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人们把春节作为生命和生活周期轮回的起点。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代表着生命的萌发,同样成为中国人的元始。
</h3> <h3>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h3><h3><br></h3><h3>而贴春联则是应了一个源头——桃符。一张张精致的大红春联贴在门上,“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和愿景。</h3><h3><br></h3><h3>新春佳节贴福字,更是家家祈新年福运的必需之举。现春节贴福字已成为民间习俗。<br></h3><h3><br></h3><h3>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已传承了200多年。它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和梦想。因此,岁岁年年流经,春节依然在人们心中是最隆重的节日,大家把春节称为过年。</h3><h3> </h3> <h3>小时候过年,是小朋友们天天掰着指头盼望的。因为有新衣穿,有好吃的东西,有鞭炮放。那些年代物资短缺,许多副食凭票供应,主食粗粮占了70%,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买到一些平时看不到、吃不到的东西,才能放开肚子吃几天细粮。</h3><h3><br></h3><h3>记的我们大院食堂,临近春节时早早地开始制作年货了。有花卷、豆包、开花馒头、糖包,还有炸麻花、炸鱼、藕盒等。每天我和小伙伴打饭时,都会趴在操作间窗外看,看的目不转睛,馋的直咽口水。</h3><h3><br></h3><h3>童年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更是难忘的。一顿饱餐,一个玩具,几个糖块,看一场电影,就足以让我们高兴知足。现如今,当年体味到的那些人间美味,只能停留在记忆里了。</h3> <h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丰富,我们对过年已无太多地热情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而感觉年味儿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h3><h3><br></h3><h3>细细思考,其实更多的年味儿,都被我们生活的司空见惯消逝了。<br></h3><h3><br></h3><h3>小时候吃顿饺子,穿件新衣服,男孩子放个鞭炮,女孩子扎个漂亮头绳 ,能兴奋、幸福好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以前过年才有的东西,现在有钱就能得到。过节吃着和平时一样的食物,还能产生那种满足感吗? 以前穿了一件新衣服的喜悦,如今已被五颜六色,多的穿不过来的时装所淹没。</h3><h3><br></h3><h3>电视、手机、多媒体,上抖音,玩直播,眼花缭乱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就连以前人们串门拜年,发压岁钱,也被微信、红包替代了。</h3><h3><br></h3><h3>以前年三十的联欢晚会,全家齐聚银屏听跨年钟响,其乐融融。现在每人一部手机,选择各自喜欢的节目,没有了欢聚一堂的气氛。</h3><h3><br></h3><h3>所以年味儿,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传承不息的文化味的感觉,被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物质冲淡了。</h3><h3> </h3> <h3>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在变,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但无论中国强大到什么样,萦绕在人们心中对父母、对亲人、对家的真情没有变。春节到来时采购年货的喜悦挂在脸上,窗明几净温暖的家,等待游子的归来。进入小年后,家家户户都在忙年。</h3><h3><br></h3><h3>除夕的年夜饭已不再是我们饱腹的祈盼,洋溢着阖家幸福欢乐,浓浓亲情的团圆饭,依然透着节日的仪式感。</h3><h3><br></h3><h3>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走的再远,做父母儿女的也要回家过年。平日再忙,春节也一定抽时间走亲访友。不管有钱没钱,给亲人最好的礼物是回家过年,给家人最好的安慰,就是回家团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