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新型冠状病毒下如何做好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干预(一)

浙江省中医院精神卫生科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揪着所有人的心,恐慌、焦虑等情绪弥漫,特别是此刻冲在一线奋战的工作人员,在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可能有很多人已经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此时此刻如何做好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预防心理创伤和应激障碍迫在眉睫。</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心理科将结合国家卫健委下发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span>及相关资料,通过本平台发布系列相关内容,让我们更好的安抚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人,应对危机。</p> <p><b>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激</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突发公共卫生事件:</b>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辐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p> <p>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级人群:</span>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级人群:</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级人群:</span>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级人群:</span>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一线医务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受不明原因或严重病原感染危及生命情况下对所涉及人员或区域进行心理干预应对的一系列措施。</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对于一线医护人员来说,</span>面临高风险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工作极大地考验着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研究显示,在重大应激事件后有相当多的人员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创伤,<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尽管有70%参与者的心理创伤可自行修复、痊愈,但仍有30%的人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症状且持续较久</span>,日后可出现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乙醇或药物依赖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严重心理创伤主要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抑郁障碍。</p> <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等是诱导自杀的危险因素。</span></p> <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应激</b>:是指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调适性反应。</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span>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提出,指人体在受到有害刺激时产生的非特异的适应性心理反应,分为<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span>三个阶段。</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警觉期:</span>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抵抗期:</span>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功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衰竭期:</span>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应激反应的表现:</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应激程度判断</b></p><ul><li>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li></ul><p><br></p><ul><li>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可观察到的症状有:生家人的气、在家易激惹、情绪紧张及缺乏工作动力。</li></ul><p><br></p><ul><li>重度应激反应:常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这些反应会持续4-6周。可观察到的症状有:长期睡眠困难、自我封闭、烟酒量增加及注意力障碍。</li></ul>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如何防范心理应激——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 维护安静有序的医疗工作环境,良好有序的医疗环境有助于一线医护人员专注于医疗工作,减轻职业疲劳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 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维持充沛的工作精力,在医护人员足够的前提下尽可能不采用连续工作状态。工作疲劳会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增加心理创伤的易感性。</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 保持良好的睡眠,良好睡眠有助于恢复生理和心理疲劳,提高机体的生理和心理抗压能力。</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 面对创伤情景,如患者死亡、同事或自己因防护失误而增加感染风险等情况,如果有人员出现情绪哀伤、不想说话、烦躁不安,或是恶心厌食、心悸不适等早期应激反应症状,建议给予安排休息或适当调正岗位。</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 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长时间处于隔离区或穿戴防护设备增加了人员交流的难度,要充分利用与他人相处的时间进行交流,或是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保持信息沟通和联系有助于提升自我与集体效能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6) 给与支持,传递希望。管理者和同事以及亲友之间相互关心、给予支持和鼓励常常能够增强一线医护人员的信心和斗志,及时传递和通报医疗和防控工作的新进展、新成就,让一线医护人员看到胜利的曙光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span></p> <p>参考资料:</p><p>[1] 孔军辉.《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7.</p><p>[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p><p>[3] 冯杰,王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护人员认知、应对和情绪特点的调查.</p><p>[4] 易凌,王忠灿,姜志宽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研究进展.</p><p>[5] 陈钟,关富,唐庆林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干预探讨.</p><p>[6] 冯杰,杨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护人员情绪变化研究。</p><p>[7] 冯杰,傅小玲,杨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护人员心理评价系统调查.</p><p>[8] 公众号推文:</p><p>1)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面对病毒危机,一线施助者如何进行心理自助.</p><p>2) 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与2019-nCoV感染相关的心理卫生及人文关怀问题.</p><p>3) 精神卫生686.抗击新型肺炎,加强心理免疫力很重要.</p><p>4) 简单心理.我们隔离的是病毒,不是湖北|疫区一线如何应对心理压力?</p><p> </p>

心理

应激

医护人员

公共卫生

事件

突发

一线

冠状病毒

障碍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