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咱大理点苍山,19峰,18溪之名是何时定下来的?老头终于找到了答案。胡蔚本南诏野史载:公元779年,大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南诏王异牟寻立,效法中原王朝,在境内封五岳四渎,点苍山在国都内,被封为中岳。当然是重中之重了。经过四十多年的勘测,到了劝丰祐时代,史载这个“仰慕中原文化,不行父子连名制”南诏王,还大搞兴修水利。洗马潭就是他修的山弯潭,不过当时叫“高河”,亦名“冯河”。现在叫洗马潭,肯定是元朝以后的事了。十八溪涧,十九峰峦的名字就是这个时候定下来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 请看原文:</p></h1> <h1> 第一斜阳峰,杨梅溪;第二马耳峰,葶滇溪;第三佛顶峰,摩溅溪;第四圣应峰,清碧溪;第五马龙峰,龙溪;第六夏云峰(<b><font color="#ed2308">就是玉局峰</font></b>),玉局溪;第七龙泉峰,璧钎溪;第八岑娥峰(<b><font color="#ed2308">就是小岑峰</font></b>),山字溪;第九应乐峰,隐仙溪;第十雪人峰,中岳溪;第十一尖底峰(<b><font color="#ed2308">应该是兰峰</font></b>),白石溪;第十二三阳峰,灵泉溪;第十三龙峰(<b><font color="#ed2308">应该是鹤云峰</font></b>),磻溪;第十四观佛峰(<font color="#ed2308"><b>应该是白云峰</b></font>),茫涌溪;第十五五台峰(<b><font color="#ed2308">应该是莲花峰</font></b>),花香溪;第十六澜沧峰(<b><font color="#ed2308">应该是五台峰</font></b>),万花溪;第十七华山峰(<font color="#ed2308"><b>应该是沧浪峰</b></font>),霞移溪;第十八豹猡峰(<font color="#ed2308"><b>此峰多出,查民国大理县志说此地有银矿,可能与此有关</b></font>),银矿溪;第十九云弄峰,华溪。原文照抄在此。括号内是我的注释。</h1><br><h1> 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南诏天启二年即公元841年的事,也就是说一千一百七十九年前,古人就为我们定下了19峰,18溪的名称啦。</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六峰</h3> 大家仔细阅读会发现,与今天19峰,18溪之名总体一致,个别有所不同。想必自然也心领神会。再说人类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没有偏见的话,就会越来越走向正确。你说,是不是?<br><br><br>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南诏劝丰祐时代,他们划分山峰的标准,是分水岭山脊的那个最高尖顶,必须贯顶到点苍山东西分水岭山脊,否则不算峰。中和峰与中和溪没有灌顶到点苍山东西分水岭山脊上。所以它落选了。是的,划分山峰的标准本来就应该这样。<br> 这是点苍山的客观实际。事实上,一千多年前,大理人就已经看到了。 那么,是哪个时期,什么朝代,咱大理人把豹猡峰删除,让中和峰出现在点苍山19峰中呢?我现在还没有发现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文字记载。老头试做分析:大理国时期,宋朝迫于北方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政权(辽金蒙)的挤压,与大理国相安无事,友好往来,双方贸易往来中,大理国购买了不少中华文化典籍,但大理国还没有推行“唯中和为大”的内在需要。元灭大理国,又灭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臣服于大中华文化,也在大理大力推行儒学,但也没有到推行“唯中和为大”的迫切性。到了明灭元,付友德沐英们进入大理,在他们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一把火烧掉了此前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献资料(这是历史局限性,就像项羽打下对方城池要屠城一样,没有责怪付友德们的意思),树立中华文化的绝对权威,这就成为当务之急了。所以我估计,中和峰排挤豹猡峰,就是这个时期的事。<br> 要推行“唯中和为大”,但中和峰并没有灌顶到点苍山东西分水岭山脊,也就是说这山脊上没有中和峰的尖顶。怎么办?只好附会“两峰共用一顶”,龙泉峰的尖顶也就是中和峰的尖顶了(因为它在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并入了龙泉峰啦)。这当然不合乎情理,两峰怎么能共用一顶呢!于是,这才有康熙、民国人的错误地图,现代人,把中和峰标志碑向北移动的聪明举措。<br> 中和峰在什么时候排挤了豹猡峰成为点苍山19峰之一,老头老朽了,希望网友共同去发掘。 2020年春节大年初二,避疫情,草于下关河畔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