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美好,分享感动——李树英亲译《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凉白开

<h3>  放假至今,每日奔波于为家人筹备春节的伙食,虽抽空可以假装静静地完成每日一张练字,每天一小则读书笔记,但对于要完成一篇千字的写作任务,实在是静不下心来。</h3><h3> 现在,除夕之夜,虽有疫情在前线,但春节的情调并没有被湮灭,融融洽洽,欢欢乐乐,开开心心,团团圆圆,一样的欢声笑语,一样的母慈子孝,都让人性中最真的情感洋溢。春晚仍然阵容庞大,仍然众星云集,仍然色彩斑斓。但我知道,就在这大家边嗑瓜子边看着电视的时候,有多少边防战士,有多少白衣天使,有多少党政干部,他们悬着心,他们攥着拳,这是国家,这是国家的情调。</h3><h3> 至此,我终于将“年”的装备轻轻卸了下来,关上房门,这里只有我和这本《教育的情调》。《教育的情调》是著名教育学者,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先生翻译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h3><h3>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这段话是顾明远教授对《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介绍。是的,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有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育的影响,这不是凭借规则与制度就可以简单而粗暴的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去除华丽的外衣,去除社会的干涉,去除单纯的臆断,需要春风化雨,需要细雨如丝,需要涓涓细流,需要浸润,需要寻找本真,需要站在儿童的心房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揣摩,去引导。这种情调以“真、善、美”为前提。</h3><h3> 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和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想起的是我们班上那个可爱活泼的女孩,那小家伙,古灵精怪,学习成绩一般,但总是用各种“看眼色”积极的盘旋在我的周围,我想要取个小东西了,我想看看她们哪本练习册了,我想找哪个同学了,她必是第一个蹦出来的。其实我知道,她喜欢我,她并非是一种虚伪的讨好,她是真的以热情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我,总是用冷冷的脸,淡淡的语气对她说“不行”“不要”……她的失落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其实,我不讨厌她,我挺喜欢她的,我故意这么对她,只是想逼着她将心思回到学习上。这半个月来,看到这本书时,我一直在反思,我对吗?!我可以与她坦诚相待的,告诉她该怎么去做,没有恶意的伤害其实也是一种伤害。相反,我想,我挺虚伪的。</h3><h3> “教育现象学”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比较重要的名词,书中言道: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40岁的我,已对生活没有了好奇心,任何时候的淡定与和我无关总是在萦绕心中,我总是将好奇与幼稚联系在一起,幸好,我生活还算认真。我们行走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得让孩子一般好奇与童真,这是对小学老师最基本的要求!</h3><h3> 让我继续坚持读下去吧,读书可以让我反思自己。不论为了谁,只要不浪费这每一天的美好时光!</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