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习近平总书记来上海考察时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毋庸置疑,最能代表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灵魂的历史遗存,当属距今4000多年的广富林文化,它是松江之根,更是上海之根。惭愧的是,虽然身置松江,也只是带着亲朋好友走马观花过两次广富林文化遗址。由是,大寒刚过,趁着年前最后一个虽是无晴却也无雨的日子,开启我的寻根之行。</h3><h3> 1959年,松江当地农民在开掘河道时偶然撩开了广富林遗址的神秘面纱,从此这颗孕育了数千年的沧海遗珠,带着她的模样,她的故事,她的岁月,她的记忆,低调出生却惊艳出世了。历经半个世纪的发掘与探究,直到2006年,学者们才把“广富林文化”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见的考古学文化”,它不仅包含了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痕迹,也有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印记,这一文化带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的色彩,证明了该时期的山东河南安徽和浙闽赣一带移民在此定居的历史。</h3><h3> 看来,上海早就是移民之地,融合之地,而绝不是不少人误以为是的开埠后的十里洋场和百年历史。平日里却也经常自嘲自己是上海“新移民”,想来这个称谓对我这个来自皖北的妹子而言,还真是恰然尔。略有不同的是,如果说4000年前的先民做这样的迁移是为了活着,而我们这些“新移民”是为了更好活着罢了。(注:题头图片来自网络)</h3><h3> </h3><h3> 下面就跟我一起开启寻根之旅吧……</h3> <h3> 广富林遗址有四个主门,南有朱雀门和富林门,北有玄武门和银泽门,或是断壁残垣,或是干栏式建筑,集中体现两种文化的交融发展和历史变迁。其中朱雀门是最大的门户,也是目前唯一可进可出的门(其它三个门只出不进),其四柱擎天,甚为壮观。中间金钟台金钟幽冥,任凭岁月敲打。保安小哥都很好哦,每个门都允许我出门拍照,然后再让我进来。</h3> 朱雀门 富林门 玄武门 银泽门 <h3> 因为是开车,便没有从朱雀门进,而是把我的“小红”停在了被称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水下车库——富林湖底车库,车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800多个车位,据说还是先进的战时民防工程。车子停在A区离湖底入口最近。</h3> 富林湖底车库 <h3> 车库进口上来,首先看到的是广富林大型砖雕照壁。照壁上刻有康熙皇帝下江南的乘船码头,马相伯纪念馆,徐霞客形象,陆机放鹤桥,云间书院,陈子龙人物砖雕等等。</h3><h3> 右边的照壁上用鎏金文字刻有《广富林文化遗址》,通过介绍可以得知,广富林文化上承良渚文化,下继马桥文化,填补了长江三角洲目前文化谱系的空白。我的脑补是,良渚文化(距今5400—4300年前分布在太湖流域的一支古文化,因发现于浙江杭州良渚镇而得名)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马桥文化(夏商时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年代上限是3700年左右,中间有一段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从时间上看正好是填补了这两者之间的缺环和空白,这也是广富林文化的核心价值意义所在吧。</h3><h3> 照壁左边刻有《广富林概貌》,广富林原名皇甫林,始见于元末杨维桢的《干山志》(今天马山),称广富林市为“云间北首第一镇(“云间”是古松江别称)”。概貌中还列举了明清两朝科举诗书不绝的状况。</h3> 广富林照壁 <h3> 照壁向南,这座徽派建筑是朵云书院。原址是广富林曹琛之子曹泰(曹时和)归隐故里所建的“九峰书院”,已毁于战火,这也是古老松江重文重教的象征。书院整体以无形的现代功能设计平衡着老建筑的厚重感,给人提供了新型愉悦的文化阅读空间。</h3> 朵云书院大门 朵云书院内景 <h3> 朵云书院向南,知也禅寺、三元宫、富林塔三个主体建筑组成儒释道文化展示区。正中是仿唐风格的三重檐塔,为遗址内最高建筑。天气晴好时,塔前的一方池塘内梅影疏斜,塔影绰绰,美不胜收。知也禅寺名称来源于古时有个懂医理会医术的外来和尚,来到松江为人看病,由于不懂当地话,听完病家的话往往点头说,知也,知也。无论传说真伪,对于效法古德、励志后世的意义足以见之。三元宫的大红色,使其皇家宫观的身份一览无余。</h3> 富林塔 知也禅寺 三元宫 <h3> 广富林塔地下层是夏禹古陶珍藏馆。共展出礼器、法器、祭器、实用器等390余件古陶器。其纹饰、释色、形体、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看着这一件件精美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陶珍品,我真正感慨却是,就像这两个唐时的贵妇俑和乐伎俑,生死悲戚,高低贵贱,终究都抵不住岁月的侵蚀,都被无情的历史风干,唯一留下的是先人的智慧,是永恒的艺术。</h3> 夏禹古陶珍藏馆 中华祖神杖首 唐贵妇俑 唐乐伎俑 <h3> </h3> <h3> 古陶艺术馆出来就是广富林文化的中心景观和网红景观——三座漂浮在水中的建筑群体。如果站在湖底车库入口处所在的龙源路上,最能看清它们的全貌。三座建筑形成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从南向北依次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广富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松江城市发展规划馆。三组建筑也寓意着传统中式建筑中官宅三进院落的形式,因此在纵轴线的最北端建有一个三厅坊,此坊以及坊名真是点睛之笔!三组建筑外部形状为飘在水中的两坡大屋顶,两坡顶和圆顶源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房子。不过,还是要借用一下网络航拍图,才可以看出其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h3><h3> </h3> 中心景观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广富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松江城市发展规划馆 三厅坊 <h3> 从古陶展示馆出来,乘电梯上去,会看到一个类似古代鱼篓形状的木架构玻璃水景房,它象征着江南水乡的渔猎文化,这便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的圆形大厅。<br></h3><h3> </h3> 文化展示馆外景 文化展示馆内景 <h3> 从展示馆的圆形大厅入口,就进入水底开始了千年的寻根之旅。文化展示馆以“上海之根”和“海派之源”为主题,通过广富林考古发掘现场、海边遗迹、先民生活、古城千秋、云间纪事、走向未来等经典场景,展示大上海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告诉我们这个城市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这座城市多元、包容、大气、谦和的文化基因。</h3><h3> 期间,你还可以了解到,松江何以有“云间”和“五茸”的别称?上海为何简为“沪”?“华亭”出现的传说与正史是什么?松江府与大上海在建制上又经历了怎样的分分合合?</h3><h3><br></h3> 上海之根 先民生活 古城千秋 吴王狩猎 云间二陆 海滨沪渎 陆逊封侯 云间纪事 海上传奇 海纳百川 <h3> 结束了展示馆内的寻根之旅,顺着主轴线向北走,找个热情的东北大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帮忙拍张照。由于松江城市发展规划馆暂没开放,又跟保安大叔商量,进去拍了张照,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位于规划馆正对面的三厅坊,这个角度的三厅坊着实很美。</h3> 三厅坊 <h3> 离开中心景观西行,来到“阡陌印象”,这一大片看似寻常的农田却非常不寻常。它是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发的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纵横的阡陌,远古的记忆,这脚下又藏有多少不解之谜呢?同是夕阳西下,同是月色当空,不同的是,几千年的物换星移,而今换了人间。</h3> 阡陌印象 <h3> 三个瓦罐,五片碎陶,这便是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的独特样貌。它位于核心保护区的北侧,居于银泽门和玄武门之间。每当看到这些沉睡了数千年的陶陶罐罐,总能唤起我们对先人无尽的追思和崇仰,仿佛从能中嗅到先人的气息,数千年的历史也顷刻间变得如此触手可及。听保安说,此馆即将开放。又和保安小哥商量,进到大厅整体看了一眼。留有期待,下次再来。</h3>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外貌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内貌 <h3> 从玄武门一直向南走,会看到类似于千里之外的日本白川乡的稻谷文化衍生出的合掌造建筑群,这就是温泉合掌度假村。度假村基于北方合掌造,又汲取南方稻谷文化特点,用陶土板取代北方用稻草做外表材料,巧妙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防、火等问题。</h3> 温泉合掌度假村 <h3> 松江美术博物精品馆,北是合掌村建筑群,南是关帝庙,东是古窑展示馆,它以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样貌,孤独却不孤单地矗立在各种文化的交汇处,以一种不甘寂寞的腔调诠释着海派文化的多样与多元。</h3> 松江美术博物精品馆 <h3> 遗址内出土最多的是陶片,烧窑史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一环。这座埋藏于半地下的想象奇特的建筑就是古窑展示馆。其主体如同被人类力量劈开的苍穹,下面可以窥见大地缝隙中的陶片、红砖、碎瓦,整个建筑被火凝铸,恍若还弥漫着远古尚未散去的烟尘。旁边一个偌大的水车将水生生不息地注入窑内。在这里,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古与今,一切都交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完美。</h3> 古窑展示馆 <h3> 整个遗址最西面是官塘河,河内侧是城隍庙、关帝庙、江南园林,民俗文化展示区的一片朱红,在这大寒的天气里显得格外耀眼格外醒目。</h3> 城隍庙 关帝庙 江南园林 朱红色连廊 <h3> 官塘河上有一桥一舫一定要看。桥是御赐桥,舫也是御舫。御赐桥也叫风雨桥,是一座行人廊桥。桥下洞口的两对避水兽,在千年风雨中默默守护着广富林的风调雨顺。康熙四十四和四十六年,康熙皇帝曾两次巡察松江,并发出了“此地安乐”的慨叹。</h3> 御赐桥 御舫 <h3> 广富林文化与天牛神话有不解之缘。传说天牛下凡广富林后,每天耕田犁地后卧水休息之地,称为天牛塘。如今,天牛塘上长达106米的十九孔石拱桥,称作天牛桥。桥东的引桥处,有一根重达90吨的花岗岩冲天大石柱,顶上雕有麒麟,称作天牛柱,传说是用来拴天牛的柱子。</h3> 天牛柱 天牛塘上天牛桥 天牛灯 <h3> 朱雀门在整个遗址中轴线上。据说松江明清两朝共出457个进士,4个状元,有“科举大邦”之誉,故从大门进来后你会看到轴线上的第一个遗址景点——集贤坊。</h3><h3> 在这个中轴线上的尽头,矗立着二十米高的骨针雕塑,这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骨针是广富林发掘以来较多的代表遗物,是先人编织衣被渔网的工具,更是先人勤劳与智慧的象征。</h3> 集贤坊 骨针广场 <h3> 富林门左侧有一座砖石垒砌的塔楼,类似一块大型图章,也被称之为富林印记,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来到塔楼前,见缽池广场的缽池内浮动着片片枯莲,和其身边的缽罐残垣一样沉寂安然。又麻烦保安小哥帮忙在富林墙前留了影,然后沿着富林印记通道盘旋而上,两侧墙面半隐半现的图文讲述着广富林遗址的发掘过程。</h3><h3> 登上了塔楼,富林美景尽收眼底。湖面微波碧澜,光影迷蒙,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民族英雄李子龙纪念馆,犹如镶嵌在富林湖上的一颗明珠。一条迤逦的浮桥,远远通向被称为松江最美茶室的黑渡口茶馆。遗憾的是水桥暂时没通,必须要从龙源路和广富林路交口的正门进去方可享受这惬意江湖。</h3> 富林印记 富林印记内部 富林墙 登塔远眺 <h3> 淡著烟云轻著雨,竹边台榭水边亭。陈子龙纪念馆临湖有百米长廊,曲径通幽处有一揽胜亭,此处一览三座水中建筑,也别有意趣。</h3> 陈子龙纪念馆长廊 揽胜亭 亭外的美景 卧林坊 陈子龙纪念馆 <h3> 广富林文化遗址西南是海浦商业区,在这里可以住宿吃饭娱乐,还可以参观民俗建筑。</h3> 海浦商业区 <h3> 上海文化寻根之旅,还让我深深感受到建设者们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对建筑设计的独具匠心。他们是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空间,甚至是每一块砖陶、每一根草木,都当成是文化项目去锤炼、去打磨、去挑选。且看看下面着两张照片吧,一个洗手间是下沉于地面,和文化遗址很和谐,另一个洗手间却是白墙黛瓦,腊梅独开。这是洗手间文化吗?</h3> 洗手间 洗手间 <h3> 开车驶离车库,整个参仰过程五个多小时,而且是捷步匆匆。突然想到,好像朱雀门上写的是“广富林文化遗址”,而没有“公园”二字,应该就是提醒我们,它不是“公园型”旅游景点,而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h3> <h3> 结语:早在6000年前,松江的先民就在“松郡九峰”生息繁衍,上海古文明序幕自此拉开。从“太康之英”到“衣被天下”,从“松苏赋税半天下“到”无松不成报”……松江不但为如今的大上海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沧海遗珠。(注:本文除题头照片外,其它皆为2020年1月21日广富林寻根所摄,今日整理以记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