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将近除夕,这几天,遇到一些亲戚,他们都是说,两个女儿,你还要加油生多一个。</h3><h3>
我每一次都是回答,不生了!我的精力和经济,也只能照顾好两个孩子!</h3><h3>
上班又要照顾家务,也没人帮把手的女人,能照顾好两个孩子,培养好两个孩子,已经很不简单不容易,个中艰辛不为人知。</h3><h3>
况且这两年,我不断去学习,在家里自我学习,在外面跟着我的老师学习。</h3><h3>
因为我发现,想做个好妈妈,先做好自己。所以需要不断去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开阔的思维。</h3><h3>
我还发现,对孩子“好”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像口头上说说那样简单——我要对孩子好!要对孩子“好”,首先要有对自己“好”的能力。</h3><h3>
对自己“好”,最重要是修得一个好心态!</h3><h3>
正如有一句话说的,伤害你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的态度。</h3><h3>
要修得一个好的心态,就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开阔眼界,开阔思维,“深刻”思想!(深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r></h3> <h3>我的老师说,停止学习,頑固守着旧日思维不肯改变的人,在生活上更容易碰壁,而且错过更多美好的人、事、物。因为这样的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更容易陷入“概念”化思维。用“概念”去标准、评论一个人;用“概念”去面对、处理一件事……</h3><h3>
回到刚才那个话题。。</h3><h3>
那些亲戚们,都是好心劝说。</h3><h3>
其实这些年来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会对我说过相同的话——还要继续努力哦!</h3><h3>
我想起了陶渊明在《饮酒》里的一句话——一世皆尚同!</h3><h3>
意思是整个世界“以同为好”!叶迦陵解释说,说得好听点,就是你要从俗,不要标新立异;说得直率一点,就是你要跟风,跟着社会的风气走。</h3><h3>
可我偏偏是个喜欢什么都要“思考思考”的人。</h3><h3>
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和现象,是不是都是合理?真理?<br></h3> <p>记得暑假时,我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那是关于“生命”的思考。</p><p><br></p><p>我回家很认真地思考,并且很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在给老师的信息里说——当时我还没生下小妹妹的时候,有人说,如果这一胎是女的,就去打掉。我心里,其实也盼有儿有女。但我内心也清醒得很,坚决得很——相对于什么性别,我肚子里的生命最重要!这种重要,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既然她来到我的肚子里,我除了爱她,呵护好她,没有第二种想法。试想,她知痛,有知觉,这样被打掉,何其残忍!生活中,有些人觉得没有儿子,大家都有,面子上很难看,如果这样孩子就被打掉,那是大人的“面子”和“欲望”重要过一切,甚至一个小小的生命。</p><p><br></p><p>司马迁在《伯夷列传》里说,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p><p><br></p><p>其实,人生在世,选择怎样做,都是值得理解。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经历与体检,所重所轻的东西自然不一样。</p> <p>想起我的老师,她说,一次,官桥有个老师身患绝症,她那时候工资也不多,但她一下子捐了一千,认识她的人都来“说”她,“你怎么那么傻,你的钱容易赚吗?何况你又不认识他,他的同事大部分都只不过是捐一百。”我的老师对我们说,“当时我只是笑笑,没说什么。因为在人生中,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舍得花钱的地方不一样。”</p><p><br></p><p>我当时深深被感动了。这也是我一直跟在老师身边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希望多点和心中有大爱大境界的人在一起。</p><p><br></p><p>同时,老师的话也引起我很大的感慨!</p><p><br></p><p>记得几年前,孩子爸说要换沙发,家里那个九百多块钱的沙发,经过几年,有点旧了,但不影响坐。不细心看,也看不出什么。但他说,客人来了,面子上不太好看。所以说要买套皮沙发回来。</p><p><br></p><p>我说,拿那些钱来买书吧,皮沙发的钱来买书,孩子有得看了!坐什么不是坐。“面子”是最华而不实的东西。让“面子”来主宰我们的生活与选择,真是不值当!何况来家里做客的都是亲朋好友,谁会想这个!而且我觉得,主人内里有知识,比外在有皮沙发,更显得有“面子”!</p> <h3>但是道理是这样说,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依然是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你。</h3><h3>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故知解人正不易得。</h3><h3>
在生活中遇到一个解你的人,不易得呀。古今一样!</h3><h3>
当时陶渊明辞官归园田时,有大官提名酒来,劝说他出仕,为刘宋朝尽力,“壶浆远见侯,疑我与时乖”,说你辞官归隐,觉得这就是高尚吗?为了保高尚,你就要这样选择吗?</h3><h3><br></h3><h3>可陶渊明回答说,名酒我收下,与你一起痛饮,但我坚决不出仕——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h3><h3>
他说,感谢你的好言相劝,我不是为了故显高尚,才这样选择的,我只是心里想着这样做就这样做了。</h3><h3>
当时的人,都不“解”隐渊明,所以他在《与子俨等疏》里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h3><h3>
解他的人,是后来宋朝的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h3><h3>
一切都只是做心之所想。当心怀“匡时济世”之梦想时,当渴望解决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问题时,不觉得求官,是丢脸;当看到刘裕篡权夺位,东晋灭亡,朝廷内外,你争我斗,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在官场只剩下“同流合污”这条道路时,他毅然辞官回家耕田。</h3><h3><br></h3><h3>他不觉得辞官归园田,是高尚。只是内心有一个持守,一切的行为与选择,都只是源自心中的那个持守。</h3><h3><br></h3><h3>这个持守,让他宁愿承受耕田的贫苦,也不愿违背心愿过官场锦绣风光的生活!
……<br></h3> <h3>联想得太远了。扯得太远了,回到我的生活,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生命在天地之间,都是平等的,为人父母用心培养,不耽误孩子的人生——这才是我内心最大的持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