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脉冷龙岭自天祝境内西北角突入,耸起海拔4874米高的卡洼掌,尔后开叉伸出,形成左右两条山脉。左边一支山脉沿牛头山、磨脐山、代乾山、乌鞘岭、毛毛山一线蜿蜒东去,到松山城一带,峰线急剧下降到三千米左右。右边一线山脉,则是东南走向,最高者为马牙雪山,主峰白圪瘩高4446米,次为龙宝山、三宝山,整个山势缓缓倾斜,最终被大通河陡然截断,形成一处悬崖峭壁。<div> 这一段山脉构成了天祝的生命线,不化的雪山使草原上响起了泉水的叮咚声,使牛羊撒欢、万物竞茂,使田野生辉。<br></div><div> 而且这些山大多数成为了天祝人祖祖辈辈所珍视的“神山”“圣山”!在华锐草原部落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天祝十三神山”之说。<br></div><div> 结合刘万成先生所写的《醉人的天祝山神传说》,经过笔者多方搜索整理,也只是搜集到有关卡洼掌雪山、干沙鄂博、马牙雪山、雷公山、代乾山、磨脐山、毛毛山、五台岭、牛头屲山、乌鞘岭、冬青顶等山峰资料,有关天祝其他山峰或者神山的资料网上少有涉及,在此分享给读者,期待热爱山川、有志于搜集地方志史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提高,不断探索和交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卡洼掌雪山(阿尼岗嘎尔)海拔4874米</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卡洼掌,意为雪掌,位于天祝县境西北,主峰大雪山(藏语称阿尼岗嘎尔)海拔4874米,为天祝最高峰,是甘青界山。东西长约22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山顶终年积雪,并有冰川分布。<br></div><div> 卡洼掌东北靠旦马乡、南邻毛藏乡,这里历来人烟稀少,是真正意义上的秘境。草原面积广阔,矿藏资源丰富,有羌活、秦艽、黄柏等中药材,有雪豹、麝、熊等野生动物。<br></div><div> 卡洼掌山顶白雪皑皑;山腰灌木丛生,香柴花枇杷花花香四溢;山脚下则是丰茂的草地、清澈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森林,造就了祁连、旦马、毛藏等乡镇如诗如画的风景。<br></div><div> 听说在那山顶上长有盛开的高山雪莲,听说在那一天之中便可经历四季的气候,听说石羊秃鹫时常出没……它冷峻而惊艳,它神秘莫测。<br></div><div> 卡洼掌的真实面貌无人得见,看得见的是无数清泉从大山深处涌出,清澈如同蓝色宝石项链一样的清泉,流淌过峥嵘的石骨,流经花繁绿盛的草地,一路汇入毛藏河、响水河、冰沟河等大小河流,滋养着山脚下的牛羊、庄稼和人们。<br></div><div> 2012年6月23日中午12点40分,兰州6名登山爱好者成功登顶卡洼掌大雪山,该山峰此前没有登顶记录,兰州10名登山爱好者经过3天艰苦攀登,终于有6名队员登顶成功。</div><div> 六名登顶队员名单:百分之五、老爷子、伏天、忘川(女)、杜枫、鹰隼。</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干沙鄂博(阿尼万智)海拔4491米</font></b></h3> 阿尼万智指现在旦马大水滩西部的干沙峨博,其山顶为青石沙砾,乡民谓之干沙,因山顶建有乡民祭祀山神的峨博,这山便有了汉语干沙峨博的称呼,但虔诚的乡民们却称阿尼万智(意为万事成就之山),尊为佑护自己的神山。<br> 干沙鄂博(阿尼万智)天祝藏区十三神山之一,坐落在旦马乡的西南部,海拔4491米,在炎热的夏季有"山头白雪山底花"的神美景观。<br> 干沙鄂博(阿尼万智)在传说中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但心性顽劣的山神。大水上寺寺主探花佛有次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坐在廊檐下乘凉,忽然间浓云密布,雷声大作,一场暴雨在眨眼间就要降落。不知何故,探花佛忽然哈哈大笑,侍从们忙问:“佛爷,您怎么了?”佛说:“阿尼万智手下的几个小山神正要打掉这里的庄稼,他不但不阻止,还夹在他们的中间,嘻嘻哈哈地打闹,叫苯卜子念经惊了骑着的青牛,从牛背上率下来,栽了个跟头,帽子也跌掉了,正气得吹胡子瞪眼呢,你们看,那不是吗”。随着佛爷手指的方向,侍从们果然隐隐约约地看到,阿尼万智驾着青牛,一边嘟嘟囔囔地向佛说着什么,一边急速地向山顶隐去。<br> <b><font color="#ed2308"> 延伸阅读:</font></b>旦马为藏族部落名称,境内海拔在2126~4874米之间,主要山峰有大马鸡顶、大直沟达坂、干沙鄂博等。主要河流有大水河、细水河、响水河、土塔河。动植物资源丰富。古迹有藏传佛教寺院大水上寺、大水下寺遗址。在埋葬三世章嘉若贝多杰活佛胎胞的地方长出的"章嘉一棵柏",三百多年独立在此地,又给这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每当初一、初八、十五前来参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br> 旦马乡虽然山大沟深,但每到夏天,这里却山清水秀。山岭起伏,林海茫茫。大水草滩是旦马境内风光秀丽的一道风景。在那松柏挺拔、四季常青、绿野无垠、牛羊好似珍珠洒落在翡翠似的屏障上,一片苍茫大地的景观尽收眼底。坐落在细沙河上游的七个鄂博直插云霄,雄伟壮丽,美不胜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马牙雪山(阿尼嗄卓)海拔4447米</font></b></h3> 马牙雪山,形似马牙而名,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西部,藏语称“阿尼嗄卓”或“抓噶尔”,意为噶昭石山或白石山之意。天祝境内颇负盛名的一座大山,是藏族人民所信仰崇敬的神山,也是祁连山东端最为雄伟奇特险峻的大山。据传在每年7、8月份,若在山顶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倾刻间,大雨直泻而下。<br> 天祝当地人这样说:马牙雪山是一个大宝库。在马牙雪山的周围有草原和森林,这里有白牦牛、走马,有雪豹、哈熊、马鹿、蓝马鸡等,有珍贵的冬虫夏草、羌活、黄柏,还有石灰石、石膏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此山从甘青边界起,至永登西部后没入黄土高原,主峰抓(扎)噶尔,海拔4447米。整个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色混杂,五颜六色,壮丽无比。<br> <b><font color="#ed2308"> 珠姆王妃的故事</font></b><br> 马牙雪山是华锐部落崇拜的神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清代著名藏文史书《安多政教史》中记载“所属静修处,有神山扎噶尔,住着觉沃白毡者护佑各方……”这座神奇的山,明末清初的大活佛东科·多居嘉措曾认为马牙雪山是西藏杂日山二十四圣地的一支,并指点命名,举行了隆重的宗教仪轨。据天祝当地传说,到神山要经过三重门,外门有猛虎守护,中门有青龙守护,内门有飞天罗刹女守护。又说此处是雄师大王格萨尔藏铠甲的地方,是宰杀魔牛的屠场,有神箭射毒龙(蟒)射穿岩上的窟窿。岩石上有铁链和箭镞的痕迹,还有格萨尔王妃珠姆绘制的棋盘等许多遗迹。马牙雪山和雄师大王格萨尔息息相关。<br> 当地老人们告诉记者,很早以前这里是霍尔国的地方。霍尔三帐王趁格萨尔大王去北方救二妃梅萨时,乘机发动了进攻,并抢走了格萨尔大王最宠爱的妃子珠姆。3年后,格萨尔大王才知道了消息。在愤怒之际,发岭国倾国之兵力,浩浩荡荡,向霍尔国发起了进攻,杀死了白帐王的命根子魔牛,攻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口,最后消灭了白、黑、黄三帐王,夺回了珠姆及大量牛羊。但珠姆在霍尔生活了3年多,已经不习惯在岭国的生活,并且她又生下一个孩子,她若返回岭国会冲伤神灵。于是格萨尔挥起宝剑劈开了山峰,让珠姆放牧牛羊,永远生活在此地。<br> <font color="#ed2308" style=""><b>十三兄弟的传说</b></font><br> 关于马牙雪山的形成,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英雄华热部有十三兄弟,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才华过人,智勇双全。后来在同九头妖魔的搏斗中,兄弟们全部遇难了。当九头妖魔又恶狠狠地扑过来时,十三兄弟的英灵举起十三把寒光闪闪的青剑,十三匹战马张嘴伸出了玉齿,在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冲向天空,设下了剑齿林立的屏障,杀死了妖魔,保护了牧民,最后这些青剑和玉齿便形成了马牙雪山。从此,华锐草原上的牧人们每年都要举行赛马会,并取前十三名嘉奖,以纪念十三英雄的丰功伟绩。尤其对第十三匹马要多加一条哈达,表达对最小弟弟的敬重。<br> 从清代留传下来的《华热藏族婚礼祝词》中,在赞颂了大通河流域十三神山之后说:“像白海螺般的噶昭雪山(马牙雪山),顶端好似追天,像高高耸起的白海螺塔。她是华热地区的发髻顶,胜乐珍宝的大宫殿,白牦牛的所依山,也是白福禄绵羊的好山寨。这真是三冬洁白水晶色,三夏碧绿翡翠色,三秋遍地金黄色,三春斑斓玛瑙色,你说奇也不奇……”<br> 噶昭雪山的西面与其相连的东智雪山的山腰里有一个金刚亥母洞,分为内外两室。内室为阳性寒冰石形成,晶石闪闪发光。寒冰石的巨鱼化石和五部空行母祭品似人工所做,十分逼真。内室里面,有一个仅能伸进人头的小岩洞,其内部十分宽敞,点灯向里观望,可见到像珊瑚样的红色石形成的金刚亥母的一只手。据老人们讲,以前能见到女佛的全身,后由于寒冰石遮盖了洞口,就只能看到一只手了。当地牧人还传说,在东智石山深处无法通行的悬崖峭壁上有个大岩洞,晚上里面会传出阵阵打铁的声音,还能看见闪烁的火光。<br> <b><font color="#ed2308">壮丽景观</font></b><br> 马牙雪山顶峰有最典型的古冰川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探险价值。<br> 清代诗人杨惟昶写下了《马牙积雪》的千古绝唱:晶莹万丈屹奇哉,粉饰琼装总浪猜。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为玉胎。冰心不为炎威变,珠树偏从冷境栽。试向米家传巧笔,可能长夏绘瑶台。<br> 天祝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的七八月份,马牙雪山便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若在山顶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顷刻间大雨直泻而下,令人防不胜防。须臾,又雾消云散,那白雪皑皑的雪峰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重新呈现眼前;到了清晨,登上乌鞘岭的帐房山山腰,就能清楚地看到马牙朝晖。一般分为“晨曦霞光,红日浴峰,日露洒金”三个阶段。在不足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慢慢地变成了浅红,变为金黄,变为乳白,其景观美不胜收。<br> 马牙雪山和天祝白牦牛紧密联系着。老人们说,华热的祖先华秀还驻牧在阿尼玛卿雪山时,接到藏王的命令,要他去北方噶昭雪山驻牧。于是他带着部落人马,在骑白马的山神引导下,来到了大通河流域。当时在马牙雪山深处活动着一头雪白雪白十分雄健的牦牛,领着远道而来的黑牦牛到月牙圣泉饮水。说也怪,凡喝了泉水的牦牛,毛色全都变白了。从此,才有了一群一群的白牦牛,繁衍至今,成为世界珍稀动物。<br> 每年农历6月13日,当地牧民都要在马牙雪山举行盛大的祭天池活动。天池被峭壁和悬崖紧紧拥抱,面称约0.5平方公里,形似月牙,池水清澈湛蓝,四季如常,牧民视为圣池。有一巨石耸立于马牙雪山山顶,中间裂开一缝,仿佛利刃劈就,相传格萨尔王当年出征时,曾用此石试剑,故名“试剑石”。<br> 马牙雪山还有一状如观世音菩萨的山峰,峰脚下,众石如林而立,恰似凝神倾听佛家真谛的信徒,神态逼真,人称“观音讲经”。每到7、8月份,马牙雪山便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您若在山顶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倾刻间大雨直泻而下,令人防不胜防。须臾,又雾消云散,那白雪皑皑的雪峰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重新呈现眼前,这时,您的脑海中会油然浮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天池旁的石崖上有一洞穴,名曰“妖魔洞”,晴天缕缕白云从洞中飘出,暴雨来临之际,翻滚着黑色雾障,似妖怪从洞口纷争而出,其景象狰狞恐怖,神秘叵测。尤其马牙朝晖更具神奇和壮观。清晨6时左右,登上乌鞘岭的帐房山山腰,就能清楚地看到马牙朝晖。一般分为“晨曦霞光,红日浴峰,日露洒金”三个阶段。在不足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慢慢地变成了浅红,变为金黄,变为乳白——仿佛一朵怒放的莲花,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缓缓展开,最后,马牙雪山才终于显出它冰雕玉琢的真面目,其景观美不胜收。<br> <b><font color="#ed2308">姐妹天池</font></b><br> 传说马牙雪山有108座神湖,分布在马牙雪山的各个山头,德木却兰措湖和拉姆兰措湖,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也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马牙雪山姐妹天池。<br> 当行至马牙雪山3800米的地方,就到了有着神秘传说的马牙雪山天池。马牙雪山天池也叫古古拉上下天池或马牙雪山“姐妹湖”。仰面望去,马牙雪山直插云霄。惟妙惟肖的青佛石山紧紧地拥抱着马牙雪山“姐妹池”。<br> 传说很早以前,马牙雪山下的草原上水干草枯,牛羊死亡,牧民苦无宁日。尽管他们不断祈求天神,但上天还是无动于衷。正在这时,来了一仙人,他告诉大家无雨是因为玉龙沉睡,如果有人去敲响千里之外阿尼玛卿雪山的天鼓,惊醒玉龙,天方降雨。当大家听说,到阿尼玛卿雪山要翻过九十九座雪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处鬼怪妖魔地时,都为难的低下了头。这时,德木却兰措和拉姆兰措姐妹俩勇敢的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毅然要前去敲响天鼓。她俩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阿尼玛卿雪山敲响了天鼓,惊醒了玉龙,天降甘淋,拯救了草原,也拯救了牧民。姐妹俩却在返回的途中,在马牙雪山顶上化成了今天冰清玉洁的马牙雪山上下天池。这里的人们便将马牙雪山称为圣山,视天池为神池。从此,人们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十三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池活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雷公山(阿尼昂毛)海拔4326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之狼户外群登顶雷公山视频</h3> <h3><font color="#010101"> 雷公山在天祝县乌稍岭西面,属祁连山山脉。因多雷暴雨而得名。它西临歪巴郎山,代乾山,南依金强河,遥望马牙雪山,东向毛毛山。藏语称阿尼昂毛,被称为右班丞相,顶峰高达4326米,也是天祝华锐藏区十三神山之一,因夏季午后山上经常电闪雷鸣而多雷暴雨而得名。它西临歪巴郎山、代乾山,南依金强河、遥望马牙雪山,东向毛毛山。主峰海拔4326米,年均气温-6℃。可利用草原占总面积的90%,以高山草甸场和灌丛草场为主。有熊、麝、豹、狐狸、石羊等野生动物和羌活、雪莲、秦艽等中药材。据那远古的传说,很早以前,天祝为霍尔国辖地。有一年,霍尔的黄帐王、白帐王、黑帐王乘岭国雄狮王格萨尔征战魔国之际,偷袭岭国抢走了格萨尔王的爱妃珠姆。格萨尔王接到了身在霍尔的珠姆托仙鹤捎来的求救信后,率十三位大将和军旅,攻入霍尔国,消灭了三帐王。撤离时留下十三位大将驻守。这十三位大将在后来的历次征战中牺牲后,化为了十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也就是传说中的十三战神。 雷公山(藏语阿尼昂毛)就是十三神山之一,因山势雄伟,黑黝黝直插云霄,雷公山神在民间被描绘成是一位黑脸黑须、黑甲黑袍、长相威猛、骑青龙的山神。雷公山下的安远盆地在很久以前虽说是一块宝地,但每年一到庄稼快成熟时就被阿尼昂毛降冰雹打得颗粒不剩。盆地中住有一富户,知道这是阿尼昂毛所为,便许愿为阿尼昂毛在雷公山顶修建了山神庙,从此在当地留下了“雨不打安远”的说法。</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代乾山,海拔4320米</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代乾山地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代乾牧场,海拔高度4320米,是天祝十三神山之一,山顶有三角导航木架,站在山顶可远眺歪巴郎山、马牙雪山、磨脐山等周围数座雪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磨脐山(阿尼南加)海拔4146米</font></b></h3> 磨脐山,藏语称南木加匝丹,俗称阿尼南迦,是哈溪地区的第一大神山,海拔4146米,也是天祝哈溪的最高峰。<br> 磨脐山,又称为磨七山,祁连山山脉的一支,位于凉州区和天祝县接壤处,此山在冬季白雪皑皑时,山顶的积雪化去,像一盘石磨,磨周围的白雪远看像洁白的面粉。磨脐山一名,“磨脐”象似石磨的脐眼,石磨的脐眼中有一段供料的木棍,称'搅曲把',从侧面看微微凸起,磨脐山外形浑圆,形似石磨,因此得名。<br> 阿尼南加(磨脐山神)据说是阿尼玛卿的第1000个儿子,是一位黄脸黄须、黄甲黄袍、使黄金枪、骑黄骠马、手牵一条青龙的神灵,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脸白须、白马白袍。民间传说,磨脐山是一座金库,其后有七座大山,如同装满了草的大车,人称“七辆草车”。当地各部族认为这七座山是护卫阿尼南加的七个小战神。他们协助阿尼南加巡视四方,保护哈溪地区的众生。奔腾不息的双龙河,就是阿尼南加手牵的那条青龙,是广财龙王派来给阿尼南加的侍卫。相传哈溪地区的各部族要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日祭拜阿尼南加。<br> 磨脐山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向西20公里,距毛藏乡40公里左右,属祁连山脉支冷岭的北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年均气温-2.10℃,在盛夏六月飞雪是很普遍,是石羊河的流域的源头。也是整个武威地区甚至水源的保障,山头常年积雪,厚度约30-100cm,常有狼群出没。<br> 此山是以东是富饶的盆地“哈溪滩”以南是祁连山的支脉,以北是辽阔的草原毛藏乡,以西是魔奇山支脉。山上主要植物是松树、柏树、桦树、琵琶树、香柴树等有上百中植物,动物有狼、豺狼、鹿、马鸡等上千种珍惜动物。这里也是野生中草药的摇篮,有竹节、柴胡、鸡头、什么等等上百种中草药,最有药效价值的就属冬虫夏草和雪莲。<br> 登岭远望,只见魔奇山像一条巨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披云裹雾,蜿蜒曲折。南部的马牙雪山峻奇神秘,玉质银齿,直插云天。山脚牛羊成群,骡马成队。清澈湍急的金强河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然而出于山根,滚滚西去,汇入黄河。北面的雷公山高耸人云,牛头山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各展雄姿。向西望,古浪峡壁立千仞,关隘天成,悬岩危石,天开一线。魔奇山四面山河如画,景色奇丽。<br> <b><font color="#ed2308"> 磨脐山的传说</font></b><br> 据说天祝哈溪镇跟武威川区是连在一起的是一马平川,并无山峰。再黄羊河边住着一户人家,以出河打鱼为生,渔翁夫妇生有一女,取名黄姑。<br> 一日,渔翁出河捕捞,看见一只大鹏扑向正在河滩上晒太阳的白蛇。白蛇遍体鳞伤,已是奄奄一息。渔翁抄起渔具用力挥向大鹏,大鹏急忙逃窜。渔翁救出白蛇带回家中,上药疗伤。不到半个月白蛇伤愈,渔翁将白蛇放归大河,白蛇边游边回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从此以后,渔翁下河捕鱼,网网都有收获,从不空手而归。<br> 几年后,老渔翁寿终正寝,捕鱼养家重担落在黄姑身上。黄姑年已及屏,长得貌若天仙,她是个孝顺女儿,为了照顾老母一时难以成嫁。老渔婆担心女儿再不成家将诒误终生,所以放出话去愿招婿入赘。不多日,黄姑出河捕鱼归来,见一位英俊少年在家侍奉老母。黄姑问明老母后得知,小伙子已来多时自称属龙,名叫白龙,并言明只要黄姑愿意,同意上门入赘。隔不多日白龙与黄姑结为秦晋之好,从此以后男主外女主内,男渔女织,家境富足。<br>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夫妻两生下了3个儿子,且都已长大成人,个个英俊聪明,并学得一身好本领。一天,白龙领3个儿子一起出河捕鱼,回来时浑身是伤。黄姑追问原因,丈夫无奈只得如实相告。原来白龙是东河龙王的三太子,当初出来游玩,被大鹏欺凌险些丧命,多亏渔翁相救。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三太子变成了小伙子入赘黄姑家。但因离家较久,已有近月,龙王派龟丞相父子四处寻找。今日在河中相遇一定要叫三太子回宫,只因三太子不肯回宫,龟丞相带领虾兵蟹定要将三太子捉拿回宫。双方打斗了一场,白龙和3个龙子全部受伤,并被捉进龙宫。龙王问明实情,三太子久久不归情有可愿,龟丞相不分青红皂白可恶,所以大怒,要立斩龟丞相父子。经三太子再三求情东河龙王答应饶了龟丞相父子,并前来河边镇守保护。白龙三太子讲清来胧去脉后便回东河龙宫取药去了。<br> 老渔婆、黄姑将信将疑,明明白龙到家已二十多年,为啥讲离开龙宫已有近月。母女俩人不知仙界一日等于人间一年,心里忐忑不安,怀疑这是老龙王的计谋,欲趁其不备捉拿全家。母女俩一想不好,立即追到河边,一里一外守住龟丞相父子,母亲手捧大石,女儿手持大棍,一直到深夜子时也未回家。九个龙子在家等候多时,不见外婆、母亲回转,也一同赶往河边。到了一看,双方似有动武之势,便站成一排以便出手助威。由于一个个受了重伤,一会儿均困坐地上。<br> 白龙三太子去龙宫取药回到家,已是第二天早上。进门一看家中无人急忙赶往河边,这一看非同小可,他们的母亲、外婆全都化作石头变成了大山。三太子心中悲愤,恕目圆争,责问龟丞相父子到底是啥原因。二龟一见这陈势,情况不秒,怕遭横祸,急忙舒爪引颈想逃向龙宫。三太子急了,甭想逃,一个定身法,说声变,就将龟丞相父子变成了磨脐山和南山。<br> <b><font color="#ed2308"> 大佛爷手指的地方——天祝磨脐山</font></b><br> 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br> 山峡开,流水欢,黄羊河灌溉黄羊滩。<br> 相传很久以前,凉州城东南50公里处,有座大山叫天梯山,天梯山一带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人丁兴旺,牛羊肥壮。山前的张义川和山后的黄羊川,各有一家大户人家,他们都想霸占天梯山,因而明争暗斗,互相倾轧。结果黄羊滩上的大户落了下风,他一气之下,放火烧了山上的森林,得罪了山神。从此,山后的黄羊川天上不落雨雪,地上水干草枯,贫瘠干旱;山前的张义川雨涝成灾,庄稼不能成熟,百姓无法生存,这里逐渐成了人烟稀少之地,只有黄羊偶尔出没山间。<br> 有一天,一个牧童赶着羊群来到天梯山下。他本想把羊赶到山前的张义川里放牧,到天梯山下时,正当烈日高照,饥渴难忍,只好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里稍作歇息。就在牧童快要睡着时,忽然从山谷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开不开?开不开?他仔细寻找,却不见半个人影。<br> 第二天,牧童再次来到那个山洞。刚钻进去,那个奇怪的声音又从山谷传来,且叫声越来越紧。他吓得转身就跑,在山洞口,意外地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问他为何惊慌?他将自己听到的一切都告诉了老者。老者听后点了点头说:那声音来自天上,三天之内,天梯山必有大变。并且叮咛牧童若再听到那个“开不开?”的声音,就答应“开……,开……”,还教给他一道秘诀。<br> 第三天,牧童刚来到天梯山,只见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电交加,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边滚来,滚到山崖边停住了,一动不动。与此同时,从山谷内又传来了先前听到的那种怪声:开不开?开不开?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就像霹雳一般。牧童想起老者教的办法,急忙从怀里掏出一个锅盔馍馍,面对天空,一边使劲掰馍馍,一边大声应答:“开……!开……!”话音刚落,只听一声巨响,天梯山裂开了一道峡谷,张义川的水沿着峡谷向黄羊滩流去。<br> 这时,牧童回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对面张义川尽头的磨脐山也开始向这边移动,好像要堵住裂开的峡口,不让水流向黄羊滩。一旦那样,黄羊川势必又将干旱缺水,张义川仍将水害无边,山前山后的百姓仍将苦不堪言。想到这里,他急得满头大汗,团团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他无可奈何之际,先前见过的那位老者又出现在面前。只见老者微微一笑,端坐在山坡上,抬起右手掌向前一推,那移动而来的磨脐山稳稳地停止不动了。而从峡口流出的水,一直漫到了黄羊川。水流所到之处,草木复苏,长势茂盛。外出逃荒的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荒种地,建家立业,又过上了美满的生活。<br> 后来山前山后的百姓才知道,点化牧童的老者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佛爷。为了表示纪念,他们在天梯山石壁上凿洞塑佛,便有了现在的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网络文章)<br> <b><font color="#ed2308"> 磨脐山赋(李永禧)</font></b><br> 磨者,形如石磨之盘,可切磋而浸染。脐者,乃山峦之腹地,是地域之脉管。巍巍峰峦,矗立伸手摩天。迭迭山峦,延生磨脐之山。肩担七辆草车,形成天下奇观;手携东西两山,造就米粮之巅。纳日月之天光,惠万物之生灵;聚年华之地气,造千秋之山川。前后际遇青甘①,左右穿越祁连②。其山之名,广为世传,其山之景,多载文坛。<br> 美哉!磨脐之山,亦雄亦壮,洪荒造化之杰作;如诗如画,鬼斧神工之开篇。千岩万壑,险崖深谷,乃气势真不凡;八方四野,群山旖旎,而碧水盈蓝天。风花雪月,多彩多姿,胜于大山名川。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华光万变。春时:觅春踏雪,韶光无限好,绿水青山盎然。夏天:酷夏游山, 蜂蝶狂飞舞,葱茏苍翠尽染。秋日:秋色宜人,气清好送馨,虫儿歌颂旻天。雪月:银装素裹,冰雪点胜景,最美三九寒天。四季诗情煮秀,一年画意牵山。郁郁山中树,茫茫岭外岚。奇松滋秀岭,石笋入云天。紫气缠峰顶,红霞石庙前。田园舒画卷,帐篷起炊烟。林霭悄悄散,遍野观杜鹃。锦绣河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亦颂亦宣。<br> 幸哉!磨脐之山,肥沃育人之山。磨得黄金白银、煤炭宝藏,造福人间。养育飞禽走兽、牛羊骡马,耕耘桑田。然生就哈溪滩,怀抱张义堡川。且大佛手指磨脐山,力挺一方平安。其我乡大红沟,最佳前沿,享尽最多天然。虫草山珍,名贵药材,溪流山泉,森林草原。人人受益,户户赚钱。福气多多,满意连连。<br> 快哉!敢向磨脐表白:而今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思维新。修富康之路,写辉煌之文。纳社会之和谐,而扬帆又奋进。迎万物之生灵,而吐故又纳新。托磨脐之福,繁荣富强必临。<br> 噫吁嚱!喜逢盛世,山欢水笑,天与人归,百姓欢欣。可歌可赋!亦诗亦文!<br> 注释: ①甘青,指甘肃省和青海省。②祁连,指祁连山。<br> <font color="#ed2308"><b> 延伸阅读:</b></font>磨脐山,祁连山山脉的一支,位于凉州区和天祝县接壤处,此山在冬季白雪皑皑时,山顶的积雪化去,像一盘石磨,磨周围的白雪远看像洁白的面粉。脐,指石磨中间固定两扇磨的铁柱以便旋转。大佛,即凉州区张义镇境内的天梯山石窟的大佛,大佛手掌向南指向磨脐山,有古民遥称“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在磨脐山山腰向北望去,有一段山脉,像一尊巨佛,横睡在天地之间,颇为壮观。磨脐山盛产冬虫夏草、枇杷、甘草、枸杞等多种中药材。磨脐山属祁连山水源保护区,在石羊河流域治理中,山上的群众已全部搬迁入川。“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传说磨脐山由十八盘金磨组成,有十八匹金马拉着,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停地转呀转呀,把一颗颗金小麦磨成金粉,贮藏在山下的金柜里。只要有人能找到打开金柜的金钥匙,就能取出金粉造福父老乡亲…… 美丽的传说是虚无的,但寄托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向往富裕的梦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毛毛山(阿米盖年)海拔4070米</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毛毛山,藏语叫阿米盖年,山神名,历史上曾叫不毛山,分水岭、木茂山。海拔4070米,山顶有巨大的峨博(祭祀用的经幡玛尼堆)登上毛毛山,北可观西天滩草原,南可瞰天祝县城。毛毛雪山犹如苍龙卧地,挺颈拱背,无限苍茫。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覆盖着厚达数米的冰雪,远望犹如银蛇狂舞,壮美而圣洁,当地居民奉为圣山,每逢吉庆之日必具牺牲而朝拜。春夏之交,雪线上移,山体裸岩裂隙间,但闻流水潺潺,不见素练神韵。山腰间,灌木丛生,郁郁葱葱,密不透风。紧接灌木丛生长着的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古树虬枝,遮天蔽日,伟为壮观。秋风吹过,向阳坡地一片烂漫,红红的野果挂满枝梢,如漫天的晚霞一般辉煌。山顶上有雪莲花,别具一格,成为山花之皇后。山林间有狍鹿、香獐、狼、狐狸、野兔等动物不时出现,还有蓝马鸡、野鸡、鹰鹫、云雀、雪鸡等鸟类栖息。各种中草药边布山野,有羌活、黄柏、沙参、黄芪、柴胡、党参、秦艽、唐古拉瑞香、冬虫夏草、贝母、半夏、荆芥等产量可观。林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沙棘、蘑菇、草莓、木耳、野玫瑰花、羊肚菜等山珍美味,使人不觉馋涎欲滴,流连忘返,整个林区是一座大宝库。<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台岭(阿尼卡勒)海拔3600米</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台岭,位于天祝县中部,距县城华藏寺38公里,海拔3200多米,因自下而上五个阶梯而得名,那九曲十八弯的公路,宛如一条飘带缭绕在青山绿水之间。登上山巅举目远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油然浮上脑际,咏诸口中。向西望去,千山万峰尽收眼底,云雾缥缈填充于沟壑。随着云涛的翻动,山峰隐现,如海如浪,跃动于眼前。<br></div><div> 五台岭,藏语称夸兰尼哈,意为空中之路,主峰海拔3600米,是通往莫科的门户,是走向三峡、天堂寺的必经之路,离县城50公里,属炭山岭镇辖区。五台岭是高山草原地带,其阴坡长满了高山紫杜鹃、枇杷、山柳、金露梅等灌木丛,其阳坡绿草覆盖,山花簇簇,是夏季放牧的好草场。山坡上出产冬虫夏草、豆芪、秦艽、地丁、白茅根、北沙参、羌活等中药材。当你穿过石门,至土城沟西北方向时就远远望见一座插入云霄的高峰,大有挡住去路之感觉。汽车右拐左盘,直达高峰半腰。此时,一阵清风扑面,感到十分凉快、爽心,如果你极目远眺,一幅幅画面尽入眼帘。西面,远山如黛,如一幅挂在蓝天边的巨型水墨画,引人入胜。南部沟谷条条,绿翠片片,桌子山、棋子岭历历在目。当盛夏飞过一朵朵云雾时,随着一阵清风,一阵细雨便迎面而下,更有一番奇观的是当头顶乌云翻滚,随着一阵山摇地动的雷声从耳边或炸响、或滚过,一道耀眼的闪电从眼前瞬失,接着一阵大雨甚至冰雹瓢泼而注,这惊心动魄的一瞬间,使人只觉无藏身之地。而山下却是阳光灿烂,牛羊漫步尽心的吃草,有时山顶金阳高照,山下却乌云密布,沉闷的雷声从脚下走过,耀眼的电光在脚下闪闪,好像山也在颤动,使人觉得你就站在天上,看人间大地的雷雨,每每夏天,当满坡的杜鹃花开红的时候,整个阴山似燃起了熊熊大火,在加上其间镶缀的白色枇杷花,即壮观、又美丽。满山遍野之中,一朵朵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蓝的花儿争艳怒放,其清香、芬芳迎面扑来,使人陶醉如迷。几声山雀的啼鸣,又使你如梦中醒过,看看盘旋在蓝天白云之中的雄鹰,又引起一阵遐想思索……<br></div><div> 站在山颠,纵目俯瞰,仿佛感觉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正内涵和诗情画意的无限情趣。<br> 五台岭,藏语又称“阿尼卡勒”或者“卡兰尼阿”,意为五台岭似站立的巨人,而路恰如在嘴边通过,十分险要;也有的老人说是“夸兰尼阿”意为天上之路。五台岭并非本身有五台,而是从金沙菜籽湾算起为头台(一台),天祝煤矿旧下电厂处为二台,天祝煤矿老矿部沟口为三台,五台岭腑下沟为四台,山顶为五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牛头屲山,海拔3965米</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牛头屲山,又称为牛头洼,位于祁连山东端,主峰耸峙霄汉,极尽巍峨陡峭,海拔3965米(实测),形状似牛头因而得名"牛头屲山,它是古浪境内最高峰,也是古浪境内所能看到的最雄伟壮丽的祁连雪山,在古丰柳条河水库东南方向,也是天祝安远、哈溪两地藏族同胞共同祭拜供奉的神山,同时她又是古浪柳条河、张家河、萱麻河水源发源地,巍然屹立,气势宏伟,终年积雪,每年仅7—9月为无雪期,几千年来,她默默注视神佑着山下居住的汉、藏同胞,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生生不息,和睦相处。山势险峻,荆棘琵琶满山遍野,山中有清泉从中悬流下注,山体多以巨石构成,雪峰与绿原相映成趣,呈现出摄人心魄的巍峨气势,从柳条河徒步行程往返约20公里!<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乌鞘岭(哈香聂阿)海拔3562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鞘岭碑亭和白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鞘岭微波站</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国内海拔最高的乌鞘岭气象站,原为甘肃省乌鞘岭测候所,于1938年由国民政府空军建立。海拔3045.1米2002年建成大气监测自动站,2013年调整为国家基准气候监测点。</h3>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位于天祝县境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div> 乌鞘岭地理、地形、气候十分复杂,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乌鞘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称呼。广义上的乌鞘岭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最高峰海拔4326米,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相接,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延伸进入黄土高原。狭义的乌鞘岭只指乌鞘岭本身,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零下2.2℃,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北通沙漠,南临祁连,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卫青、霍去病跨过乌鞘岭关隘,西击匈奴,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山脉一线,乌鞘岭长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乌鞘岭上的汉长城均为夯土修筑,虽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留下的只是些残垣断壁,但仍清晰可见,沿长城有多处烽燧,现仅存一座巍然屹立在山巅。到了明代,明朝政府为了抗击蒙元残余势力,再次修筑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这里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它颇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站在古烽燧下,迎着猎猎朔风,耳际犹有战马嘶鸣、鼓角争鸣。往事越千年,不尽长江滚滚来,金戈铁马远去,烽火狼烟远去,只有残存的长城顽强地支撑着,向世人讲述着有关乌鞘岭那远去的沧桑岁月。乌鞘岭是见过世面的,自古以来,乌鞘岭为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和咽喉地,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国道)、连霍高速都从乌鞘穿山而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进疆屯垦戍边,都曾经过乌鞘岭。</div><div> 乌鞘岭上原有“韩湘子”庙,建于明代,香火甚旺。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div> 民国《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 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div><div>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中这样写道:“这天要过乌鞘岭,那是甘凉道上有名的险峻所在,曹能命兵士饱餐了,鼓起精神上岭。走了半日,越来越冷,道路也越来越险,九月天时,竟自飘下雪花来。走到一处,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众兵士手拉手走,唯恐雪滑,一个失足跌入山谷,那就尸骨无存。”</div></div> 关于乌鞘岭名称的文献,现存史料中很难确认。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将领梁熙、姚苌等攻前凉,“天锡又遣征东将军掌据帅众三万军于洪池”。唐在这里高洪池府,又高乌城守捉,驻扎重兵。清代多称乌梢岭,也称“无事岭”;民国时有称“乌沙岭”的,还有称“乌苏岭”的;建国后,才将其规范为“乌鞘岭”。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乌鞘岭在(庄浪)卫北一百三十五里,路通甘肃,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彻骨。”乌鞘岭东晋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稍岭、乌梢岭、乌鞘岭”,民国时称“乌沙岭”,直到1945年以后才通称“乌鞘岭”。“乌鞘岭”藏语称““哈香日”,意为和尚岭”。乌鞘岭的地理、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周围的马牙雪山、雷公山终年积雪,严寒甚烈,寒气常侵乌鞘岭,形成高山严寒气候带。乌鞘岭一带昼夜温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乌鞘岭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行都司志》:“岭北接古浪界,长二十里,盛夏风起,飞雪弥漫。今山上有土屋数椽。极目群山,迤逦相接,直趋关外。岭端积雪皓皓夺目,极西有大山特起,高耸天际,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岭,十五里远,有堡城,地居万山中,通一线之路。”清嘉庆十年(1805),祁韵士在盛夏过乌鞘岭时记道:“度乌梢岭,峻甚,地气极寒。”方士淦《东归日记》写道:“道光八年(1828),五月二十九日,唯过乌梢岭极高寒,山多岚障。”<br> 林则徐在《荷戈纪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二日,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寒。” <br> 光绪三年(1877)年,冯竣光《西行日记》中写道:“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盘山顶等,秋行冬令,地气然也。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 <br> 清代杨惟昶的一首《乌岭参天》更是道尽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万山环绕独居崇, 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 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 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 恍然身在白云中。”<br> 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风沙的猛烈、雪地的清冷,行军的艰难,匈奴的横蛮,将士的艰辛,诗人的豪迈。作者抓住边地特征的景物,运用比喻、夸张、反衬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艰险,令人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突出人物不畏艰险,抗击匈奴的可贵精神。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现在的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国道)都从乌鞘岭翻山而过。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目前汉长城在此尚有三处遗存。乌鞘岭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经河西走廊通往长安和出西域的重要关隘。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苦寒之地不是一无是处,阳春布德泽,律动无私情,大自然比人类更有公平、公正之心。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为天下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载乌鞘岭一带:“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br> 《五凉志》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繁荣盛况。由于这里海拔高,地形复杂,处于冷热空气交汇碰撞之地,故而降水量偏多。水就有希望,丰美的水草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古代乌鞘岭一带就是匈奴、突厥、羌人等游牧民族的领地,现在仍是蒙古、藏族的游牧之地,天祝草原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所产的岔口驿马,为全国名马之一。天祝白牦牛,更是名闻全国。高山草甸呈现出青草茂盛,牛羊成群的欣欣向荣景象。雄关漫道真如铁,乌鞘岭历来是河西走廊的东部屏障,岭南的安门村和岭北的安远镇历来有戍兵扼守、两面相御,互为犄角。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安门古城建于汉代,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依山而建,紧靠汉长城边,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设城驻军守护长城,过往商旅、士卒,游子、使者、驿夫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现安远镇),现仅存一面残墙,墙高5米,宽3米,南北长180米,足可见当时浩大的规模。<br> 据《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与庄浪的分界线,“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夷”。唐代在凉州设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设在安远。安远古城西北方向的可可口达坂有一城称“番城”,为吐蕃(今藏族)所筑。向西过可可口经抓喜秀龙可直通青海。两城相距10公里,应该是当年两军对垒之地。安远古城历经朝代更替,宋为安远砦,明为安远驿,清为安远堡,均有驻军。向西延伸的龙沟大山和乌鞘岭及冷龙岭相连像一条百里长龙,颇有龙脉气象,一条蜿蜒百里的壕沟从长龙山体处呈现,古人谓之“斩龙壕”。据风水所说,斩断龙脉可以破坏风水,相传为刘伯温出谋划策,斩断蒙元龙脉,以免其东山再起,入主中原。百里长壕顺山梁行进没有间断,在黑松驿乡白杨沟的一个山梁上壕沟保留较完好,深两至三米,宽四到五米,且保留一侧堆土的痕迹。一侧堆土的壕沟利于守兵防御,据村民讲,堑壕上有两个名叫“木城子壑岘”和“塌墩子”地名,并有遗落砖瓦等建筑痕迹,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一听就明白,这两个地名与军事防御有关,设置如此深、如此宽的壕沟实际上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专家解“斩龙壕”就是古代的雁塞、堑壕、壕沟的一种军事建筑,这种建筑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防御敌人进攻,深而宽的堑壕可以起到阻止敌人骑兵进攻的作用。再一个就是两国的边界线或分界线,双方利用堑壕分出界限,划疆而治,互不侵犯。<div> 《汉书•匈奴传》记载:“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这一记载可以印证上述看法。乌鞘岭下的两座城依山势走向而建,并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遥相呼应,“两城一岭”相互连接,遥相呼应,彼此照应,再以堑壕阻挡敌军的进攻,如此精妙的设计,构成了一组连飞鸟也难以逾越的坚固屏障,千百年来用以防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乌鞘岭以其高寒、艰险的姿态横亘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那些离奇的传说,历史的风云,远去的故事,悲壮的战事,绚丽的景色一同笼罩着乌鞘岭,让我对眼前这座被誉为河走廊东大门的山脉心生敬畏。登岭远望,南见祁连雪峰,北通戈壁大漠,东通陇中大地,西达河西走廊。好几种地貌在这里呈现,好几种气候在这里交汇,好几种景色在这里炫耀。那静的是雪山,草原、戈壁、大漠、农田、石头,那动的是朔风、飞雪、河流、牛羊、火车、汽车,这是一幅多彩而又美丽的画卷,它出自大自然,是造物主的恩赐。乌鞘岭像一条气势磅礴的乌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披云裹雾,蜿蜒曲折。马牙雪山冰清玉洁,直指云天。山脚下牛羊成群,星星点点。清澈湍急的金强河如同一条洁白的哈达,飘然而出,蜿蜒而去。雷公山、牛头山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如同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不怒自威,各展雄姿。古浪峡谷,壁立千仞,自然天成。乌鞘岭四面八方山川美如画,乌鞘岭天上地下景色浑然天成。哪怕你只是稍稍的一瞥,内心便贴近了它的脉搏,让你一世难忘,感动一生。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古代驼铃悠悠,商旅匆匆;兵车辚辚,战马萧萧。今天的乌鞘岭更加繁忙,迎接着过往来客,运送着东西物资。只不过再也不用翻越乌鞘岭了,长长的隧道早已取代了艰难的攀登。1954年5月29日,全长967.8米的乌鞘岭隧道贯通。2006年8月23日,全长20.05公里的亚洲第一特长山岭隧道“乌鞘岭特长隧道”穿山而过,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自此被彻底打破,关隘成通途,险途可观景。但乌鞘岭毕竟还是乌鞘岭,任凭时代变迁,风云变幻,它一如壮士般一样屹立在河西走廊的东边,屏障着河西走廊和陇原大地,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三兄弟的手紧紧相连。在各民族大团结的现代社会,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乌鞘岭早已不是边关要隘,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被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纳入版图。但它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岭,今天仍然是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东大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冬青顶,海拔3300多米</font></b></h3> 冬青顶,又名冬青顶沿子,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在凉州区与天祝县交界处,最高处海拔达到3300多米,因冬季漫山遍野的植被呈青褐色而得名。登顶远望,层峦叠嶂间,树木郁郁葱葱,武威绿洲尽收眼底。属凉州区、天祝县界山,是祁连山在武威境内的最高峰,这里山峰峻秀、森林密布,草原广阔、景色优美,是祁连山在武威境内的一处制高点。夏天爬上去风景很不错,可以远眺凉州全境,山顶属天祝大红沟乡高山牧场,山下属凉州区古城林区,海拔2700-3000米的地带有云杉、柏树、杨树、高山杜鹃等树种分布,山顶有电视信号转播台,常年有人值守,是距离武威城区最近的适合徒步穿越的路线,因山峰峻秀、森林密布、草原广阔、有人文古迹百林寺。<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醉人的天祝山神传说(网络转载)</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万成</b></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华热藏区的主体部分,是整个安多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因历史的原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保留着藏民族许多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生活习俗等。其中的山神文化现象,就是原始图腾和崇拜的一个突出例证。综观整个藏族文化典籍,对山神文化现象虽在个别的文献中偶有提及和记载,但却不象宗教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一样,有系统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缺憾。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关山神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早期时代和西藏最原始的宗教——<font color="#ed2308">苯教</font>。吐蕃早期时代苯教的原始信仰中,曾塑造出过许多以不同面貌出现的本尊神、护法神等,这些本尊神、护法神或以人首蛇身、或以牛头马面、或以狮身人首等多种面貌出现,实际上是当时由于人类尚处在幼年时期,对于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猛禽异兽等自然存在的强大,因产生敬畏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幻影,是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朦胧的意识对世界形成过程的猜测和认识,虽然幼稚,却反映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文明的追求精神。这些本尊神、护法神大多在后来的佛苯争斗中逐渐演化为了佛教的护法神或战神,一部分逐渐演变为了传说中的山神、水神等。<font color="#ed2308">在这些传说中,著名的山神有念青唐古拉山神、庄拉卡日山神、诺吉卡瓦桑布山神、雅拉香保山神、阿尼玛卿山神、咬卿顿日山神、岗巴拉杰山神、雷拉居保山神、觉沃月甲山神等九大山神。</font>这九座神山分布在整个雪域高原,被认为是开天僻地的九大造化之神,形成了宇宙世界。这些山神中,念青唐古拉曾经是众神山之首,是最厉害的一座。在藏地民间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被描写成一位头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剑、骑一匹白马的白色巨人,他手下有十八位掌管冰雹的神将和三百六十名随从,个个英武强悍,威震八方。这些山神在佛教还未传入藏地之前,个个都是地方神,各管一片区域。后来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一些强势部落通过战争兼并融合了其它部落,领地不断扩大,原来个别在不同部落的山神也被收服了过来,成为地域主体山神的属下。这样,<font color="#ed2308">藏地又出现了“四大神山”。它们是东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南方的库拉卡日山神、西方的诺吉卡瓦桑布山神、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神。</fon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东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居住在雅砻河谷的雅拉香保山上,他的身躯白如海螺,常以一头大白牦牛显形,吐蕃十亿战神都归他管辖。雅拉香保山神的坐骑是一头白色的神牦牛,如同一座山大小,嘴和鼻孔里不断喷着雪雾。南方的库拉卡日山神是西藏山南境内一座山的化身,被描绘成一位戴着头盔、身披铠甲、手执短矛的神灵,居住在一座用宝石和水晶砌成的宫殿里,坐骑是一匹白马,同时他又被认为是格萨尔的精灵。西方诺吉卡瓦桑布山神住在江孜附近的诺吉卡桑山上,他有一个绿色的身影,手持剑和黑旗。后来。随着藏地版图的扩大和藏文明的向外发展,“新生代”的山神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取代了古老名宿的地位。<font color="#ed2308">现在藏地民间流传的“四大神山”被广泛地认为是西藏的冈•仁保且山、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山。</fon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至今在藏地,还流传着许多的佛苯之争时有关莲花生大师来藏地传法时降魔镇邪的传奇。据说莲花生大师降服的最著名的神灵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神。念青唐古拉山是藏地最大的一座山脉,绵延几千公里,穿越广袤的藏北无人区。在莲花生大师之前,寂护来藏地弘法时,当地神灵降灾作对,念青唐古拉山神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布达拉红山遭遇雷击便是他干的。莲花生大师知道,要想降服藏地的诸多神灵,首先要制服念青唐古拉山神。当莲花生大师一行刚刚到藏地时,念青唐古拉山神就得知了此事,他作法掀塌雪山、掣动闪电、砸下巨雷、降落冰雹,并神变出一条白色巨龙,堵住了大师的去路。大师非常恼怒,用金钢杵插入巨龙,说:“念青唐古拉,你给我听好了,我一定要捉住你,让你做佛教的护法神!”遂在雪山之巅建起坛城,接连三天作法与念青唐古拉大战。大师融化雪峰为洪水,使山顶裸露,露出青黑的颜色,让山神感觉烧灼难耐,继而又发力击碎山上的岩石,压住他,让他受不了,最后跪倒在大师面前。狂风暴雪停了下来,雪山也不再坍塌,雪域高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念青唐古拉山神发誓作了佛法的保护神,继而成为了建有布达拉宫的拉萨红山的保护神,藏地财宝保护神和吐蕃赞普后代的保护神,是莲花生大师身边最忠诚的一位神灵。此后,大师又到雅砻河谷收服了西藏的四大山神之首雅拉香保。离开雅砻河谷,莲花生大师又沿着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前往喜玛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沿途收服了十二丹玛女神和珠峰“长寿五姊妹”,使她们都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与此相对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汉地亦有一些关于山神的传说,似乎受藏文化的影响颇大。特别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所提及,比如在《西游记》、《搜神记》等著作和唐传记、宋话本的一些神怪录中就有山神、土地神等的记载。在汉地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华大地的西北蛮荒之地,雄踞着以阿尼玛卿、阿尼盖宁二兄弟为首的七十二路魔王,他们在当地以阿尼玛卿雪山为根据地,为害众生,寇掠边地,曾一度引起周边地区的恐慌不安。<font color="#ed2308">阿尼玛卿、阿尼盖宁</font>二兄弟还时常幻化为二位年轻英俊的白衣将军在众生面前显现,因此被众生呼为“大郎”、“二郎”。此事被上天侦知,玉帝便命天庭战神杨戬率梅山七兄弟和十万天兵天将来征七十二魔王。经过数年的征战,历经百余场大战,众魔王被一一收服。大郎见大势已去,便对兄弟二郎说:“我们失败的命运已无法逆转,为不致遭覆灭的结局,我听说在华热有一处水草丰茂、林荫遍布的地方,你率所属部众和部落迁去此地隐居,我留下为你断后,做最后的抵抗。”说完,便率所属部众,在阿尼玛卿雪山顶上与杨戬展开了殊死搏杀,最后受伤遭擒,被押往天庭。玉帝见众魔王虽然战败,却个个法力高超,威猛强悍,杀之甚为可惜,便法外开恩,封众魔王为西北边地的山神,仍由阿尼玛卿统领,为当地的众生造福。而阿尼盖宁从此便率领所属部众隐姓埋名、流落异乡,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最后至华热地方的毛毛山麓定居了下来。<font color="#ed2308">在今天阿尼盖宁山北脚下的夏玛地方,有一处叫“二郎池”的海子,据说就是阿尼盖宁与追踪而至的杨戬大战时留下的遗址。因此在夏玛地方,至今流传有这样的一句:“青海有个大郎池,我们夏玛有个二郎池。”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笔者从小就生活在这座神山脚下一条名叫民房沟的小山村里。从有记忆开始,整日望见的除了山还是山,特别是山顶终年积雪、气势巍峨、郁郁苍苍的大神山,宛若一条苍龙,横亘在群峰之上,高耸入云,横空出世,更使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大神山的神秘和无尽的向往。尤其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憾的是,在那个知识特别贫乏的年代,大人们在田间村头、陋室灯下,除了谈论一些野史轶闻、神狐鬼怪之外,便无其它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这些还处在懵里懵懂的娃娃们。每当他们提起大神山时,脸上总是充满着一种庄严、肃穆、虔诚和崇敬甚至恐怖的神情。在民间传闻中,<font color="#ed2308">阿尼盖宁</font>被描绘成是一位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手持长矛、座下跨一匹雪青宝马的神灵。因他又常以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的居士形象显形,又被称为盖宁(盖宁:藏语居士的意思),因此在今天的毛毛山周边一带,<font color="#ed2308">毛毛山仍旧被人们称为阿尼盖宁山</font>。在此山北坡脚下的西响水沟垴,有一溜十三座小山,被人们称为十三沟峨博,传说是阿尼盖宁的十三房家眷。在离此不远的东响水沟口,有一处美丽富饶的草原,叫峨博滩,滩上有一座大峨博,就是专供人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在此聚集,祭祀阿尼盖年的地方。夏玛寺、祝贡寺、达隆寺、华藏寺等寺院经堂门廊两侧墙壁上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藏式绘画中,就绘有阿尼盖宁的形象。关于阿尼盖宁,在民间尚有这样一则有趣的传闻: 当年阿尼盖宁被天神二郎收服封为毛毛山山神后,心性大变,喜怒无常,在不高兴或被人诽谤时,就显形出来或降冰雹、或发洪水,以不同的手段为祸百姓;在高兴时,又会以不同方式为当地百姓造福,特别是对外来人,阿尼盖宁更是同情,他会以各种手段让他们定居下来兴旺发达。有一年,秘游至华热的尊者六世达赖为重建石门寺,曾去内蒙古一带募捐。当尊者用募捐来的三百匹骆驼驮着募捐来的资金途经阿尼盖宁山下时,正值夜间。这事被阿尼盖宁得知,在一夜间连降三尽多厚的冰雪,冻死了尊者的三百匹骆驼。尊者非常生气,次日便带了贴身的一名侍从登上了白雪皑皑的阿尼盖宁山顶。在山顶背风处的一小丫豁里,尊得让侍从搭建了一座小帐篷,坐在里面诵经作法。至第三天夜间,侍从听到帐篷里有人开始与尊者高声谈论。侍从心想,帐篷里只有尊者一人,三更半夜,与尊者谈话的又是谁呢?便悄悄溜到帐篷后面掀开一角,偷眼望去,只见在尊者对面的坐垫上,坐着一位头戴白毡帽、身披白毡衣、面如朗月、鼻若悬胆、目光如炬、身材魁伟的巨人。正当侍从感到不解时,那人朝侍从隐身的地方斜眼一瞪,侍从感到那神目中射来的电光霎时让他骨软筋酥,心胆俱裂,一头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次日清晨,日朗风清,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冰雕玉琢、美丽绝伦的阿尼盖宁山顶时,吓得失魂落魄的侍从刚好从梦魇中悠悠地醒转过来,恰巧看到,那巨人正双手合十与尊者道别,倏忽之间便失去了踪影。尊者告诉侍从,他就是山神阿尼盖宁。经此次斗法,阿尼盖宁被尊者的无上智慧和广大神通折服,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位佑护众生、造福一方的神灵,成为毛毛山周围<font color="#ed2308">红番五族、东山八族、石门四族</font>等部族敬仰供奉的保护神。<font color="#ed2308">时至今日,在毛毛山顶上仍祭有一处峨博,传闻就是当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与阿尼盖宁斗法的遗址。 </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有关藏文经文和典籍记载,<font color="#ed2308">除阿尼盖宁外,天祝藏区还有阿尼嘎卓、阿尼谢隆岗嘎尔、阿尼扎西、阿尼南加、阿尼万智、阿尼加玛、阿尼昂毛、阿尼幻觉、阿尼道旦等著名的山神。除此之外尚有阿尼华前、阿尼华达、阿尼当智、阿尼有拉、阿尼曼陀、得吉措姆及大通河沿岸的阿尼玛琅岗噶尔、阿尼贡布丹玛、阿尼南盖、阿尼夏当、阿尼却隆、阿尼热贡、阿尼达日参、阿尼秀日则、阿尼曼陀、阿尼嘉尕日、阿尼愣布则、阿尼饶卜藏、阿尼勒日等十三神山。</font> 雪域莲花 印能法师 - 心中的菩提 关于天祝藏区十三战神也就是十三山神的名称和来历在民间众说纷云、讳深莫如,尚无定论,至于所上罗列,只是笔者本人根据在天祝藏区生活的经历、所见所闻,加上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典籍和民间传说得出的一个看法,是否属实,还有待详细考证。较为可信的是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英雄的华热藏区有英勇善战、胆识过人、聪慧绝伦的十三弟兄,他们统率着华热藏区的众多部落,外御强虏,内抚众生,和睦相处,共同在美丽富饶的华热大地上创建着幸福和谐的家园。谁知天无百日睛,人无百日好”,环伺周边的其它强势部落眼热华热秀美的山川、丰茂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便大举进犯,进行抢掠,使华热的众多部族陷入了连片的战火之中。十三兄弟统率部众奋起反击,经过十多年的征战,最终打败了所有入侵的外族,恢复了被强占的土地、草原和牛羊。而十三弟兄也在连年的征战中个个壮烈捐躯,英勇牺牲了。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业和保家护民的壮举,将他们的事迹编成一个个故事传唱,最后演绎为了华热大地上众多部族传说中的十三战神、保护神和山神。此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说古时候今天祝境为霍尔国辖地。有一年,霍尔的黄帐王、白帐王、黑帐王乘岭国雄狮王格萨尔讨伐魔王路赞,拯救二妃香萨不在国内之际,率军偷袭岭国,抢走了格萨尔大王的爱妃珠姆。格萨尔王经十多年征战平定魔国后,接到了身在霍尔的王妃珠姆托仙鹤捎来的求救信,才知王妃被抢,于是便率领十三位天将和像海浪一样翻滚的军旅,攻入霍尔国。经数十次血战,消灭了三帐王,占领了霍尔国。撤离时,留下十三位大将驻守。数年后,青海北部、甘肃西北部的朱固部南侵,企图占领这块牧地,结果被英勇善战的十三位大将击退,这里因此声威大振,被周围部落称为“华热”——英雄的部落。住在南方五百里外的一个九头妖魔听说此事后心中不服,便在次年六月十三趁华热举办赛马会之际,腾云驾雾,扑向人群,残害百姓。十三位大将奋起抵抗,杀了妖魔,他们也因身负重伤而英勇牺牲。正当群众悲痛地为他们举行葬礼时,突然惊天动地地一声巨响,一朵彩云托起十三位大将,瞬即变成了十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成为该地藏族人民十三位崇高的保护神,也就是十三山神。在今天的天祝藏区,还有人这样说,以乌鞘岭为界,岭北的众多山神是当年霍尔有名的阵亡大将的英灵,岭南的众多山神是格萨尔王手下阵亡大将的英灵。因此在岭北至肃南一带,至今还保留有这样一个习俗,不准说唱格萨尔,如果有谁说唱格萨尔,山神就会发怒,降灾当地。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天祝藏区的十三神山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font color="#ed2308">阿尼嘎卓</font>,也就是今天的<font color="#ed2308">马牙雪山山神</font>。据民间古老相传,阿尼嘎卓是一位头戴白盔、身穿白甲、外罩白袍、手持银剑、骑一匹神骏无双的白马而法术超群、仁慈宽厚的一位大山神,他还常以一头大白牦牛的形象显形,在西北七十二路山神中有座次。清代著名藏文史书《安多政教史》中说:“有神山照噶尔,住着觉阿白毡者护佑各方,还有嘎卓九尊等许多护佑光明方面的山神,传闻从前雪山里有狮子。”这座神山,据明末清初的大活佛东科•多居嘉措辨认,是西藏杂日山二十四圣地之一。据传神山有三重门,外门有猛虎守护、中门有青龙守护、内门有飞天罗刹女把守。又说此处是格萨尔伏藏(埋藏兵器铠甲)之地。从现在马牙雪山也就阿尼嘎卓神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阿尼嘎卓在历史上应是由<font color="#ed2308">前山莫科族、后山莫科族、朵仓族、马且族、石门四族</font>等措哇供奉的一个大山神。 天祝本土的大山神还有历史上由<font color="#ed2308">乌鞘岭以北的哈溪四族、南山五族、安远六族</font>等部族信仰供奉的阿尼谢隆岗噶尔。<font color="#ed2308">谢隆岗噶尔峰为天祝的大山之王</font>,耸立在县境西北角的<font color="#ed2308">卡哇掌(雪掌之首)上,终年积雪,四季不融,汉语称大雪山。</font>阿尼谢隆岗噶尔座下有四大山神:<font color="#ed2308">阿尼扎西却隆(西沟主峰)、阿尼昂毛(雷公山)、阿尼南加(磨脐山)、阿尼万智(干沙峨博)</font>,有关阿尼谢隆岗噶尔的传闻在民间已失传,只知道其座下的四大山神阿尼昂毛为其右班丞相、阿尼扎西却隆为左班丞相。阿尼南加和阿尼万智为两大护法。四大山神皆有传闻。 </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说左班丞相<font color="#ed2308">阿尼扎西却隆</font>原为萨班在毛藏寺背后一山洞里修行时带的厨师。附近有一妖对萨班恨之入骨,想法算计萨班。萨班劝妖怪从善,妖怪不但不听,还找了一株毒草趁厨师做饭不注意时放进锅里,厨师做熟饭,不见萨班来,就先尝了一口汤,结果中毒身亡。萨班回来后见厨师已死,就知道是妖怪所为,便把那妖怪压到山底,并传给厨师灵魂镇妖法术,封厨师为扎西却隆岗噶尔山神。右班丞相<font color="#ed2308">阿尼昂毛(雷公山神)</font>在民间被描绘成是一位黑脸黑须、黑甲黑袍、长相非常威猛、骑一条青龙的山神。但也有传闻说雷公山有三个分别骑灰驴、黄驴、白驴从康地来的外来山神,叫旺恩、旺赛、旺噶尔。雷公山下的安远盆地在很久以前虽说是一块宝地,但每年一到庄稼快成熟时就被阿尼昂毛发威降冰雹打得颗粒不剩,盆地中住有一富户,知道这是由于山神阿尼昂毛不喜所致,便许愿说要在雷公山顶为阿尼昂毛修山神庙,但愿许下后,他却傻了眼,整天愁眉不展。一牧羊娃看到东家整天这样,就问:“主人家,您整天唉声叹气的,是为什么呢?”东家说:“你这个尕娃,我许下愿说要给阿尼昂毛修庙,但山这么高,又没有路,连砖瓦都运不上去,怎么修哩?你说我能不急吗?”放羊娃笑嘻嘻地说:“这有什么难的,主人家,你只要让人用细绳子把砖瓦连在一起,我保证给你运上山顶。”主人家恍然大悟,说:“好尕娃,你真聪明,好好干,长大了我保证给你娶一个漂亮尕媳妇。”于是,放羊娃在每天放羊时,一只羊驮二片砖瓦,不出二月就把修山神庙的砖瓦全部运上了山顶。在今天的雷公山顶,仍留有当年这位财主为阿尼昂毛所修山神庙的遗址。山神庙修成后,阿尼昂毛再也没有用冰雹打过安远盆地的庄稼,因此在民间留下了“雨不打安远”的说法。两大护法中的<font color="#ed2308">阿尼南加(磨脐山神)</font>据说是阿尼玛卿的第1000个儿子,是一位黄脸黄须、黄甲黄袍、使黄金枪、骑黄骠马、手牵一条青龙的神灵,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脸白须、白马白袍。民间传说,磨脐山是一座金库,其后有七座大山,如同装满了草的大车,人称“七辆草车”。当地各部族认为这七座山是护卫阿尼南加的七个小战神。他们协助阿尼南加巡视四方,保护哈溪地区的众生。奔腾不息的双龙河,就是阿尼南加手牵的那条青龙,是广财龙王派来给阿尼南加的侍卫。相传哈溪地区的各部族要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日祭拜阿尼南加。阿尼万智指现在旦马大水滩西部的干沙峨博,其山顶为青石沙砾,乡民谓之干沙,因山顶建有乡民祭祀山神的峨博,这山便有了汉语干沙峨博的称呼,但虔诚的乡民们却称阿尼万智(意为万事成就之山),尊为佑护自己的神山。据乡民们说,阿尼万智是一位非常有智慧但心性玩劣、喜凑热闹的山神。大水上寺寺主三世探花佛有次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坐在经堂的廊檐下乘凉,忽然间天空浓云密布,雷声大作,一场暴雨在眨眼间就要降落,侍从们赶紧催探花佛进房,探花佛却像没听见一样,全神贯注,紧盯着浓云密布的天空,不知何故,忽然间哈哈大笑。侍从们忙问:“佛爷,您怎么了?”佛说:“也不知怎么了,阿尼万智手下的几个小山神正要兴风作浪,用暴雨打掉这里的庄稼,阿尼万智不但不阻止,反而来在他们的中间,嘻嘻哈哈地打闹。一不小心,被苯卜子念山神经惊了骑着的青牛,把阿尼万智从牛背上摔下来,栽了个跟头,帽子也跌掉了。正气得吹胡子瞪眼呢,你们看,那不是吗?”随着佛手指的方向,侍从们果然隐隐约约地看到,阿尼万智驾着青牛,一边嘟嘟囔囔地向佛说着什么,一边急速地向山顶隐去。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走进天祝,走进天祝的乡村牧区,你不仅为这里的秀美山川,宽阔草原所折服,无不为乡民们的虔诚、信仰所打动。他们从事着农耕畜牧,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白山黑水间的山山垴垴、沟沟洼洼过着极其简单、纯朴的生活。凡是有信仰的村村落落,几乎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竖有一杆嘛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向世人展示着他们意识中的某种信念,某种信仰,也似乎在向天地倾诉着他们心中的想法、理念和情感。他们或以寺院为中心,或以部族为范围,除信仰敬奉前文所叙述的那些大山神外,每个措哇、每个寺院又都有自己供奉的山神、战神或保护神。<font color="#ed2308">如地处大通河流域的马且措哇敬仰祭拜的山神叫阿尼达日参,朵仓措哇的叫阿尼饶卜藏(西大岭),炭山岭、阿沿沟一带的叫阿尼道旦,五台岭叫阿尼卡勒,石门沟垴药水神泉一带的乡民供奉的小圆山叫阿尼有拉桑保,以石门寺为中心的叫阿尼幻觉,以华藏寺为中心的叫阿尼曼陀(南山),火石沟一带有位女山神叫德吉措姆,东大滩大滩口村一带的村民祭拜供奉的叫阿尼坚参,毛藏寺为中心的叫阿尼加玛,大台子的叫阿尼华达,西顶的叫阿尼华前等。</font>山神文化现象在天祝大地上极其普遍,且普遍影响着这里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生活,是一种古老相传、积淀很厚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以阿尼盖宁为例,周边的村民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习俗,不论男女老幼,他们所戴帽子的顶部,总要饰有一撮红缨毛或是红线绳。这种习俗据说就是依照阿尼盖宁头戴的帽子而来。祭拜敬仰阿尼盖宁的主体部族红番五族所居住的地方西大滩在藏语中叫夏玛(红帽子)也是由此。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根据的。据笔者推测,这些山神形象如此地深入民间,深入民心,是与这些部族在历史上的某些大事或某些人物有关。这些大事或者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某个时段曾经影响过部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个人一定是一个部族首领或者是一个在部族中有一定影响、威望或者有突出贡献的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等原因,这些事件和人物虽缺少文本记载,但人们为了纪念,一代一代口头相传,慢慢地就演化为了人们心目中具有一定超能力的神。从这些山神的形象、性格、服饰以及所乘用的坐骑,使用的兵器来看,他们实际上就是人的形象,只是人们赋予了他们无上的智慧、法力等,也是这些地方的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如<font color="#ed2308">阿尼昂毛(雷公山)</font>,因该山山势雄伟、黑黝黝直插云霄,人们就将他描绘为了黑脸黑须,黑衣黑袍,威烈刚猛的形象;再比如<font color="#ed2308">阿尼南加(磨脐山),因该地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font>,所以人们就将他的形象描绘为了黄脸黄须,黄马黄袍,手持金枪的神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山神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神化了的人。只要深入天祝的乡村、民间,就会看到,在某些大山脚下,或是山顶上到处都竖有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祭山神的峨博。除此而外,还会在路途所经过的山丫豁、沟口、河源等处,看到一堆堆用石块垒成的嘛呢石堆,每当人们经过这些石堆时,就会口诵经文,随手捡起一块石子,抛向石堆的高处,据说这也是在祭拜山神。山神文化在天祝大地上无处不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这种民族民间文化已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因此急需搜集、整理,急需有志之士探索研究,以期使这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奇葩能得到绽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制作人:阳光明媚 联系QQ:15214127598</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