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地理为描写对象,画家经过长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再提取精髓,倾注笔端。由于地理、政治等条件的差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南派、和北派画风。<br></h3><h3> 从字面上看,南北似乎是方位上的区别,其实不然。南北派是理论上的区别,不是以画家生活的地域来划分。如马远、夏圭、刘松年、赵伯驹等北派画家都是南方人,赵幹、关仝、李成、王维等南派画家都是北方人。“其人非南贝耳”。</h3><h3>1、从技法上来说,南派圆柔、北派刚劲;南派多线条、北派多块面;南派气势平淡、北派气势突兀;南派自如挥洒、北派倾注刻画;一种是“内含刚柔”,另一种是“外露筋骨”(唐张怀瑾《书断》)</h3><h3>2、从地质上来看,南方多土、地质多被植被覆盖;而北方则石质坚硬,山体厚重。所以皴法上也分为两大类,披麻皴一类(荷叶皴、牛毛皴、解索皴等等)主要表现土山;斧劈皴一类(大斧皴、小斧皴、折带皴等)主要用来表现北方石山。</h3><h3>3、有人认为北派属工笔范畴、南派属写意范畴。南派像草书、北派像楷书。</h3><h3>4、北派重笔、南派重墨</h3><h3>北派代表人物:</h3><h3>北派一路</h3><h3>李成 郭熙 马远 夏圭 唐寅 陈少梅 </h3><h3>北派二路</h3><h3>范宽 (李唐 郭熙)龚贤 写生北派三路</h3><h3>马远 夏圭 周臣 黄君壁 (袁松年)</h3><h3>南派代表人物:</h3><h3>南派一路</h3><h3>董源 巨然 王蒙 黄公望 王翚 </h3><h3>南派二路</h3><h3>巨然 王蒙 黄公望 沈周 石溪 </h3><h3>南派三路</h3><h3>巨然 黄公望 倪瓒 弘仁 </h3> <h3>荆浩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的特点:</h3><h3>(1)主要表现 北方石质山岳,山 势险峻。</h3><h3>(2)画上多有长 松、古树、巨石、 飞泉。</h3><h3>(3)画法以顿挫 的线条勾出山石 凹凸,再加点皴, 山石外轮廓线条 较为明显。</h3><h3>(4)画风雄伟刚 健,给人以崇高的 壮美。</h3> <h3> 荆浩于850年出生在河南济源。荆浩学识渊博,幼年时和后来成为著名高僧的法海是好朋友。874年前后,他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到当时已经退休的法海的父亲宰相裴休的关照,成为唐代末年的一个小官。</h3><h3> 在开封做官这段期间,荆浩并不安心政务,而是痴迷于绘画。理所当然,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这让年轻的荆浩很是失望。当时裴休在开封双林禅院居住,他看到自己这位小老乡并不安心官场,而且干得也不开心,于是就邀请荆浩到寺中小住。</h3><h3> 裴休看到荆浩的绘画技艺非凡,于是干脆就劝荆浩辞去官职,专门为双林院绘制壁画。荆浩欣然同意。一年之后,双林院壁画创作完成,得到了当时佛教界和绘画界的很高赞誉。可就在此时,黄巢起义爆发了,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不久,外界的厮杀声和刀枪剑戟的撞击声越过了高高的围墙,传进了寺院的僧房。随之,荆浩萌生了到深山中躲避战乱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里才能安全地隐居避难呢?</h3><h3> 在荆浩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北部的太行山,他想起了太行山中的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也就是净影寺。净影寺位于晋城柳树口南稍村与河南焦作修武影寺村的交界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古称“贤谷寺”、“景净寺”,此外,净影寺还有洪谷寺、宝岩寺、金门寺等别称。称其为洪谷寺,因这里地处太行内腹,四周环山,中有盆地,山险谷空,暗含仙机;又因寺庙背靠高大山岩,旭日初升照在山岩上时,山岩金光闪闪,文人喜称其为宝岩寺或金门寺;每年的二八月夜间,可观金灯出自山头树梢,因此民间又俗称其为金灯寺,是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h3><h3> 荆浩由于长期居住在双林禅院中,早已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够保佑自己的,而此时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正是晋豫两省影响最大的寺院,且寺院处在大山深处,一般的军队是不会到那里去的。</h3><h3>于是,荆浩离开了黄河南岸的开封府,唤舟渡河之后,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观景,采风,经过许多艰辛,他来到了太行深处的净影寺。</h3><h3> 净影寺坐落在太行山深处一片静谧神圣的谷地之中,净影峡谷也就是洪谷。此地众山高耸,密林掩映,既险峻又隐蔽。这里令人陶醉之处,不仅在于它天然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于它有规律的时序变换。春日林木翠绿,烟雾笼罩,近山青葱,远山淡蓝;夏天树叶蔽日,莺燕鸣唱,山花竞放,草丛茂密;秋季天高云淡,满目棕黄,稼禾飘香,山色分明;隆冬瑞雪飘零,银装素裹,悬崖峭壁,冰柱林立。荆浩陶醉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笔墨纸砚,身背画夹画板,在峰巅峡谷之间穿梭观摩,常常被奇石怪峰、高山瀑布、石缝涌泉、崖畔溶洞所吸引,所打动。当灵感来临之际,他便对景描摹,写生作画,一气呵成,佳作连连。</h3><h3> 有了对绘画的痴迷,有了对山水的感情,有了和寺院中僧人们的深情厚谊,荆浩实在不愿离开这个神仙境地一般的天然画廊,于是便长期居住在净影寺,在写生绘画的同时,也帮寺院画一些壁画。荆浩自己曾经对此有所记载,并且认为在洪谷隐居的时日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h3><h3> 当地人传说,荆浩来洪谷山时,后面有追兵,他顺手画了一幅山水画往树上一挂,立即在追兵眼前出现了一座真山,追兵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荆浩,只好垂头丧气回去了。</h3><h3> 又有一说荆浩来到洪谷山后,看到此处有一棵巨大的荆蒿树,喜出望外,遂定居于此。当地百姓问其姓名,他即指荆蒿树说:“荆浩!”由于当时战乱,人们以为他不愿暴露真实姓名,也不深究,后来他收了许多学生,大家就都称他为荆老师、荆师父。据说他来时荆蒿树非常茂盛,他走时树却枯死了。</h3><h3> 由于荆浩长年隐居山林,一方面潜心向佛,一方面临摹自然山水,从中悟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技法,形成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全新艺术风格。荆浩隐居于太行净影峡谷的净影寺中,悉心山水绘画艺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同时,荆浩还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h3><h3> 荆浩的这幅《匡庐图》,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寻求真实和自然的动机。 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的图像的含义表现了出来,传统的绘画工具是毛笔,毛笔的吸水和墨色在笔头上因水产生的变化给画家提供了最接近的与自然相似效果的可能性,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结果。</h3><h3> 920年前后,荆浩已经步入晚年,他集毕生心血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又名《山水诀》。《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经验,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宋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均深受其影响,在中国画论史和绘画史上,这本书都有难以低估的价值和作用。</h3><h3> 宋代米芾评价荆浩说:“善为云中山,四面皆峻厚。”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欣赏荆浩《楚山晚秋图》时这样评价:“知其未尝不学古,而亦未尝不学好。”这两句话说明,荆浩的艺术成就在于学习传统,师法自然,将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画,才有了不凡的成就,才擎起了北方山水画派的大旗。</h3> <h3>荆浩的"匡庐图"</h3> <h3>荆浩"匡庐图"局部</h3> <h3>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的风格特色</h3><h3> 一、平淡天真,董源其水墨山水画呈现一副淡、墨轻岚,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特点为平淡天真。“平淡天真”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米芾在他的《画史》里作了充分地表述。黄筌和徐熙是五代时期的两位花鸟画大家,前者设色,后者落墨,风格迥异,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因为黄筌风格华丽,适合宫廷的富贵气氛和装饰口味,所以黄筌体制深受皇家的喜爱,并成为北宋初期画院优劣取舍的程式。但米芾对黄筌的画却深为不满,他说:“黄筌惟莲差胜,虽富艳皆俗。”“黄筌画不足收,易摹。”所谓“富艳皆俗”,实质上是反对“金碧煌耀、格法森严”和匠气很重的院体画派;所谓“画不足收,易摹”则是指黄筌画的描摹痕迹太重,缺少自然流露。米芾进而说:“今人(指北宋)画不足深论”,更说崔白等人的作品,只能“污壁茶坊酒店,不入吾曹议论”,米芾不但对黄筌、崔白等院体画不满,而且对当时称誉北宋画坛的几位北方派山水大家也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说“关仝麄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甚至说这三家的宗师荆浩的作品,“未见卓然惊人”。显而易见,米芾既不欣赏赋色艳丽,匠气摹描的作品,也不喜欢峭拔峻危,刻意雕琢的作品。米芾的审美意趣在于追求“平淡天真”、“不装巧趣”。董源、巨然的山水画派,在当时虽不受北宋宫廷和画坛所重视,但它“平淡天真” 、“率多真意”的美学特征和画风却与米芾不谋而合。米芾发现了董、巨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并全力推崇和赞赏。米芾在《画史》中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老年平淡趣高。” 苏轼亦在他的诗文中表述他的美学思想。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折枝》诗中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认为绘画与作诗一样,也应该达到天工自然、意境清美。这是苏轼的诗、画审美观和标准的自白。苏轼在另一首题画诗作了更简明的阐述:“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苏轼这里所赞赏的“无人态”,即是天工自然之态。只有画出这种“无人态”,才能充分地描绘出野雁平淡天真之神态,传出画家超然自得的神情意趣。“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赞欧阳修所蓄石屏画》)。所谓“真态”与“无人态”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绘画中的雕饰琢磨,而主张浑然天成,自然天真,清雅优美。董源、巨然、米芾、苏轼等人的绘画,审美特征是一样的,皆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清秀。这种审美特征是南方派山水画家所共有的。董源的《潇湘图》、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惠崇的“南方小景”、法常与若芬的“禅意山水”、江参的“南方山水”,均具有这种美学特征。 董源的作品,这种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尤为鲜明。展开画卷,例如《潇湘图》卷、《夏山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等作品,云峦苍林,山远水阔,渔浦人家……让人感受到画境之悠远平淡,真情流露,不禁思绪万千。正如《宣和画谱》所云:“至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正因为董源的山水画富有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才能牵动骚客词人的思绪,而吟思抒怀。元代画家吴镇看了董源的《夏山深远图》有感而发,题诗云: 北宛时翻砚池墨,叠起烟云隐霹雳。 短缣尺楮信手挥,若有蛟龙在昏墨。 南唐画院称圣功,好事珍藏裹数重。 崇山哭兀常疑雨,碧树萧森迥御风。 鸟啼花落不知处,渔唱樵夫遐迩度。 展舒不尽古今情,未容肉眼轻将赋。 ——《元诗选》二集,梅花庵稿 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亦极具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米氏父子的山水画主要反映襄阳、镇江一带的云山之景,他们崇拜并师法董源,但他一变董氏画法,用抒情写意性更强的“落茄法”来表现,他们旨在通过水墨洇润、山云朦胧的境界来抒发他们的胸臆和情感。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卷云:“余生平熟悉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又题《潇湘白云图卷》云:“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状神奇之趣。”米氏父子根据对真山真水的体验,融会了蕴积胸中的情感,形之于笔墨,挥洒随意,真率无奇,自然平淡,毫无雕凿之气。 米氏云山,如《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等皆是长卷,表现南方云山起伏连绵,云烟泮合,茂林阔木,具有典型的南方派整体构图的特点。但其真率性似比董源更强,这是因为,米氏父子深受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并接受了苏轼“抒胸写意”的论点,所以,米氏作品更具有写意性和抒情性。米芾也说自己的画是“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工细,意似便已”。我们面对米氏山水画,谁不感受到南方云山苍茫滋秀,牵引着人们的心扉和情感。“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林微茫;只欠孤篷听鱼,恍如身在潇湘。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梁溪遗移》卷一),这是尤袤观米友仁《潇湘图卷》后所写下的感受。</h3><h3> 二、布景平远, 南方山水画派是以南方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南方的地域特征是山峦平缓,连绵不绝,草木丰茂,烟岚清润,江水浩渺,境界辽阔。这些特征,决定了南方派山水画构图、布景上的特色——平远。假如我们把南方派布景与北方派布景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北方派布景险峻、壮伟,气势逼人,如临真山,构图多纵向(即上下)展开画境。而南方派布景平缓、幽远,景象辽阔,一泻千里,构图多横向(即左右)展开画境。巨然、刘道士亦有纵向取境的。 董源的山水画,平远幽深,一片南方,这种布景手法,对其先辈李思训、荆浩等唐代山水画来说是一大变革,它使画家有更大的自由去表现展示在画家眼前的千里江山。董源的《夏山图》卷就是代表这种构图、布景方法和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该图画的是一片冈峦重叠、烟树沙碛景致,在其间点缀了一二人物,桥、亭,及牛羊牧放的生活场面.一眼望去画面给人以气势辽阔、平远的感觉。董源把极其单调平常的平沙渚堤和叠冈远峦作为描写的主题,并展开成3米多长的巨幅,这在董源以前是少有的,不能说不是董源在山水画构图、布景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更难得的是,这幅画的结构十分严密紧凑,绝无松垮之感。此图的下部分利用山坡丛树的一起一伏,顶部以远山覆盖于冈峦之上,时隐时现。这样的章法本身,组成了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节奏和韵律,使中部一带的沙碛、冈峦间的空间,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辽阔的气势和平远的感觉,这是何等扣人心弦的手笔。树木虽矮小,但因沙碛的空间感而见其高大;冈峦虽重叠,却因远山的牵引而不感其阻隔。在艺术手法上值得重视的,是董源成功地用无数平直横亘的沙堤,来引带一座座球形叠成的冈峦,在平行横线和半球形的组合中,利用垂直的短小树干穿插其间,使它们互相关联起来,因此造成画面布景极繁密而且单纯,似平淡而有变化的不同凡响。 《潇湘图》卷亦是一幅典型的平远山水长卷,但布景不似《夏山图》卷那样冈峦重叠,幽深曲折,而是简明、辽阔,一片南方平淡无奇的水乡景色。该图开卷便布以沙碛平坡,芦苇荒疏,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南方水泽汀岸,有数人活动,正待迎接驶向岸边来的船里贵客。后段远山茂林,云气蒸腾,坡岸处有十个渔人张持巨网正在捕鱼。沙汀苇渚间还有几只渔艇往来隐约,给空寂的江面,增添几分意趣。此图布景平铺直叙,少曲折,少起伏,但董源成功地运用有限的开合和沙渚江岸、山脚坡洲的平行线,把景物向左右延伸,衬托出广阔无垠的江水及两岸的山岭景色。 巨然山水布景除具有平远一面外,还具有高远的特点。他的画不像董源以南方平远幽深为特色,而是善画山间真景,颇具奇绝之势。其布景讲究结构,善于细处经营,精密而不零散,纷披而又统一。 《秋山问道图》的上端主峰高耸,几出画外。中部写两山抱合,山下密林,林中茅屋树椽,柴门大开,林麓之间小径萦回,绕过柴门,折入深谷。下端,坡岸逶迤,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画中的主客人物就是在如此明净而又幽深的秋山里,趺坐论道于草堂之上。 赵干的画是董源一系嫡传,亦是一片南方景致。他的《江行初雪图》卷,布置既具有平远的特色,但又不同于董源整体构图,上天下地,层层舒展。其取景不求于平远浩瀚的江流水色,而是选取江中近、中之景,表现江景的曲折变化和人物、舟楫的活动。这种布景方式别具特色,景物范围虽然局限于一条狭窄的江面、坡岸,但人物以活动、地貌变化、江流港汊的前后交错伸展皆协调、自然,宛如从阔大的自然画图上截取了一角,而观者所领略的诗情画意溢于卷外。 米氏父子在布景上深得董源平远、平淡之真谛。《潇湘奇观图》卷,乃米友仁根据真景所绘。虽然该图不像董源那样布景曲折多变,刻画精细,但米友仁大刀阔斧,仅几开合,一股平远之趣便溢于画表。此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现于微茫之中。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幻,山形逐渐显露,重叠起伏地向左右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山耸立,群峦起伏。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方露真容,但末段一转,山色又隐入淡远迷茫之中……卷尾布以近山、林木、草庐,与迷云远山形成对比,更显幽远。此图从卷首至卷尾,迷蒙、清明以及远近、浓淡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以及米友仁于布景用心之良苦。 至于法常的《渔村夕照图》、若芬的《远浦帆归图》,他们用极简的笔墨,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渲染手法,将山、树、人、舟、云等无多的景物笼罩在一片淡淡的迷茫雾气之中,产生一种不可捉摸的幽远、朦胧之景境,这与董源平远的布景手法,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布景平远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一大艺术特色,亦是南方派山水画的风格体现。 </h3><h3> 三、秀雅温柔, 南方派山水画秀雅、温柔,北方派山水画雄壮刚劲,这是南北两派审美特征的截然区别。北方派画家旨在通过对北方山水精细而整体的描绘,表现出北方山水的雄壮之气、阳刚之美。而南方派画家则在通过对南方湖山的精细而整体的描绘,传达出南方山水的秀雅之气、温柔之美。 南方派山水画家总是用秀润、淡雅、温和之笔墨,皴山、点树、染云。其山石无奇峭之笔,平缓如丘;其树木也无峭拔之势,多用湿笔点缀成林。其用墨亦是淡墨、湿墨为主,有一种淡雅、温润的情趣……总之南方派山水画家,在构思、创作时处处都以秀雅温柔为最高审美标准,使其作品具有温柔之美。 细观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其山峦层层叠叠,皴笔柔和,苔草苍润,山间迷漫的雾气,湿润润的;山脚坡岸布满苍郁的树林,浓淡交融,远近有别;一泓明静的湖水,间以洲渚、渔人穿插其间明静秀雅的湖光山色,抒发着无比温柔的情调。清人安岐说董源《潇湘图》“山水以花青运墨,不作奇峰峭壁,皆长山复岭,远树茂林”。秀雅温柔反映在董源山水画法上是,其山石轮廓不作突出的主干线条,不作刚硬方折的笔画。其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淡润、清雅,藏骨于肉。多用披麻、雨点皴法,多画平远山势,山顶多作矾头、丛林,土石相杂,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浅渚,具苍莽、阔远之气。其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淡墨轻岚,骨肉兼得,笔墨匀停,温雅柔润。谢稚柳曾分析董源的这种笔墨特点时说: 这一风格,与北方画派的描绘形式,是完全殊途的。主要在于山的轮廓凹凸部分的表现方法不同。北方的李派,必须以突出的主干线来确定山的轮廓与凹凸的每一部分。而董源的画派,是不突出它的主干线条,却用无数的点、线来表现这些部分。这是《潇湘》等三图的形体。而《溪岸图》又与上述三图的体制不同,所写的是崇山峻岭,与北方画派的形体总的来说比较相同,但并不突出以表现山的凹凸的主干线条,而是以水墨烘晕来突出了它。因此,仍与北方画派的体格不同。高山大岭,用笔少而多晕染,骨体显得温润,绝无外强之气,也没有多少苔点……他这一画派,应该就是“类王维”的水墨画,是唐代新兴的“士大夫画”的标准形式的发展,成为南唐时期的南方画祖师。<br></h3> <h3>董源的潇湘图</h3> <h3>怎样欣赏中国画</h3><h3>1、看</h3><h3> “四看”原则:一看气韵;二看意境;三看笔墨;四看诗书画印搭配。</h3><h3> 对人物画的欣赏要像看电影、看小说、看连环画那样看其是否用笔精准,看其是否细腻传神,看其是否主题突出、故事精彩、情节感人。</h3><h3>2、游</h3><h3> 对待山水画欣赏要像旅游区旅客观景一样一路仔细地观览过去。北宋画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选法”,就是对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要采取“平远、深远、高远”的办法来进行鉴赏。</h3><h3>3、悟</h3><h3> 对待花鸟画欣赏要像在花园里赏花在古玩店里鉴赏古玩一样认真观赏,最后参悟出其精神内涵和表达的主题思路。</h3><h3> 最后,简单的说说当前中国画鉴定:</h3><h3> 一是看纸质(新老渲纸、麻纸、帛,有别于老画新画);</h3><h3> 二是看笔墨(是否是印刷品再添笔,现今行画有本刻水印,作坊拼图等高仿作品);</h3><h3> 三是看结构(是否属于拼凑成图);</h3><h3> 四是看绘印(书法、印章是否真实)。</h3><h3><br></h3><h3>扩展资料:</h3><h3>一、中国画的特点</h3><h3>1、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h3><h3>2、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h3><h3>3、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h3><h3>4、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h3><h3>二、中国画的分类</h3><h3>1、人物画</h3><h3>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h3><h3>2、山水画</h3><h3>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让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雄伟壮观,气韵清逸。</h3><h3>3、 花鸟画</h3><h3>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h3><h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