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教16年,上了很多课,听了很多课,也写了不少反思。但惭愧的是:今天才明白,曾经写下的所谓的反思真正合格的寥寥无几!因为,往昔的反思主要记录的是上课或听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与流程、印象深刻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反应,以及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应该属于听课笔记。读了《教学反思能力实训》这本书,才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有六个步骤:</h3> <h3> 1.发现问题</h3><h3> 发现问题,即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效果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简单的来说,就是找“反思点”。“反思点”在教学反思中非常重要,因为后续反思都会围绕着这个点展开。通常情况下,“反思点”往往就是听课的感触。所以,好的教学反思意味着要对即时捕捉的教学反思点进行精细化复述和精细化加工,这样教学反思的内容才得以进入长时记忆,并对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h3> <h3> 2.归结原因</h3><h3> 归结原因就是从教学意向和设计两个角度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为何会有亮点或遗憾之处。当然,不管是教学上的亮点还是遗憾,它们形成的原因肯定是多样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稳定的、也有不稳定的,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一般来讲,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能力的信念)高的教师,如果遇到了教学问题,更可能将其归结为投入不够或认真不够这些内部、可控的归因。</h3> <h3> 3.解决方案</h3><h3> 寻求解决方案,也就是分析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意向和教学设计,从而规避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遗憾和缺失。这种解决方案既可以是思想层面的,也可以是操作细节层面的。如果前面两步都很精准,那么这一步也应当水到渠成。但这一步却是求解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更大范围搜寻解决方法,扩充并激活知识和经验储备,反复衡量对比的过程。</h3> <h3> 4.科学依据</h3><h3> 科学依据就是与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对照,论证这样的意向和设计为什么好,从而寻找出解决方案背后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我们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能从“一滴水中照见太阳的光辉”。比方说,学生有的时候的表现可能会让我们非常生气,但是我们又没有想好该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个时候切记:冲动是魔鬼!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一下,把这个事情先放一放,等到自己能够理智清醒的时候再去思考该怎么办。这种“先放一放”的心态,在心理学上其实就是“延迟满足”理论,即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暂时牺牲眼前的小利益。</h3> <h3> 5.纳入实践</h3><h3> 纳入实践,就是将优选方案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从第一步开始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剖析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研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关联了理论纽带。这样我们不仅明确了一个教学的问题,还有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然而,问题来源于实践,思维层面的检验经过前面的归因、优选方案和理论依据等几个步骤的工作已经完成。因此,接下来就要回到实践中用行动去检验反思方案的科学性。</h3> <h3> 6.优化调节</h3><h3> 优化调节就是分析纳入实际教学后的状况,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不断地进行调节,以便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六步法的最后一步是将有效的方法纳入实践之后发生了什么效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现了什么状况,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以及为何这样解决。一 又循环到之前的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面上。</h3> <h3>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愿自己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加油吧!我的202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