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年的坚持,五十年的爱好。</h3><h3> </h3> <h3>我坚持着写读书之笔记心得。</h3><h3>“我找到的第一项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什么?居然是汉字。”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写出了这样的话。可见汉字对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文中作者总结出六条中华长寿的谜底。</h3> <h3>希腊克利特岛的线形文字无人能读懂了,伊拉克巴比伦时代的楔形文字,也只是考古学学家解读和翻译。它们都已死亡。同样是两千多年的文明,而我们的《论语》《道德经》仍然在民众中传阅,这就叫活着。汉语,汉字的长存,除了它本身的优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同时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就是“同文同种”。加上后世真草隶篆的不断变形,柔软的身段使汉字流传至今。它承载着中华文明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个民族貧困和战敗,都不是最后的失落,最后的失落是尊严、文化和文字的失落</h3> <h3>古埃及文明的活动地域,包括上下游埃及,不超过四万平方公里。两河文明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伸伸索索也就几万平方公里。印度文明从印度河到恒河流域,大约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希腊文明没超过一万平方公里。而中华文明的活动地域,光黄河流域就有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加上河姆渡,云南元谋,四川三星堆,赤峰红山等文化,达到五百多万平方公里。而体格的大小对于生命力大小至关重要。辽阔的空间如何转化成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思想,逐代先人的遗言,遗书,遗训。以及文化中心由于气候,水土流失造成的貧困,而由北向南的迁移。多种文学、哲学、艺术的综合发展。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学说,秦砖汉瓦,唐宋诗词,元朝的杂剧,明清小说,加上绘画、刺绣、书法、中医、戏剧、民歌、民谣等等使的中华文化经久不衰,长寿延绵至今。我没有能力和条件(经济的,没有足夠的钱,社会的,包括名誉,学位)去尼罗河,希腊,或印度河流域去交流,考查。但我可以通过文字,阅读了解掌握他们的成果,从而使我在认知社会,和人生格局提高一个或几个台阶,看得更远,理解更深。</h3> <h3>中华文明的生存基础,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态。保证了中华文明与所在土地的深切关系。这和其他文明,比如游牧、航海、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作为基础的文明区别很大。</h3><h3>“因为正是这种生态从根本上抵拒了各种极端主义”。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处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总是顺乎天理,合乎伦常,主张中庸。而中庸也并不是那种不分事非的折衷,不是走在路的中央。要达到中庸境界,必须经历五个过程。1.博学(不是光指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生产实践在内的一切知识)。2.审问(内心的思考)。3.慎思。4.明辩。5.笃行。要时时在可能侧覆的情况下,走在一条平衡木上,以保证社会的平衡。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离魔一尺就是佛。是说任何人只要离开邪恶一步,就是光明世界的一员。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长久不衰。</h3> <h3>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是神奇的大征服者,纵横万里,百战百胜;但是他留给历史的是响亮的马蹄声,留给自已国家马其顿的是人口锐减,失去自己最强壮、最年轻、最灵活、聪明的群体,使文明倒退,落后一直到现在。而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造就我们不能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一个固守型的巨大工事,不具备任何进攻功能。因为我们不远征,不侵略别的国家、民族。也就没有报复性的战争发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几千年流传至今。</h3> <h3>中华文明,历来是创造和管理同步。他创造了第一批灿烂的文明成果是夏、商、周时代。在这个光辉的中华文明的早晨,开始有了甲骨文和钟鼎彝铭。这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事。</h3><h3>中华文明开始了文字记载。历时一千四百年后,进入公元前五世纪的轴心时代,华夏的孔子、老子、恒河流域的释迦牟尼、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继前后出世。</h3><h3>而《诗经》《尚书》和《周易》己编撰成书,成为中华文明的永久经典。在创造这些文明的同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也己建立。这些加上礼乐制度,使中华文明成果得到保存。孺家的“克已复礼为仁”强调建立精神秩序。而法家的管理学,则强调建立权力秩序。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无不孺法并用,左右逢源。《公羊传》中提出的“大一统”是立足孺家,崇尚万物归一,与墨子所说的“一同天下之义”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以及法家韩非子所追求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不谋而合,成为共识。是中国维持几千年社会秩序的一个前提,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却也造成了中华文明的保守、封闭、专制、内耗。</h3> <h3>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有效地保障了中华文明在这一千三百年当中不溃散。正是这个设计,使中国在一千三百年间,从来没有严重的缺少过管理人员。而最易造成混乱的青年书生,都安静地在埋首于考试的准备中。这个设计还不高明吗?一九0五年,慈禧太后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它既从文化的意义上,也从文化的基本运行方式上,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h3><h3>我们在继续,在继续保存和推進着这个伟大的文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