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镇中心小学王爱霞语文名师工作室丨《深度学习》引发的思考

诗和远方

<h3> 安陵镇中心小学:王爱霞</h3> <h3>静心研读《深度学习》之相关内容后,我内心与之有诸多共鸣之处,信笔表达,与诸位分享。</h3> <h3>书中曰:……很多教师把“改变教学方式”理解为教学改革的全部追求,基本放弃了对教学领域诸如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科特点和本质、教学规律等重要方面的认知、研究和探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基本停留在教案之上……掩卷沉思,我们日常教学行为无一不中枪!试问我们广大为师者,甚至为数不少的评课者,的确过多关注了教学方式,曾几何时公开课上如果没有小组讨论这一形式,便会把你的课一票否决;曾几何时课堂教学“形式化”“浅表化”问题突出;曾几何时我们极少去关注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学会什么”……在我们只注重课堂形式多样化的昨天,我们忽视了学科的本质,感觉谁的课堂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谁都下足了功夫,极少有人去研究目标定位、学科特点,一堂“剧本”式的课堂过后,学生收获甚微。为何,抛开教学目标去评课这一行为,没引起我们去反思呢!?</h3> <h3></h3><h3>今日读起《深度教学》让我反思了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引导我们课堂教学的评课行为!我们很少看到,大家在讨论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来研究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尤其看不到把研讨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学习目标的研讨上。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既然是在研讨一节课,那么这节课的效果怎么样,老师的教学行为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要看一看教学设计;如果不看教学设计,只针对流程、教师的行为来谈,这就好比我们在对一栋建筑物进行验收的时候,只看这栋建筑建得怎么样,而不看他的设计图纸是什么样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是什么样的。所有的建筑验收一定要基于建筑标准和建筑设计,对建筑本身进行方方面面的评估。也就是说,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课,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而评估的依据就应当有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设计当中的学习目标:评估要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而展开,要保证学、教、评的内在一致性。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的一致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要求和原则。但实践当中,我看到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h3> <h3>当然,我们日常经验上的评课也不是说没有依据一定的标准。即便不看教学设计,实际上大家也都是在依据一定的经验,只不过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评课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对一个老师的一种行为,10个评课者有10种观点,常常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显然,这是一种不专业的评课行为。</h3> <h3>这种抛开学习目标谈论教学设计和评课的做法,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危害。</h3><h3>首先,是对教研本身的不利影响。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不专业的,所以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评课,就是一种不专业的校本教研活动;如果我们不能够引起足够的反思,认识不到它的问题所在,反而以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专业的行为,加以模仿和推广,那我们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专业的听评课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当然,这肯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显然就背离了教研的初心。</h3> <h3>其次,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要依赖于团队合作,要借助于听评课等校本教研载体。这里就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看他的团队是不是专业的,校本教研是不是专业的;如果教师处于一种不专业的合作和教研形式当中,他的专业发展将成为奢望。抛开学习目标谈教学设计,抛开学习目标来评课,这都是一种不专业的教学研讨行为。最基本的学术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灵魂是目标,目标是学、教、评的依据。抛开学习目标,去谈所谓的教、评,是不严谨、不专业的行为。这种经验主义的做法,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会产生阻滞甚至是反作用。</h3> <h3></h3><h3>最后,这种研讨活动当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习目标实际揭示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研讨应该是评课的核心。我们看类似的很多研讨,几乎很少有人去关注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或者即便是关注到了“学生学了什么、学到多少”,但由于没有真正专业的去研究学习目标达成度,最后的结论也是肤浅的。如果教研活动本身是不专业的,教师就得不到专业的成长,那么最终学生的成长从何谈起呢?</h3> <h3>《深度学习》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 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学会什么”;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致力于清晰回答教学系统中这些基本问题,为教师提供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研究、建立教学改革实践模型,形成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 脚手架",努力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切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持久发展。</h3>

教学

学习

评课

目标

专业

教研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