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9年的11月初</p><p>策划良久的行程,终于可以凑齐五人一同出发了🤗</p><p>清晨起飞,在天际间看日出、看云海,三三两两的吐槽着、八卦着~</p><p>愉快地飞向风花雪月的云南,飞向有无数传说的泸沽湖,飞向神秘的香格里拉,和少有人知的蓝月山谷……</p><p><br></p><p><br></p> <p>我们看云、看天、看风景,在中午时分到达丽江机场……</p><p>约好的专车接上我们,一路不停歇的赶往宁蒗县城……山路下是静静流淌的金沙江,江水是冬季特有的碧绿~</p><p>在下午两点半到了县城,吃一餐有当地特色的下午饭~</p><p>在下午四点继续出发到泸沽湖去</p> <p>到达的时间大约在五点半</p><p>登上观景台去看风景~</p><p>太阳已经西斜,天空依旧明亮,白云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存在着,湖水虽然不是湛蓝的颜色,但是清澈如我之所愿…</p><p>我们开始了,拍照环节~</p> <p>斜阳西沉,将山留成剪影</p><p>金光四射得耀人眼</p><p>天的蓝色变得更加深邃</p><p>云朵都被镶上了边</p> <p>入住酒店之前</p><p>我们去看云南一侧的情人滩~光线已经暗了很多,湖边的沙滩,安静地接受着湖水的拍打;一棵树半倾着倒向湖面,随着阳光的褪去,依稀得只见摩挲的影;</p><p>预定的望湖庭院客栈,就在离湖不远的岸……停歇在房间露台的藤椅上,泡上一杯多年的寿眉~</p><p>静静看着天空慢慢暗下来,看半个月亮爬出天边,看点点繁星闪烁在墨色的天宇,听不远处的湖水涨潮的浪涌声音,听湖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听楼下有老牛觅食花草咀嚼的声音……</p><p><br></p><p>组图左上,是从宁蒗到泸沽湖路上一排排的白杨,虽然已过了金黄的日子,到依旧可见美丽的姿态</p><p>组图右上,是从丽江到宁蒗山路下的金沙江水,冬日该有的绿色和宁静,表现得淋漓尽致</p> <p>清晨,</p><p>我们在一分清凉和啾啾鸟鸣中醒来</p><p>起初,云密匝匝的铺满了天,我们几乎失去了看日出的信心😓十几分钟之后,云层间出现了缝隙,一丝金光隐隐透出</p><p>再过几分钟,红色的霞光已经占据了水天相接之处</p><p>我们</p><p>已经从观景的露台来到湖边,</p><p>湖水在我们脚边拍打着湖岸,蹲下身伸出手去试探,它给了我们~温暖~</p><p><br></p> <p>湖边的树</p><p>水面的船</p><p>在还未放亮的天色中</p><p>留下模糊的影</p> <p>远处的湖面,在太阳未及升起之时,朦胧着如烟似雾的一层,让我明明白白地了解“氤氲”之美;南飞的红嘴鸥,将自己的剪影填补在水天之间,让我领悟“画龙点睛”之妙;光线的奇妙,让我看到了“天青”的颜色;虽然时间与地点皆不相符,但眼前俨然是一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p> <p>随着光线的增强</p><p>云层下 湖水面</p><p>天地间</p><p>依稀的样子逐渐清晰起来</p><p><br></p> <p>时间慢慢移动……</p><p>云慢慢散开,天空慢慢变蓝,太阳慢慢将金光洒向湖面,红嘴鸥慢慢聚集</p><p>我们</p><p>越来越痴迷</p> <p>看</p><p>湖面金光闪耀</p><p>吸</p><p>空气清新如洗</p><p>感</p><p>时光宁静如住</p><p><br></p><p><br></p><p><br></p> <p>一只鸥</p><p>冲破我们的遐想</p><p>飞向</p><p>新的日光</p><p><br></p><p><br></p> <p>适时地告别,走向另外的美景 </p><p>在属于我们的湖边石板路上漫步 </p><p>遇见被视为圣物的白色牦牛 </p><p>发现湖畔美丽的格桑花</p> <p>泸沽湖北岸的</p><p>格姆女神山</p><p>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所在</p><p><br></p><p>因为时间的紧张</p><p>我们把与她的亲近</p><p>留给</p><p>下一次</p><p><br></p> <p>驱车环湖</p><p>路过</p><p>里格的</p><p>半山半岛</p> <p>登高</p><p>远眺</p><p>里格半岛上</p><p>往返的船</p><p>它们使</p><p>湖</p><p>更加灵动</p><p><br></p> <p>从各个角度拍下泸沽湖特有的</p><p>猪槽船 </p><p>摩梭语称:“日故”。即独木舟</p><p>泸沽湖与世隔绝,湖中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摩梭人独特的“猪槽船”。</p> <p>我们在小洛水乘上摩梭人的猪槽船,</p><p>向泸沽湖的更深处去。</p><p>宽敞的湖面上只有孤独而欢快的我们</p><p><br></p> <p>追逐觅食的红嘴鸥</p><p>是我们镜头下的主角</p><p>它们的嬉闹</p><p>是我们视线的牵引</p> <p>仰面朝天地躺在船板上</p><p>看碧蓝的天上,云白到发光</p><p>淋着风微闭双目享受阳光的温暖</p><p>静静地听船夫的桨拍打湖水的声音</p><p><br></p> <p>慢慢地融入</p><p>静水深流的安宁</p> <p>心中是那句</p><p>“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的淡然</p> <p>之后,到走婚桥路过一下</p><p>留下一张美图</p><p>是湖水中天与云,山和树的倒影</p><p>留下一段记忆</p><p>是斜阳下金灿灿的草滩和它发出的清馨味道</p> <p>与泸沽湖的告别,是夕阳送归的时分</p><p>一天的时间,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p><p>留下太多的不舍,太多的遗憾</p><p>也留下一个梦,等待遇见下一次的自己</p> <p>到达丽江古城,它用万家灯火迎接我们</p><p>踩着光滑的石板路,看古色古香的雕花窗</p><p>我们漫无目的闲逛~</p><p>当街巷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当今天的时间在我们脚下画上句号,我们才毫无睡意的回到酒店</p> <p>子夜时分</p><p>总结了这两日的美食,将记录完美~</p><p><br></p><p>组图中的美食分别是</p><p>松板肉、柴火鸡、阿妈腊排骨、网红石锅鱼、石锅米线、爆炒猪肚、蛋香烧肉、还有碧绿的青菜汤</p><p>还有当地特有的助兴之物~三江荞酒</p> <p>2019-11-5 </p><p>我们在中午时分到达了虎跳峡 </p><p>顺着铺设好的木质楼梯一路向下,在离江水很远的地方就听到它奔腾怒吼的声音……</p><p><br></p><p>网络补课了解到</p><p>这奔流的江水是金沙江,发源自青海的格拉丹东雪山,两岸的高山一边是玉龙雪山、一边是哈巴雪山</p><p><br></p><p>金沙江一路流淌而来,江面原本宽阔,江水也平静祥和,突遇两山夹击路窄滩险,江水顿时变得怒不可遏,因传说曾有猛虎跃江心石过江而得名“虎跳峡” </p><p>虎跳峡以“险”而闻名,峡底与山顶海拔高差39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 </p> <p>初见虎跳石</p><p><br></p><p>虎跳峡分为上中下三段</p><p>我们看的是上虎跳</p><p>上虎跳两岸险峰耸天,江面奇窄,是整个峡谷中最精彩的一段。峡谷较窄处只有几米宽,一条13米长的巨石兀立江心,人称”虎跳石”,江水从巨石两侧拥挤扑跌而下,轰鸣之声响彻峡谷,我们并肩距离的对话只能靠喊</p> <p>再看虎跳石</p><p>虎跳石上跌落的江水,与之前跌落未及离开的江水相撞,激起的水花形成水雾,弥漫着,给冰冷的巨石增添了几分朦胧</p> <p>此时此刻</p><p>虽然没有乱石穿空,</p><p>但却演绎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p> <p>细观虎跳石</p><p>将石上的纹路,描绘得清晰</p><p>将水流的速度,定格到静止</p><p>记录下</p><p>另一个角度,另一种状态</p><p>的</p><p>虎跳石</p> <p>自己的拍照技术实在太差,还是借一段视频表现一下虎跳石旁江水跌宕的壮观吧</p> <p>时间</p><p>在观赏美景的时候</p><p>在震惊奇观的时候</p><p>在痴迷盛况的时候</p><p>总是短暂</p><p><br></p><p>我们回头</p><p>与虎跳峡</p><p>作别</p> <p>道路平坦的延伸</p><p>雨水洗去了风尘</p><p>乌云在天边散去</p><p>晴朗迎我们前行</p> <p>香格里拉</p><p>我们心中的向往</p><p>传说中的秘境</p><p>人间的净土</p><p><br></p><p>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p><p>别名“中甸”, “香巴拉”,“人间天堂” </p><p>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p><p><br></p><p>这里的古城,名为“独克宗”,这个藏语发音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建在石头上的城堡,二是月光之城</p><p>传说当年有一位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发现大龟山形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瓣上一般,故在此处建成一座形似八瓣莲花的小城。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每当月夜,银色的月光照耀着白色的古城,显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p> <p>进入迪庆,我们看到这个地标性的</p><p>塔中塔</p><p>它名为“和谐塔”,因塔内还有一座“平安吉祥塔”,因此又叫“塔中塔”,是为庆祝迪庆藏族自治成立60周年而建</p><p>虽然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可时钟已经指向五点半,工作人员已经离去,我们只能看看外观</p> <p>到达古城</p><p>寻一家颇具当地特色的民宿舒适地住下,洗漱收拾一下,将大厅、楼廊、房间中的特色记录,再泡上两杯自备的老白茶稍做休息~</p><p><br></p> <p>待天色将晚,灯火阑珊时,我们到古城里闲逛</p> <p>到月光广场去</p><p>远观龟山大佛寺,夜色虽然笼罩了它清晰的身姿,但灯光却给了它朦胧中那一份华丽的庄严</p><p>在海拔3300米处,我们登上百八十级的台阶,心怀一份敬畏,进入殿堂顶礼,八圣地菩萨侍立两旁,威严而慈祥</p><p><br></p> <p>去看知名的转经筒</p><p>在它伟岸的身躯下,感受自己的渺小……在十几个人同时的努力下转动它,一圈两圈三圈,祈福——为亲朋,为好友,为众生</p><p><br></p><p>转经筒</p><p>名为吉祥胜利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转经筒,高21米,重60吨,筒身全部采用纯铜打造,外度真金,上部用浮雕篆刻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下部刻着佛家八宝,筒内还藏着经咒,无字真言等124万条和多种佛宝,据说每转一圈,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圈,就会消灾祈福,幸福安康。</p> <p>远观</p><p>找一个角度</p><p>给大佛寺和转经筒</p><p>拍一个合影</p> <p>转动的经筒</p><p>唱诵的经文</p><p>是一对</p><p>绝佳的排挡吧</p> <p>进入唐卡艺术馆</p><p>看他们绘制出别致的立体坛城,还有各样的平面坛城,看精美的各位菩萨和护法</p> <p>路过一家皮雕工艺馆</p><p>看师傅,一双巧手,一颗细心,制作的各种用途的作品</p> <p>在四方街的拐角处,我们品尝藏人自制的酸奶,白砂糖合着酸奶在口中变热融化,满足我们的味蕾~热热的牦牛奶加入炒熟的青稞粉,香甜而温暖…</p><p>抬眼处,见街心屹立的佛塔,简单却精致,在灯光的照射下,辉煌而华丽的势头不逊于大佛寺下的转经筒;天空中高悬着明月半轮,增添了几分宁静与高远</p> <p>苍天 明月 佛塔 转经筒</p><p>配上这</p><p>微微泛黄的色调</p><p>应该更能表现古城的沧桑</p><p>信仰的庄严</p><p>初冬的冷静吧</p> <p>按民宿客栈老板的指引,寻一家当地人用餐的馆子,喝上一壶正宗的酥油茶,吃上一顿暖烘烘的牦牛肉火锅,尝一尝藏红花叶苗和板蓝根茎叶的味道……</p><p>驱赶初冬之夜的些许寒凉,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p> <p>在民宿的顶楼平台</p><p>拍下大佛寺殿堂与转经筒的</p><p>日出、黄昏与夜半</p><p><br></p><p>在一片宁静中</p><p>睡去</p><p>在一分清净中</p><p>醒来</p> <p>2019-11-6</p><p>今日的主题是一个叫“巴拉格宗”的美丽而神秘去处,它隐秘在香格里拉深处,被形如莲花的八座雪山包围。</p><p>传说这里就是《消失的地平线》作者所到之处,因为这里有书中所描写的——金字塔般的雪山(格宗雪山)、宁静的村庄(巴拉古村)、富饶的牧场(乃当牧场)……</p><p><br></p><p>巴拉格宗是藏语名称, “巴”是指四川的巴塘地区,“拉”是指菩萨和佛,在这里译作“到达”,“巴拉”指现在的巴拉村,“格”是指白色,”宗”指城堡,”格宗”就是指格宗雪山像一座白色的城堡一样。“巴拉格宗”就是指:从巴塘迁徙来的藏族人居住在白色城堡似的雪山脚下。也可以延伸为神仙居住的吉祥如意的宝地</p><p><br></p><p><br></p> <p>相传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地图上是找不到一个叫“巴拉村”的地方的。一个从村子里走出来的汉子“斯那定珠”用了近八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与外界相通的路,才让我们有幸看到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p><p><br></p><p>图片就是那条有52道发卡弯的山路全景</p><p><br></p> <p>我们对巴拉格宗的了解从一座名为卓玛拉康的庙堂开始</p><p>据说,卓玛拉康是1300多年前的土司斯那多吉修造的一座观音庙,因年限过久所以在原有的21度母经堂上进行了重建。庙堂的二楼供奉着21尊度母,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p><p>进入殿堂,幡旗、彩莲、法本、转动的经筒、摇曳的酥油灯、威严而不失慈悲的造像,宁静而安详,无不体现着当地人的崇敬和信仰,无不令一个局外人肃然起敬……</p><p><br></p><p>因主人要求不能对佛菩萨的造像拍照,就只能展现一些店内的装饰和陈设了</p> <p>达拥佛塔</p><p>湛蓝的天空,如玉的白云,苍翠的山谷中,冬日午间的暖阳下,庄严的度母经堂前,威严屹立着八座圣洁的佛塔——达拥佛塔</p><p>据记载这八座佛塔,从东向西依次是:莲聚塔、四谛塔、息诤塔、菩提塔、神变塔、降凡塔、胜利塔、涅槃塔,分别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祖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长寿佛、四臂观音、文殊菩萨、黄财神、尊胜佛母、度母”,建八个佛塔代表藏地藏八宝吉祥,蕴藏着带给巴拉人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p><p><br></p><p><br></p> <p>格宗神山</p><p>是香格里拉的最高峰,海拔5545米,像一座金字塔,矗立在这一片净土之上。格宗雪山又称为“格宗奔松”,“格宗奔松”藏语意为吉祥长寿三佛母的化身,被称为格宗三姐妹,在佛经中记载,格宗奔松属世界之神山。格宗雪山常年积雪,尤其是12月至次年5月左右更是近乎完全冰雪覆盖,景色绝佳却人迹难至,因山体的坡度较大,山势险峻,加上藏区人民对神山的保护,截止2018年无攀登记录。</p><p><br></p><p>我们在巴拉格宗的游览,一路都有神山为伴。它在碧蓝天空的衬托下,居高临下的庇佑着我们~那蓝白相伴的明媚、那雪与云交织的明亮、那无染空气的明晰……让我们从眼眸到心灵都明净了</p> <p>游览的第二站名为回音壁</p><p>陡峭石壁半山腰上是我们行走的木栈道</p> <p>回音壁</p><p>路标注释的距离是1.2公里,到达平台是垂直落差700米的玻璃栈道,这里就是“回音壁”了。</p><p>回音壁藏语称“石纱岸咚”,是八瓣莲花东边的第一个花瓣,与其它神山林木葱郁不同的是,这里山体植被稀疏,壁立千仞,对着这个独特崖壁大声呼喊,声波被石壁反射回来,会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回响在耳畔,故被称作“回音壁”</p><p>当我们站在玻璃栈道上,格宗雪山在蓝天的陪衬下,在白云的围绕下,在山谷对面的高处,将自己苍凉遒劲的身影投射到我们脚下,词穷的我只有望之惊叹的份儿</p> <p>接下来,我们走过一段与之前去“回音壁”风格全然不同的木栈道——到巴拉村去</p><p>它隐匿在青翠植被的怀抱里,它蜿蜒在松柏满坡的山腰间,但它依旧在格宗雪山的俯视下,在宁静祥和的秘境中</p> <p>第三站</p><p>巴拉古村</p> <p>巴拉村</p><p>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曾是一块鲜为人知的人间圣地,是人间最后的净土,也是最后一个藏人部落。它坐落于格宗雪山对面海拔3000米的山腰,沿岗曲河谷垂直而上700米左右的地方,是个隔离尘世,依山傍水的好地方</p><p><br></p><p>相传,很久以前,格萨尔王手下一位大将厌倦了常年不断的战争生活。一日,梦见三位神女把他带到一个神山林立的仙境般的峡谷,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烦恼。翌日,他向佛教师傅讲述了这个美好的梦,师傅告诉他,这是雪山山神的旨意,要你去寻找和谐宁静的家园。于是,大将带领家人和手下走了九九八十一天,为寻找梦中乐土跑遍了康巴地区的山山水水。当他们翻过一座雪山时已是深夜,断粮缺水、精疲力竭的人们昏倒在地,第二天醒来不禁惊喜万分,眼前这个山峰环绕,隔离尘世,依山傍水的地方,正是他们要找的理想家园、梦中的格宗(白色堡垒)雪山。于是,他们在此定居了下来。由于大将一家是巴塘人,所以把这里起名为巴拉村,村后面的雪山便被人们称为巴拉格宗雪山。</p> <p>巴拉村的村民,现在已经迁居到上水村去生活了。留下安静的村落,给我们……</p><p>我们在这沉淀了千年历史的山村中漫步~</p><p>看雪山下的玛尼塔,在阳光下一片宁静与安详;看雪山下的经幡,被风吹动几多祥和与包容;看村人手工制作的黑陶,在昏暗的灯光下透出古朴</p> <p>经幡</p><p>藏地区域随处可见</p><p>于你我是风景</p><p>于藏民是信仰</p> <p>玛尼塔</p><p>是用雕刻着观音心咒石头堆砌而成的塔</p><p>之前见过的都很朴素</p><p>在这里第一次见到色彩如此艳丽明快的</p> <p>黑陶博物馆小窗</p><p>中的</p><p>玛尼塔</p> <p>煨桑房,因久置不用</p><p>屋顶已生出茅草</p> <p>远处山坳中</p><p>卓玛拉康和八座庄严的佛塔</p><p>与巴拉村遥遥相望</p> <p>冈曲河在古村的山脚下静静地流淌</p><p>“冈”在藏语里是数字九的意思,用来形容数量之多,“曲”是指水,据说这条河流是由周围的很多座雪山的融水汇聚而成,也称九头河</p> <p>站在巴拉村的高处</p><p>格宗雪山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p><p>唯美却不失伟岸和庄严</p> <p>接下来我们走入香格里拉大峡谷</p><p>二点五公里的木栈道,贴在半山的岩壁,由围绕巴拉村的九座雪山融化的积雪汇聚而成的冈曲河,在我们脚下静静地流淌,河水清脆碧绿如一块美艳的翡翠</p> <p>正午的太阳在河面上撒下金沙般的光点</p> <p>我是爱水的</p><p>尤其爱</p><p>碧如蓝,绿如翡,宁如镜</p><p>的水</p> <p>船永远是水面的魂</p> <p>用鱼眼的效果</p><p>看一下</p><p>转角处的</p><p>美景</p><p><br></p><p><br></p> <p>离开峡谷</p><p>又见,格宗雪山</p><p>是云</p><p>搅扰了积雪的宁静</p><p>还是风</p><p>给了山峰上的积雪</p><p>更鲜活的生命</p> <p>金黄的果子,翠绿的树,苍山绵延,雪峰耸立,蓝天上白云缥缈,这如画的风景是巴拉格宗真实的所现,无怪乎被称之为“人间最后的净土”</p> <p>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走过了下午四点,我们到通天峡打卡</p><p>通天峡又名“南喀卓绒”,“南喀”意为天界,“卓绒”意为被流水切割而成的深峡。据说它可以直通香格里拉最高峰——格宗神山。峡谷从谷底至峡顶长约4000米,峡谷呈U字形,对面两山体距离相近,两边悬崖绝壁成垂帘状,高达千米,撑起一线青天,因而当地人也将通天峡称为一线天峡谷</p> <p>通天峡的峡谷中,谷底的河道已经干涸,岩壁依旧陡峭,从谷底到峡顶的4000多米距离,沿着悬崖壁而建的步道只有700多米,共有台阶1400余级,铺设好的木楼梯角度倾斜到30°,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陡峭中走到200米+而后折返</p><p>而后赶路到德钦去,去等待传说中的“日照金山”</p> <p>金沙江大拐弯</p><p>在赶往德钦的路上,顺道看一下有天下奇观之称的“金沙江大拐弯”</p><p>穿山越岭而来的金沙江,在即将冲出这川滇要塞之时,似乎想先舒缓 一下长途奔波的疲劳,于是放慢脚步,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上了一个“U”字形的大拐弯。</p><p>我们于高台上俯视,领略自然造化的神奇</p> <p>梅里十三峰全景图</p><p>梅里雪山,在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怒山山脉中段的梅里雪山,北与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连,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称为梅里十三峰。上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洛克博士,称卡瓦格博为“世界最美之山”。</p><p>关于太子十三峰,我将图片中有故事的说一说:</p><p>1、主峰卡瓦格博:云南的第一高峰,也是横断山脉的最高峰,传说他是喜马拉雅王的一位太子,故梅里十三峰又称太子十三峰,它是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米</p><p>2、缅茨姆峰,又称神女峰,传说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p><p>3、甲瓦仁阿,也称五方佛峰,五佛冠,海拔5470.5米</p><p>4、巴乌八蒙:又译作“乌格冬”、“巴乌帕崇”,也称“英雄女儿峰”,海拔6000米</p><p>5、包乌杜吉:又称帕巴尼顶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语意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p><p>6、布迥松阶吾学:布迥藏语意为“小儿子”,传说其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海拔6000米</p><p>7、玛兵扎拉旺堆:又叫做“将军峰”、“黑头将军”、“无敌降魔战神”,海拔6365米,藏语意为“无敌降魔战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东北方向的一名守护神</p><p>8、拉贡拉卡,又称粗归腊卡、无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状很像踞据的黑熊的爪子。</p><p>9、归面布:藏语意为”柏树山上最凶暴的红脸厉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边的一名卫士。海拔5295米。</p><p>10、来日贡卡:又译作“乃日丁卡”、“奶日顶卡”,海拔6379米,藏语意为“圣山顶”。当地百姓传说他是占堆吾学脱放在一旁的帽子。</p><p><br></p> <p>2019-11-7</p><p>早晨七点,幸运的我们等到了,梅里雪山的日出。</p><p>我们安静的守候着,太阳从我们背后升起~</p><p><br></p><p><br></p> <p>我们</p><p>经历梅里雪山从一点暗红,到古铜,到绯红,到亮金,到雪白</p> <p>我们</p><p>关注它的每一份变化,将那份美妙、那份神奇、那份惊艳深深地铭记在心,刻入脑海</p> <p>照片的记录只是凤毛麟角罢了,加之技术太差,根本不能表现“日照金山”的美妙与震撼,只能披沙拣金的挑选几张,聊做纪念罢了</p> <p>照片从左到右,我们看到了</p><p>主峰卡瓦格博、玛兵扎拉旺堆、拉贡拉卡、来日贡卡、占堆吾学</p> <p>一样的山峰</p><p>不一样的光线</p><p>见到</p><p>不一样的靓丽</p> <p>照片从右向左</p><p>我看到缅茨姆和巴堆顶</p> <p>照片左边的是缅茨姆</p><p>右边是甲瓦仁阿,也称为五方佛峰</p> <p>金光灿烂的梅里雪山</p> <p>不知</p><p>它是不是</p><p>你心中的</p><p>金色</p> <p>幸运的我们</p><p>见到</p><p>晨光笼罩下</p><p>金色的</p><p>梅里十三峰</p> <p>等待的过程</p><p>由对比见变化</p> <p>当天色大亮的时候</p><p>当景象清晰的时候</p><p>当梅里十三峰中渐渐显露真容的时候</p><p>我们有幸饱览了十三峰中的</p><p>缅茨姆峰(又称神女峰)和甲瓦林安(又称五方佛)</p><p>它的圣洁、它的庄严、它的神秘……</p><p>无一不震撼着我,无一不吸引着我</p><p><br></p><p>但</p><p>我们终将要离开,</p><p>要去向着新的地方</p> <p>太阳越来越高了</p><p>天空越发碧蓝了</p><p>梅里雪山在我们旁侧</p><p>闪耀着圣洁的光</p><p>我们越走越远了</p> <p>梅里雪山的身影</p><p>不时出现在我们行驶的山路的旁侧</p><p>我在行驶中一直在记录</p><p>用眼 用心 用照片</p><p>这是,其中包含梅里雪山身姿最多的一张</p><p><br></p><p>如果将欣赏风景的角度比喻成绘画的形式那么</p><p>近观的清晰,犹如工笔的细腻</p><p>远眺的宏伟,就展示了写意的磅礴</p><p><br></p> <p>在雾浓顶村附近的观景台,幸运的我们得以见到梅里十三峰的全貌。</p><p>煨桑的青烟袅袅上升,五色的经幡随风飘动,蓝天下的梅里雪山更加圣洁,给人从内而外的洗涤。</p> <p>十三座迎宾白塔,巍然屹立</p><p>在梅里十三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p><p>天空碧蓝如洗,雪山洁白无瑕,白塔与雪山相应,塔顶在暖阳下闪着金光,周围只有经幡在风中抖动的声音,犹如僧人口中念诵着真言……</p><p>我们放弃了言语,静静地将自己交了出去,融入天地之间,幻化为一座白塔,与神山为伴……</p><p>此时明白,当心安静的时候,整个世界也将安静下来</p> <p>告别了梅里雪山,我们要回到香格里拉去,去看看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看看普达措国家公园~</p><p>一路上,蓝天相随,雪山为伴……</p><p><br></p> <p>白茫雪山(白马雪山)</p><p>云南境内有很多座雪山,即便是当地人也无法一一例举它们的名字。听说我们所见的这座名为白茫雪山,又称白马雪山。它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属于巍峨的云岭,是云岭2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的主峰,海拔5430米。因群峰连绵,白雪皑皑,远眺终年积雪的主峰,犹如一匹奔驰的白马,因而得名“白马雪山”。</p> <p>据说白茫雪山的东侧就是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它们同属于云岭,属于横断山脉。我们在行驶中,眼前不断出现一座座雪山,每一座都很伟岸,很圣洁,令我们震撼。可我不能记下它们的名字……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丝毫不影响它们的高耸与巍峨~</p><p>慢慢地,我已经不再纠结它们的名字,只是把它们的样子留在心间</p><p>这是所谓的“放下”么?</p> <p>白马雪山隧道</p><p>隧道由1号、2号、3号隧道组成,三个隧道均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隧道累计长度19488.4米。其中,一号隧道最长,有5180米。没有隧道之前,从德钦到香格里拉要翻越海拔4280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全程需要七八个小时。如今通过隧道,我们只用了三四个小时,就回到了香格里拉</p><p><br></p> <p>出了白马隧道,景色与之前大不相同了。一座座圣洁的雪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黛青色的群山在我们视线所及之处的天边绵延,与我几年前见到的高黎贡山颇为相似</p> <p>纳帕海</p><p>路过</p><p>停留在观景平台上</p><p>记录</p> <p>看云</p><p>将自己的身影</p><p>印刻在湖水的波心</p> <p>噶丹·松赞林寺</p><p>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康藏地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寺名由五世达赖喇嘛亲赐。松赞林寺占地面积为500亩,寺院依山而建,最外围筑有椭圆形城垣,里面是僧侣的住房,再往里便是规模仅次于主殿的八大康参(分殿),是各自教区僧俗诵经拜读的地方。位于最高处,居全寺中央的是扎仓和吉康两大主殿,辉煌耀眼,又称“金寺”。整个寺院仿布达拉宫而建,耸立坡顶的扎仓(经学院)和吉康(宗喀巴殿)雄伟壮观,下设的八大康参,象征八大莲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群,仿佛布达拉宫再现。所以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建筑。寺内历代珍品收藏众多,建筑也是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故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p><p>“噶丹”表示其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所创建的噶丹寺一脉;“松赞”即指天界三神帝释、猛利和娄宿的道场;“林”即“寺”。整个含义可理解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p><p>另有说法解释寺名,佛教故事里,天界分为“六重天”,其中第四重叫“兜率天宫”,是未来佛弥勒菩萨居住之所,它经过弥勒菩萨法力所为,变得庄严圣神,美丽如画,被誉为“弥勒净土”,是藏传佛教信徒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噶丹”则是“兜率天宫”的藏语称呼。寺院名称前冠以“噶丹”:其一是把寺院寓意为人们所向往的美丽如画的“兜率天宫”;其二表示与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创之噶丹寺相传承。“松”在藏语里是“三”的意思,佛学中把佛、法、僧成为“三宝”,经、律、论叫做“三藏”,世界分为“三界”,佛有“三世佛”、“三生佛”。“赞”指天神游戏过的地方,而“林”为幸福的乐园,“噶丹·松赞林”可以称为“众神游戏的兜率幸福乐园”</p> <p>玛尼塔</p><p>在午后的暖阳下</p><p>闪着金光</p> <p>刻着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形状各异,随处可见</p> <p>进入寺院大门,乘观光车几分钟后</p><p>见到庄严宏伟的大殿和康参建筑群,令我肃然起敬</p> <p>在海拔3000+的高原</p><p>登上147级的台阶</p><p>来到主殿前的平台</p><p>了解藏传佛教八宝</p> <p>跟随一位扎西,慢慢地上到一个规模不大的平台,回头看到拉姆央措的湖心,高高的玛尼堆,还有一座不高的土坡被松树掩映……</p><p>扎西说,对面的土坡是这里的天葬台,是个神圣的地方,建议我们不要上到土坡上面去,以示对当地人的尊重……</p><p><br></p> <p>红嘴山鹰</p><p>在寺庙的房脊上,墙壁上停歇着很多全身黑色,嘴巴鲜红的大鸟。有大批游客路过时,它们就成群盘旋飞翔,尖声的鸣叫着。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它们是“红嘴山鹰”。</p><p>它们在自己的身影留在红墙、金瓦、蓝天下,给宁静庄严的庙宇增加了几分灵动</p> <p>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松赞林寺只参观了吉康、扎仓两座大殿,殿内分别供奉着:宗喀巴师徒、五世达赖、弥勒菩萨、释迦牟尼铜像、观音菩萨像、文殊菩萨等等~</p><p>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扎仓大殿的正门口,看到门是关闭的,当时决定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它每天只开一次,就是早上僧侣们集合在大殿念经前,为请各路神灵和菩萨而开的,待神灵和菩萨们进来后就不再开了😂</p> <p>经幡</p><p>给我们带来眼里的美丽</p><p>给藏民带来心中的慰藉</p><p><br></p> <p>在藏区,我们见到最多的颜色</p><p>蓝、白、红、绿、黄</p><p>这是经幡的颜色</p><p>是唐卡藏绣的颜色</p><p>是寺院外墙的颜色</p><p>也是世界的颜色</p><p>蓝的是天,白的是云</p><p>红的是我们,是万物生灵</p><p>绿的是草,黄的是大地</p> <p>我们沿着扎仓大殿正门旁的木梯拾阶而上,在三层和四层的殿外平台上远眺</p><p><br></p><p>看午后的阳光下</p><p>金灿灿的莲花宝瓶,被蓝天白云衬托着,被僧众修行的去处高擎着,显得更加庄严</p> <p>看雕刻精美,富丽而庄严的屋顶</p><p>一只白鸽划过天空,成就了图片的看点</p> <p>蓝天、白云、青山、僧舍</p><p>法论、金鹿、鳌鱼、胜利幢</p><p>彼此和谐而独立地存在着</p><p>像同路的你我,热闹而舒适</p> <p>法轮与金鹿</p><p>在松赞林寺,法论与金鹿的雕塑随处可见</p><p>,鎏金的法论左右各有一只伸颈伏卧的金鹿,听说是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首次说法传教</p> <p>鳌鱼</p><p>这个象鼻龙头的雕塑叫做摩羯鱼,传说它擅长吞火,所以把它放置在屋顶檐角有防火的寓意。传到中国来以后改名叫鳌鱼了</p> <p>金翅大鹏</p><p>以慈爱的笑脸</p><p>俯视人间</p> <p>参观者是不允许对佛像拍照的</p><p>于是我们记录下,</p><p>殿内的</p><p>帷幔、门环、吉祥结</p><p>还有</p><p>阳光和灯光</p> <p>很快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间</p><p>乘坐观光车</p><p>看到投身在拉姆央措怀抱里</p><p>松赞林寺</p> <p>普达措国家公园</p><p>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普达措国家公园。</p><p>它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心地带,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以碧塔海、属都湖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距香格里拉市区仅22公里。</p><p>坐上景区的摆渡车听说很多地方都在维修,唯一开放的只有属都湖一个景区,心中不免几分失望。但想想自己的时间也是不允许停留太久的,也就放下了遗憾</p> <p>一条朴素的木栈道,把我们领到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属都湖畔</p> <p>属都湖</p><p>因附近的属都岗得名又称属都岗湖,“属都岗”藏语意为形似喇嘛帽子的石山岗。湖畔是中旬有名的牧场,属都湖的藏语名为“属都措”,“属”是奶子,“都”意为汇集,属都湖即汇集奶子之意</p><p><br></p><p><br></p> <p>在这晚秋的时候,草甸已经金黄,天空干净到少有云影,空气是清馨的,视野是明透的。</p><p>我们选择步行在湖边的木栈道上,慢慢地将自己融入这清净而美妙的人间仙境</p> <p>我们在百年的森林里穿行,看活泼的小松鼠到人们的包包里翻找食物,看长着雀翎的蓝花小鸟灵活的跳跃,看参天的树木为我们遮蔽阳光,看依恋的藤蔓攀延着粗大的树干骄傲的昂着头</p> <p>光秃秃的树干</p><p>直插入云</p><p>是自然的规律</p> <p>是什么样的风雨</p><p>让有着如此丰富根系的生命倾倒</p><p>是淘汰的法则</p> <p>原应参天的枝丫已经不见踪影,粗壮的身体也被掏空,但宛如盘龙的树根,却留下生命的痕迹</p> <p>落日将余晖</p><p>撒向湖面的时候</p><p>我们离开了</p><p>这份美丽</p><p><br></p> <p>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回到香格里拉,又见独克宗古城</p><p>吃一顿丰盛的火锅,喝热热的加了青稞粉的牦牛奶,看熟悉又陌生的街道,逛喜欢的店铺</p> <p>2019-11-8</p><p>今天的主题是挑战新高度—海拔4500.</p><p>地点在石卡雪山</p><p>“石卡”一词来源于香格里拉藏语译音,含义为“有马鹿的山”,而马鹿在藏传佛教里面是正在聆听佛祖讲经说法的芸芸众生。因此,马鹿是藏传佛教吉祥动物之一,表示“吉祥长寿、驱邪正法”,所以石卡雪山在香格里拉藏民的心中就是香格里拉的保护神。这里说的马鹿就是松赞林寺屋顶雕塑中法论两边的金鹿。</p> <p>石卡雪山的山腰间,是一个叫做蓝月山谷的地方。</p><p>它是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一部分,书中描写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牛羊,天空净如明镜,庙宇金碧辉煌,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p><p>虽然人们对香格里拉的所在地说法不一,但当看到这幅景区平面图时,我已经认定这几天我所走过的香格里拉就是书中的原型所在,这里就是那美得令人窒息的蓝月山谷。因为在石卡雪山山顶可以看到:梅里雪山、碧罗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天宝雪山、白茫雪山、格宗雪山、还有亚丁三怙主神山等八大雪山,有亚拉青波牧场,有杜鹃盛开的村庄,有神奇的天然泉水湖---灵犀湖……简直就是书中的情景再现</p> <p>乘坐可以看到风景的缆车</p><p>徐徐上升到石卡雪山高处去</p><p><br></p> <p>山坡上</p><p>绿着的松柏,黄了的水杉,交替地站着,是深秋独有的美丽</p> <p>缆车越升越高</p><p>云层之下</p><p>被山坡遮挡的景致</p><p>越来越多的</p><p>显现</p> <p>那山峦环抱的一波秀水</p><p>应该是灵犀湖吧</p> <p>接近终点的时候</p><p>我们见到了雪山的真容</p> <p>之后的我们</p><p>在广阔而高远的天地间前行</p> <p>白的雪和白的云交相呼应</p><p>山风清爽而无寒意</p> <p>枯木</p><p>傲然挺立,坚韧而凄美;</p><p>栈道</p><p>将天与地分开,有了点睛的人影</p> <p>玛尼堆</p><p>站立得孤独而巍然</p> <p>变换的云</p><p>以各种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p> <p>五色的经幡在山风中</p><p>啪啦啦地念诵着真言</p> <p>4500米的海拔</p><p>如今也只是一个标志</p> <p>下降到山腰</p><p>这里就是蓝月山谷的所在</p> <p>深秋的亚拉青波牧场</p><p>已经是一片没有悬念的黄</p> <p>在午间温暖的阳光下</p><p>成群的牦牛,或懒散的睡着,或闷头吃草,或无聊的闲逛</p> <p>我们却不能如此的清闲,时间告诉我们必须离开的时候,我们乘上了下山的缆车。山谷里散落着牧人的房舍,还有牦牛们的居所,浓厚的田园气息,让我心存向往……</p> <p>一条蜿蜒的路向山间延伸,那是我们未曾到达的地方</p> <p>听说</p><p>春末夏初的时候,这里开满了鲜玫瑰色或淡紫色的杜鹃花,是一片绚丽的花海。</p><p>那一份景致是可想而知的</p> <p>缆车降到山脚前,天边的雪山清晰可见。想来应该是亚丁三怙主神山的方向</p> <p>时值立冬</p><p>我们不失时机的寻了一家饺子馆 </p><p>之后,从此处告别</p> <p>从飞机的高度</p><p>看云端之上的雪峰</p> <p>看蜿蜒的金沙江</p><p>如绿色的绸带在山谷中穿行</p> <p>在11月9日来临之前,我们结束了这次因一本书而规划的行程。</p><p>一路上我们见到雪山映照围拢下,幽深峡谷中的巴拉格宗;见到森林围绕着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属都湖;见到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金碧辉煌的松赞林寺;见到蓝月山谷中亚拉青波的草原牧场;见到白色月光的石头古城独克宗;也见到汇聚雪山冰融之水的冈曲河,还有静静流淌的金沙江……这一切都有着书中描绘景致的模样,这一切告诉我,我已经寻得了秘境“香巴拉”。</p> <p>一路走来的我</p><p>经过就是经历</p> <p>一路同行的我们</p><p>计划下一次</p><p>再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