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名片与贺年片

老茂

<p>每到新年之际,寄送贺年片是大家忙碌的一件事。恰好今天看到一些有关我国传统风俗的图片,其中就有关于贺年片的,也就查找了一些关于我国贺年片的资料,在此与大家共赏。</p><p>我国贺年片应该是从古老的名片转化而来的。名片起源于先秦,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废除了诸侯王,改为郡县制。咸阳成了全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有关名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籍中称其为“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东汉时,谒又叫名刺,据《后汉书》载,祢衡曾身怀名刺求见于人。在挖掘的汉墓中发现,这种谒或名刺,系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名字,还有籍贯,与今名片大抵相似。至唐代,木简名刺改为名纸。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以便交流。晚唐又唤作门状、门启,都是自报家门的一种联络方式。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北宋书法家蔡襄的《门屏帖》,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考证,类似“名刺”。</p><p>名片的起源虽然很早,但用名片贺年却较晚。实际上贺年片是人们为解脱旧时元日“貂裘莽服,道路纷驰,”车水马龙、犹恐人后地亲往拜年的麻烦,而将名片写上恭贺新年之类的祝福语成为了贺年片。据南宋学者曾慥《类说》载“陶谷易刺”的故事中就记录过一个“陶谷易刺”的故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年投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陶谷(903-970),生于唐末,卒于宋初,是五代时的著名学者。若这故事可信,那么贺年片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当在五代,或五代以前,迄今至少有千年历史了。</p><p>到了宋代对于贺年片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述,时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周煇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宋画家李嵩作的《岁朝图》,曾描写了新年时节主人院内迎客饮酒,院外门前宾客下马投刺,僮子接帖迎候的景象。贺年片开始也叫作贺刺。宋周密《癸辛杂识》中有个吴四丈换投贺年片的有趣故事,文阅: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奉元日,欲投贺刺,无仆可出,徘徊于门。恰奉沈家仆送刺至,遂引其至堂,酒肉相款。沈家仆酒足饭饱,抱刺一一投去,未觉有故。其所投皆吴刺也。乡里传为笑谈。吴四丈只不过仿效“陶谷易刺”也和投刺人开了个玩笑罢了。宋代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载,有位执政官深苦此事,故吟诗曰:“躁因修贺刺,懒为答空书”。</p><p>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内容的一张贺年名片,当属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述藏有秦观送他的名纸,类似今天的贺年片。其文曰:</p><p>  观 敬贺</p><p>  子允学士尊兄</p><p>  正旦 高邮秦观手状</p><p>秦观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可以说这是900多年前的贺年片的写法,也就是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内容的一张贺年名片。</p><p>明代送帖拜年之风也很盛行,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明白:“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门投刺,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p><p><br></p><p>清代贺年片开始用红单帖,此帖用红纸或梅花笺裁成,高二寸,宽三寸,上端写着受片人的名字,下端写着赠者的姓名,中间大都写上“恭贺新禧”、“新年愉快”之类的贺词。此帖送人表示贺年。清人在《燕台月令》中这样形容北京过年的情景:“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拜年帖均称为贺年片。我国人民注重春节,现在除元旦外,春节也送贺年片。</p><p><br></p><p>  贺年片发展到今日,已日趋趣味化、艺术化。讲究的贺年片,大都可以视为一件小小艺术品。有些还装有微型的集成电路,打开贺年片即发出悦耳的音乐。近几年电子贺卡已经取代了纸质贺卡。但是写贺年片、寄贺年片好像也成了人们的一种负担,就好像原来贺年片是人们为解脱旧时元日“貂裘莽服,道路纷驰,”车水马龙、犹恐人后地亲往拜年的麻烦,现在贺年片也成了一种麻烦。当然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贺年片也逐渐减少,而改用发信息、发电子邮件、电子贺卡、微信贺年、朋友圈贺年等。真不知道如果这些再感到麻烦,我们该用什么东西来拜年?当然,这样传统的贺年情趣又能剩多少呢?</p><p><br></p><p>明代 拜年送名片(贺年片)风俗</p> <h3>名刺与名片</h3> <h3>古代名剩</h3> <h3>刺:唐朝的名片文化</h3> <h3>三国丹阳朱然名刺</h3> <h3>清代潘敦俨名刺</h3> <h3>武汉汉口百年老字号苏恒泰油纸伞铺。</h3> <h3>警察一人两种名刺</h3> <p>民国时期从国外寄的贺年片。</p> <h3>从台湾寄往国内的</h3> <h3>香港名信片</h3> <h3>从法国寄往国内的名信片</h3> <h3>一套满洲时期的贺年片</h3> <p>早年日本贺年卡。</p> <p>民国时期贺年片</p> <h3>60年代贺年片</h3> <h3>70年代贺年片</h3> <h3>2010年贺年片</h3> <p>2020年贺年片</p> <p>2021年贺年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