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举办“千年大运河 美好新家园”大运河摄影作品展,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先后组织了大运河山东段、河南段和江苏段的采风拍摄活动。本人有幸于2018年11月到山东段、2019年5月到江苏段进行专题拍摄,利用出差机会到北京老城区及通州拍摄,节假日到杭嘉湖及绍兴沿线拍摄,基本走完了京杭大运河的重点地段。虽然有时候是走马观花,但常常为大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精深的历史积淀、壮观的水利设施所惊叹,也为“家住运河边”的一代代运河子民“倚水而生、因运而盛”的生活情景而感慨。庚子年春节,为防患不明肺炎,宅在家中,将以前的日记整理,以资纪念。
</h3><h3><br></h3> <h3>
2018年11月20日一大早,我们驱车来到德州。德州市文联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新生热情接待,并安排摄协秘书长、山东商报德州站副总编周建新,德州学院运河文化研究学者王秀来教授一同来座谈交流。随后,分别陪同采风团沿运河德州段采风创作。第一站来到了四女寺水利枢纽。<br></h3> <h3> 四女寺水利枢纽位于德州市与河北故城县交界处,由三座大型节制闸组成。闸的上游是卫运河,下游分别是南运河、叉河和减河,是大运河重要的控制性节点工程。
</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制闸左下为卫运河,上左为南运河,上中为叉河,上右为减河 白植斌航拍</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卫运河属海河水系,是冀鲁两省的边界河道,也是一条集防洪、灌溉、通航综合利用的河道。卫运河上源漳河和卫河。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区,卫河源出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两河于河北邯郸市馆陶县汇流后称卫运河。卫运河从邯郸入山东临清市,到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结束。
卫运河历史上常因上游汛期来水陡涨,下游排水不畅而冲决堤岸。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四女寺开挖了减河,建减水闸,以分减行洪压力。后来又多次进行整治,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水患,水灾时有发生,运河岸边常成泽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卫运河连年水灾,淹没周围众多农田及房屋,据《武城县志》记载:“1953年6月至8月,连降暴雨,淹地18.9万亩,水位达25.98米,淹地面积320平方公里,全县农村一半遭受重灾”。
新中国水利部很快启动四女寺枢纽水利建设工程,在四女寺减河和南运河上口修建进洪闸、节制闸及船闸,控制两河流量及发展航运。1973年又在南运河和减河之间新辟岔河用于泄洪。卫运河水在这里被一分为三,这个工程因而又被称为分水工程。四女寺枢纽下游减河、岔河及汇流以下河道统称漳卫新河。工程建成后,卫运河几无洪涝,被誉为“一坝兴起,永绝水患”,在泄洪、排涝、船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工程也被称为“北方都江堰”。
曾经的泽国,在渴望安居乐业的村民耕耘下,迅速变成种植小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的沃土。壮观的四女寺大坝也谱写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运河水利建设的历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卫运河系雨水偏少,加之改革开放后工业用水量的猛增,导致河水断流严重,但该枢纽工程仍具有灌溉和防洪作用。<br></h3> <h3> 我们来到卫运河河道上。河水已完全断流,岸边的河床成了庄稼地,播种的小麦长出了青苗。河床中间有一条10来米宽的水带,浑浊而略带黑色,在薄薄的雾霾中向前延伸。
</h3><h3><br></h3> <h3> 一位穿着红衣服的女士带着她的儿子在水边玩耍,给河道增加了一份活力。
</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闸桥面已年久失修成了危桥,禁止大车通行</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 <h3> 闸桥的桥面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两条河道的分界线,上游是卫运河,下游是南运河。
</h3><h3><br></h3> <h3> 南运河从这里起始北上,流经河北、天津三岔河口汇入海河。
</h3><h3><br></h3> <h3> 离枢纽工程约一公里,是四女寺航运船闸。同样也年久失修,成了一个运河历史文化遗存。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