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七彩张掖//坎布拉——2019青甘大环游(下)

在水一方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D5:8月12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晨起,风轻云淡,空气清新,敦煌的街头人影疏动,一派祥和。昨晚的沙尘暴,就这么来去匆匆,神出鬼没,消失的无影无踪。城市与沙漠如此的贴近 ,令人惊叹;而生活在沙山下的人们,会这样的坦然,更令人敬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管辖的县级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玉门关和阳关分别扼守着北上南下的要道,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自带光芒之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玉门关,始置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上的重要关隘,直通新疆的吐鲁番,现存的小方城遗址距敦煌西北90公里处。而阳关,在玉门关之南,直通新疆的楼兰地区,现在的阳关遗址,也就剩下一片土丘,在敦煌西南70公里处。另外玉门关附近,还有汉代古长城遗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两个关隘遗址,均归入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天山古丝绸之路”中,加以保护。汉代古长城遗址,归入线性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之中。这次行程,上述三个遗址没有安排,那就读上两首唐诗,遐想一下大漠孤烟、沧海墩台的意境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涣之的凉州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阳关)。</span></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的旅游高峰季,莫高窟景区的门票实施当日售票,旅行社也无法提前预订。昨天抵达敦煌前半小时,幸亏团长助理连博士,及时下手网上购票,今天中午的B类票,故上午先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久仰鸣沙山的美名,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位于敦煌市南5公里之处。大家穿上红色的防沙鞋套,整装待发的样子多有趣,有点像动画片中的“老阿童木”。在这里,沙漠不再让人恐惧,可以放下顾虑,跳进温柔的沙海,恣意狂欢,哈哈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休以后,闲情逸致,钟爱远足,中国最美五大沙漠,算上今天的鸣沙山,已经光顾有三(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宁夏的沙坡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另外,台湾作家三毛最钟情的撒哈拉沙漠,在去年的北非摩洛哥之行中,也美梦成真。今年的五月,老俩口又去了美国西部,在拉斯维加斯沙漠中也转悠了数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何故,为何不厌其烦地去沙漠?情有独钟?偶然巧合?还是潜意识作祟?看来,被钢筋混凝土禁锢压抑的不轻啊,呵呵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沙漠娱乐项目,现在真是日新月异、应有尽有,摩托车飙沙、电动车冲沙、直升机观光等等。我们还是情有独钟地选择了经典传统的方式——骑骆驼🐫逛沙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出发驿站,数以百计的骆驼,黑漆麻胡、安安静静的集体卧在大漠上……这阵势,唬人一跳。比撒哈拉沙漠上的骆驼群,壮观了上千倍,咱大中国的特色 ,就是这个“范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训练有素的骆驼,温顺的将游客驮起,五个成串一组,由专人牵领。缓慢沉稳的步伐,叮铃铛铛的上路,大漠风情,浓墨醇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菜鸟确实不易,单反武器不离手,驼队每一次片刻停留,就是他果断出击之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章大夫,团友中最年长的一位,那个英武潇脱,令俺们六O后汗颜,要好好讨教人家的养生之道。</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鸣沙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左右观察,山脊很有特色,沙垄相衔、 峰如刀刃,难怪古时称“沙角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现在“鸣沙山”名字的原由,每当朔风吹动,山中定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其实,这些动静属于大漠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不足为怪。今天风和日丽,听不到任何风吹沙响的声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若大的沙山,庞大的驼队,各项管理有条不紊,几乎进入格式化的程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登高望远,敦煌城就是一片绿洲。古时,这里叫沙洲,的确很应景,就像一叶被搁浅于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去远航。</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骑在驼背上,咯噔咯噔的节拍、叮铛叮铛的铃声 ,与北非那次的经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骆驼的品种有别。亚洲驼是双峰大体型,非洲驼是单峰小体格,自然今天的“豪华版”,即威武又舒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驼队登至一段平缓的山坡,生龙活虎的电动车冲沙,前前后后的诱惑着你。电驴子的滋味,在宁夏的沙坡头早已尝过。稍作停顿,沿着“驼队专用线”下山。下一个节目,步行去那个著名的月牙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着山谷口而行,不多远走进一个小绿洲,名叫“铁背鱼广场”,四周环绕着更为高大的沙山。定神观察,东面的大沙丘上,设有徒步攀登通道,可以居高临下远眺西边那个小家碧玉的月牙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拍全敦煌地标景观之一的“一汪月牙”,决定不辞辛苦地去爬山。沙山虽陡,但有软梯,大大减轻了难度,否则估计要四肢并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半山腰上设有一个滑沙场,立足回眸远眺,月牙泉实至名归。大漠之中的水面酷似一弯新月 ,感叹大自然的创造力,鬼斧神工、神来之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年耳闻,月牙泉几乎快要涸竭而尽 。而如今,眼见为实,这分婀娜多姿,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维护。</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鸣沙山的沙漠色泽,要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鲜艳明黄,一金一银,各有千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夏的沙湖和沙坡头,那里的绿洲秀水明显独占鳌头,但缺乏连绵不绝的大漠巍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你不曾去过大漠,那么就先选择一次敦煌的鸣沙山之行吧,那将是性价比最高的体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番感叹抒情比较之后,准备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点不假,何况还是沙山。记得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沙粒细腻,山体瓷实,不需要借助工具,直接屁股落地 ,呲溜呲溜就滑下去了。而鸣沙山,沙粒粗糙,表层松软,阻力较大,必须借助竹筏板或塑料板方可滑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当一筹莫展,叽叽咕咕地唠叨着,一位小伙子游客很热心,主动传授技艺,演示“张开双臂、身体后倾 ,脚后跟着力”。试了一试,果然奏效,一溜烟儿就跑到了山下,比登山轻松多了,哈哈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月牙泉的南岸,有一组建筑群,取名月牙阁,始建于清代,文革期间曾毁于一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原址上恢复修建,占地约三千多平方米,为仿唐古建筑。</span></h1><h1> </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漠中的楼台亭阁,似乎借鉴了不少敦煌壁画中的特征,对称布局,回廊环绕,与月牙泉奇特风景,意趣相投,相得益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绕着月牙泉南岸而行,近距离观赏这个奇特的一汪泉水。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25米,东深西浅,弯如新月,最深处约5米,平均水位1.5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坊间流传,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食用鱼或草,专治疑难杂症,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神奇的泉水,从何而来? 现代地质勘探解密:月牙泉的形成,是由于鸣沙山的不断蚕食扩展所为,迫使附近戈壁中的“党河”向北改道。沙山似乎特意留下一小截河床,从而奇迹出现。月牙泉与党河,原来是通过地下水系而紧密相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党河水位的不断下降,直接殃及到月牙泉,曾出现水面的逐渐萎缩。如今的月牙泉,水边芦花摇曳,岸上胡杨屹立;林中沙枣硕果累累,泉边绿地郁郁葱葱。要知道,每年这里都耗费巨资,运用各种手段为其补水,才使得泉水充盈,植被茂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光直升机,在月牙泉上空频繁出现。空中俯瞰大漠,或许别有洞天,视野必定开阔,视角更为独道,有点让人眼馋。</span></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方圆八百平方公里的鸣沙山,现在俨然就是一座大型游乐场。半日游的我们,只是逛了个“沙山一角”,但也算略知了一二。下午的豪门盛宴——莫高窟,那才是敦煌真正的精华之所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敦煌莫高窟,一座蜚名中外,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临近午时,烈日炎炎,我们一行抵达莫高窟专线的市区乘车点,按A/B类票分开排队。两者的区别在于参观石窟的数量不同,A类票少,观8个窟;B类票多,看4个窟。旅游高峰季,B类票为主流。</span></h1><h1> </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期(公元350~394年),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1271~1368年)等历代的兴建,上下五层的洞窟有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极为丰富的佛教艺术之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书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在敦煌开凿了第一个佛洞石窟。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称此石窟寺为“漠高窟”,沙漠高处之意,最后“漠”衍变成了“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去过南疆古龟兹的“克孜尔石窟”,它是中国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大约在公元三世纪,比敦煌莫高窟要早了一百多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汉传佛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北传佛教,一般认为在西汉未(公元前1年)从西域的印度经帕米尔高原先传入新疆,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之后逐步传播开来。而藏传佛教,属于另外一支,传入的较晚。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吐蕃(西藏地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的开凿也步入最兴盛期,洞窟数量达到千余个。</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排队依序,进入石窟核心地带。一位来自北京的小小志愿者,首先向大家介绍莫高窟的基本概况。京城里走出的少年,落落大方,伶牙俐齿,解说词背得滚瓜烂熟。经久不息的掌声,由衷地感谢赞美他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区规定,进入石窟内严禁拍照,所以只能在外围拍一拍建筑的外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96号石窟前的九层楼阁,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木质的窟檐,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窟中供奉着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中国第三大坐佛,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游园门票的正面,印有一尊佛图像,就是第96号窟那个著名的大佛 ——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石胎泥塑弥勒菩萨,高约35.5米,两膝间宽度约12米,开凿始建于公元695年(唐初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谓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敦煌地区的岩石为沙岩,不够坚硬,所以莫高窟中的佛像均不是石雕而是泥塑,其中又分石胎泥塑(较大的佛像)和木胎泥塑(小一些的佛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记载,在五代时期,敦煌莫高窟遭地震破坏,第96号窟中的壁画和窟檐全毁,只有佛像的石胎还算完好。后经修复,保持了其唐朝的风貌。人们戏说,大佛的面容有点形似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模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我们看到的九层窟檐,最早为四层,晚唐改建五层,宋初又重修。现在的九层楼,为1935年改建。</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的B类游览票,只能参观四个石窟(96、100、138、148),都属于比较大的洞窟。先在洞口外听讲解员介绍,然后依次进入洞窟中参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148号石窟,为敦煌大族李大宾于盛唐(776年)开凿,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俗称卧佛),长15米,故又称涅槃窟。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静”的最高境界。</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100号石窟,是五代(906~960年)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曹元德的“功德窟”。洞窟甬道的壁上,绘有供养人的一幅幅的画像。洞窟三面壁上的绘画很丰富,几乎囊括了敦煌壁画中的各个类型,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装饰画、山水画等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著名的“飞天”,它是天龙八部中的飞神,属于佛像画一类,婀娜多姿的形象千姿百态。详见下图。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茅台酒商标上的那种“飞天”。现在“飞天”一词,已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介绍说,壁画中的神灵(佛、菩萨)主要运用西域凹凸法绘制,其服饰也多为西域异国风情。而壁画中的俗人(供养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多采用中原晕染法,服饰也多为中原格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听着有点晕(难懂),看着有点花(太多)。比南疆克尔孜石窟中的壁画,面积大了无数倍,且色彩缤纷绚丽,内容丰富生动。克尔孜石窟的佛象多被“斩首”破坏,壁画整块整块地被挖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138号窟 ,是莫高窟中“阴家窟”的一个,开凿于晚唐(835~907年)。洞窟中能看到五代、元、清等各个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敦煌阴氏家族,由迁涉中原内地的移民构成,唐代是阴氏家族的鼎盛期。</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观完四个洞窟,有点意犹未尽。不过据说,莫高窟对外开放也就二十个洞窟。现在整个石窟的壁画和彩塑都有电子版集藏,可供游客观看。我们预定了傍晚场次的“又见敦煌”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表演,所以只好依依不舍与莫高窟告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图是,位于市区“又见敦煌”演出剧场的入口处,下沉式结构,湖蓝色的玻璃外墙,象征着沙漠中的一滴水,传说斥资六个多亿。著名导演王潮歌是08年奥运会导演之一,曾参与张艺谋“印象”系列的创作。“又见敦煌”是“又见”系列中的一个(“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观看室内情景体验剧,十分的好奇。开演前,所有的观众全部站立于演出大厅中央,之后跟随着剧情进展,不停地转换场地,变化着场景,倾听着远远悠长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再现于你的眼前。不知不觉中,你穿越1000多年的莫高窟“藏经洞”,穿越2000多年的敦煌艺术殿堂,穿越了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拨开尘雾,又见敦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捋一捋纷杂的剧情,恢宏的场景,简名扼要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夏(1038~1227年)初年,时代变革,佛家人为求自保,弃莫高窟寺而逃,将大量的佛教经书、社会文本、刺绣、绢画、法器等4万余件藏于洞窟中。石门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用壁画装饰,掩人耳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流逝,藏经洞尘封了800年有余,转眼到了1900年,一位莫高窟下寺王圆箓道士,偶尔发现了这个洞窟的秘密。消息不径而飞,招引来英法俄日等国的“探险者”。他们先后从新疆(以探险为名,实为欺盗文物)赶至敦煌,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文物,运往海外(后仅剩6000余件,送到京城)。从而西方考古界出现了中国“敦煌学”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话说,一位中国油画大师,常书鸿(1904~1994年),年轻时在法国留学,一天偶尔在街头,发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王道士手中骗取的大量文物最有价值)编辑出版的《敦煌图录》。书中400多幅精美的莫高窟照片,点燃了常书鸿回国保护文物的热情。1943年,他来到敦煌,成为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历经无数磨难,组织修复石窟、壁画,搜索流散的历史文物,临摹大量的壁画精品,向世界介绍敦煌的艺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北丝绸之路,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起(公元前140年),漫长漫长的大漠古道(东段:长安——敦煌,中段:敦煌——新疆葱岭,西段:葱岭——中亚——西亚——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往来逐步繁荣昌盛。昔日荒原上的敦煌,被推崇为“世界文化中心”,一点也不为过。莫高窟的历史文物,点点滴滴将那段辉煌历史,刻记在石窟中,记录在文本内,描绘于壁画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一结论,成为后人述说敦煌时反复引用的名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两个小时后,大家走出剧场,夕阳黄昏,日月悬空,交相辉映。脑海中的敦煌“飞天” ,依然不舍,挥之不去。敦煌学研究热,从西方回归中国的成果,与前后几任敦煌研究所长的呕心沥血,带领文物保护与研究人员的巨大付出分不开,可歌可泣,令后人敬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段文杰先生(1917~2011年),国画大师,敦煌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他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来到敦煌,创下个人临搴敦煌壁画之最——384幅,完成多部敦煌艺术研究专著,把自已的后半生交给了莫高窟。逝后,他的灵骨与常书鸿等志同道合的老同事一样,葬于敦煌三危山下、宕泉河边,与莫高窟守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樊锦诗女士(1938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来到敦煌,1977年任付所长,1998年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四十余年,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提出的“莫高窟治沙工程”和“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工程,为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云鹤先生(1933年~),1956年在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使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壁画,再现“花容月貌”,成为我国“壁画修复界的泰斗”,获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真心感谢这些默默无闻,为文物保护努力耕耘的人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D6:8月13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迎着朝霞,从敦煌出发,沿着河西走廊东进,第一目的地——嘉峪关,高速公路约260公里。中途在瓜州买了不少香瓜、黄桃、西瓜。西域水果,又香又甜,清热解暑,大饱口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临近午时,从嘉峪关市区穿过,一个甘肃省的地级市,兴建于1958年大炼钢铁的年代,因为附近发现了一座大铁矿。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养育了这片城市绿州。路边有柔柳婆娑,有扬槐遮阴,当然还有高楼大厦。</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踏足过闻名于世的八达岭长城,曾欣赏过深入大海的长城尽头——山海关。今天又来到它的最西端起点——嘉峪关 ,会是怎样的雄浑?怎样的壮阔?冷兵器时代,那是一个血肉之躯难以跨越的关隘。</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来到它的关城 一看,占地面积确实不小,据说有三万多平方米。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重叠并守、壁垒森严。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十几座。外城墙与长城连为一体 ,整个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峡谷地带,形成一座难以逾越的屏障。</h1><h3> </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玉门关,长达一千多公里。道路本艰难,到了嘉峪山隘口处,峡谷穿山,危坡逼道,地势非常险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嘉峪关,始建于明朝初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完工。史书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嘉峪关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中的重要部分,除了关城以外,还有“悬壁长城”和“长城第一敦”,据说那段长城很有特色。可惜,今天傍晚五点前,我们一定要赶到张掖,那是观看“七彩丹霞——张掖”的最佳时间。没办法,只能放弃,抓紧时间赶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俗有“金张掖、银武威”美称,表示甘肃省这两个地方物产丰富。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说,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中巴车,一路狂奔,下午四点三刻,抵达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取票、排队、入园,五点钟停止售票,一切如愿以偿,真是有点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距张掖市西约40公里,地处祁连山北麓,方圆500多平方公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地质公园主要为“七彩丹霞风景区”(约200平方公里)和“冰沟丹霞风景区”(占地约300平方公里),两景区相距12公里。前者的特点是“彩色丹霞”,后者的特色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span></h1><h1>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七彩丹霞景区”,从北门口入园,乘坐景交摆渡车,带你去四个观景台游玩。</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慢地行进。园区道路与设施似乎新建不久,据说这个“七彩丹霞”于2002年被发现,2005年开发为旅游景区,那个“冰沟丹霞”还要晚,2012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你在山沟沟里这么一转,看到四周红色的山体几乎寸草不生,忽然明白,早年的荒山野岭,为什么无人顾及问津。介绍说,大山沟周边,居住着一个俺从来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裕固族 (回鹘人),一个游牧民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达第一观景点——“七彩仙缘台”,张掖丹霞,果真名不虚传,高大的山体气势磅礴、色彩斑斓;起伏的山脉层理交错、造型特异。什么“睡美人”、“夕辉归帆”、“七彩屏”等美景色,想弄懂看明白,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想象力,嘿嘿嘿……</span></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玩尽兴了,就上摆渡车,人头凑得差不多了,就开车送你去下一个观景台,各取所需、方便自如。旅游高峰季,人多车也多,不算太拥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个观景点——“七彩云海台”,这里的徒步栈道又陡又长。传说,观赏张掖丹霞的最佳时间是雨后,色彩更浓艳,纹理更清晰,再遇上云雾缭绕,那就是人间仙境啦。</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几年常出门闲逛,走入地质公园的机会较多,自然遇上不少稀奇古怪、千姿百态的峡谷沟壑,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地质地貌学名。“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它的名字直接告诉你,它属于丹霞地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0年,“中国丹霞”申遗成功,由六个地点联合申报,张掖丹霞不在其内,替他惋惜。曾去过福建泰宁的丹霞和湖南崀山的丹霞,与今天的张掖丹霞,似乎模样不大相同。要说美,还是张掖丹霞,多彩艳丽,雄伟壮观,撼人心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十分惊愕 ,这连绵起伏的彩色山丘,犹如水彩油画一般。难怪有人言:“一眼七彩丹霞,天下群山无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好奇心驱使着,走到栈道边,用手触摸了一下山体表层,不算太坚硬,坡上布满了黄褐色粗糙的砂砾,心中嘀咕疑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丹霞地貌学说,是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于1928年首次提出,把红色砂砾岩层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层。学术上,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有过争议,后折衷为“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七彩云海台”,是景区内最大的观景台,环顾四周,山峦叠嶂、别样风采。兴奋的游客们,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山”,回声嘹亮,萦绕悠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第三个观景点——“七彩锦绣台”,眼前彩色群山飞舞,缤纷斑斓、波澜壮阔,彻底颠覆了心中内存的“丹霞模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网求证,景区官网介绍词言:“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复合区”。</span></h1><p class="ql-block">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继续网查:“彩色丘陵,地貌学名词,又称红山湾地貌。以往常常与丹霞地貌或雅丹地貌混淆,现多认为是独立的地貌。其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丘陵状的形态;二是岩层呈现出丰富的色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嗯嗯,心头豁然开朗,去年在北疆旅游时,那个举世闻名的“乌尔禾魔鬼城”属于“雅丹地貌”,那个玲珑秀色的“五彩滩”属于“彩色丘陵地貌”。今天的“张掖七彩丹霞”,属于“丹霞地貌与彩丘地貌的复合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真是行万里路,倒逼你读历史、看地理,爱植物、惜动物,当然还要了解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民,他们的宗教、信仰、人文、民俗,哈哈哈……多么博大的胸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四个观景点——“七彩虹霞台”,木栈道连接着若干个山头,我们选择了一个最高的。这里游玩的项目最时尚,热气球、直升机。惋惜天色渐晚,否则乘坐热气球,空中俯瞰彩色的山峦,定会有别样洞天的惊喜。</span></h1><h1> </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终于仓促地完成了张掖七彩丹霞“地质考察工作”,夜幕悄悄的来临,只能打道回府。公园有三个大门(东、西、北),这里是一个大中转区,摆渡车线路比较复杂,千万不能排错队、上错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皓月当空 ,晚上八点半左右(大西北夏日天黑的较晚),我们一行抵达预订的民宿,就在公园北门口附近,地址:临泽县倪家营乡。集镇因旅游而得以迅猛发展,初具规模,家家户户几乎统一的建筑风格——别墅民宿,当然也有高楼酒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D7:8月14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将完成青甘环游线的最后一段,从临泽县的倪家营出发向东——在民乐县的扁都口转东南——经过青海的门源县——回到青海首府西宁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扁都口,是一个关键节点,在这里告别河西走廊,投入茫茫的祁连山怀抱,离开甘肃省,步入青海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祁连山脉的浪峰海拔平均在4000多米以上,山谷洼地也有3000米左右。祁连山的四季不甚分明,山中多河流,七八月份的川地草原,夏季如春,风光迷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岗什卡雪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是祁连山东段的最高峰,海拔5250多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峰顶有百万年的冰川,白雪皑皑,银光熠熠。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轻飞,时呈殷红淡紫、浅黛深篮,犹如玉龙邀游花锦丛中,被称为“龙岭夕照”,是门源古八景之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祁连山系,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是西部一条重要的生态屏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我们由西北向东南斜插穿行于山脉之中,一路体验传说中的“北欧风情”,湛蓝的天空,褐红色的山体,洁白的羊群,无边无际的草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著名的“达坂山”观景台驿站,海拔约3940米,有点高原反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达坂”,蒙古语意为“可以翻越的山口”,西宁——张掖的公路在此穿过,是青海东部地区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去过北欧四国一游,有体验、有比较,才有深刻的感触。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举目远眺,天湛蓝、云洁白,草碧绿、花金灿……耳边萦绕一曲《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噢噢噢……那就是青藏高原”。气势磅礴的山水,浑为一体的天地,美景不逊北欧!</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谷中的农田,是青海的小油菜和春小麦种植基地。如今的门源油菜花海,已经成为青海旅游的王牌名片。近百里的山谷之中,靓黄黄的菜花竞相怒放,林海草原上点缀着民居和蜂房,岁月真是这片静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此秀丽的山河,细细想之,有一半手笔来自于“人定胜天”,得益于西部建设的重头之笔——高海拔地区的道路开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间自古歌谣曰:“千难万险的鬼门关,难不过雪中的达坂山”。祖国西部大开发,遇河架桥,逢山开洞,天堑变通途。1994年,达坂山隊道建设,曾创下世界五项之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路经黑泉水库,湖光山色,分外妖娆。这里距西宁市仅75公里,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1996年水库工程开工,是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部分,就是将水资源丰富的大通河水,穿越达坂山引入较贫水的湟水流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库周边景色宜人,沼泽溪水潺潺 。西屏秋净之美,说的就是这里,“此境隔尘埃,点绝莓苔。天峰倒影入楼台,一片浮光都扫尽,小胜蓬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张掖至西宁 ,路程约350公里 。一路美景,阳光、高山、河谷、花海;一路迷醉,草原、冰川、雪峰、湖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D8:8月15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本次青甘线大环游,今天即将接近尾声,白天去“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一游,傍晚飞回南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坎布拉公园,因奇特的水上丹霞地貌 ,早已蜚声遐迩,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距西宁市130公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尖扎”,藏语意“野兽出没的地方”。传说,早年这里森林茂密,有三个勇敢的四川藏人——康巴人来到这儿,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取名“坎布拉”,藏语“康巴家园 ”之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团长靓女、周团付俊男,一路合作辛苦,全心全意、细心周到地为大家付出,不甚感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清清的大河在其身旁流过,你知道吗?那就是祖国母亲河——黄河。黄河的壶口瀑布和开封的悬河,都曾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滚滚奔流的一条黄色大河,它的上游确如此这般清澈见底、轻柔碧蜿,真是出乎意料、惊喜诧异。</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远处隐约有水流的轰鸣声,那是李家峡水电站在泄洪放水发电。这个景区,实际上是坎布拉的“森林公园”+李家峡河谷的“水库”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家峡水库,属于黄河上游第二阶梯水电站之一,完工于2001年,大坝高度约175米,功能为防洪、发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划分为三大阶梯,大多数河流滚滚向东流,注入太平洋。唯有北疆的额尔齐斯河,一路向西流,注入北冰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就是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的源头都在那里。第二阶梯,海拔平均1000~2000米;第三阶梯,海拔平均500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般大型水电站,都建设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附近 ,因为那里的落差比较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古书典籍中(先秦时),江、淮、河、济四水被称为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河。那时,四渎各自入海流;现如今,济河因黄河改道与其合并;淮河改道为内流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河”到“黄河”,有一个转变过程,一般认为始于东汉而确定于唐代。自唐代起,“河”字成为河流的统称。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佳句,现如今妇孺皆知。</span></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碗黄河水,半碗是黄沙”,这是人们形容黄河之水的最大特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曲,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清澈见底,流出20公里,到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扎陵湖乡,之后开始变浊,这是以前的一般公认。现在据说,靠近甘肃省兰州市附近开始变黄,得益于近年来上游地区的植树造林和大量的挖沙活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黄河之水逐年变清,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是中上游地区植被绿化的结果。</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乘坐景区巴士,山中盘旋,走走停停,逐个景点游览。这里的海拔也不低,约3200米 ,周边群山峰顶都在4000多米海拔以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红色砂岩的丹霞群山,环绕着一池碧水,山红水蓝、与众不同。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深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山水辉映 ,雄浑壮美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区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森林植被茂密,山中有村庄、梯田,有佛堂、庙宇,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今天游客不算多,正是我们的最爱,感谢团友牟老师的策划安排。前几年她曾来过,恰逢小雨,据说景色更为上乘。看来丹霞地貌,最适合雨中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步行穿越“塔峰林区”,丹霞石林与翠绿松柏相依而伴,林中栈道蜿蜒盘旋、曲径幽通。</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登上游艇水中行,平静的清清黄河,茂密的原始森林,壮美的塔山峰林。宽阔的坎布拉湖,犹如翡翠镶嵌于丹霞群山之间 ,勾勒出震撼视觉的神韵画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湖中水面栅栏,是虹鳟鱼养殖围栏。虹鳟鱼,一种被广泛养殖的冷水性淡水鱼,对养殖水域的水质要求较高。其鱼的肉质细腻、味极鲜美,与三文鱼肉质花纹相仿,往往容易搞混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湖边偶见野趣垂钓,勾起魏教授畅游湖中之瘾,景区管理太严格,只能望湖兴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日青甘线大环游,至此完美收官,全程近3000公里的跋涉,收获美景:湛蓝的青海湖,仙境的茶卡湖,如镜的翡翠湖,神秘的莫高窟 ,难忘的七彩丹霞……收获经历:望而生畏的柴达木戈壁盆地,连绵不绝的祁连山高原沟壑,黄沙飞舞的大漠沙尘暴……收获美食:酸奶、羊肉、香瓜、黄桃、西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大环线 ,贯穿了四季的美景,说走就走、即走即停;赶路、漫步、发呆、高反……一路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一路多姿多彩的人文历史,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大美青海,致美甘肃,后会有期,下次一定再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提前赶往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因深航18:30ZH8576航班严重晚点近六小时,导致次日凌晨方才抵达南京,八日游变成了九日行,意外收获,哈哈哈……</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