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时值隆冬,水稻已经收割完。田野里静悄悄的,农民都猫冬去了?乡道土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也有些“先富起来”的人能开上电动自行车。偶尔看到的汽车和拖拉机,上面坐着穿着军装的人。</p><p> 农民在合作农场集体劳作,年任务是每人生产260公斤粮食,其中50公斤自己留下,剩下由国家收购。每户自留地30平方,可自养家禽。出勤计工分,年终按工分分配劳获。我们所经乡镇,土路居多,但干净卫生。百姓脸上的笑容不多,但精神奕奕,身材苗条骨感,像他们的最高领导那样富态的,几乎没有。</p><p> 市民的工资叫生活费,还发定量肉票、油票、布票和工业品票,还有乘公交的车票,比中国70年代时的计划经济还要“计划”,限量供应的票证种类更多。晚上八时后,平壤除了一两条主要街道外,其他地方已经乌灯暗火。无论城乡,每家的窗台、阳台或屋顶,都装有太阳能光电板。说这是市电不足,Yes;说那是节能环保,也对。</p><p> 先军政治的朝鲜,士兵占全国人口的1/22,从事军事工作的占全国人口27%。厐大的军费何来?士兵连平时还得荷锄耕地,有点像我们那年的南泥湾。</p><p> 除了新义州市郊,我们在朝鲜几乎看不到工厂和作坊,只见南下的列车装满了进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p><p> 朝鲜没有商品房和商品小汽车,但人人有房住。导游说,私家车是配给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住房是按照级别分配,最高级的是科学家和教师。</p><p> 我们在朝三天,都住在大同江边的平壤。高楼大厦数量不少,造形不错。晚上,导游带着我们在平壤最繁华的未来科学大街上转了一圈。那些最现代、最光亮的高楼大厦是商场?还是办公室?向朝导打听:都不是,那是分配给知识分子的住房。</p><p> 我们乘机给朝鲜导游“刷鞋”:“你们工作这么出息,以后也一定能住上高级的豪宅。”</p><p> “我们会努力的。”年轻的女导游自豪地说。</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