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临海,东南古郡,人文胜地,山水秀美,历史厚重。新的千年,千年古城正在实现新崛起。文化是新崛起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崛起的人文地标。高楼大厦也许能够展现城市的繁华,文化品位却决定着城市品质。千年古城新崛起,需要文化的崛起。</h3> <h3> 文化要崛起,必须根植沃土。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根扎得越深,文化之叶就越茂盛。多年来,临海不忘历史责任,珍爱古迹遗存,守护城市根脉,留存心灵记忆。晋代城墙,唐代古刹,宋代园林,元代古塔,明清街市,甚至村妇手中的剪纸,田头行走的车灯,元宵腾跃的舞狮,无不珍爱之、保护之、传承之。修古街,复古城,护古祠,丝缕之功,聚沙成塔,终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县。</h3> <h3> 地处山海之间的临海,山水相依,江海相连,川泽秀丽,风和雨润。生息在负山濒海、环江抱城的三台故地,承袭于“被发文身”的东海古民之习,浸润着“山海雄奇”的台郡府城之气,“秉性坚贞”的临海人既饶山城之坚毅刚勇,又富江海之圆融灵气。因之,士皆激昂奋励,民皆“朴茂近古”,“以身殉国,视死如归,高风直节,惊动一世”,风气所致,至今犹然。</h3> <h3> 坚毅刚勇者,最具代表的是“击楫啸歌,誓捐七尺”援朝抗倭的明代“得胜功臣”王士琦;明亡后尽节自缢以身殉国的陈函辉;为革命制造炸药在上海壮烈牺牲的辛亥志士杨哲商;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台州刘胡兰”郭凤韶等等。</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下,临海的一批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无论在临海还是在外地,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1925年到1927年间,临海籍共产党员就有吴先清、林炯、张崇德、张崇文、王观澜、秦龙、李敬永等7人先后被组织派到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马列主义;陈学西作为中共六大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郭凤韶19岁就血洒南京雨花台。</span></h3><h3> 今从临海灿若星河的党史人物英雄谱中,特掬取了一位突出人物的革命业绩,那就是“革命是我的第一生命”的郭凤韶。</h3> <h3>时间:2020年1月19日(周日)下午</h3><h3>地点:临海古城诸天巷14号郭凤韶纪念馆</h3><h3>天气:阴转多云</h3><h3>主题: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红色革命精神</h3><h3>目的:借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来增强我们当代</h3><h3> 少年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h3> <h3>队员:任齐佳、沈梦欣、沈峻熙、王奕翔、张冰忆、张可馨、孙涵颖、苏沁仪、陈奕帆、蔡晨浩、陈家乐、陈振天、毛钰尹、黄晨哲、黄义鑫、蒋泽宇、汤京俊、杜礼辰、杜颖颖、祝怡倩、李芸馨、李之墨、陆思颖、陆可欣、刘恬羽、包涵语、娄译萱、郑洁,等28名同学参加寒假梦想小队活动。</h3> <h3>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h3><h3> </h3> <h3> 100年前,一群新青年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五四惊雷,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古老的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他们,给未来的自己抛出了一根绵延百年的红线。五四运动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其隆隆的雷声,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仍在人们的心中激荡回响。</h3> <h3> 在紫阳古街中段的诸天巷口,会看到一面写着“郭凤韶烈士故居”的指示牌,把人们引向巷内的小四合院。被誉为“台州的刘胡兰”的郭凤韶,100多年前就诞生在这里。</h3> <h3> 郭凤韶故居位于临海古城内诸天巷14号。故居砖木结构7间小四合院,坐北朝南,两层楼,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矮屋,后附小院。</h3> <h3>故居的石窗,又名石花窗,作为建筑物的构件,具有采光、透气、防火、防盗等实用价值,它以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内涵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当然它的存在也显示出故居主人殷实小康家庭的身份地位。</h3> <p>故居边的古井在为闾闫乡邻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还起着防火作用。</p> <h3> 一眼古井,一只吊桶,一块青石板,一口石盆,人们在井边汲水濯衣洗菜,边劳作边闲聊,这在今天的古街老巷,依然不时可见,这种情景也给古城凭添了一份古朴,让人倍感亲切。</h3> <h3>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这是一个花季少女,面目清秀,眼中透出坚毅的目光。</h3> <h3> 1988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郭凤韶塑像题书“郭凤韶”三字。现为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于2005年10月20日落架大修竣工。开辟为“郭凤韶纪念馆”,列为浙江省、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7日举行开馆、揭幕仪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台州市委书记蔡奇曾到该馆参观。</h3> <h3> 梅花自院中探出身来,像是彰显着这院落主人“且向百花头上开”的气节和精神,这便是革命先烈郭凤韶的故居,它跨越百余年的历史时空,折射出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线。</h3> <h3>纪念馆分《新蕾初绽》、《傲霜斗雪》、《灿然怒放》、《馨香幽远》四个部分。回顾郭凤韶成长的历程、革命的足迹,我们了解了郭凤韶不一样的人生,也为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感动。</h3> <h3> 郭凤韶,又名问樵,化名苔若。1911年生于临海城关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h3> <h3>父亲郭松诧早年参加光复会,是辛亥革命斗士。母亲李泳青,是清末书画家李藻的女儿,能诗善画。</h3> <h3>凤韶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反对封建礼教,帮助邻居小女孩剪辫子、放足等。</h3> <h3>1925年,14岁的郭凤韶考入临海女子师范,参加了由进步青年组织的以“努力读书,改造社会”为宗旨的乙丑读书社。</h3> <h3>1929年考入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是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之一。1930年,郭凤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小组长,“四三惨案”后,在中共南京市委领导和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中,郭凤韶活跃在斗争第一线。</h3> <h3>由于叛徒出卖,当年9月不幸被捕,在狱中,郭凤韶受尽酷刑,遍体鳞伤,但她始终守口如瓶。</h3> <h3>1930年10月25日,郭凤韶与石俊、叶刚、姚爱兰等12名爱国青年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年仅19岁。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石雕群像中就有郭凤韶,陵园烈士史料馆也陈列着郭凤韶的遗物。</h3> <h3>在二楼展厅,郭凤韶的一份《计划书》特别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郭凤韶给自己制定的这一年要读的书、要做的事,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她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h3> <h3>那一年正是1930年,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然而,年仅19岁的她却被国民党残酷地杀害了。</h3> <h3> 二楼东厢房便是郭凤韶幼时居住的卧室,木桌、梳妆台、箱柜、琴凳整齐地摆放在屋内,仿佛可以看到郭凤韶曾天天在此伏案学习,写字作画的场景。在修缮故居时,修缮人员按照郭凤韶家人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老照片,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房间布置和家具摆设。</h3> <h3>一楼后院的厨房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厨房样式。</h3> <h3> 这是故居厨房中的石磨,是用来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这也是我们台州府城旧时小康家庭必备的器具之一。</h3> <h3> 这是故居厨房的老虎灶,是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因为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h3><h3> 郭宅厨房里的老虎灶是双眼灶,灶台上有两个木制高镬盖,一只泥瓦制的箸笼,竹制的饭箩与淘米箩,一盏煤油灯及烟囱龛上边的“灶司菩萨”像。</h3> <h3> 这是盏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也是旧时府城中等家庭夜里照明的必备用具。</h3> <h3> 郭凤韶烈士短暂的一生,体现了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那份豪迈气概、那份凛然正气令我们肃然起敬。</h3> <h3> 百年征程,百年凝眸。站在岁月之河的交叉点上,感受五四时代脉博的跳动,青春之热情穿越历史长空形成巨大共鸣。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始终秉承家国天下的情怀,勇担历史赋予的大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