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鼠年将至来到河南三门峡一睹陕州地坑大院芳容</h3> <h3>一进大门,红红火火的巨大灯宠映入眼帘,立刻被黄土文化特有的喜庆气氛所包围。迫不及待跑进大院探秘究竟。</h3> <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图取至网络,如有版权可以删除)</h3> <h3>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在这古老而又神奇的窑洞式民居分布区域内散布着许多文化遗址,河南三门峡地坑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从实用价值看具有防震功能;从艺术功能方面看,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h3> <h3>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建地坑窑院有三要,就是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讲究阴阳平衡,图吉利。窑洞倚窑口盘炕为“通灶炕”,有的窑盘前后双炕,前炕睡孩子,后炕(在窑底)睡老人。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盘炕择日带“七”,尺寸长带“七”。如长六尺七寸,宽四尺七寸。“七”与“妻”同音,取意“与妻同炕,偕老百年”。灶火的烟囱通过土炕通向地面,称谓烟洞。灶神祀奉在橱窑,对联常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h3> <h3>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h3> <h3>窑洞窗户上贴窗花(也叫剪纸)是传统民俗。其剪纸内容多为“喜鹊登梅”、“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禽兽一类的图案,反映人的也多是胖娃娃。另外,还有吉祥如意、富贵长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避邪震妖类的剪纸也较受欢迎。这些大红的剪纸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荒凉贫瘠的土窑洞增添喜庆的氛围</h3> <h3>有专门储存粮食的窑洞,粮囤五谷丰登</h3> <h3>有牲畜的专用窑洞,六畜兴旺</h3> <h3>通向地坑院的通道多用砖砌筑成阶梯形。门楼多用砖瓦精心砌筑,俗称“穷院子,富门楼”。</h3> <h3>地坑院的婚俗很有特色。这次有幸拍摄到民俗表演,结婚的队伍先到崖上(土话叫nai上)走来</h3> <h3>男骑马,女坐轿,仪仗队最前边是打麻伞的(其实是黄罗伞,但民间只能叫麻伞),接着是打旗的,最多打八面旗,之后是打灯笼的,和旗的数量一样,灯笼后边是打牌子的,牌子上写着吉祥话,两边绑着葱和酒瓶,葱是聪明,酒是长久的意思。牌子后边是敲铜锣的。再往后就是乐队,有唢呐、笙、梆子、小锣。</h3> <h3>滑稽媒婆前面扭,就知金龟有没有</h3> <h3>俗话说得好:一要娇,二要俏,三要能说又会道,四要准,五要快,六要够胆会拿跷,七擒七纵学孔明,八面玲珑像曹操,九转功成嫁闺女,十拿九稳金砖抱。</h3> <h3>新郎拜新娘叫拜轿</h3><h3><br></h3> <h3>作兴婆家出来两个妇女要把新娘搀出来,新娘才能下轿</h3> <h3>在过去鞭炮响,新娘下轿前脚踩在“五谷丰登”盆里(里面装着花生、棉花)。地上铺着红毡,红毡从崖上一直铺到新郎屋里。现在属表演把有的程序减化了。</h3> <h3>长者要先谢祖宗恩德</h3> <h3>媒婆奶奶带新人向来宾致谢</h3> <h3>一对新人向父母谢养育之恩</h3> <h3>据说结婚时女方家所有的亲戚都跟着过来,给男方的家人打上花脸,打花脸是古老“抢亲”风俗的遗存,在陕县、灵宝、卢氏、洛宁一带都有这种风俗。最早应该是男方抢亲,怕女方家人认出来,所以把脸全部涂黑。后来演变成一种游戏式的打闹,脸也不是完全涂黑,而是用油彩涂抹取喜庆之意。</h3> <h3>夫妻对拜</h3> <h3>黄土地上的婚俗展示的场景、气氛、礼仪,同地坑院的窑洞、老树、窗花、方格土布一起,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一起构成民间文化生态的基因。 住在地坑院里的百姓最重要的岁时节令民俗为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人们踩高跷、跑旱船以欢度节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