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1> <h1><b> 2020年1月29日,是我们陆军原185医院70年女兵难以忘怀的日子,是我们44名女兵从军50周年的纪念日。</b></h1><h1><b> </b></h1> <h1><b> 往事如烟,时光倒流,青春已逝,回忆是美好的,军魂已入骨。泛黄的照片,勾勒出我们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军旅生涯的轨迹,在诉说着我们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的历程。</b></h1> <h1><b> 50年前的今天,44名军娃从海南各地父辈的军营,乘着解放牌大卡车,来到地处海南腹地的原185医院驻地,在这里开启了我们70年女兵人生的华丽蜕变。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穿上65式军装的那一刻,未褪去稚嫩的脸庞,不谙世事,天真,单纯,浪漫的小脑袋,似乎明白,我们虽年少,但我们是大人了。虽说我们中年龄小则14岁,大则20岁,多数是15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批军娃仍比同时代,同龄人幸运地走进了军营。心中充满忐忑,张眼望着这地处山沟沟的原185医院,心中不断地问自己,我就要在这陌生的山沟沟里住下了?交通不便,要想出趟远门,都是等过路车,招手不一定停。对我们这批军娃并不陌生,其中大部分是发小,同学。好奇、懵懂、天真、活泼包围着我们这群军娃。</b></h1><h1><b> 我们不像男兵,男兵是新兵集训完才发领章帽徽,我们参军的第一天就发领章帽徽。我们在部队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新兵集训队队长龚冬初,教导员罗天霞。来不及细思环境的清苦,就把我们42名女兵(有2名是新兵集训完才来报到的)分成四个班,开始了紧张的新兵训练。正式开启了我们的军营生活,我们同住一栋平房,同欢乐,同甘共苦,不知忧愁为何物,一同白天练操,一同半夜紧急集合,一切都那么新鲜、刺激、又艰苦着,晚上紧急集合总是半夜熟睡,天高月黑中进行,集合时不准打手电筒打背包,打起的背包三根绳扭成一根麻花绳,蚊帐像肠子样流在背包外,睡上下铺情急穿错鞋,穿反裤子,急忙跑出屋紧急排进队列。但我们非常快乐,到处欢声笑语,忘切了思家之愁,忘却那艰苦的环境,我们很快就融入军营这个大家庭。</b></h1> <h1><b> 随着我们在军营中日夜相处,新兵集训队,护训队又都在一起,再分到各科室,但我们仍同住大大一栋的女兵宿舍。相处的日日夜夜,把我们从幼稚、懵懂、天真、浪漫、不谙世事的少女,在军营里锤炼成熟、稳重、正直、善良、有担当的革命军人。共同的军旅生涯,结下了割舍不下军旅情怀和战友情,军旅生涯影响了我们一生。</b></h1> <h1></h1><h1><b> 从军五十年后,我们又相聚了。这是历经从军50年的军旅情怀,那份军旅生涯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愫紧紧地把我们联结在一起,那份情愫使我们那么难以割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个中的韵味。从军50年后的相遇,竟发现滿头白发的彼此,还保畄着相同的三观,心灵深处意会语言的共鸣!啊!这就叫生死与共的战友!</b></h1> <h1><b> 作为原185医院70年女兵之一,想当个匠人,怀着一颗匠心,虔诚地试图把我们从军50年的片断,整合成美好的记忆,籍此作为一个美好的念想。</b></h1><h1><b> 相册内容分:新兵、青春、185一日行、从军50年后再相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 兵 篇</b></h1> <h1><b>原185医院大门口,50年前的今天,我们就是从这个大门口进去,开启了一生火热的军旅年华。</b></h1> <h1><b>新兵集训队队长龚冬初</b></h1><h1><b>新兵集训队教导员罗天霞</b></h1><h1><b>龚队长、罗教导员,我们70年兵在您们面前,永远是新兵!敬礼!</b></h1> <h1><b>新兵一班</b></h1> <h3><b>新兵一班班长王素勤</b></h3><h1><b>一班付班长张远星</b></h1> <h1><b>新兵二班</b></h1> <h1><b>新兵二班班长姜敏</b></h1><h1><b>二班付班长陈继先</b></h1> <h1><b>新兵三班班长:高健</b></h1><h1><b>付班长:麦贤英</b></h1> <h3><b>三班新兵照
四班班长:田舒野
</b><h1><b>付班长:王洪霞</b></h1></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 春 篇</b></h1> <h1><b> 青春有很多样子,庆幸的是我们的青春是穿军装的样子。中国女兵的美是与众不同的美,是这身军装美,是中国最靓丽最美的服装,是对国家的责任美。我们的青春是穿着这身美丽的军装度过的。穿军装的青春那一刻,就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国家;穿军装的青春,使我们的青春在军营里大放异彩。我们的青春是别样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是同龄人艳羡不已的青春。一生中青春有当兵的履历,无怨无悔!</b></h1> <h1><b>护训队在阮医生和教员王学英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愉快的护训队生活</b></h1> <h1><b> 廖廖几张护训队的照片,勾起对曾经在护训队的美好回忆,新兵集训完后,大家都分到临床科,非临床科,炊事班,洗衣班,生产班。记不请何时又集中到护训队了,好像没提干,当时领导我们的是阮医生和王学英老师,两位老师和蔼可亲,没有在新兵队管的那么严,但生活仍是紧张有序。记得当时教室和宿舍是相通的,教室里摆着一付骷髅架子,吓得晚上不敢上洗手间。记得护训队宿舍前有一块很大的草地,照片里还能看见老师组织我们娱乐和照相。学习也没啥负担。多数人也就稀里糊涂护训队毕业就提干了,多数的我们提干不满18岁。</b></h1><h1><b> 最后那张照片,看这几位战友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会,我就纳闷,其中几位是从小一起长大,竟不知她们还深藏这般才艺!了得!点赞![强]</b></h1><h1><b> 护训队的集体生活是愉快的,这与我们从小就过惯了集体生活有关,军营生活对我们并不陌生,这种集体生活早已从小,就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流趟在血液中。</b></h1> <h1><b> 拉练相信对当兵的人来说,实不陌生,部队每年都为备战而拉练,我们医院也配合驻军部队,跟随部队进行后勤医疗保障工作,拉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也褪去了我们的娇骄二气,当我们跟着部队途经村庄学校时,老百姓都自发地欢迎解放军叔叔,待我们走近了,才看请是解放军阿姨。拉练的生活极艰苦,背着沉重的背包,跟着作战部队逢山过山,逢水过水,还不准住老百姓家,我们女兵还好些,住学校,住大礼堂,偶也有住野外,被子一面铺身底下,一面盖身上,早晨起来都是湿的。拉练中的逸事不胜枚举,年年参加都有数不清的逸事,略!</b></h1> <h1><b> 张远星提供的这张拉练照弥足珍贵。在那种艰苦,没有手机的环境,个人是很难有能力保存拉练的照片的。</b></h1> <h1><b>韦艳兰夫妇参加1979年对越反击战</b></h1> <h1><b> 以上照片中看到韦艳兰夫妇同时参加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颇有英雄气概!上战场是生死未卜,是军人的使命,能上战场,犹如到鬼门关走一遭,残酷的对越反击战,我们多数虽未参战,但也佩服这对参战的夫妇,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许多战友为我们负重前行!为参战的战友点赞!敬礼!</b></h1> <h1><b> 院务处的领导在稻田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割稻谷。这也是我们当兵在军营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叫支农,每到农忙季节,各科室就抽调年青男女战士干部,到附近农村支农,邦老百姓割稻谷,插秧,收甘蔗,甘蔗长的白毛毛扎在身上痒痒的,收花生,收好的花生放在大卡车上,连花生带我们坐在大卡车上,送花生给老百姓,再把我们剩下拉回医院。</b></h1><h1><b> 割稻谷和插秧的田地里都有蚂蝗,这种怪物专吸人血,吸在腿上把蚂蝗扒除,伤口流血不止,当时特怕蚂蝗,怕也得下,脑子里也没想过怨言或不肯下,很辛苦,常常顶着骄阳而作,日落而归,自己感到着实像个穿军装的农民,农民一年到头守着这份贫穷,心想,这日子怎么过呀。</b></h1> <h1><b>这是我们185医院70年年底,派去军区制药厂制药,7个70年兵,由69年兵张莲香带队</b></h1> <h1><b> 制药厂位于五指山腹地,原132师394团驻地旁,是海南军区为备战在此山洼里,建了这个制药厂,制出的药供部队使用,制药工人由海南三大医院抽调女兵,来到这深山里当制药工人,三大医院除带队的不是70年兵外,三大医院来制药的全是70年兵。</b></h1><h1><b> 记得制药厂长姓邓,脸上有点天花遗畄的痕迹,整天在各车间转悠,像是监督我们制药。三大医院来的70年兵,大部分是发小、同学、現在兼工友。</b></h1><h1><b> 大家年龄相仿,天真、单纯,记得当时有几个车间,熬穿心莲的车间、制粒、压片、包衣车间,工作服发给我们的是海军男战士服,灰色的,因裤子前面有个开口,一坐下来,裤子前面就裂开一个大口子,大家都这样,谁也别笑谁。工作三班倒,好像感觉没星期天,只觉得好玩,才满16岁。成捆成捆的穿心莲放在一个大大的蒸汽锅里熬煮出膏,烘干、制粒、压片、包衣。记得分到制粒车间,一姓金技术员,也是军人,他跟我们相处,好像我们上辈子欠他八百吊,成天板个脸,面部肌肉僵硬,怀疑他不会笑,可能他有许多不愉快的事吧。</b></h1><h1><b> 在制药厂制药,整天看着膏药制出粒,倒也不觉乏味,半年都在药厂呆着,仅有一、二次出制药厂,还请假,往394方向走想找394的供销社,半路被一邦男兵起哄,就跑回来了,这邦男兵估计没见过这么年轻的叫花子,当时穿着又大又宽又旧的海军男兵军装,个子矮的,上衣快到膝盖了,我猜的。我们不觉得自己丑,宽大的旧军装掩不住,我们青春发出的灼人魅力!</b></h1> <h1><b>刘军红、王洪霞在汀迈大拉生产基地185医疗队</b></h1> <h1><b> 瞧,相片背后的茅草房,映衬着我们军营生活的内容,是185医院,派往汀迈县大拉生产基地医疗队的住房,隐约记得离我们最近的是131师391团。大拉是部队的生产基地,185医院是负责常年派医疗队,为生产基地及各团来生产的官兵,做后勤医疗保障工作的。</b></h1><h1><b> 不记得7几年被派往大拉基地医疗队,住了半年,带队的是青志寅主任,后任院长?当时,为配合医疗,有简单的手术室、内科、外科、理疗。我负责理疗。</b></h1><h1><b> 虽说医疗队兵龄参差不齐,光我们70年兵就4个,有树影,高健、华萍。当时住的茅草房,屋内阴黑,隔音不好,被子看不清颜色,屋里灯光昏暗,各科室和居住,都在茅草屋里。干部战士小病就在医疗队解决,大病才转185医院。</b></h1><h1><b> 在大拉的日子里,业余生活是匮乏的,星期天也原地休息,最多就列队走好远,去391团看电影,看完电影又列队走回茅草屋,大家也不怎么觉的苦,也没听到抱怨,也许是这身军装的作用驱使一种使命和责任吧!</b></h1> <h1><b>以下各组照片,印记着我们青春的靓影,快乐、开郎、活泼、无忧无虑的表情,都写在相片里。我们照相的服装道具,就是绿色的军装,部队发的白衬衣,部队发的军鞋、军用凉鞋。但我们依旧重复又重复地穿在身上,以美的姿势,显现出自己独有的青春魅力。穿上这身军装,照出的这些相片,个个亮丽无比,美在穿军装,靓在我们的道具唯一!</b></h1> <h1><b>左起第一排:陈继先、王树影、王雅、龚冬初、林少霞、薛燕芹、徐瑞莲、谢萍</b></h1><h1><b>左第二排:冯玲玲、郭育新、田舒琦、王红霞、?、谢华萍</b></h1> <h1><b> 尽管我们70年女兵,有的当了海军;有的转业;有的一辈子在部队服役!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军人的本色都未曾改变!</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85 一 日 行</b></h1> <h1><b> 2020年1月12日,怀着一颗当兵时回家探亲休假,归队的复杂心情,只身从海口出发,来了一个说走就走,打起背包,执着地来了一个185一日行。</b></h1><h1><b> 复杂的心情源于着实不願再回顾过去,不要让自己活在过去,应展望未来,过去就翻篇了。但今值2020年1月29日是我们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人生有几个50周年。基于此心结,185医院是我们70年女兵,青春挥洒的故土,是我们这批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的根,是我们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的魂所系。这种情结怎么绕也绕不开。尽管185巳解散,院址破烂不堪。但从军50周年的纪念日,既然绕不开185,只好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那时刻魂牵梦绕的旧地。俗话说:儿不嫌母丑。185医院就是再丑,甚至许多185人回到185,心中充满凄凉、心酸、心情沉重,但我却没有嫌她丑的理由。185医院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历程,人生启航的第一站,无论走到哪里,都自称我是185的。</b></h1><h1><b> 首先,交通仍是当年的交通不便,到海口东站要买到定安安良的汽车票,告知没有海口直达定安安良的客车,并告知先买票到定安,从定安再转去龙塘的班车,当年也是这样。安良已认不出,服务员过安良也没叫我下车,过了安良约3公里才想起叫我下车,下车也没有折回安良的车,过路车很少,但年龄此时非彼时,又拿出当年当兵时拦车的小技,好歹拦到一辆骑电动车大伯,他问我去安良哪里,我说去185,大伯马上热情地让我搭他的电动车,把我送到185路口,恍惚像当兵时这艰苦的交通,又回到眼前。从安良要回定安,仍是招手爱仃不仃,又要坐相反方向车去龙塘,再从龙塘坐车到定安,再从定安返海口。这一天也是当年当兵探亲休假来回折腾的交通,50年后仍没变!</b></h1> <h1><b> 其次,185医院更加破烂不堪,整个工作区从门诊至政治处姚主任住的路旁,都被水泥墙围起来,恰好从供应站路走到姚主任住的路口遇到当年的电工小王,现老王,他说姚主任住的这个地方有个缺口可进,缺口乱石乱草无法插脚,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扒开乱草,蹒跚前行,进去就可看到妇产科的侧面,还可看到妇产科推病人上手术台的斜长廊,围起的工作区外科,妇产科,手术室一带种满了槟榔,后来我又在门诊处看到一铁门,锁着的铁门旁约3米约也有一个人行缺口,好走多了。工作区里,寻觅内科、儿科、病灶、洗衣班、内四科等不见了踪影,但依稀能见原来的位置,我沿着工作区和非工作区走了一遍,把旧址照片分为工作区和非工作区,初步展示2020年185医院的院址。</b></h1> <h1><b>这是2020年元月原185医院大门口</b></h1> <h1><b>临床科</b></h1> <h1><b>手术室药房</b></h1> <h1><b>放射科、理疗科、化验科</b></h1> <h1><b> 理疗科,是我当兵的第二个驿站,在理疗科工作了8年。当时分到理疗科年青人只有我一个,主任、医生、技术员都是五十年代的兵,大家都把我当小孩,叫我小玲。工作不辛苦,理疗科设有电疗室、蜡疗室、超声波室、针灸按摩室。每个治疗室都大家轮流工作。当时用的超声波,红外线仪器都是西门子制造,那时就知西门子是最顶呱呱的。记得杨玉坤医生,对我这小兵,每一项治疗方法,都是手把手地教。病人都是预约的,到一个疗程就把治疗单送到各科室,这是我放飞的好机会,我可以像小鸟一样,出去逛一逛。</b></h1><h1><b> 理疗科年青人少,拉练我年年去;支农、去药厂、去大拉都有我的身影。当军代,带着185的子女到金鸡岭林场上山下乡,我沒比那些知青大多少,去定安开会,不方便带领章帽徽,常被误认为我是知青。</b></h1> <h1><b>操场</b></h1> <h1><b> 操场,是我们185人都到过的地方,是我们185人的娛乐中心、精神家园的所在地。新兵集训队,白天的练操,在这里立正、稍息、走正步,紧急集合都在这方寸操场丈量;院里重大事情的集中也在此操场;下班必经操场去饭堂吃饭;外来的演出及本院自编自演节目在操场的午台上展现;每周一、二次的放电影也在操场午台放映;下班后,打蓝球、羽毛球也在这操场上挥汗。操场为我们全院的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是每个部队必不可少的设施。</b></h1><h1><b> 今天来到操场,它跟我们一样老了,滿目疮痍,堆满了建筑材料,地面一层白浆。操场啊操场!曾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快乐,伴随我们在那里长大。</b></h1> <h1><b>女兵宿舍</b></h1> <h1><b> 女兵宿舍,是当时全院的女兵,居住的地方,这里存放着太多的,我们的喜怒哀乐。185地处农村,农村挑来卖的鸡、鸭、鸭蛋都便宜,鸭蛋1元7个,大家几乎都自备煤油炉,有时不去饭堂打饭,就在宿舍里烧肉,煮鸭,煮鸭蛋吃,加上食堂经常分猪肉,经常做红烧肉吃,做红烧肉就是那时学会的。那时感觉吃上红烧肉,就是上上美味,别无他求,挺知足的。</b></h1><h1><b> 女兵宿舍虽说大家兵龄参差不齐,但都待字闺中的年龄,谈恋爱是少不了的话题,谁谁找的男朋友是哪里的,谁谁又跟本院谁谁,谁又收到病号写的情书,这样那样不绝于耳,我们非临床科不直接接触病号。我们少接到情书。</b></h1><h1><b> 因为临床科工作都是三班倒,白天什么时候都有人睡觉,工作很辛苦,经常上夜班居多,但很少见到有人不快乐,那时很少见到有人把愁眉苦脸挂在脸上,唉声叹气在耳边。大家都很单纯,很要求上进,我们虽未入党就提干,但也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入党后也对己严要求。大家虽是不同兵龄,但都能和睦相处,大家都单纯。</b></h1> <h1><b>家属区</b></h1> <h1><b>士兵灶、干部灶、供应站</b></h1> <h1><b> 士兵灶,是我新兵集训后,分配在士兵灶,是我当兵的第一个驿站,与姜敏同在士兵灶三个月,士兵灶还有职工,我每天被老匡分配的工作是和面,有时也去窗口分莱。会包包子,饺子就是那时学会的。</b></h1><h1><b> 干部灶,在当时三大医院中,数185的干部灶伙食最好。l85干部灶做的酥饼最好吃,经常买十几个放在饼干盒里,慢慢受用。逢探亲回家,买上十几个给家人品尝;逢年过节,干部灶把猪肉按份分好,每人去领一份回家自己做。</b></h1><h1><b> 干部灶的伙食非常不错,莱品也较多,要上二两饭,一份肉肉炒各式莱,香甜可口,此时心存感谢,当时干部灶的师傅们,在那个年代为我们做的可口饭莱。</b></h1> <h1><b>后山</b></h1> <h1><b> 后山,只有185人才能听懂的词,是185的人,没有一个没有去过后山,后山有条小河流,有个水坝,拦水发电供185医院使用。后山是我们185人自娱自乐的好去处,从医院后面走约l0分钟就到后山,后山的小拦水坝,常是我们185人不多得的照相背景,依栏傍水的景色,在当时感觉挺美,逢休息都相约到后山照相,去玩耍,去游泳,后来还听说淹死一个兵。后山的小河上浮满了水浮莲,养猪场每天都去后山整车拉水浮莲,用机器搅碎后,煮熟了喂猪。随笔而写的回忆后山,带着后山淡淡的芳香。</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 军 50 年 后 再 相 聚</b></h1> <h1><b> 2019年10月18日,原185医院70年女兵21人,加上部分战友的先生6人,共27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美丽的湘江河畔长沙,开始了为时4天的,庆从军50年聚会。相聚内容分:茶话会、与长沙本地战友相聚、畅游橘子洲头、韶山游和刘少奇故乡游组成。用此种方式庆贺自己从军50年。</b></h1><h1><b> 2019年11月19日,瑞莲途经广卅,与广州部分未去长沙的70年女兵相聚,王淑芹、王穗芬、闫艾萍、薜燕芹,四位70年女兵与住广州70年女兵相聚广州,弥补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去长沙的遗憾。</b></h1><h1><b> 2019年11月30日,在海口与部分未去长沙的70年女兵和住海口的70年女兵共17人,在海口相聚,王雅、高健、刘菊兰、闫红贤、符珍。庆贺从军50年相聚。</b></h1> <h1><b> 2019年长沙、广州、海口三地,70年女兵的相聚,组成了原185医院70年女兵,从军50年完整庆贺的画面,自已为自己点赞!</b></h1> <h1><b> 继许声联、韦艳兰的精美相册之后,对长沙聚会有详细叙述,故本册从简长沙相聚的叙述。</b></h1> <h1><b>长沙相聚茶话会,韦艳兰设计的背景墙</b></h1> <h1><b>茶话会,以全体70年女兵21人合影,拉开了序幕</b></h1> <h1><b>左起:陈继先、段莉莉、冯玲玲</b></h1><h1><b>三位主持人主持自编自演节目</b></h1> <h1><b>段莉莉主持报幕,冯玲玲辅助报幕</b></h1> <h1><b>主持人向在座的战友敬军礼</b></h1> <h1><b>左起:张远星、王</b><b>素勤、陈继先、王红霞、田舒野</b></h1><h1><b>原新兵班长合影</b></h1> <h1><b>一班在唱歌</b></h1><h1><b>唱歌照左起:王素勤、陈玉珍、符继韶、郝丽莎、王树影、张远星</b></h1> <h1><b>二班左起:陈继先、谢萍、韦艳兰、邢萍、卢启明</b><br></h1><h1><b>三班左起:段莉莉、郭育新、林国敏</b></h1><h3><b>四班左起:田舒野、冯玲玲、徐瑞莲、王建敏、张卫平、王红霞</b></h3> <h1><b>本次参加长沙聚会的70年女兵的护花使者,他们都是军人。</b></h1> <h1><b>我们都是1954年出生,1970年1月29日当兵。</b></h1> <h1><b>郝丽莎诗朗诵</b></h1> <h1><b>张远星表演八段锦</b></h1> <h1><b>许声联诗朗诵</b></h1> <h1><b>陈继先跳女兵舞压轴</b></h1> <h1><b>集体合唱我爱我的祖国</b></h1> <h1><b>我们永保青春!</b></h1> <h1><b>橘子洲头</b></h1> <h1><b>韶山、刘少奇故居</b></h1> <h1><b>与长沙185医院的战友相聚</b></h1> <h1><b>青春永驻</b></h1> <h1><b>军旅夫妻,白头偕老!</b></h1> <h1><b>2019年4月13日,部分70年女兵共14人,欢聚河南鹤壁赏樱花,洛阳赏牡丹花。</b></h1><h1><b>左起第一排:王素勤、徐瑞莲、孙书志、许声联、刘应文、李长林</b></h1><h1><b>左第二排:田舒野、郭育新、王树影、薛燕芹、王红霞、符继韶、冯玲玲、李小琴</b></h1> <h1><b>鹤壁赏樱花,洛阳赏牡丹花。少林寺、大相国寺、开封府、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园、红旗渠</b></h1> <h1><b>2019年7月底,原185医院庆八一聚会,部分70年兵</b></h1><h1><b>左起:麦贤英、王红霞、符珍、王树影、林国敏、闫艾萍、邢萍、符继韶、王雅、谢萍</b></h1> <h1><b>2019年11月19日,徐瑞莲途经广州与部分未成行长沙的70年兵相聚</b></h1><h1><b>第一张左起:杨琳、王淑芹、王穗芬、邢萍、徐瑞莲、卢启明、薛燕芹、张远星</b></h1><h1><b>第二张左起:任庆华、徐瑞莲、王淑芹</b></h1> <h1><b>2019年11月30日高健从桂林来海口,与会者共17人,也有部分未能成行长沙的部分70年兵相聚</b></h1><h1><b>左起第一排:符珍、王素勤、高健、冯玲玲、谢萍</b></h1><h1><b>左起第二排:王红霞、林国敏、闫红贤、徐瑞莲、郭育新、王雅、王树影、符继韶、陈继先、田舒琦、田舒野</b></h1> <h1><b>冯玲玲、郭育新</b></h1><h1><b> 今天是2020年1月29日,是我们原185医院70年女兵,从军50周年,怎么也没想到,用以下这组照片,来庆贺今天从军50周年这一天,大家看到的以下冯玲玲和郭育新的口罩照,很滑稽,是我们在海口市万绿园畄下的痕迹,意义非凡!这一天,我又听从内心的召唤,斗胆走一回!不想对自己畄下终生遗憾!</b></h1> <h1><b> 这是我们在海口的12位70年女兵,欲在2020年1月29日聚歺的接龙单,因响应国家的号召,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少外出,少聚会而取消!接龙聚歺单,像是我们巳经在理念上聚会了,给我们畄个独特的念想吧!</b></h1> <h1><b> 庆从军50年之际,我们也深深怀念英年早逝的战友,杨芳、谢华萍、黄小曼、王史、林少霞。五位战友的音容笑貌,一直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在此庄重地举起右手,致以祟高的军礼,以表达我们对你们的思念!</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 恩</b></h1><h1><b> 制作本美篇,首先感谢许声联启蒙制作;感谢唐海英及唐海英同学林桂全,有他的细心指导,耐心教诲,使我在制作美篇前进一大步;更感谢海口市玉沙社区的工作人员吳丹梅小妹持续帮忙,电脑操作各项需求,她春节回家,我还因这不会,那不会,不仃地叨扰吳丹梅小妹,实属感动!更更感谢我那亲爱的战友们,支持、鼓励,并提供了海量的照片,致使我像个相片拾荒者,近一个月来在相片中荒乱无措地爬行,乐此不疲!感谢!感恩!此时语塞,不能准确表达,一切尽在无言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束 语</b></h1><h1><b> 由于本人第一次制作美篇,恨不得把大家的倩影尽收美篇中,贪心却被实际操作打碎了梦想,雄心勃勃想把五十年的军旅历程画龙点睛,现回头一看,啥也不是。今日是2020年1月29日,制作原有愿望仍未实现。受美篇100张相片的限制,绞尽脑汁东接西接,制作效果便显粗糙,简陋;再则个人制作水平有限,来不及征求大家意见,只想说说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军旅故事。</b></h1><h1><b> 一日战友一世情!开心过好美一天!珍重!</b></h1><h1><b> 2020年1月29日完稿</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