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记忆中的那一抹清凉</b></h1><h1><b>——唐山老地名之冰窖胡同</b></h1><h1><b> </b></h1><h1><b>图片 网络</b></h1><h1><b>作者 张大鹏</b></h1><h1><b>编辑 鹤舞滦河</b></h1><h1><br></h1><h1><b> 唐山经过1976年大地震,房屋建筑全部摧毁,震后经国家有关部门重新规划布局,除一些主要街道被保留、拓宽并仍在使用外,原有的几百条胡同已不复存在,那些胡同名称被载入史册,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b></h1><p><br></p> <h3> <b style="font-size: 20px;">“胡同”一词并非汉语,它起自元代。元大都时期属蒙古语,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胡同”,即小巷、小的街道里弄,与大的街道和居民住宅沟通, 命名一般依姓氏人家、官方机构、地形地貌、商业性质等。如地震前唐山小山儿的冰窖胡同,即以冰窖商业性质冠名。</b><br></h3> <h1><b> 冰窖胡同在地震前小山儿最高点大世界东侧,南北走向,三四十米长,四五米宽,胡同东侧建有一座冰窖,由一司姓人家开设,人称司家冰窖。其冰窖是半地下式,长方形,面积约百余平米,地面以上不足一米即是两坡水形的窖顶,窖南正中开门,门前长年挂着草帘。每年冬季最冷季节,那窖中开始贮存大冰块儿,一尺厚二尺见方的体积,一块一块垛满窖中,上下左右全用草帘苫盖保温。我曾见过司家冰窖出冰装马车,三四个工人,每人手持长把三齿挠钩,钩住大冰块顺木板搭的斜坡滑进车箱。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那时人们建冰窖贮存冰块的用途。因为在那个年代,家庭、单位或公共场所还没有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夏季炎热,长时间保存食品不变质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些酒店、饭馆、小吃部,贮存剩余或备用的饭菜,必须冰镇,防止腐败。还有就是医院,有些不耐高温的药品更须低温保存,防止变质失效,再有是医院太平间、存放贮尸柜的房间等场所,夏季也须保持低温,唯一的办法就是冰镇。炎热的夏天哪有冰?只能去冰窖购买。所以说,三伏酷暑天正是冰窖销售旺季。饭店、小吃部冰镇保存食品,冷饮店制作冰淇淋、冰糕、冰镇汽水、冰镇酸梅汤等,更离不开冰。各个医院也是用冰的大户。</b></h1> <h1><b> 冰窖胡同形成的具体年代未见文字记载,估计应形成于小山儿商业、饮食、娱乐文化繁荣期或更早些。那个时期一般是1934年大世界建成时。报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唐山开设的行业门类繁多,品种齐全,新老商店不下六七百家,数量占首位的是饭馆,约计50余家。那时的唐山小山儿一带,直至1976年地震,商业繁荣,人流密集,盛夏时节冰窖行业买卖兴隆。有人可能会问,冰窖贮冰的来源于何处?说起那冰的来源,想起一段小故事。六十年代初期物资匮乏,哪有几家的孩子夏天吃得起冰糕冰淇淋?能吃上一块冰就挺好了,所以,冷食店来马车御大块冰时,有掉在地上的碎冰,被围观的孩子们抢来吃,那抢冰吃的孩子中就曾有我。有一次,我拣到一块大些的冰,吃到家还剩一块,奶奶发现后说那冰是从河里弄上来的,不干净,不能吃。孩子们哪管那些呀,看着晶莹剔透的冰挺干净,吃到嘴里又凉爽又败火,哪舍得扔掉?老人讲,每年冬季三九天最冷的时候,冰窖安排人去陡河河湾开凿冰块,加工成方形用马车拉回入窖,半年后天热时出售。</b></h1> <h1> <b>冰窖胡同存在了大约四十多年,地震后消失了。今天若去寻找胡同旧址,早已不复存在,掩盖在大世界以东连成一片的商业房中了,但它的名字以及与它有关的故事,是岁月的风沙难以掩埋的……</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