵买,情投意合,很快爱情就有了结晶,而且瓜瓞绵绵。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作品开始走进展厅,登上报刊杂志,开始为人们所注目。</h3> <h3>  可以列出一大串业绩单,这有点俗套,且略陈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h3><h3> 《袁隆平》,获省六届版画展三等奖,被郑州美术馆收藏;</h3><h3> 《邓小平》(又名《希望》),参加多次展览,获多项荣誉,在1993年由宋庆龄基金会河南分会、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文化厅、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中获荣誉奖。原作于1988年辗转送达邓小平本人收藏;</h3><h3> 《大河吟》,入选全国七届美展(河南展区);</h3><h3> 《决战一九四五》,入围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h3><h3> 《萨马兰奇像》、《赵趁妮》、《保尔·柯察金》(与王银安合作)、《昔日黄河滩》、《八仙过海》……</h3><h3> 还有一件颇值得一提的故事;1983年,为迎接河南省第二届版画展,赵买废寝忘食地准备作品,在截稿日期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紧张地修改作品。渐渐地,他感到有些不支,便和衣而睡。待到后半夜两点醒来,又象弹簧一样地披衣起床,搓额、叩齿、“啃”气,抖擞精神,立马又入佳境,天亮时分,他印好了最后一张,带着一共五件作品,在满天晨星的护送下,大步流星地奔向县城北关汽车站,赶第一班开往省城的班车出发了。</h3><h3> 这次展览,他的三件作品入选,分别是《当代愚公杨皂》、《饮》、《八仙过海》,其中《当代愚公杨皂》获二等奖,还被同时刊登在《河南日报》副刊的显著位置,并在副刊评论文章中被指名“点赞”。</h3><h3> 无独有偶,在1992年河南省第二届群文系统美术作品展览中,他又“故伎重演”,三件作品入选并获优秀奖。象这类高级别的评选机制极为严格的展览,一次入选多件作品,个中甘苦,只有行家和业内人才能感知。这不比一个孕妇同时产下三胞胎的机率更高。</h3><h3> 朝迈者,赵买,迈步行走在霞光满天的早晨。</h3> <h1><font color="#ed2308"><b> 三、啊,牡丹</b></font></h1><h3>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部电影插曲,曾响彻大街小巷,直到现在,仍能在经典老歌里听到她的优美旋律。<br></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变,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开始发生变化,犹如寒冬过后的春风乍到,空气变得愈来愈清新了。不知是偶然或是必然,这时赵买突然喜欢上了国画牡丹。也许是多年执刀冲刻太疲倦了?他想调剂一下大脑神经的频谱,从黑白世界走进另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地。</h3><h3> 艺术家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可以在属于自己的任何一块自留地里耕种和收获,每块地都是试验田,想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摆弄,一切自己做主。陌生吗?不会吗?没关系,可以到邻家地里看呀!行家多着呢!</h3> <h3>  赵买开始画牡丹也到多家高手门前学习借鉴,用他自己的话说:“广纳陈洪绶、陈白杨、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于希宁、霍春阳、郭石夫等大家之法为已用……”</h3><h3> 当然,临摹、借鉴、吸收,这些手段之外,“搜尽奇峰打草稿”才是更重要的。面对大自然,感受、写生,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为此,赵买几度到洛阳王城公园牡丹园、到山东荷泽写生,当然,有花都美誉的故乡,在牡丹盛开的季节,更是留下了他频频的足迹。</h3><h3> 同大多画牡丹高手一样,赵买先是由工笔入手,又到大小写意,精心地研究牡丹的结构特点,不同花期的造型规律,在写生中,他刻意挑选一些有特色的花头、叶子、老干拍成照片,制成线描效果反复揣摩研究,有时在色宣纸上反面正面试着画各种效果。在许多个彩色的梦里,他象电影里的慢镜头一般徜徉在牡丹花丛中,和一队队蜜蜂翩跹起舞,合奏着一曲曲牡丹之歌。“……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h3><h3> 十二岁就失去父亲,幼年饱尝生活艰辛的赵买,对笔下的牡丹一定有着不同他人的情怀。</h3> <h3><font color="#ed2308">  (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妻贤子贵,儿孙满堂。人生到此,夫复何求!</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赵夫人66岁时的全家福☀️🌹🌷🌻)</font></h3> <h3>  赵买有着农人的勤奋和执著,不管在哪一块地里耕耘,他都“不用扬鞭自奋蹄”,无论是当年东奔西走画领袖像,还是以后绘制各种宣传画,不管蜷伏案头游思创作,还是执行单位公务于各个宣传展览场地;不管是面对木板油墨还是芬芳的牡丹,他都一如既往地专注、认真、刻苦、严谨。</h3><h3> 赵买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好奇心,永远对陌生领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人,尤其是艺术家,一旦老于世故,城府高筑,艺术的触角也就接近蔫萎、中断了。</h3><h3> 2017年,在许昌市一次画展中,赵买的一幅牡丹被一位官员看中,展览结束后,他以并不太高的价格悉心收购,他喜欢这幅近景牡丹和中景叠立的华表巧妙组合的作品,这也是这次展览唯一成为藏品的作品。赵买当然不会为此沾沾自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牡丹作品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参加过多次不同级别的展览并获奖,声誉也与日俱增,高山流水,艺术作品觏遇知音,比什么都重要。</h3><h3> 2016年,《赵买牡丹画集》问世,洋洋大观,满卷生辉,读之若春风拂面,一页一页翻阅,如同走进了千姿百态、芬芳袭人的牡丹世界。这分明是用一滴一滴汗水浇灌和培育出来的精神苗圃啊。</h3><h3> “……啊!牡丹,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h3><h3> 画领袖象的赵买,刻版画的赵买,画牡丹的赵买……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到丰年稔岁的中年大成,再到鹤发渐稀的丹青逸叟,他一路走来,画着、写着、刻着、思考着、创作着、潇洒着、浪漫着、生活着、幸福着、朝迈着、一丹着……在永无止境的艺途上不停地前行着。</h3><h3> 赵买,一曲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h3> <h1><font color="#ed2308"><b> 结束语——忙不迭的声明</b></font></h1><h3> 作文要写完了,笔者在此忙不迭地做一声明:赵买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一直颇为敬重的良师益友,人前人后,我从来不曾直呼其名。在本篇拙文中,出于文体和表述的需要,我不无惶遽地暂时略去了“老师”的称谓,在结束本文的时候,特在此以“赵老师”N次方的虔诚予以补偿。赵买老师,朝迈老师,一丹老师,我和许多朋友们期待你更多版画和牡丹作品问世,期待有更多你的好消息带给大家分享!</h3><h3> </h3><h3> 王银安 </h3><h3> 2019年12月</h3><h3> 于 远嚣堂</h3> <h3><font color="#ed2308">夕阳似火~风光无限~艺术人生~青春永驻🌷🌹🍁</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