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裴敬思(英文名Edward Carter Perkins)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人,生于1875年7月11日。出自银行世家,名门望族家境富裕。却不幸幼年丧父,多亏母亲悉心培养,先就读于哈特福德公立高中,后入耶鲁大学攻读文学。这个富家子弟勤奋好学,也努力上进,曾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120码跨栏冠军。</p> <h3> 1898年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系统接受内、外科训练。并在纽约圣路加医院实习,青年裴敬思励志从医而踌躇满志。</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童年时代的中国情缘</b></p> <p> 康涅狄格州位于美国东北部,首府哈特福德被称为中国留美学生摇篮。自1872年起,大清朝廷先后派出四批幼童到哈特福德各学校学习,其中有詹天佑、唐绍仪等共计120人。1875年建成中国留学事务局大楼,以便集中管理和传授儒家伦理。</p><p> 一群身穿长袍马褂、脑后拖着长辫的中国幼童,每天活跃在哈特福德的大街小巷,住宿在普通民众家中。这样异域求学长达近十年之久,幼年裴敬思耳闻目睹也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产生对东方国度的向往。成年后,孝顺的儿子陪同母亲出境旅行,目的地就是中国,可惜未留下文字记录。</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初来九江,一次仰慕之行</b></p> <h3> 1910年正值大清宣统二年,这年10月底,裴敬思携母亲第一次来九江。此行并非游山玩水,而是专程拜访但福德医院(今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院长石美玉。</h3><h3> 石女士祖籍黄梅,自幼随父来九江,后经资助赴美留学。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国创办专收女病员的医院,在妇女地位卑微的帝制社会堪称惊世骇俗之举。</h3>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慕名而来,倒是洋洋洒洒写下长篇纪实《一窥中国之心》,详尽记录在九江的十天行踪,尽管称不上纯文学作品,却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话说当年,裴敬思伴随母亲从码头上岸,却错过接待人等。许多行李堆放地上,语言不通万般无奈,最后任由众挑夫自行其是。母子俩紧跟其后,穿过城门走街串巷。百姓衣着蓝色布褂,或吃喝或买卖,时有脏乱不堪入目,仍然不失为一幅清末市井民俗图。</p><p class="ql-block"> 终于,一路走到但福德医院疲惫不堪,远方客人被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医院期间,访客亲眼目睹石美玉治病问诊的繁忙,也听到许多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天雨夜,石医生应江北病家恳求出诊,于是带上一名护士及两只轿子和轿夫,打着灯笼冒雨过长江。泥泞中走四十里路赶到村庄。经查妇人患眼疾流脓,石医生紧急处理才缓解病情。返回时突发意外,灯笼被用于治疗照明,没到江边就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轿夫躲进猪圈睡觉,而石医生和护士则靠着轿子休息,等待天亮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医院内外所见所闻使裴敬思深受感动,离别时感叹“在九江的十天,让人觉得既长又短”。《一窥中国之心》裴敬思调侃石美玉为“小医生”,却深切感受到中国女性的博大胸怀。</p><p class="ql-block"> 这次拜访虽然时间短暂,却对裴敬思的人生旅途产生重要影响,最终选择这个长江边的小城安家立业,才有了以后的生命活水医院(今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再到九江,已是有心而来</b></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初秋,裴敬思第二次来到九江。面对熟悉的景物心生感慨。三年前母子两人同行,一堆行李要雇八个挑夫。如今只身一人,只需二个小挑夫抬行李。流淌的江水、帆船以及城墙、宝塔也都历历在目,忙碌的人们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幸好有弗雷德•布朗(身份不详)前来接应,还是从那个拱形城门进去。当然首先要拜会“小医生”,医院“与三年前一样,有同样的感觉,精神和实践上的结合,但效率更高,力量更大”。</p> <p class="ql-block"> 但福德医院对面恰是诺立神道女校,附近还有儒励女中(上图)和南伟烈大学,裴敬思倒是别有兴致参观走访。“教室的窗户很高,不同于美国。这些高窗户是为了防止好奇的人群盯着你看,惹恼老师、分散学生注意力”。校园活动显然有助于了解社会、熟悉环境,为日后创办医院扎堆而来作准备。</p><p class="ql-block"> 又要结束行程了,“我和小医生穿过马路,她在门房的台阶上站了一会儿,跟我告别。是她的心,给了我们满满的爱,让全世界都能脱离黑暗、忧愁和痛苦”。</p> <p class="ql-block"> 话分两头说,来九江之前裴敬思还在南京金陵大学华言学堂学习汉语。母亲冒着酷暑从美国赶来,看望这个准备扎根中国的儿子。不料,四年后母亲去世。</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裴敬思加入美以美会江西布道会, 既是医生又是传教士,其实裴敬思更是一个创业者。这个青年继承家庭遗产后,本可过着极尽挥霍的富豪生活。然而,裴敬思却把部份遗产捐赠给教会,其余的不远万里用来......。</p> <p class="ql-block"> 1914年~1916年之间,裴敬思在九江如何筹办生命活水医院?迄今众说纷纭,孰是孰非尚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其一,1893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城外土桥口埠阆小学旁,设置生命活水诊所。裴敬思来诊所于1915年任负责人,后扩大规模并迁至大校场,改为生命活水医院。</p><p class="ql-block"> 其二、1915年,裴敬思在马王坡开办诊所(名称不详),后迁往大校场改名生命活水医院。</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横空出世大校场</b></h1><p><br></p> <p class="ql-block"> 大校场,这个昔日练兵之地却偏居一隅,1916年终于迎来新伙伴。医院位于大校场北面,当初由一栋典型中式民居进出,门头刻有“生命活水医院”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以后又在旁边建西式门房,1928年,医院大门由大校场改到塔岭南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塔岭南路建了一栋两层坡屋顶门楼,上层为单身员工房间,下设大门洞口进出,大门顶部有“九江生命活水医院”字样。门楼老照片摄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栋门楼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p> <p class="ql-block"> 1916年,裴敬思曾在南京金陵大学医院(今南京市鼓楼医院)工作过一段时期,了解医院的机构设置、运作流程等,对于新办医院显然有借鉴、参照价值。</p><p class="ql-block"> 生命活水医院当初规模甚小,以后购得北面坡地,陆续建成各类设施。其中医院大楼尤为壮观,平面呈冂形布局,厚实的青灰砖墙,底层半地下结构,坡屋面与山墙勾勒出起伏跌宕,彰显中西合璧之浑厚与典雅。</p><p class="ql-block"> 其它还有门诊部、传染病房、礼拜堂、伙房、洗衣房等,以及多栋医生家庭住房,医院建筑由九江知名营造商张谋知承建。</p><p class="ql-block">裴敬思与施工技术人员合影</p> <h3>医院大楼主体完工</h3> <h3>传染病病房</h3> <h3>伙房之大令人咂舌</h3> <h3>洗衣房</h3> <p class="ql-block"> 生命活水医院占地面积之大、各类设施之完备,在当时都叹为观止。医院虽属教会性质,但并非教会投资建设。从选址、购地到建设、运营,主要由裴敬思个人出资及管理,殚精竭虑亲力亲为。否则,很难想象担任院长(实际负责人)数十年不变,成为终身职务。而但福德医院则不同,石美玉引进他人资金创办,担任院长19年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赣北镇守使邓如琢深有感触:“为了一项事业,有些人选择出钱,有些人选择出力,而裴医生是既出钱又出力”。</p> <p class="ql-block"> 1916年裴敬思结婚已过而立之年,新娘裴家纪是苏格兰移民的女儿,美国纽约州杨克斯市人。在医院担任秘书兼会计主任,人称裴师母。今天,塔岭南路高坡上有一栋西式楼房,即裴氏夫妇昔日居住的寓所,或称别墅,2004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生命活水医院历经筹办、建设、试运营等阶段,于1918年9月正式开业收治病人。</p> <h1><font color="#167efb"><b>———生命活水惠及众生</b></font></h1>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积贫积弱,裴敬思在写回美国的信中谈到“这个城市被成千上万分散在农村的穷人包围着”。疾病肆虐、灾难横行,生命活水医院的开办:</p><p class="ql-block"> 一、带来现代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的传播和应用</p><p class="ql-block"> 听诊器、显微镜、X光机(南昌医院来人调试)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极大改变民众看病依靠号脉问诊、草药治病的单一模式,逐渐形成中医西医兼容并蓄的医疗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医治病患取得明显成效,改善百姓的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 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自1919年~1936年十五年间(缺1924年、1931年、1934年资料),医院门诊(含初、复诊)病人合计223197人次,住院病人合计15968人次。枯燥的数字背后,又有多少拯救生命的行动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三、长江发生洪水泛滥,医院多次收容江北灾民</p><p class="ql-block"> 尤其上世纪三十年代多水患,有一年,“灾民有811名,压倒性洪水冲走了他们的房子”。医院全力以赴接待收留,分发食物、安排住宿,甚至床位都用完了。一天深夜,裴敬思外出散步,遇见灾民营地突发大火,烧死、冻死惨不忍睹,次生灾害猝不及防,身为医生深感震撼。</p><p class="ql-block">灾民安置营地(1)</p> <h3>灾民安置营地(2)</h3> <p class="ql-block">医院收容的江北灾民</p> <h3>灾民离开医院返回家园</h3> <p class="ql-block"> 四、抗战时期,医院庇护避难的中国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九江无恶不作。危难时刻,在裴敬思等人主持下,生命活水医院、但福德医院,以及诺立学校等纷纷向难民开放。有资料显示“在九江沦陷时期收容了一万两千名难民”,提供庇护免遭日军迫害。</p><p class="ql-block"> 医院也在困境中坚持运营,“灯光很弱,他们用吸水纸做纱布敷料,他们巳用光乙醚和吗啡”,直到1940年底被迫停业。第二年爆发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裴敬思等人被遣返回国。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裴敬思重回医院,但因遭受破坏积重难返。后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机构援助,以及多国红十字会赞助,1947年医院得以重新开业收治病员。</p> <p class="ql-block"> 五、培训中国本土医护人员掌握专业技能</p><p class="ql-block"> 医院办有护士学校,学制三年,招收青年不分性别,使临床护理成为一门科学和职业。</p><p class="ql-block">男学员整装合影(右起第三人为笔者父亲饶杨林)</p> <p class="ql-block">女学员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生命活水医院有多名中国医生,在以后的九江专区人民医院也发挥骨干作用。其中有外科高云甫、麻醉朱报安,眼科张济川及饶杨林,药剂师李敏、X光室丁启范等。</p><p class="ql-block"> 1951年裴敬思回到美国后,回首往事倍感欣慰:“拥有150个床位的医院,手下的七名医生都是中国本地人,护士也是本地人,除了两个美国人。而病人几乎都是中国老百姓,已经38个年头了……”。</p> <h3><font color="#167efb"><b>———医院内外其人其事</b></font></h3> <p class="ql-block"> 虽然贵为院长,在医院里见面皆问侯“裴医生好”,坊间百姓甚至直呼裴洋人。医学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裴敬思始终以医生职业为荣耀。不仅白天在门诊看病问诊,甚至亲自手术操刀,有时晚上还从家中走来医院巡查病房。</p><p class="ql-block"> 裴敬思原为眼科医生,鉴于战乱频发改外科专业。战争带来众多创伤病患,尤其截肢手术屡见不鲜。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涉及消毒、麻醉、止血等专项技术及药物,当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外科医生也肩负重任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门诊、病房、手术室,外科医生的三点一线日复一日。门诊部为单层建筑(解放后在上面加建二层),中间走道贯穿南北,两旁分布着侯诊室、注射室、化验室、药房、库房等等。由于地势较低,墙体厚窗户小,室内显得阴暗潮湿,室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药水气味。门诊部是接诊病人的首要重地,其实内部环境并不好。</p> <p class="ql-block"> 在九江居住三十多年里,裴敬思会讲九江方言、懂中国礼节,结识当地朋友,家中雇有厨师、保姆、女佣等和睦相处。裴氏夫妇平日也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用相机拍摄了许多照片,记录百姓生活、名胜古迹以及庐山牯岭等等,老照片流传至今也弥足珍贵。</p> <h3> </h3> <p class="ql-block"> 想不到裴医生还有绘画天赋,柳叶刀换画笔挥毫泼墨,看那色调、笔触都颇为老道,倘若深造一番说不定成画家。严谨认真却不失生活情趣,也是裴敬思的别样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在数十年运营中,还有其他美国人来医院工作。1922年伊丽莎白•范德蒂尔担任护士长,并开始培训护士。1925年,溥乐接替健康欠佳的范德蒂尔,次年,溥乐的妹妹溥伊利沙伯也来到医院。两人未婚被称为溥大小姐(中文名溥伯喜)、溥二小姐(中文名溥德乐),两姊妹工作认真、待人和蔼,共同承担病房的护理和护士培训,恪尽职守成为裴敬思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小姐非彼小姐,还要操劳许多份外事。九江沦陷期间,日军在交通要道设卡,致使农村送柴中断,伙房面临断炊之忧。此时溥小姐临危不惧,亲自带领伙房工人外出拾柴,收集火灾后的残梁断柱等等,解决医院一日三餐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医院大门面临塔岭南路,门旁两边砌有弧形护台,经常有女婴被遗弃在台上,医院也会作慈善处置。在长江水患灾民来医院期间,有女婴被外籍人士收养。裴敬思养女取名裴琼华,溥小姐养女取名溥婉华,都带一个“华”字,其寓意不言而喻。解放后,裴琼华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眼科医生,退休后去美国。溥婉华从事教师工作,后赴美定居。</p> <h3><font color="#167efb"><b>——— 生命不息活水长流</b></font></h3> <p class="ql-block"> 截图取自医院职员婚礼照片,拍摄时间1950年元旦前后,前排左起为:张济川、裴敬思、裴师母,以及两位身穿中式棉袍的溥小姐,这也是四人同框留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影像。</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不料6月爆发朝鲜战争,随后志愿军入朝参战。“......新政府逐步收紧对外国传教活动的限制。1950年底,九江的卫理公会传教士接政府命令离开九江”。这年圣诞节过后(12月28日),医院同仁及家属前来送别裴医生,塔岭南路秋叶飘零,黄土高坡人去楼空。</p><p class="ql-block"> 1951年,生命活水医院改名为江西省第六预备医院,第二年又改为九江专区人民医院。裴敬思一行经南昌、广州转道香港,乘海轮经日本抵达旧金山。回到美国后仍然十分牵挂中国,“毫无疑问,他们是杰出的”,在谈到医院时如是说:“他们在身体上抵抗疾病、合作意愿、智力敏捷,尽管在精神上不容易说服......”。</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两位溥小姐仍然关心这位良师挚友,经常从中部开车去东部看望老人,并照顾几天,补充所需日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 裴敬思回到美国已经76岁,本该颐养天年却渴望重操旧业。然而,在美国行医需要经过医务委员会的考试。数月后收到田纳西州来信,允许合法执业而不必考试。裴敬思重新穿上白大褂,又能每天与病人朝夕相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p><p class="ql-block">田纳西州老来伴</p> <p class="ql-block"> 在田纳西州当山区医生看似平静,孰料又有匪夷所思。1954年裴医生79岁垂垂老矣,居然携夫人应邀远度重洋到台湾,在台北开设一间诊所,仍以“生命活水”命名。白发苍苍的裴医生每天为病人问诊治病,其间还为东吴大学1200名学生体检。及至1957年终因体力不支而返回美国,1958年10月30日逝世,终年83岁。</p><p class="ql-block"> 从诊所起步创办医院,复出于田州又终结于诊所,裴敬思从医生涯从未中断,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斯人一去不复还,从大洋彼岸到长江之畔,留下他的人生足迹、经历和故事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裴敬思去世后,两位溥小姐又将身患癌症的裴师母接到自己家中,一直照料到1961年去世,享年78岁。然后伴送裴师母的灵柩到东部,安葬在裴医生旁边。</p><p class="ql-block"> 溥小姐曾亲口告诉溥婉华:“裴医生决定去台北,因为裴医生说,他在台北距离九江近一些,一旦可以回去,他们可以很快回九江” 。</p><p class="ql-block"> “叶落归根”,意思是人老了,要回到自己的出生之地。裴敬思却把根留在了中国,他乡俨然成故乡。</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然而,人类也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例如健康长寿、例如平安幸福等等。裴敬思为救治病人的医疗事业而奉献毕生精力,让人肃然起敬。如今在九江,生命活水已经成为救死扶伤的文化品牌,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注入新内涵 、展现新活力,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 </p> <h1> </h1><h1> </h1><h1> 参 考 文 献</h1><p class="ql-block">“基督教卫理公会在九江的传播与西方医学的传入” 《五教智光》2014年第二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代基督教新教江西美以美会研究” 黄志繁 周伟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9卷第4期 2008年7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江生命活水医院” 枣木夹子——博客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Yangtze River By The Hudson Bay”</p><p class="ql-block"> Benjamin R • K • Su </p><p class="ql-block">(文内老照片均出自该网页,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附录:生命活水医院老照片 </p><p class="ql-block"> 摄于1936年10月17日,九江生命活水医院全体职、学员欢送溥小姐暨欢迎裴师母合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为伙房烟道、右有同文小学教学楼,中间大胜宝塔引人注目。孰知在人群后面还有礼拜堂(建在坡下,照片中露出一段斜顶)。东边有踏步拾级而下,穿过廊道进入室内豁然开朗。解放后改为职工餐厅(伙房做好饭菜送来售卖),以后又拆除建职工住宅。</p> <p> 六角砖亭内有水井可供取用,砖亭檐口“可以”两字清晰可见。“生命活水”取自《圣经》中“自愿可以白白饮用生命之水”的意思,医院取名其实别有寓意。</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日元旦,医院同仁及家属在裴敬思寓所聚会。之后准备各自回家,有人提议一起合影,于是,狭窄的小院挤得满满当当,前排甚至惊见截肢少年。 </p><p class="ql-block"> 目前所知有:01闵银芝(护士长)、02孙婉英(护士长)、03囗囗囗(外籍)、04王丽华(护士)、05熊美英(传道)、06汪建清(化验)、07李钰霖(李敏之子)、08殷贞源(护士)、10张恩美(张济川之女)11陈敬一(化验)、12陈丽炎(陈敬一之子)、13夏丽霞(护士)、14陈丽德(护士长)、15张济川(眼科)、16李德霖(李敏之子)、17刘玉华(丁启范夫人)、20杨发盛(药房)21囗囗囗(朱报安夫人)22朱哲珠(朱报安之女)、23朱报安(麻醉)、24江巧云(高云甫夫人)、26扈灵秀(护士)27囗囗囗(外籍)、28高云甫(外科)、29陈卓(牧师)、30李敏(药剂)、31饶梦梅(X光)、32饶杨林(眼科)、33代佩玲(护士)、34刘汉桥(会计)、35李艳霖(李敏之女)、36周菊珍(护士长)、37陈囗囗(挂号)、38胡主明(护士)、39李美霖(李敏之女)、40裴敬思(外籍)、41朱哲文(朱报安之子)、44陈洁新(陈卓之女)、51李秀霖(李敏之女)、53李惠霖(李敏之子)、54王普生(不详)、55朱哲玉(朱报安之子)等。</p><p class="ql-block"> 尽管还有不知姓名者,众多医护、职员以及家属子女都经历、参入、见证了生命活水医院的兴办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元旦前后拍摄,地点在医院内斜坡处(现住院部前)。</p><p class="ql-block"> 01夏丽霞(护士)、05刘玉华(丁启范夫人)、06饶思源(饶杨林之子)、07饶杨林(眼科)、09高云甫(外科)、10陈敬一(化验)、11汪建清(化验)、15李敏(药剂)、18陈卓(牧师)、20朱报安(麻醉)、21熊美英(传道)、22李秀霖(李敏之女)、23葛慰慈(李敏夫人)、24刘汉桥(会计)、27罗长美(护士)、29新娘(不详)、30新郎(不详)、31李杨高(护士)、32张济川(眼科)、33倪萍霞(护士)、34梁丽华(护士)、36裴敬思(外籍)、37裴家纪(裴敬思夫人、外籍)、38溥伯喜(溥大小姐、外籍)、39溥德乐(溥二小姐、外籍)42扈灵秀(护士)、47饶梦梅(X光)、48王丽华(护士)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