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印记】寻找记忆深处的年味

尘非煙

<h3>如果味道也是一种记忆,那山村的年味就是一种割舍不掉的乡愁。 ——题记</h3><h3> </h3> 时光回眸,岁月留痕。记忆中的年,总是能勾起我们对过去平凡和美好生活的回忆。<h3><br></h3> <h3>对于生在山村,长在山村的孩子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值得期盼的节日。对于儿时的我,也亳不例外。</h3> <h3>或许,过年不仅是味道的传承,还是亲情的延续。时间会把人分开,距离会让人疏远,但有些味道却总是一直伴随在我们身旁,停留在我们心底。</h3> <h3>山村的年,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正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h3> <h3>时序到了冬月底或腊月初,母亲就会把山村里的老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给孩子们做一套棉袄棉裤。面子布和里子布是早就在集市上扯好的,棉花也是自家地里种的,留下来的最好的没有卖掉的棉花。</h3><h3><br></h3> <h3>在那个年代,裁缝师傅算是一个手艺人,在山村里很是吃香,人们都是好菜好饭招待。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忙活了一个多星期,终于完工了。赶紧穿上试一下,因为是量体裁衣,所以非常合身也非常暖和。做好的新衣服要收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柜子里,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穿。<br></h3> <h3>一场早雪过后,山村的人们也渐渐忙碌了起来。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做麦芽糖了,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又能干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们熬上一锅麦芽糖。</h3><h3><br></h3> <h3>称个五六斤今年地里新收的小麦,淘洗干净后装在筲箕里,盖上一块湿布,每天浇一次水,经过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小麦就全部发芽了,根须连成了一整块。把发了芽的小麦剁碎,加一些泡好水的大米,再用石磨磨成浆,最后用纱布过滤。<br></h3><h3><br></h3> <h3>熬制麦芽糖是个细活,得不紧不慢。记忆中每次熬糖都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吃过午饭,就正式开始熬糖了。把上午过滤好的汤倒进一口大铁锅里,满满一锅,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慢煮,中间还要不停搅拌和观察颜色的变化。锅里的汤慢慢地一圈一圈减少,变得越来越稠,大概到了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我已经困得倒在了灶旁的柴火堆上睡着了,而麦芽糖也终于出锅了。金黄金黄的麦芽糖,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甜的香味,用筷子一搅,就可以卷上一大砣。<br></h3> <h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到了这天,母亲就用大米、小麦、花生、黄豆、黑豆、芸豆、绿豆和红枣给我们煮一锅腊八粥。</h3> <h3>“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温暖了整个寒冷的冬天。</h3> <h3>在儿时,在山村,在腊月,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炸爆米花了。“砰”的一声响,爆米花从缝隙里四处飞溅,孩子们捂着耳朵,也跟着欢呼雀跃起来。</h3> <h3>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村子的西头就来了一位炸爆米花的人。支起炉子,摆好风箱,炉火上架着一个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就开始工作了。山村的孩子们围在旁边,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h3> <h3>师傅熟练地往锅里装进一杯米,又放了一些油和几颗糖精,盖好机盖,把锅架在炉子上,先顺时针转几圈,又逆时针转几圈。师傅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又用铁棍把炉子里的火拨旺了一些。约摸过了七八分钟,师傅看了看锅上面的压力表,爆米花可以出锅了。“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腾空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人口水喷涌而出。</h3> <h3>母亲忙完后也从家里端了半升米过来,给孩子们炸了一筐爆米花。</h3> <h3>农闲的时候,母亲就会到后山去采一些野生的板栗,放到过年的时候再吃,就会觉得清甜可口。</h3> <h3>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说我们做一些红薯干吧。母亲挑选了一些个头大的红薯,洗净削皮上锅蒸,蒸熟后先切片再切条,晒干了用一个干净的胶袋收拾起来,等年底再拿出来,和河沙一起放到锅里炒至金黄,吃一根咯吱咯吱的脆。</h3> <h3>炸豌豆也是儿时最爱的零食,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母亲总是会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做一些吃的解馋。母亲把干净的河沙放在锅里炒热,再把挑选好的豌豆也倒进锅里,跟沙子一起翻炒。等到豌豆差不多都裂开了口,就用大漏勺捞出来,用筛子把沙子筛干净。出门玩的时候,就会抓一把炸豌豆装在口袋里。</h3> <h3>麻叶子虽然每年腊月都会做,但都不会做得太多,因为很耗费油,在缺米少油的年代,日子都过得很紧巴,孩子们却还是很期待。和面揉面起酥擀面,孩子们帮忙穿花,穿好花一个一个摆在竹帘子上,最后一起放到油锅里面炸。</h3> <h3>金黄的麻叶子,酥得一咬就碎。炸完后母亲就给每个孩子尝几个,剩余的要等到过年后拿出来招待客人的时候才能吃。</h3> <h3>香甜可口,酥脆松软的雪枣,松脆如白雪,咬一口,甜到心底。</h3><h3><br></h3> <h3>米花糖算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零食了。香甜可口,酥脆化渣,色泽金黄,又有米花的清香。</h3> <h3>芝麻糖在小时候算是比较高档的零食了吧。虽然芝麻产量小而且价格高,但年关的时候母亲仍然会给孩子们做一锅芝麻糖。</h3> <h3>转眼到了小年。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了,母亲则要把所有的床上用品都洗一遍。哥哥们找来一根长竹竿,绑上一些带叶子的细竹条,然后把屋前屋后屋顶的灰尘蜘蛛网全部清扫一遍。</h3> <h3>二十五,磨豆腐。到了这一天,母亲就会把提前泡好的黄豆清洗干净,装在木桶里面,提到磨房。准备就绪后,哥哥推磨,母亲喂黄豆。母亲坐在石磨旁边的高凳子上,哥哥推一圈,母亲就拿勺子往磨眼里喂一勺。一圈又一圈,一勺又一勺,白花花的豆浆顺着石磨壁缓缓地流了下来。</h3> <h3>吃过午饭,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在横梁上甩一根绳子,把绳子绑在摇架上,摇架的四个角分别系着包袱的四个角,把磨好的豆浆倒入包袱里面,两个人分别握着摇架的两个角,一上一下,摇来摇去,直到过滤干净。</h3> <h3>满满的一大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铁锅中,大火煮沸后再小火煮。一个多时辰后,母亲把准备好的熟石膏用水调匀,倒在一口龙头水缸中,准备开始点豆腐了。母亲和哥哥分别拿着一把大水瓢,各自舀了一瓢,对着水缸快速地冲下去,豆浆渐渐地凝固了起来。</h3> <h3>点好卤水的豆浆变成了豆腐花,母亲拿了几个竹菜篮,铺上纱布,把水缸里的嫩豆腐舀起来装在菜篮里,再用纱布包好,上面放一块木板,再压一块石头。忙活完这些后,天也已经黑了。第二天早上,母亲拆开纱布,把豆腐切成四方块,泡在缸里,撒些食盐,可以保存一段时间。</h3> <h3>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山村的腊月,忙碌而又充实,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阵阵香气。</h3> <h3>磨完豆腐,紧接着还要磨糯米浆。把一盆泡好的糯米加水磨得细细的,装在一个大木盆里,然后静置沉淀,再将清水舀出来,盖上几层纱布,纱布上面铺一层地灰吸收水份,过上一晚,水份吸收完了就做成了糍浆。雪白的糍浆如羊脂般一样,母亲把糍浆取出来装在一口坛子里面,再密封好,正月间就可以取出来做汤圆或团子。</h3> <h3>年关越来越近,空气中的年味也越来越浓,集市上也越来越热闹,到处都是写对联,卖年画的,大红的灯笼迎风飘扬着,远处偶尔还会传来几声冲天炮炸响的声音。</h3> <h3>写春联,贴春联,一撇一捺,写的是祝愿,贴的是传承,写的是美好,贴的是幸福。</h3> 儿时,年关将近的时候父亲总也会从集市上带回几张门神年画,画面都是秦叔宝、尉迟恭这些人物。年画,承载着山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寄托了山村人们“新年吉庆、趋凶迎祥”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山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h3><br></h3> <h3>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最兴奋的就是孩子们,这一天孩子们都睡得很早,因为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有一大桌好吃的菜,还可以收到压岁钱。</h3> <h3>临近十二点的时候,振耳欲聋的接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整个山村的夜空,勤劳朴实的山村人祈祷着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h3> <h3>大年三十这天大人们都起得很早,孩子们也起得很早。穿好新衣新鞋,就跑出去找伙伴玩鞭炮去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有条不紊地在厨房里忙活着。一口锅蒸着蒸菜,另一口锅炸着肉丸。到了中午十一点半钟左右,母亲说可以吃午饭了。孩子们立刻帮忙收拾桌子摆好椅子,端菜上桌。有蒸鱼糕、红烧肉丸、红烧鱼块、芹菜肉丝、青椒炒猪肝、腊肉炒竹笋、莲藕丸子、红薯丸子、粉蒸五花肉、萝卜烧土鸡、煎豆腐、莲藕煨汤。摆好菜,父亲把鞭炮也准备好了。“噼噼啪啪……”“吃年饭喽!”</font></h3><h3><br></h3> <h3>母亲常说: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吃过晚饭,一家人围着火坑聊天,母亲把火生得旺旺的,屋子里温暖如春。我们听着父亲讲着怪兽年的故事,听着母亲唠唠叨叨新衣服又弄脏了。</h3> <h3>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伴随着呼啸而过的北风,送年的鞭炮声划破山村夜空的寂静。火盆里跳跃的火光照映着山村人们那一张张憨厚的笑脸,山村的人们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跳着、叫着、欢呼着,迎接着新的一年的到来。</h3> <h3>按照山村的习俗,正月初一是不能出门的。清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磕头拜年了,长辈们就会笑呵呵地递一个红包过来,然后就是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接过红包孩子们就一溜烟跑到门口去找昨天晚上没有点燃的鞭炮玩去了。</h3> <h3>过了正月初二,山村的人们就开始走动,互相拜年了。</h3> <h3>可能是因为母亲在山村的厨艺很好的缘故,我家的客人总是很多,近亲远房的亲戚都赶来拜年,而母亲总是很热情地招待。</h3> <h3>客人凑满一桌,母亲摆出八九个精致的小碟。有腊香肠、腊猪肝、腊猪心、猪耳朵、腊猪舌、腊猪嘴、卤猪头肉、猪尾巴、兰花豌豆,客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而孩子们则在门口吃着母亲拿出来的零食。</h3> <h3>吃饭的时间到了,母亲又忙着做出了满满一桌子可口的菜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喝着苞谷酒,拉着家常,尽情地享受着团聚的快乐,孩子们也在一起享受着灿烂的无忧无虑的时光。</h3> <h3>正月十五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床给我们包团子了。团子馅一般都是用白萝卜丁、腊肉和蒜苗炒成的。把糍浆从坛子里取出来,用力揉和,搓成长条,取一小团,捏成圆形,加上一大勺子馅料包好,做好一笼就开始上锅蒸了。</h3> <h3>热气腾腾白花花胖乎乎的团子出锅了,用筷子夹一个,一口咬下去,软糯得连牙齿都快粘上了。吃一个团子,团团圆圆,可能是山村人们最纯朴的感情表达方式了。</h3> <h3>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山村的人们收拾收拾农具,喂饱了牛,准备开始春耕了。</h3> <h3>山村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垦着这片土地,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用他们乐观豁达的胸怀,接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年又一年。</h3> <h3>昔日年味今何在?此处安心是吾乡。年味是山村人苦苦守护的家园,年味是山村人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年味是山村人剪不断的相思,年味就是一家人高高兴兴吃个团圆饭,年味就是——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