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胜”脱贫攻坚 他们应邀出席团拜会春

Star

<h3>  春节团拜会年年有,今年的有些不一样。2020年1月22日,农历猪年腊月二十八,新乡市委市政府春节团拜会准时进行,与往年一样的是,气氛祥和、热闹,参加人员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界代表;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代表席上多了5位脱了贫的贫困户。这种安排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国上下都在部署工作,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他们的应邀出席春节团拜会,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有为我市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确立风向标的示范意义。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想“完胜”,不仅要有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更要注重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2019年我市脱贫1.36万户,3.36万人;累计脱贫7.56万户,26.79万人。目前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 5.88%降到了现在的0.54%。今年全市将按照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持续发力,强弱项,补短板,决战决胜,如期实现贫困人口不落一人全部脱贫,为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br></h3><h3> 我们向全市脱贫户致敬学习。</h3> <h3>5户脱贫户代表分别是,新乡县古固寨镇三王庄村44岁的脱贫户张树玲,卫辉市太公镇田窑村53岁的脱贫户李现万,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70岁的脱贫户任全利,封丘县黄陵镇呼庄村71岁的脱贫户刘峰,原阳县靳堂乡赵厂村回乡创业大学生脱贫户吕荣辉。</h3> <h3> 一位70多岁老人的脱贫故事</h3><h3>&nbsp;</h3><h3>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有这样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用他不再年轻的脊梁背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自强自立将一个破碎的家庭在短短的几年实现了由贫穷到脱贫致富的转变,他就是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70多岁的脱贫户老人刘峰。</h3><h3>刘峰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儿子、儿媳平时在外打零工,刘峰和老伴在家里照顾孙子、孙女。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还算过得去。天有不测风云,六年前的一天,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刘峰唯一的儿子年轻的生命,给这个家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家里的天塌了,不久后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两位老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虽然没有了儿子,但为了两个年幼可爱的孙子和孙女,还要好好生活下去。从此,刘一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他没有倒下,再次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2015年春天,刘峰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种了四亩果树,果树下面套种花生。2016年,党的扶贫政策将刘峰一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驻村工作队先后为孙子和孙女申请了低保,享受到了教育扶持政策,让两个年幼的孩子有了生活和教育保障。全家加入信达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每年将享受贫困户分红受益1400元。为刘峰本人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一次驻村工作队到刘峰家调查走访,发现刘峰和老伴脸上多了一些笑容。刘峰对工作队说:“自从被评为贫困户那天起,我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劳苦干,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今,我家终于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你们的真帮实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现在我睡觉更加安稳,脸面更加荣光。同时表示,自己育了一些果树苗,准备明年再扩种2亩果树,对剩余的果树苗,愿意无偿帮扶其他贫困户栽种,并且无偿提供技术服务”。</h3><h3>2017年,刘峰全家人均收入已达到了脱贫标准,顺利摘掉了贫困帽,他说:“现在我的果园每年可以收入20000多块钱,作为公益岗位的管理员每月有1200元的工资,农闲时候还可以去教育用品厂打零工,两个孩子有低保金,还享受了教育扶持政策,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h3><h3>现在的刘峰,每天清晨4点半钟起床,村内的道路在他的细心打扫下,干净整洁。7点钟准时到本村天虹教肓用品厂工作4个半小时。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去管理自已种的果树。下午2点钟准时到教育用品厂上班。刘峰一家对生活的充满了希望。</h3> <h3>昔日“闻名”贫困户 今朝致富领头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h3><h3>从一个贫困户到村委干部再到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他就是卫辉市太公镇田窑村的李现万。</h3><h3>李现万,1967年生,今年53岁,一名看似普通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在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实现了从一个贫困户到当村干部,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h3><h3>李现万在19岁时,就患上了胃病,自此离不开药,10几年前又患上了腰椎病,从此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担大多落在了妻子身上,使一家人生活陷入贫困。2015年李现万被识别为贫困户,但李现万本人并没有“等、靠、要”,因为他有股不服输的劲,而是多方打听致富门路。最后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李现万发现订单加工服装风险小,常年有活干,还能让村里的不能外出的弱劳动力共同参与致富。2017年3月,他翻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又借遍了亲戚朋友,凑了15万元的启动资金,在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办理了各种手续和营业执照。以来料加工的现万服装加工场在田窑村李现万自己家院子中建成了,占地30平方米,缝纫加工器械6台,通过缝纫加工婴儿服装计件发放工资的方式,经过努力,2017年底李现万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h3><h3>为了加大就业带贫人数,在2017年11月申报卫辉市“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2018年5月份“两委”换届时,群众基础良好的李现万同志高票当选了田窑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2018年李现万自愿申请成为田窑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并参加了卫辉市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认真学习了培训上的创业理念、带动意识等知识,提高了他的创业思路跟带动意识。目前,现万服装厂扩大到100平方米,带动贫困户14人就业,每人每年增收1.4万元左右。</h3><h3>现如今现万服装加工厂主要以加工反光背心为主,截止到2019年底,现万服装加工厂生产量约为21.6万件,年家庭收入6万多元元,带动贫困户10人使其家庭年收入增收1.5万元左右。经过这一年的奋斗,李现万看到这个成果非常欣慰,用李现万的话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干、苦干、加油干,让我们的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让我们村每一位村民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h3> <h3>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h3><h3>&nbsp;</h3><h3> 原阳县是省级贫困县、滩区大县、农业大县、 “三山一滩”扶贫重点地区,靳堂乡赵厂村又处于黄河滩区,贫困户吕荣辉母亲常年多病,父亲边打工边照顾母亲,还要供养他读书。家里一贫如洗。然而,凭着一股子韧劲,他不仅脱了贫,还带领全村摆脱贫困。</h3><h3>2016年,吕荣辉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远在东北的工作,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吕荣辉回乡第一件事就是牵头注册成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余亩发展葡萄种植。凭借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当年就实现了盈利。2017年为了扩大成果,申请注册了“臻源农家”系列商标,2018年更是年毛收入达到60余万元,纯收入40万元左右。设施农业大棚年纯利润14余万元,长期安置工贫困户30人、短期工20余人,实现增收30余万元。</h3><h3>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吕荣辉的创业之路面临着传统观念阻碍、创业能力不足、融资困难、创业环境差、准备不充分等现实困难。面对各种困境和众说纷纭的舆论压力,他都不曾动摇丝毫。</h3><h3>合作社成立之初,万事开头难,资金、人力、物力等重重困难举步维艰。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的他,资金是创业最难逾越的一道鸿沟。在上级政府领导的协调和帮助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联合四户农户通过多方筹措获得了最初的启动资金,有了资金,加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还有两年多的农业开发经历,吕荣辉一头扎进庄稼地,开始了优质葡萄的种植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年夏天第一批30多亩的优质葡萄成功挂果,并受到水果商的关注。</h3><h3>吕荣辉的成功得益于上级的帮扶和支持,得益于具有整套的现代农业企业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围绕葡萄种植和设施农业大棚,安装投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提高科技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采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实现“两减一控一增(减肥减药控产增质)”把果蔬等农副产品由量增转变为质增,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的生产模式示范点,做精做优产品,引导周边农户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共同分享现代生产模式带来的高收益,带动乡亲增收致富。</h3><h3>吕荣辉说以后将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倡导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农村,为农村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h3> <h3> 人穷志坚 一个贫困户的嬗变</h3><h3>——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贫困户任全军自力更生脱贫事迹</h3><h3>&nbsp;</h3><h3> 任全军,今年70岁,是延津县王楼镇深度贫困村任庄村的一个贫困户,几年来,在政府的扶贫政策帮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如今不仅实现了脱贫,还走向了富裕,2019年实现家庭纯收入10多万元。</h3><h3>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这对7年前的任全军一家想都不敢想。2013年,已过6旬的任全军和妻子左桂梅老两口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里仅靠种植8亩薄田和儿子、儿媳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两个孙子又上学,生活显得尤为拮据。全家6口人生活在不到100平米的房子里,家中设备简陋,一台小电视是家中最贵重的电器。这一年,延津县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普查工作组来到任全军家中时,任全军向工作组递交了渴望得到帮助的申请书,工作组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缺技术、因病、因学多重因素致贫的家庭,在提交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后,任全军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乡、村三级开始对任全军一家开展精准帮扶。</h3><h3>几年来,通过对任全军一家实施健康、教育、就业、产业、金融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精准施策,任全军一家生活逐渐好转,他和老伴除了种好家里8亩地外,还经常到附近打零工赚取生活费,儿子、儿媳通过就业培训学习了做延津火烧和凉皮的手艺,小两口一边在江苏无锡一边打工一边经营小吃店,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看到可喜的收入,任全军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2017年,任全军一家顺利脱贫。</h3><h3>脱贫后,任全军并没有闲着,他主动找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提出想帮助村里的其他群众一起脱贫致富。2018年,在王楼镇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任全军的妻子左桂梅来到王楼镇下辖的任庄村、草店村、大城村、小城村、后鲁邱村等贫困村现身说法,用自身脱贫致富的鲜活例子感动着身边的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光荣、贫困落后可耻的思想在贫困群众中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受到感染、鼓舞,萌生“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想法。现如今,任全军不仅脱贫,还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先富”,过上了大家羡慕的“小康”生活,通过他的宣讲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h3> <h3>馅饼不会天上掉 幸福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h3><h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新乡县古固寨镇三王庄村张树玲就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h3><h3>张树玲原本和勤劳朴实的丈夫、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2006年丈夫高云岭因胃出血住院,经诊断患糖尿病,并伴随有胃病、肝病、眼出血等并发症。高云岭生病十余年,花费120多万元,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借了30多万元的外债,2013年张树玲被识别为贫困户。</h3><h3>家中的顶梁柱丧失了劳动能力力,三个孩子还在上学,突如其来的变故,仿佛天塌了一般,张树玲家庭生活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面对灭顶的灾难,是选择抛弃家庭离家出走躲避困难,还是坚强地站起来勇敢的撑起这个家庭?张树玲选择了后者。她决心擦干眼泪,面对现实,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支撑起这个家庭。于是她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当过营业员、服务员,但最终因为收入较低和不能兼顾家庭而放弃。后来,勤劳、要强的张树玲跟别人学会了打肉火烧的本领,开始依靠自己的手艺来维持这个濒临倾倒的家庭。</h3><h3>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后,各级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积极为张树玲出主意、想办法,鼓励她依靠勤劳和智慧摆脱贫困、走出困境。古固寨镇扶贫办和三王庄村委为她办理了低保,三个孩子上学享受各种教育补贴,产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项目实现叠加扶持,镇政府还在富康社区最繁华热闹的地段为张树玲安排了一间打肉火烧的门面房,虽然刚开始生意并不好,但张树玲没有放弃,她不断思索如何调馅、和面,如何提高火烧的色泽和口感,如何让自己的火烧更好吃,如何把小生意做红火。在张树玲的不断探索创新下,前来买肉火烧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就连美团也主动找上门来,积极要求她加入外卖行列。她的烧饼铺成了方圆30里有名的张氏小火烧。2017年底张树玲一家顺利脱贫,2018年又被新乡市评为“脱贫光荣户”。高云岭说正是妻子张树玲的不离不弃、辛苦操劳成全了我的第二次生命。只要自己干,政府帮,贫困户也会奔小康。</h3><h3>如今,高云岭病情得到控制,身体有所好转,还与镇政府签了一份公益岗位合同,每月收入850元,一对双胞胎儿女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大学毕业,经新乡县公安局和纪委公开招录,双双被录取为看护人员岗位,除五险一金外,每人每月净收入1700元,张树玲的肉火烧也越干越红火,每月净收入在3000元左右,一家人又重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