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琴棋书画

<h3>  年味,是年俗文化底蕴的集中显露,是过年所特有的那种热热闹闹,吉庆祥和,寄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氛围和景象,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br><br>  在我记忆中年味是这样的。<br><br>  春节来临,外婆家的老屋里会很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而且,这些福字对联都是外公的亲笔手书。厨房的橱柜上摆放着青莱、豆腐、粉丝、鲫鱼、猪肉、螃蟹,孩子们都在天井里尽情玩耍。到了除夕下午,阿姨、舅舅便会从外地赶回来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前,外公会让我拎着一根长竹竿放一串长长的鞭炮,闻到鞭炮燃爆时散发出的那股浓浓的硫磺味,我意识到自己又大了一岁了。吃晚年夜饭后,外公、外婆喜欢带我去看莆仙戏。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有关小时候过年很少的一部分,其它都已淡忘了。<br><br>  长大成家以后,我所感受到的年味就和小时候不一样了。除夕夜,吃完了团圆饭后,一大家人便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年初一,匆匆吃过早餐后,我们夫妻俩就带着孩子一起到丈母娘家里去拜年。<br><br>  如今物质的日益丰厚,科技的日新月异。巳解决温饱正在奔小康的人们,日子天天过得像过年似的,人们再也不会按老黄历的办法去过年了。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带来的过年法,过去的实惠型物质型过年,正悄悄向休闲型精神型过年嬗变。年货照买,但大多是网上动动手指采购的;年画春联福字照贴,鞭炮照放,但不是送灶神,而且,印刷福字对联完全取代了手工书写;给孩子的压岁钱照给,但目的是给他们买书学习用的。年夜饭照吃,图的是一家几代人和和美美的团聚。不少人家年卅夜远庖厨,乃至宾馆酒楼宾客爆满。<br><br>  多元化的休闲娱乐,使人们对精神年夜饭——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的品味要求更高。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忙着给亲友电话或微信拜年。如今,春节举家出门旅游,寻求与大自然的交融,乃至飘洋过海领略异国风情,都巳不是什么新鲜事了。&quot;咱们那个老百姓,今儿个正高兴″。年的过法日见新潮,而新年俗所显露的那种热烈、欢快、吉庆、祥和的年味,依然如醇厚的佳酿,弥漫在城市乡村的上空。平时吃得再好玩得再乐庆得再欢,你能品尝到过年的滋味吗?<br><br>  我们身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一切都在发展中变革中。现在的春运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抢票软件取代了通宵排队;高铁、飞机取代绿皮火车;快速物流取代了邮政物流,游子回家、返程的脚步也自然更加轻盈了……<br><br>  去年,有个网上的段子在微信圈里很火。题目是《什么叫过年》,说的是“有人突然发现:过年就是一群傻老娘们、傻老爷们,洗洗刷刷、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忙里忙外。过的不是春节,是劳动节。过完年了,一个字:累;二个字:破费;三个字:太遭罪;四个字:还老一岁。读罢这个段子,感觉很惊讶!好像过年就是大人们的事,而且,净是辛苦的事,不情愿干且又没有办法的事。这样的年过得的确没有滋味!难怪现在有些人会说怕过年。愚以为,既然过年是阖家团圆的节日,那么,年轻人也要积极参与到春节期间的家务劳动中去。人人参与,大家动手,欢乐、喜庆、祥和,这样年味酽酽的团圆饭,大家吃起来肯定会更有滋味。<br><br>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提高后, 现在人们对过年的期待感和仪式感与日俱减。但这只能说明传统农耕文化的年俗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年味没有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