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俗话说的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最有仪式感的节日即农历新年。春节期间,阖家欢乐团聚,这也是大家心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
<br></h3> <h3>
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感到最开心快乐和收获满满。
每年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孩子们总是想让父母亲给自己一些压岁钱,穿新衣、放花炮、吃美食;给长辈们拜年、走亲戚;开心地和久别重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童趣无限。
<br></h3> <h3>
记得那时候,老人们常说,喝了腊八粥,人就变糊涂。意思是说,过了腊月初八,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平时人们是不舍得随便花钱买东西的。但是,按照传统的习俗,宁省一年,不省一节。有钱没钱,也要置办年货,图个吉祥快乐。
<br></h3> <h3>
八十年代前,尽管购买肉、蛋、菜以及其它食物,都需要凭票供应,但是仍然挡不住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城市里的粮店门口买米买面的人们排起了长龙,煤球场里异常繁忙,菜市场里人头攒动,也是热闹非凡。那时家里买猪肉时,都喜欢肥膘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一举多得。把肉买回来后,先把肥肉炼一下,炼出来的猪油,放入罐内,炒菜时候用。剩下的油渣也非常珍贵,用猪油渣拌上煮熟的萝卜,包成包子吃,那个香味至今难忘。</h3><h3> 平时的日子里,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吃上肉的,只有在年节期间,才能吃顿猪肉水饺。特别是在大年初一,这个最隆重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一碗猪肉炖粉条、豆腐和萝卜,是那时最丰盛的午餐。
<br></h3> <h3>
长大后,参加了工作,单位里那时候也忙着给职工购置年货,派人到附近的乡镇去采购干鲜食品,虽然都是自费,但是为大家带来了很多方便。
那时候,除了自己过年的必需品外,还要想着走亲戚。同时,单位里的同事们也在春节期间相互走动。当时家里都没有电话,更别说手机了。同事相聚,只有在单位时事先约好,晚上下班后骑着自行车赴约,家属院里吆五喝六的猜枚声不断,纯朴的民风至今依然令人怀念。
然而,现在的人们普遍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了。我认为: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几乎天天都像以前的过年。时代的变迁,仪式感的表现形式也增添了新的元素,过年的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一方面是目前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便到超市逛逛,各类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年货极其丰富,促销活动不断,网上购物更是方便;另一方面是交通条件便利,高铁、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一票难求的情景不再多见。千里之外,朝发夕至, 共进晚餐,出行快捷安全。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也挡不住回家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但是,现在过年的时候,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有的老人们在春节期间去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过上了候鸟生活;有的年轻的人们凑着难得的放假时间去旅游,放飞自己的梦想;小孩子们平时就不愁吃穿,放假时尽情撒欢,玩的开心,拥有幸福的童年。
当然,传统的习俗不能忘却,尊老爱幼,在春节里更要体现。不少人都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地,过一个不拘一格的新年。</h3><h3> 年味的浓淡,其实不在于一成不变的习惯,重要的是要把亘古不变的亲情留在心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