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实验小学教师系列作品一 <h3><br></h3><h3> 冬,是冷的;年,是暖的。</h3><h3> 岁月流转,记忆总有回放。</h3><h3> 过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好的心灵寄托,它总是让我们无处安放的心得到暂时的宁静与愉悦感,从而默默鼓励我们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h3><h3><br></h3> 年,让我长大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智静</h3><h3> 这个年是注定要与众不同的。而谁又能说这样的年不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呢?近五十个年头了,从来没有哪个年能像这个年一样,新买的衣服被“搁置”,享受着“清闲”;一年一次的走亲访友也变成了“隔空问候”;大街上空旷的可怕,一整天也看不到多少个人影。或许喧闹久了,是需要一种安静来陪衬的,毕竟“曲折”是自然常态,“动静”是自然法则。 或许对于那些习惯了热闹的人来说,这种“年味”太过孤寂,但于我这种原本就喜欢安静独处,不擅交际的人而言,这样的“年”更适合我。 坐在午后的阳光里,捧一本《西方哲学史》,倾听来自中世纪寄居在荷兰的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深刻思想,轻轻端起茶杯品一口香茶,理性的思考在茶水氤氲出的气息里飘摇,恍恍惚惚间竟弄不清是生活还是梦境,渐渐地,书本放下了,目光不自觉地停留在了那个模糊而遥远的地方——我的故乡。 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前几年还能在农忙季节回去几次,种一两亩田,享受一下全家人农忙的欢乐,与田间地头劳作唠嗑的幸福,自从父母先后离世,故乡就永远成为了那方矮矮的坟墓——如果说今年之前的那两个年,我是以一种“无家可归”的逃避方式选择了“举家出行”的话,这个年,我本打算出去,却没有能出去。而也正是这种“留下”,让我有了另一番彻悟——昨天,陪着爱人一起去祭奠公公婆婆,站在那一片黄色的坟头与洁白的雪地相互映衬着的墓地里,我陷入了沉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一刻,我想不清楚我是谁与我从哪里来,但我知道终将有一天我会如我眼前的一个个墓碑一样,变成他人祭奠的对象。透过那一个个坟头与墓碑的外形,我能很快辨认出他们曾经的身份或地位,但是,我还很清楚一件事,不管他们曾经是什么,最终都走向了一个相同的地方——坟场。既然死是人的宿命,就象草木一秋一样,那么,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在生与死之间,我们究竟能选择一条怎样的路来完成生命的这段旅程?安静的坟场里时不时会传来几声炮响,偶尔有几个人影满怀悲戚地跪拜着,喜鹊在枯枝败叶间穿梭……不知怎么,突然间我竟没有了往日的悲伤与对死亡的恐惧,内心祥和而安定,我仿佛听到了史铁生在说着“死是一件不需要急于求成的事情”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我也仿佛听到了年轻的马克思一边说着“我希望在我的墓碑前,高尚的人们能洒下热泪。”,一边投入了火热的为天下劳苦大众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中去。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像我眼前的这一个个荒冢中的人一样,悄悄地来,又无声息地去吗?还是像“雁过要留声一样”,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痕迹呢?我没有想明白,也想不明白,但我很确定的是自己不会就那样“悄悄地来后又悄悄地去”,因为,我的生命是一个奇迹,我必须要创造出一些什么奇迹,才对得起我的“生”,对得起辛苦将我带到这个世界的父母。突然间,我竟有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感动。庄子在妻子的葬礼上鼓盆而歌的画面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跪在公公婆婆的坟头,我坚定而默默地告诉他们:你们终将因你们的后辈儿孙而骄傲与自豪!请安息吧!我爱你们!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再次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那个葬着我最亲爱的父母亲的地方——我的故乡。我微笑着向他们诉说:爸——妈——安息吧!我,我们,你们挚爱的后辈儿孙一定会让你们骄傲与自豪的!我爱你们!永远——那一刻,我没有流泪,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终于,在没有爸妈的这个“年”里,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h3> 年味里的回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虎林校长</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年是年年要过的。小时候盼过年,掰着手指头,翻着月份牌数着天数,盼着过年,那个时候尽管穿着母亲熬夜纳做的,有点铲脚跟的布鞋,套上蓝布卡叽外衣,内穿补丁棉袄裤,吃着一年中最好的砂锅肉菜,一年中只能吃两顿的饺子(中秋节又一顿),真是美的没法说。小时候最爱放小鞭炮,把过年最好的乐趣就陶醉在响小鞭炮了,没钱多买,只能把一整鞭拆开单个点着放,偶有不响的,稍后,把小鞭炮折断点着火药,哧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衣食无忧,平时的生活,远胜于过去……但年味似乎淡了,自己的过年情趣少了很多,对过年的企盼度减了许多,这可能是人的年龄增长的缘故吧。说过年,大家都对2020庚子年恐怕是最印象深的一个年,这个年真正让人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自由的珍贵,白衣天使的可爱,更能在这个时侯体会到平时的平淡忙碌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的重要!愿好人一生平安,盼望春光明媚的春天早日到来,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的国家会更美好!我们的年过的更快乐!<br></h3> 年味里的思索 <h3> ——宋文静</h3><h3> 声声鞭炮,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倏忽间,没有任何的痕迹40多个年已经悄然的过去了。小时候盼过年,到现在的已经感到累,乏,忙的年。小时候的年,是好看的新衣服,是好吃的水果糖,是数来数去的小小的压岁钱,是妈妈剪窗花的小剪刀,是爷爷泼墨挥毫写出的一幅幅红红的大对联儿,是奶奶蒸出的一锅锅雪白的馒头。是姥姥给裁剪的一件件漂亮的新衣服。是爸爸蒸出的一锅热气腾腾的肉丸子......</h3><h3> 然而,今年的这个年却非比寻常。不能出门的2020年的春节,猫在家中时时关注着电视中,手机上关于疫情前线的报道, 内心是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五味杂陈。手机里,电视上各种各样的报道。不断有正面的消息,也有负面的新闻推送。看到医护人员冲锋在疫情的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内心忍不住升腾起对他们的崇高的敬意。看到那些负面的新闻,看到那些令人发指的消息,那心里又忍不住翻动起阵阵的愤怒的涟漪,这个春节,注定是非比寻常的,她让我想了很多很多。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是有责任的,然而,雪崩的时候,却也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h3><h3> 看到医护人员奔赴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看到无数的社会中有大爱的人,积极的支援武汉,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忍不住热泪盈眶。回看自己的身边,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人在各自的行业中,各自的战线上,默默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大灾大难面前才深深的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的内涵。沉思之余,我也在悄悄地想,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什么?不是文化,不是知识,是如何做一个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有大爱的人,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h3><h3> 默默的告诉自己:新的学期,多向孩子们推荐名人传记,让孩子们去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无论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还是财富巨匠巴菲特,都仅仅是把积累财富当作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他们都把自己的财富回馈给了社会。像居里夫人,伟大领袖,各届名人更是有他们无限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为我们的学生打上好的底色,无论他们今后的人生如何描绘都将是一片光明......</h3><h3> 2020年的春节在反思中度过,愿今后的每一个春节,我们都有不同的改变,都有新的思考。</h3> 年味里的记忆——枣山 <h3> ——赵雅君</h3><h3> 在我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春节童谣》中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可家乡的老百姓是万万不会等到腊月二十九才蒸馒头的。</h3><h3> 从记忆开始,刚进腊月,村里的婶子、婆子们就要开始筹备着蒸枣山、蒸花馍馍。和面、发面、制作、再次发酵、蒸制,步骤环环相连,通常需要几位妇女协作完成,因此这项繁琐的年活儿也就需要女主人约请邻里乡亲聚在一起共同完成,大伙儿的感情在团队配合中不断加深。你家初九、她家十一,老姐妹们需要相互帮衬着做,所以顺序是预约好的“档期”很满。</h3><h3> 面发好、人到位,工具是现成的(梳子、剪子、擀面杖等),洗洗手就能开工了。“枣山”在制作时要在一块三角形面饼上铺上红枣。红枣,寓意早早翻身、早早发财。红枣上叠放面饼的同时,增加独特寓意的单款花馍,都是符合春节气息的“小元宝”、“钱龙”、“鲤鱼”、“兔子”等等,都是象征美好的事物,一块发面就这样在搓搓揉揉的过程中化作了对新春的祈愿。</h3><h3> 除了枣山、花馍馍,家家户户还会制作一些形态各异的动物花馍,除夕夜把鱼形模样的花馍放在水缸边,鸡馍放在瓮旁,狗馍则放在门口,它们充当的是护佑使者,庇佑着合家的幸福安康。</h3><h3> 今年婆婆蒸枣山孩子要抓面玩,给了一小块发面随他捏来捏去,我在一旁打下手帮忙捏枣山上的小动物,孩子“有模有样”的学着。希望这项非遗技艺能植根在他对年的记忆里。</h3><h3> 在这份记忆里,记住—— 乡愁。</h3><h3> </h3> 2020 春节随想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娟</h3><h3> 抖音上刷到这样一句话“等疫情过后,你第一时间想见的人是谁”,看到它,我想到了我那85岁的姥姥。</h3><h3> 记事起,每年的春节都在姥姥家过。腊月中,从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节,到二十三吃麻糖,二十四扫家,二十五二十六蒸花馍、蒸枣山、生豆芽,除夕夜包饺子、看春晚,直到大年初一早起的一切祭祀活动,我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受姥姥传教与影响。伴随着腊月忙年的所有活动,我还有一大藏于心底的期盼——盼望在外工作的小舅早点回来。那年月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信息不灵便,于是放假后的我会天天站在姥姥家大门口一块大石头上踮着脚尖向东张望,希望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因为在那个物质不富裕的年代,小舅每次都会给我带回好多的,各种样式的演算纸和笔记本,还有五颜色的彩笔,钢笔,这些对于年少的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姥姥最是明白我的心情,院里的大杨树上有个喜鹊窝,只要喜鹊吱喳一叫,姥姥就喊我:“小毛,快去看,是不是你三舅回来啦!”在炕上不知在干什么的我,会立刻翻身下炕,趿拉着鞋就跑去大门外了……这些场景,这些记忆,好似一个个梦境,那种强烈的期盼的心情和激动的小心脏,在渐渐长大的后来再也无法体会了,但那美好而又真实的情感却犹在昨日。</h3><h3> 四十年的岁月悄然流逝,姥姥也由记忆中的花白而迈入耄耋之年,自从去年开始由于年老力衰,就跟着大舅二舅在太原生活。年前在家,总会想起姥姥,想起小时候过六一,姥姥为我自裁自剪,手工缝制的新衣,那密密的、均匀的针脚堪比缝纫机做的;想起县城过会,姥姥会带我去,总会割斤数的香肉让我解馋;想起姥姥去照顾坐月子的小舅妈都会带我在身边……我的记忆中到处是姥姥的身影,我的成长中到处是姥姥的痕迹。而今年,这个特别的春节,弥漫全国的疫情阻隔了我去并看姥姥的计划,宅在家,重回记忆的深处,去搜寻曾经的美好和感动,再一次感受亲情的血浓于水,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与陪伴。也祝福姥姥和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们身体安康,共度时艰。我们只有好好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h3> 年味里的回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丽华</h3><h3> 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这些都是伴随着我成长,烙印在心里关于儿时过年的美好回忆。</h3><h3>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离年一月左右,大人就着手为我们姐妹购置新衣新鞋,漂亮皮筋、发卡以及梳头的丝带。买了之后我便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保管起来,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妈妈说大年初一才能穿新衣服,于是心里便急迫盼望着年的到来,每每等到除夕晚上便再也控制不了自己内心那强烈的欲望,将新衣一件件取出,带着无比开心与兴奋穿在身上,这时妈妈总会慈爱地望着我,欣慰地笑着。看到儿女的开心对于父母而言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吧!</h3><h3>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等妈妈煮饺子,饺子煮熟了先不能吃,要盛出三盘上供给菩萨,求得神圣的菩萨保佑家人身体健康、保佑年景风调雨顺。爸爸在院子里挂上长长的鞭炮,我们便躲在屋里站在门边,透过玻璃窗好奇的向外张望,“哦,爸爸要点燃鞭炮了”,看着炮捻的小火星快速地移动着,心里便紧张起来,双手不由自主地捂住耳朵大气不敢出,只待看见外面炮竹噼啪作响,声音震耳欲聋,虽在屋内却还是吓得把脖子缩了起来,但即使这样我依然爱看放鞭炮,从心底就感觉这是一种喜庆的方式,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过年真正的庆祝,真正的节日!</h3><h3> 压岁钱呢,妹妹从小就知道攒钱,压岁钱从不乱花,总是小心翼翼的藏起来,而我从小就没心没肺吧,有了就花想吃便买,买酒心巧克力、软糖、糖葫芦……,所以过不了多久我的压岁钱就统统进了自己吃货的肚里,不过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我没钱就不花,能过富日子也熬穷日子!所以这是算优点还是缺点呢?这点上我是否应该向妹妹学习呢?</h3><h3> 儿时过年的记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帮父母打扫房间清理院子,贴春联,擦玻璃等等,回忆了童年往事,但脑海里最清晰的还是父母的慈祥的面庞、老茧的双手与不屈的性格,因为有了父母的疼爱与影响,我们才拥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拥有了一幕幕美好的回忆!作为儿女,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父母一个幸福而快乐的晚年,这是每个人必须应尽的孝道与传承的美德!</h3> 年味之春晚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郭永丽</h3><h3> 提起年,不知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彻夜不绝的鞭炮声响?是满满当当一桌子美味佳肴?还是腊月里会三番五次拿出来摩挲只待正月初一穿上的新衣?我呢,我最先想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春晚。因为我跟春晚的缘分实在是太深了!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亮相,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千家万户,而我,也在这一年跟大家正式见面了!</h3><h3> 在我的记忆里,腊月里,我总会花一块钱去买一份《中国电视报》,一行一行,一个字一字地反复认真地读上面的春晚节目单,为的就是能比别人早一点知道春晚的讯息。每到除夕那天,我都会督促妈妈早早地包好饺子,准备好第二天接神用的东西,为的就是能在8点前一家人能准时围坐在家里那台彩色显像管电视机前。当春节序曲响起的时候,就是我最激动的时刻了。那些纷纷传唱的经典歌曲,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小品,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临近十二点,我总会跟着节目主持人,倒数十个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直到《难忘今宵》那悠扬的旋律响起,我还觉得意犹未尽。</h3><h3> 那些年的春晚真是令人难忘啊!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陈红的《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里话,赵丽蓉和巩汉林的《如此包装》,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些记忆犹新的歌声,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的小品,不单单送给了我一时的快乐,留下的更是岁月的印记啊!</h3><h3> 到后来我出嫁了,我的孩子也出生了,有几年的春晚都被《熊出没》和《海绵宝宝》给排挤掉了。虽然到后来我总会抽时间将没有看的节目补上,但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丝丝遗憾!好在今年孩子也愿意陪我坐下来好好地看看春晚。屋外,是灿烂的火树银花;屋内,是一室的欢声笑语。我总想着,如果能一直这样那就好了。</h3><h3> 如今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家对春晚也是褒贬不一。但不管收视率怎样走低,别人如何贬低春晚,我还是如儿时一般期待。因为我深刻地明白了春晚之于我的意义,它其实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艺活动,它是我过年时不可或缺的一份年味,是我记忆中的一份融融暖意,是象征着欢聚和团圆的亲情图腾。</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0年1月27日 夜</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