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照奎老师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陈老师生长在陈氏大极拳世家,家学渊博,自幼即受到太极拳掌的熏露陶和培养。青年时代又刻苦用功,因此,他对家传太极传统的继承,有着无比坚实的探厚的基础。1961年后,他又受聘于上海体育宫任陈氏太极拳教练,在多年的教拳实践中,他拳艺更加璋于上乘水平,而且有他自己的风格。他所教的拳架,形式完善,内容充实,甚受广大学拳者的热爱,我就是由于看了他的拳架深表热爱,并由雷慕尼老师介绍而向他学拳的。他不仅拳架精美,推手水干很高,而且对太极拳的理沦也有很深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他一直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太极拳的理论是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是很深奥难懂的,但陈照奎老师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十分自如,他有文化水平,也有科学头脑,对太极拳内容的解释从来不讲玄学,更不讲迷信,而用的是科学道理,如生理学、物理力学,心理学等等,颇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太极名家陈照奎先生二、对初学拳者特别注意打基础的工作,让学生进步有阶,步步提高。我记得陈师给我上第一次课是在陶然事公园内一个僻静的角落。在那里他问我说:“你学拳是愿意学细点,还是想学快点?”我说:“我愿学细致一点,只要能学到东西,慢些没关系。”他听了很高兴。他说:“学拳要想学到真东西。贪快是不行的。学拳最要紧的是先打好基础,以后进步就会快啦,像盖楼一样,基础没打好,楼盖得再高也非倒不可。”于是,在陶然亭公园他给我上了第一次课,内容是:单手的顺逆缠丝,进一步退一步的单手顺逆缠丝。”后的几次课睬单平厩逆缠丝外,又进一步教我双手的顺逆缠丝,进一步退一步的双手顺逆缠丝,以及连续进步,连续退步的双手顺逆缠丝,接着又学太极拳中的脚型,步法、以及前踢后踢的腿法,手型手法等等。当老师认为我对上述基本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提出让我学第一路拳的架子,学第一路架子是在老师家中,开始要求很严,他一招一式一手一脚的示范,我一招一式一手一脚地模仿。进度很慢,一式模仿不够熟练是不往下教第二式的,老师讲:学拳如学字,学字之初,先一笔一画地模仿,要横平、竖直,钩、点、撇、捺都要正确,笔的提、顿、转,折都要合乎要求,先求形似,进一步求神似。先学正楷,再学行书和草书,顺序是先慢后快,学拳也如是,先从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模仿起,先从外形模仿,打下正确的基础,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改拳,学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规格,一手一脚都有地方,初学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极大困难。俗话说的“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所谓的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严格要求学习的,很随便学习的。<h3> 实际上学的东西是似是面非的东西,这样学当然容易,但这样学到的拳,内中有很多坏习惯坏毛病,改起来难极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严格,打下一个好的拳架基础,头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形正确,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正确,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较容易了,以后提高也就快了,有些同志学拳贪快,想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太极拳,这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至于有些人还没学会架子就想推手,就想发人,就更可笑了。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这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学习陈氏大极拳这种高级拳术,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岂是短时司所能掌握的?所能学会,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即使老师每天把着手教,学者有一定的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至于练到身上,练成高级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几年到几十年不可。学头趟架子,一般有半年时间可学完,但改起来非要用几年的功夫,还恐怕未必能改好,因为改拳的内容更高了。初学是外形模仿,是表面东西,而改拳,(需要按照拳理拳法去要求,使学习者由浅入深,逐渐提高。从不能到能,从不会到会,从下懂到懂,从初级到高级,这就是改拳的全部内容,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陈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用了近—年的时间学完第一路架子,之后进入改拳阶段。改拳阶段老师要求更严格了。简直搭架子阶段所学的似乎都不对了,有时一式改好几遍仍然不合要求,我有些糊涂了。心想,怎么越学越不对了?老师发现我的这个思想后、便举一例子:对我说:“有一个练陈氏太极的,一般说外表练的满不错了。许多人谈起来也很夸奖他,他自己觉得也不错了,一次找我来给他指导,他练过后,问我练的如何?我说,可说你练的都对,也可以说你练的都不对?那人听了不明白我的话,问我怎么又对又不对?我说:说你练的对,是用最低标准来看,因为你外形模仿的还差不多。说你练的不对,是用高标准来看的,因为你身上还没有太极拳事高标准应有的那些东西。我听了陈老师这段话后,得到很大启发,心想;无论多么难也得改下去坚持就是胜利,高深的东西必然不易学,理解它困难,做到就更困难,但坚持按老师的要求改下去,会达到目的的。<h3> 三、在改拳阶段注意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将学生的学业引向更高一层。当老师给我改拳进行到一个相当阶段之后,他和我说,为了验证你学拳的成绩,印证我讲课是否正确,开始教你推手,推手中的理论和练掌的理论是一致的,凡推手中存在的错误必然在练架子中也存在着,通过一个阶段的推手练习,我感到掌上的东西在推手中根本用不上,全身都是僵的,我又陷入苦闷之中。感到大极拳真是太难学了。 这时,陈老师及时地向我提出,他要在给我改拳中抓主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他说:通过一个阶段的改架子和推手实践,我感到应该抓你拳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了。改拳到一定阶段不抓主要问题,你永远也得不到提高,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东西。所谓某某人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了,其实就是他得到了老师给他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然后加上他不断地苦用功。此外,没有什么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东西。那么我们要抓什么主要矛盾,解决什么关键性的问题呢?一句话,就是要解决一个“松”字。前一段改拳时说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解决这个“松’字。推手时你感到浑身僵。也说明你没有解决“松”字,因此下一步改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老师天天讲让学生“松”,改架子时说这里不松那里也不松,那么“松”到底是什么,从哪里下手使之达到“松’,很多老师本身就说不清,“松”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走架还是技击,都必须放松,才能使身体应付自如。在推手中取得胜利,但松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松必须首先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经过多年下苦功练习才能达到的。这里所谓正确方法就是要抓从哪里下手问题,那么究竟应该从哪里下手呢,就是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只要解决了“松”的问题其他矛盾都可迎刃而解,不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你每天练多少遍架子也用处不大。推手时你有多少着数也用不上,有些教师教学生。不解决学生的放松问题,而教了不少推手招术,实际毫无用处,我为什么说要从“沉肩”和“胸腰运化”下手呢?<h3> 拳论中说:“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说明必须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的折叠运化问题,才能谈到松的问题、这绝不是妄论。而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胸腰的运化问题,也就解决了“松”的问题,不解决“松”的问题就永远是僵的,一推手就被人所制。对方制我亦然,但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当对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我膀臂企图控制我肩时。我可以立即随对方之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之拿劲可立即解脱,我也可以马上反攻,因为此时我已转背为顺了,而对方反成为由顺转背了。可见肩的转关是何等重要,但是,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和胸腰的折叠运化结合进行才行。只有两方面同时进行才有效果。才有用处,实际上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解决了肩的转关和胸腰运化就解决了“松”的问题,推手时,不管你的手在上、在下、或高、或低,都是无所谓的,放那里都不怕,即使双手被对方推在你自己胸前或腰部也不怕样能化能发。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时。你的肩先扛起来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只有认输。由此可见,沉肩和胸腰运化是何等的重要,它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没有这个,一切招术都用不上。懂了这个才算懂拳,懂了这个才知道什么是“松”,掌握了这个,外部形式问题可以随便,手心朝上对、朝下也对,否则,朝上朝下都不对。 陈老师为了让我理解沉肩和胸腰运化的具体练法,他脱掉上身衣服,光着膀子结我做示范,连续做了几次,有时把动作放慢,放大,直到我看清楚了为止。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练架子时有意识地注意练习,经过长期练习。养成习惯就行了,慢慢就解决了,如果走架子时不注意练这个。只是在那里画圆圈画道道,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的确有练几十年太极拳的并不明白此中道理。结果和他一搭手什么都没有,所谓练拳要练在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而那些一搭手什么都没有的,只是把功夫下在手上了。老师上述所言真是抓住了要害,道理透彻极了,给我后来的练拳如何下功夫指明了方向。<h3> <h3>按:据说陈照奎教拳,从来不带着打套路,都是一个个手把手的亲自教单式,从来没有敷衍了事的情况。每一式都非常认真负责,教的非常认真到位。他要求太极拳桩功必须持久性锻炼,一站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单式的反复刷劲训练,不间断的重复打一个式子,不得少于两个小时,功力就是如此磨练出来的。日复一日不间断的练习,直到动力定型,功夫才算是上了身。</h3><br><h3>陈照奎先生教拳都是低架子,这种训练方式一般人是承受不住的,必须有超强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够坚持下来,这是他的独特教学方式。虽然很苦,但出功夫确实比较迅速。由此可以看出,陈照奎先生当年训练徒弟非常注重四个方面:</h3><br><h3><strong>1、桩功;2、单式;3、强度;4、训练量。</strong></h3><br><h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陈照奎先生的谆谆教导之下,加上他的弟子们寒暑不懈的练习,最终有很多人都成为了陈式太极拳好手。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wJjs7GoPnOBin4W98GDb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