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镇锅耳屋村写生纪实

神奇老太

<h3>  周日正值岁末清寒,偶尔飘几点冷雨,三水美协的一群画家们却有别样的选择——到南山镇锅耳屋村采风写生。 </h3> <h3>南山镇地处三水区最北,森林复盖率高达59%,素誉“三水之肺”;又因离中心区域遥远偏僻,曾被戏谑为“三水的西伯利亚”。这里的村落,可贵处是新建楼房林立之外,仍保存了好些老房子的旧貌,虽经年失修坍塌,许多只剩下断壁残垣,实用价值固然是没有了。然而,它们的美学价值并没有随之丢失,甚至是换了另种方式结结实实地存在,而且,更因为是岁月的沉淀,越发地弥足珍贵起来。它们在艺术家的眼里,能唤醒历史的认知,给人们补上直观欠缺的一课,成为诱发创作灵感的宝藏。</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村中旅港同胞小李先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他有个愿望,联手家乡的艺术家们,共同弘扬家乡的文化,宣传家乡的绿水青山,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促成了这次写生活动的成功。 南山本土画家戴女士,是此次活动的热心人,她投以极大的热情 ,联络,牵线,奔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h3> <h3>合影图中,右起第四人为戴凤娥女士,右起第五人为小李先生。</h3> <h3>早上九点,画家们来到村里,先是绕相邻几个村子转了一圈,从中确认自己所选的地点素材,然后分别提着绘画工具,各就各位,开始工作。。<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笔者乃门外人一枚,是来看热闹的,正因如此,才一身轻松,可以逐一跟随画家们的步履看个究竟。</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村里有座存储粮食的仓库,这座外形独特、与福建永定土楼很相似的建筑,吸引了画家们的眼球。不知是否出于角度问题的考虑,大多数人没有在此驻足挥笔,留下来的只有两名,而且最终他们也放弃了以此为主题。<br></h3><h3>最后看作品,无生把粮仓做了中景。</h3><h3>笔者也从粮仓起步,观察由这里开始。</h3> <h3>木马画室创办人,青年画家吴迪南。</h3> <h3>他说,今天将试验水彩写生处男作。</h3> <h3>自由画家周桦。</h3> <h3>画面与实景的切换。</h3> <h3>徐伟老师看中下寨村的一组旧建。</h3> <h3>原来,徐老师画油画写生,属比较偶然的事。</h3> <h3>同样是自由画家的李艾。</h3> <h3>李艾擅长中国画,但他的个人观点是——“写生还是采用水粉更为合适。”</h3> <h3>荷风堂主温凉老师情有独钟于植物。</h3> <h3>温老师喜欢画扇面画,是觉得它更具有装饰性吗?</h3> <h3>罗、张二位老师独辟蹊径,登上一间连脚手架还未拆除的新房子三楼顶层,原来,这里能看到连绵的大南山山脉,风景这边独好啊!</h3> <h3>楼顶格外地冷,罗老师好像对此无感,他在乎的是——手中的画笔点得是否精准?</h3> <h3>张老师对画稿作最后润色。</h3> <h3>南山镇本土画家戴凤娥女士。</h3> <h3>戴女士专心作画。</h3> <h3>戴女士的儿子建豪,小小年纪,写生已经有模有样!</h3> <h3>李艾作品。</h3> <h3>李艾作品。</h3> <h3>建豪作品。</h3> <h3>戴凤娥作品。</h3> <h3>温凉作品。</h3> <h3>温凉作品。</h3> <h3>周桦作品。</h3> <h3>周桦作品。</h3> <h3>吴迪南作品。</h3> <h3>吴迪南作品。</h3> <h3>徐伟作品。</h3> <h3>徐伟作品。</h3> <h3>张信作品。</h3> <h3>张信作品。</h3> <h3>罗金尧作品。</h3> <h3>罗金尧作品。</h3> <h3>本以为很遗憾,罗、张两位老师因种种原因,未能把作品照片发来,只好期待年后补入。</h3><h3>幸而小李老板有先见之明,拍了硕果仅存的一张,再通过无先生的妙手回春术,结果还是圆满的。</h3><h3>后来罗老师又重发两张,真好,圆满。</h3> <h3>这次活动,从分别不同角度收获 : 画家们都至少画了两幅作品,都在村子里发现这里仍然有发掘的潜力,期待着今后再接再厉,诞生更多、更优秀的作品。</h3><h3>门外之人的笔者,第一次参与画家们群体写生活动,增长了见识,拓阔了眼界,感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