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而她偏偏走进了我的。”</h3><h3> 电影《卡萨布兰卡》经典台词<br></h3> <h3> 一部电影,一座城市,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亦真亦幻,于是,多少人追寻着这个故事来到这里——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一座充满欧洲风情的非洲城市。无边无际的白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卡萨布兰卡也被称为“白色之城”。这里的人们认为白色代表真诚、纯洁,因而喜欢穿白色的长袍,建白色的房子。</h3> <h3> 卡萨布兰卡始建于12世纪,由柏柏尔人在大西洋岸边所建,当时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一度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人入侵,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然而1942年好莱坞著名电影《卡萨布兰卡》让这座城市闻名于世,以至于人们不再记得它的原名。</h3> <h3> 也许受电影的影响,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卡萨布兰卡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充满着诗意和温情,来到这里,才发现卡萨布兰卡最亮眼的地方却是哈桑二世清真寺。</h3> <h3> 可以说,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当今世界用伊斯兰建筑语言表达的最精致最精美最震撼世人的清真寺。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规模仅次于麦加与麦地那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海上的清真寺,为了纪念阿拉伯人的祖先自海上来。</h3> <h3> 据说哈桑二世清真寺缘于哈桑二世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于是,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由法国著名建筑师米歇尔·朋索(Michel Pinseau)设计,于1987年8月动工,3万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清真寺以国王的名字命名,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也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h3> <h3>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h3> <h3> 整个建筑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端庄肃穆。</h3> <h3> 宣礼塔高2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气势恢宏,寺内有电梯可以直达塔顶。</h3> <h3>广场上两边对称的回廊气宇轩昂。</h3> <h3>主体建筑外则是高大的弧形回廊,一直通向大殿。</h3> <h3> 寺内几何图形马赛克镶嵌的大理石墙壁,雕梁画栋的雪松木柱头,金碧辉煌的天花板,无不透出高贵奢华之风。</h3> <h3> 主殿大厅在巨型水晶吊灯照耀下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很难把它与清真寺联系起来,眼前分明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大殿中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h3> <h3> 重35吨的正门只有在国王到来时才开启,使用密码不用钥匙。</h3> <h3> 清真寺的地下层是一个巨大的洗净厅,有41座莲花喷泉供穆斯林信徒们在祈祷前净手、净面,完成净礼仪式。此外,这里还建有3座大型土耳其浴室和摩尔浴室,对民众开放。</h3> <h3>迈阿密海滩,每到夏天海滩边也是人满为患。</h3> <h3>我们坐在海边的咖啡馆喝下午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h3> <h3>卡萨布兰卡皇宫。</h3> <h3> 联合广场,又称鸽子广场,是卡萨布兰卡最热闹的地方,不仅是游客必到景点,也是当地人聚集的场所。周围都是法式建筑,大多为政府机构。有钟楼的是市政厅。</h3> <h3>高等法院</h3> <h3>新建的美术馆</h3> <h3>重建于1940年的钟塔是老城的标志</h3> <h3> 卡萨布兰卡总督府,也是当年法院所在地,曾作为卡市接待国宾之用。</h3> <h3> 哈布斯老城区,又叫做圣人区,十九世纪曾是犹太人居住区。早期由法国人建造,所以这片区域到处可见法国殖民时期与摩洛哥传统样式混搭结合的建筑,街道两侧大都是白色的平房和二层楼房,为防雨防晒而建的拱形外廊既实用又美观。</h3> <h3> 离开摩洛哥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来到瑞克咖啡馆,是几个月前就预订好的。</h3> <h3> 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主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座城市这个咖啡馆的故事。二战爆发后,大量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铁蹄的践踏,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便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表面上玩世不恭的美国人瑞克在城里开了一家“瑞克咖啡馆”,咖啡馆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各种身份的“不速之客”。一天晚上,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萨来到这里,他们想得到瑞克手里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然而,瑞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那段爱曾经刻骨铭心,如今,她却是别人的妻子。仍然深深相爱的瑞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最终,对伊尔萨的深情让瑞克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机场,瑞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影片于1942年上映,1944年获得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位。</h3> <h3> 电影的魅力让这座城市以及瑞克咖啡馆蜚声世界,凡是来摩洛哥旅行必要来卡萨布兰卡,来卡萨布兰卡也一定要来看看这间充满了浪漫情怀的瑞克咖啡馆。</h3> <h3> 事实上,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卡萨布兰卡取过一个镜头,全部是在好莱坞电影棚里完成的。瑞克咖啡馆也是仿造电影里的场景新建的。</h3> <h3> 2001年,作为《卡萨布兰卡》超级影迷、前美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商务参赞凯西•克里格Kathy Kriger 在任期还有1年的情况下毅然辞去公职留在卡萨布兰卡,并买下这幢小楼,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资,建起了一家Rick’s Cafe。</h3> <h3> 咖啡馆的格局和装饰几乎复原了电影中的场景:相似的大门与窗户、白色的拱形走廊、高高悬挂的七彩玻璃灯、带着流苏的桌灯、黑色雕花的椅子,还有一架熟悉的钢琴。</h3> <h3> 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电影《卡萨布兰卡》,听着"As Time Goes by"的乐曲不时在耳边响起,那段动人的乱世爱情依然扣人心弦,把人们又一次带进似水年华!“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余音缭绕,令人回味!</h3> <h3> 我们的摩洛哥之旅也将告别于卡萨布兰卡。感谢旅友们的一路陪伴,感谢为我们留下美好瞬间的朋友们!也感谢桂桂导游,祝你在异国他乡一切安好!<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