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周焕卿)

🌻微尘🌻

<h3>  夜晚宁静。记忆的河流仿佛在氤氲的气息中解冻、苏醒、汹涌、奔流……难忘的童年岁月啊,难忘的电影情缘!</h3> <h3>  听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武侠情结。我的武侠梦,一方面来自父亲讲的一个个英雄故事,更多的,是那一部部精彩纷呈的武打影片。那些影片,从我记事起,就一直伴随着我走过童年,走向少年……</h3> <h3>  记忆里,我最早看过的一部电影是《火焰山》。当时我最多只有五六岁吧,在一个寒风呼啸、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母亲背着我和其他几个同村的男男女女,点着松香火,过田坎,越沟壑,步行到营坊村岭脚下谢屋去看的。那时还看不太懂,只见戴着金冠的美猴王蹦来跳去,闹得漫山都是红红的火焰,金冠上的鸟毛好长好长。</h3> <h3>  我们羊角村放电影有两种情形:买票和公映。平时村里放电影的是荣汉书记的儿子裕生公,买票放映的地点设在周氏宗祠里面(祠堂下),布幕拉在宗祠下厅天井边的两根立柱上,大家坐在上厅,隔着天井观看影片。若是晴好天气自然一切顺利,有时中途下雨,雨点噼里啪啦形成水柱地倾泻下来,电影只得中途停下,待雨停后再接着放映。平常售票的是裕生公的媳妇桂娣婆婆。按辈分叫婆婆,其实她年纪并不太大,穿着红红的外套,笑脸盈盈的站着门口,显得年轻而美丽。</h3><h3> 放映信息一公示出来,我们就吵着大人要去看。从宗祠侧门进去,发电机的吼声震耳欲聋,我们全不在意。大家在上厅一条条长长的凳子上坐好,兴味盎然地观看银幕上的影像。看得有点烦了累了,孩子们就满祠堂地疯跑追逐,不时有几个调皮的,就偷偷溜到下厅的银幕下,扯扯幕布,拉拉绑绳,嘻嘻哈哈地做着鬼脸……大人过来吆喝,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h3> <h3>  大家最开心的还是公映的时候。谁家娶亲嫁女添人丁,就出个五元十元,包场电影供大家免费观看,称作公映。公映消息一经公布,一传十,十传百,甚至连附近十里八村都有人赶来观看。</h3> <h3>  我们村公映的地点大多设在宗祠旁边的衙门坪,银幕就挂在宗祠偌大的墙壁上。天还未黑,孩子们就从家里搬来一张张五尺凳,一行一行地摆放好。有些比放映机来得早的,都会不由自主地留好空位。村里的副食店主,也会在旁边临时设个小摊点,照杯卖瓜子、卖花生;有些勤快的小姑娘,当天下午已渍好酸萝卜,用芦茎串好,趁公映的机会挣些零花钱。最活跃的当然是我们这些无拘无束的孩子了,这里跑跑,那里看看,放映机旁瞧瞧,白布幕后躲躲。父母给了钱的,就买一杯瓜子花生,或买一串酸萝卜,边欣赏电影边享受美食……不觉影片放完,大家端起凳子,扶老携幼往家走,边走边谈论剧情。街巷里不时传出声声犬吠,大家全然不顾,回家后安安稳稳睡个觉,开开心心到天明!</h3> <h3>  那时看过的电影好多啊!很多影片一放映,其中的情景就会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再现:《少林寺》一来,村里理发的家仁师傅差点忙不过来,第二天村里却一下子多了十几个理着光头的“小虎”!《黄河大侠》《南北少林》一结束,孩子们拿着棍子,在各个空坪上手舞足蹈,任凭大人骂骂咧咧也无济于事!看了《金镖黄天霸》,孩子们仰慕壮士马上的威武,每次回家仿佛脚下有风,双手上下摇晃,嘴里“嘚嘚嘚”“驾驾驾”地侧着身子蹦跳着回家!而这些影片带给我的,除了乐趣,还有对正义、对历史的初步认识,因为每次看电影回来,酷爱历史的父亲都会给我讲相关的事情:唐朝的强盛、两宋的懦弱、满清的入关、天国的没落……一个个故事犹如一枚枚印记,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h3> <h3>  大约我读小学五年级毕业班的那一年,村里的几个台胞家里有了电视。慢慢地村里人家的电视多起来,从搭天线架到购买电视接收器,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而陪伴我们童年无数个夜晚的电影,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这时候,儿时看过的一部部有趣的影片,一个个精彩的影片剧情,也就成了美好的回忆,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