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画集萃》第二十二期2020.1.10~2.9

(河北 刘长青)

卷首语 精品赏析 <h1>向以桦</h1><h3><br></h3><h1> 质朴归真见真谛</h1><h1> 向以桦《山区女孩》赏析</h1><h3><br></h3><h3> 润笔《集萃》跨年刊时,没想到恰恰遭遇到国灾新冠肺炎肆虐。呆在家中,焦虑天下,有画心无激情。虽然也作了几幅钢笔小作,却没有慰然怡心之感。</h3><h3> 然而,这幅出自四川著名钢笔画家向以桦老师的对开人物钢笔画《山区女孩》却深深吸引我的眼球!说不出多少道道然,就是喜欢!在我的感知中,这应该是向老师近几年磨砺钢笔人物画以来所有功力的的大汇聚。他自己谦虚地说是三年来人物画的一个小结,还要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画家仍不知足,而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完美,甚至扩展到整个钢笔画圈子,这幅也绝对是上乘之作!</h3><h3> 画人物难,难于攀险峰!而钢笔画的人物,我认为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于铅笔素描及油画人物,可以用涂抹、色块覆盖等方法,由粗及精的层层描绘,达到预想的精彩细节。但钢笔画则不然,它必须一开始就要精致,钢笔画想要达到丰富多彩的质感层次,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考虑预留,精准规划,用刚性细线叠加铺织出既符合素描法则,又超然于素描本身的黑白灰效果!</h3><h3> 笔者无意贬低铅笔素描和油画,只是从作画机理上考虑,毕竟铅笔、油彩在涂蹭和覆盖的过程中,对画面起到一个纠错的作用,但于钢笔画而言,一线就是一线,刚性果断肯定,几乎无从更改,无“错”可纠,必须事先考虑周全。这也是钢笔画虽工具简单,却过程繁艰,尽管喜爱者众,但坚持者寡的根本原因。从技法层面看,可以说写实类钢笔画就是“自虐”,“跟自己过不去”,“自讨苦吃”……这应该也就是钢笔画最大的艺术魅力所在吧!</h3><h3> 我看以桦兄此作,无论是构图、姿态、表情,还是光影、调子、虚实处理等,几近完美!特别是在这幅作品中,我看到了他的画风有了重大改变——我感受到了“灰”度层次。以往向老师的作品灰度很少,黑白分明,刚性显著,灰虚不足。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这可不可以看成向老师钢笔画技法飞升的分水岭呢?</h3><h3> 技法的东西说得够多,不再赘述。再来看此作的立意内涵,为什么让人喜欢?我个人认为这幅作品抓住了人物画艺术的本质:揭示内心。而欲达此意,必须抓住不经意地、自然表现出来的生活一瞬,才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和神态。任何摆拍和做着都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坐在墙根,真实、自然,普通的衣着,凌乱的头发,纯真的笑容,似乎是看到开心的事,想到喜欢的人,这一刻,绝对不是刻意“演”的,这样的一瞬,作者抓得巧妙,不说以后画得如何,光是这一瞬间的神态,即使是机械描摹下来,作品也成功的一大半。这也充分说明人物画选题、选材、选视角、选姿态的无比重要性。我个人不太主张画模特儿,因为人一旦被模特了,站在那里坐在那里就会不自在,就会失去画“魂”。尽管画得像,也不可能使作品产生灵气。画人,不能看一下画一下,最好是将人物形象特征刻印在脑海,才获得挥洒创作的时空。要让人物画作品超脱于一般肖像画,就应该采用人物一瞬间的自然风采,有时候,临画人物本人反而不如画抓拍的照片更具神采!这是笔者的观点,可以讨论争鸣。</h3><h3> 啰里啰嗦这么多,话唠了。呵呵!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想更多的祝福所有的国人,早日战胜冠疫病毒,全身投入自己的理想事业,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3>作者简介:</h3><h3>向以桦。中共党员。铁路企业高级政工师。中国钢笔画联盟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协会会员。现居成都。其钢笔画作品多次入选中国钢笔画联盟及其它协会组织的大型画展优秀作品。</h3> <h1>向以桦</h1> <h1>向以桦</h1> <h1>向以桦</h1> 佳作点评 <h1>刘军吉</h1><h3><br></h3><h1><b> 《开怀》</b></h1><h3><b><br></b></h3><h3> 与同龄画友军吉兄神交几年了,对他的钢笔画作品自然也越来越熟悉与喜欢。</h3><h3> 刘兄之作,题材丰富,人物景物尤多。特别是他的路子既有点"野逸",又每每处理得恰到好处,也就是"拿捏"到位。</h3><h3> 这当代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钢人"应该都知道。</h3><h3> 比如这幅作品,描会一位白发苍颜的老太太开怀大笑的瞬间,其表情之丰富生动,往往令观画者大受感染,也会情不自禁也莞然一乐。</h3><h3> 钢笔画与其他美术形式一样,也要倾心描绘"这一刻"的瞬间情态,尤其是人物画,因为只有这样,才具备真切且自然地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略观此作,作者已然做到了。</h3><h3> 从用线技法上看,刘兄处理人物的颜面、白发以及衣服之属,用笔各不相同,各臻其妙,而特意留白以表现老人脸上肌肤与皱纹,使其具生动巧妙之光感,真切而引人入胜,同样是此作的妙处与特别的"闪光点"吧。</h3><h3> 钢笔画是"运线"的艺术,何尝又不是"留白"的艺术呢?</h3><h3> 观军吉此作,对这一点笔者倒是越来越认可了。</h3><h3> 走笔至此,我也必须开怀大乐一次,哈哈哈!</h3><h3><br></h3><h3> 执笔~程庆拾(古生)</h3> <h1>刘洪江</h1><h3><br></h3><h1><b> 《昨夜星辰》</b></h1><h3><b><br></b></h3><h3> 刘洪江兄的作品,我们都太熟悉,也太喜欢了,尤其是我这个老乡。</h3><h3> 自出机抒,自成一格,自展新意,自命不凡……</h3><h3> 自命不凡他当然不会说,但"他命不凡",总可以吧?</h3><h3> 总之,这样的赞美都出于我的本心。</h3><h3> 《昨夜星辰》,也是我擅自的命名,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不可以吗?</h3><h3> 洪江的构图是自己的,排线技法是自己的,意趣与意韵更是他自己的。</h3><h3> 这就够了。</h3><h3> 当下钢笔画界,他的作品,"地标性"极强,一望而知。笔者的拙作也有些"地标",但尚不及他鲜明与鲜活。</h3><h3> 此作展观,但见浩瀚夜空,星月交辉,深沉,旷淼,奇幻,空灵澹然,细腻婉致。其下呈大地之一角,有树翼然而立,与头顶的星月互为映衬,仿佛在轻语关于夜的神秘与星空下的美妙故事……</h3><h3> 特别是环星绕月的那些既密密麻麻、又精确细致的弧线,处理得何其到位呢! </h3><h3> 要知道这是仅凭一只巧手,以无数线条一点点、一层层、一圈圈铺排而出,单论这功夫,已经令我醉了。</h3><h3> 何况,此作的确清朗大气又浩瀚出群啊!</h3><h3> 雅士兄说此作有"钢笔梵高味",当然! </h3><h3> 但是我却敢说,就算梵高再生,或许也下不起如此这般精深功夫吧!</h3><h3> 此作端的大好,古生无须冗论。</h3><h3> 洪江老弟,可否愿意为愚兄来一张小幅的《今夜星空》相赠?</h3><h3><br></h3><h3> 执笔~程庆拾(古生)</h3> <h1>朱云峰</h1><h3><br></h3><h1><b> 《青铜立马》</b></h1><h3><b><br></b></h3><h3> 钢笔画的表现力其实十分强大,我们在欣赏了朱云峰老师最近的一批描绘古代青铜钟鼎文物近作之后,不得不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h3><h3> 我细细地析读了他这幅青铜立马作品,发现别的先不说,单是质感的表达何其逼真且强烈。究其线条组合方式而言,不过是疏密、粗细、厚薄、快慢等方面的对比性变化处理而已。</h3><h3> 如此丰富效果,实赖于一线之力。</h3><h3> 这倒令我想起"道生于一"之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点来,不料在他的钢笔画创作实践中居然得到再次印证。</h3><h3> 这样的作品,仿佛扣之有声,嗅之有味,望之有沉甸甸的重量似的,尤其是不知不觉间,油然生出一股莫名的思古幽情来……</h3><h3> 画青铜古器,云峰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虽然偏爱绘此者不是太多),但却是画得相当纯粹和古雅的一个。</h3><h3> 如将类似作品画成系列,不但可以编印一本专题书,还能为用钢笔画艺术再现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之美,提供一种十分独特的参照。</h3><h3> 事实上,这已经是独立的再创作了。</h3><h3> 不知云峰会接纳我的建议否?</h3><h3> 或许,他早有此意呢!</h3><h3><br></h3><h3> 执笔~程庆拾(古生)</h3> <h1>郭彬</h1><h3><br></h3><h3>二,郭彬《古镇春秋》</h3><h3> 成都画友郭彬,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怪才,钢笔画艺术方面更是如此。</h3><h3> 见过一面,一起品过茶,喝过酒,即稳健纯朴,又热情开朗,是我所喜欢的一类"趣人"。</h3><h3> 他玩的钢笔画,大部分都与别人拉开了明显距离,一望而知其所出。</h3><h3> 尤其是用线之简洁苍厚,以线与所敷淡墨的奇妙结合上,更是技高一筹,出人意表。这幅《古镇春秋》,描绘四川某小镇的环境与氛围,古色盎盎,古意悠悠,其用线的疏与密,空间纵深感的真切传达,包括部分细节的处理,都是极到位且个性毕现的。甚至,还能品出几许西方铜版画的特别蕴意来。</h3><h3>此作绘于5年前,笔者早就品读过。但这样高水平的钢笔画作品,其美应该是永恒的吧!</h3><h3> 我已退休回川,今后自然得了许多与成都画友接触、交流的机会,其中,郭彬兄更要好好请教,因为其人其作都令我有太多好感!</h3><h3><br></h3><h3> 执笔~程庆拾(古生)</h3> <h1>徐涛</h1><h3><br></h3><h1><b> 《井市一瞥》</b></h1><h3><b><br></b></h3><h3> 与贵州赤水画友徐涛老师(真正的赤水市重点中学即赤水一中的美术老师)神交几载,却缘吝一面。</h3><h3> 他的市井百态人物钢笔速写,数量巨大,水平日高,在当地和相邻的四川泸合一带颇有些知名度,我在老家的画友几乎都知道他,也都很钦佩他的勤奋刻苦和执着恒毅。好作品都是练出来,磨出来的。在他身上,再次得到印证。</h3><h3> 这个"磨",并非死抠烂打,死抠当然不适用于钢笔速写,因此,所谓磨的结果,只应是造型越来越精简,用线越来越精省,意韵越来越精妙,读之品之,终能感佩不已,并受了或深或浅的启迪。</h3><h3> 他笔下的家乡小镇古巷一干下层平民各色人物,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也不论是俊是丑,市农工商,无不用简索的线便能绘出,且情趣盎然,洒脱生动,如闻喧嚣市声一般,不是在讨价还价,就是在摆龙门阵,生活气息之丰富,地域文化之特出,的确是见情见性,功夫渐进,已然成为不可小视的个性化存在。</h3><h3> "生活中无处没有速写的素才,就看你心中是否有写生的概念",徐老师这话讲得朴实,他自己的确在长期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真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h3><h3> 至于此作好在哪里,笔者似乎无须多言,大家尽管去品读,相信也一定有各自的收获吧。</h3><h3><br></h3><h3> 执笔~程庆拾(古生)</h3> 来稿选登 <h1>程庆拾(新疆乌鲁木齐)</h1> <h1>程庆拾</h1> <h1>吴志勇(湖南长沙)</h1> <h1>吴志勇</h1> <h1>叶志军</h1> <h1>叶志军</h1> <h1>杨品</h1> <h1>许太平</h1> <h1>徐学</h1> <h1>徐学</h1> <h1>徐海波</h1> <h1>徐家新</h1> <h1>興雲</h1> <h1>辛增光</h1> <h1>向以桦</h1> <h1>向晓华</h1> <h1>王明齐</h1> <h1>王鹏</h1> <h1>王冬青</h1> <h1>王川江</h1> <h1>王朝荣</h1> <h1>王朝荣</h1> <h1>王朝荣</h1> <h1>王国宝</h1> <h1>苏发辉</h1> <h1>苏发辉</h1> <h1>宋书成</h1> <h1>宋书成</h1> <h1>宋德禄</h1> <h1>士桐</h1> <h1>王磊</h1> <h1>施易含</h1> <h1>施易含</h1> <h1>曲波</h1> <h1>秋添</h1> <h1>秋添</h1> <h1>刘军吉</h1> <h1>刘家强</h1> <h1>刘洪江</h1> <h1>刘国光</h1> <h1>历琥</h1> <h1>李正强</h1> <h1>李正强</h1> <h1>李鹏</h1> <h1>李刚</h1> <h1>蒋凌</h1> <h1>胡启沛</h1> <h1>胡启沛</h1> <h1>胡胜钧</h1> <h1>胡胜钧</h1> <h1>胡金明</h1> <h1>韩钰</h1> <h1>韩秀强</h1> <h1>龚平</h1> <h1>龚平</h1> <h1>高承传</h1> <h1>高勇</h1> <h1>朱云峰</h1> <h1>邹智</h1> <h1>邹智</h1> <h1>王国宝</h1> <h1>王国宝</h1> 速写掇英 <h1>刘长青</h1> <h1>刘长青</h1> <h1>周挺华</h1> <h1>周东</h1> <h1>张力</h1> <h1>张力</h1> <h1>徐剑哲</h1> <h1>徐剑哲</h1> <h1>王伯良</h1> <h1>汪伟明</h1> <h1>李期康</h1> 它山之石 <h1>印国强</h1> <h1>印国强</h1> <h1>王振华</h1> <h1>刘丰</h1> <h1>唐怀</h1> <h1>苏怡华</h1> <h1>李雪芹</h1> <h1>华其</h1> <h1>顾卫东</h1> <h1>高彬</h1> <h1>方渊萌</h1> <h1>丹子何</h1> <h1>包骏华</h1> <h1>陈铁军</h1> <h1>刘家强</h1> <h1>王朝荣</h1> <h1>李伟文</h1> <h1>何长峰</h1> 争鸣天地 <h1><b> 宁静美好</b></h1><h3><b><br></b></h3><h3> ——画家赵春秋山水钢笔写生的"慢写"技法</h3><h3> </h3><h3> 画钢笔速写,我喜欢在现场勾勒,以获得强烈的临场感。很多速写都是现场完成的。但有些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允许现场刻画的,我就草草几笔,然后用相机拍摄下来。回家后,在原来简单的基础上,根据照片做深入的刻画。这样既有速写的神韵,又有一般速写所没有的细节。我的很多雪地写生稿都是这样完成的。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锻炼了我的摄影水平,我拍的照片绝对不用裁切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和我的速写构图一样完整。</h3><h3> 传统意义上的速写,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记录画家在某一时刻的感受,生动灵活,往往不经意间就把物象很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但速写的特点是简单,很多东西刻画不充分,这使这种以神韵见长的画种始终没有独立出来,始终处在为其他画种服务的地位。很多大师级的画家为此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们在速写和素描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叫慢写,弥补速写的不足,但统归速写范畴。近几年高等美术院校考的头像慢写就是这个形式。</h3><h3> 我画速写,其实不追求别的,只注重画面效果和感觉,从严格意义上讲是野狐禅,是非驴非马的骡子艺术。但它很实用,很有表现力,所以我也就不追求它师承何门,宗法何派了,生物学上讲杂种优势,我的速写或许就具有这样的优势吧!</h3><h3> ——赵春秋《我的钢笔画写生》</h3><h3>================</h3><h3>赵春秋,男,号南山子,中国民盟盟员。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学部主任、工作室导师,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冰雪画研究会理事,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时晴堂艺术馆艺术总监,多所大学特聘教授。</h3> <h1><b>  "速 写" 与 "慢 写"</b></h1><h3><b><br></b></h3><h3> 程庆拾 </h3><h3><br></h3><h3> 对于钢笔画运笔速度与效果达成的问题,关注者并不是太多,但的确值得我们探索一番。</h3><h3> 干仼何事,都有一个速度问题。前些年企业界还有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提法。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狭路相逢快者胜。狮子捕杀角马,生与死仅仅只是一个速度问题,快那么半秒钟,可能就是阴阳相隔的分界线。</h3><h3> 练书法,不同字体要求不同的运笔速度。草书之所以是草书,其龙飞凤舞的感觉,便是由迅疾的速度所决定的。</h3><h3> 钢笔画运笔的快慢,画家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创作的需要,可以自由采取不同的速度。速度不同,留下线条的感觉就不一样。同是一条线,飞快游走会很飘逸,动感强烈。但弄不好可能也有轻佻感。而速度一慢下来,便显得凝重。行笔若再慢,则凝重中多了一些厚实。若走向极端,则有呆板之嫌。一条锯齿状的折线,用笔速度慢下来,还有尖利粗糙感,画石头或老树干上的纹理比较适合。</h3><h3> 我们看中国画的工笔,描绘人物的衣纹或五官四肢,是根本不可能笔走龙蛇,一挥而就的。唯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才能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效果。而小写意的运笔速度可能稍快,大写意则有挟风携电之感。</h3><h3> "快"字与"慢"字,居然都从心。心者,人之心态,心情,心理活动。快涉心态,慢亦然也。事实上画钢笔画的运笔速度,所留下的线条痕迹,的确能反映画家创作时挥毫铺线的各种心态。甚至还能展现画家的性情、秉赋和学识品格。赵士英的舞台人物速写,真有飘逸飞舞之感,运笔速度十分迅疾,动感强烈。而女画家肖惠祥的钢笔线描人物,走线如打太极拳,游刃有余,线速甚慢,给观者留下凝重雅致之感。这些实例,都有力证明线速的不同情感反应。</h3><h3> "写"也值得格外关注。写什么? 表面看留下不同线质的感觉,实则写的是画家的"心电图"。心跳的快慢,绝非偶然,绝非无规律可言。心地悠悠,慢条斯理; 壮怀激越,豪迈奔放,的确各有不同。</h3><h3> 无论是"速写""慢写",虽有运笔速度的多种变化和不同感觉,但都要籍物咏志,借景抒情,以"写"我"心",展现画家对所画物象的理解,以及画家的精准技法。我们还要指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以线状物,当快即快,该慢则慢,其间自有规律可言。</h3><h3> 我的画中,有的走线飞速,一排线首尾相连,得飞舞迅捷之趣。有的则行笔迟涩,续续而为,也见沉静凝练之感。说实话,对于钢笔画运线速度问题,我是越来越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刻意而为,也收到一些自以为是的效果吧。</h3><h3> 一个成熟的钢笔画家,对于线质和线速的问题,在理念上应有明确的看法,在线条的挥运处理上同样能精准到位。钢笔画就凭用线的不同感觉"讨生活",如这些方面没有过关,他的作品会有多高明,肯定是值得怀疑的。</h3><h3> 2020年1月29日</h3><h3> 于古西域夕拾轩</h3> 编辑部通告 <h3>(1)作者把稿件投给刘长青、吴志勇、程庆拾或者发到群里即可。</h3><h3>涉钢文稿投给吴、程二位老师。</h3><h3>(2)作品像素不低于500kb。</h3><h3>(3)投稿作品一定要属实名。否则不予采纳。</h3><h3>(4)本刊改为月刊,请大家周知。</h3><h3> 钢笔画集萃编辑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