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起了个早,接受妈妈的邀请参与春节扶贫慰问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距县城60余公里的铜钱关镇马保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村委会。</h3> <h3> 临近春节,打算给贫困户送上一些慰问品,让他们在这种喜庆的日子里可以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在大人们的问候声中,我才知道到达目的地,只见一排干净整洁,刷着黄白相间的油漆的五层楼房出现在眼前。</h3> <h3> 经过妈妈的介绍,我得知,这里是政府给贫困户建设的移民安置点。这里居住的贫困户大多都是之前住在幽深的高山中。买一些日用品都需要走很远的山路。而现在,他们不光每个月有政府的补贴,还有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居所。想到这里,我不禁再一次对党的惠民政策投以崇高的敬佩。</h3><h3> 我们到贫困户家中和他们聊天,他们脸上欣喜的表情和感谢的话语,都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平添了一份喜悦的色彩。在这里,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户。</h3> <h3> 其中一户人家家里共有四个人,82岁的老爷爷,78岁的老太太,一个哑巴儿子和一个领养回来的孙女。从妈妈他们与老人的谈话中得知,他们一家原本住在偏远的大山上,吃穿住行都十分的拮据。就在他家生活陷入的水深火热之中,找不到出路时,一丝光照入了他们的生活——就是党的扶贫政策。在政策帮扶下,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摆脱了之前破旧潮湿,远在深山处的老房子,住进了这个新的安置点——他们有了新家,拥抱了新的生活。</h3> <h3> 我们与两位老人攀谈,一说到共产党,老人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不停的地摩擦着,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也绽放出了笑容。只听他们用苍老的声音,操着一口家乡话说道:“多亏了共产党啊,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h3><h3> 之前在电视上歌颂共产党伟大时,我还有些不能理解,但在这一瞬间,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共产党的无私和深入民众。电视里演的半真半假,但是基层群众的反响都是真的。</h3><h3> 他们领养回来的孙女很争气,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学,学的会计专业。相信不久后的将来,他们一定可以摆脱贫困,过的越来越好。</h3> <h3> 冬天的乡村很宁静,路边的庄家和蔬菜安静的生长着。在一条小路的转弯处,我被路边的几条黑猪吓了一跳,它们还以为我是给它们送吃的,一见着人便撒着欢的奔过来,幸亏有个围栏护着。说话间,我们来到村子另一户人家。</h3> <h3> 另一户人家,也是一对年迈的夫妻。他们的屋子没有在安置点,而是两间小平房。见来了客人,正在洗衣服的奶奶把我们迎进家门,刚进她家,就被一股浓烈的油烟呛的直咳嗽,走进家门才发现这户人家正在生火做饭。</h3> <h3> 她家的厨房十分昏暗,屋内油烟四起,让人惊讶的是,这户人家的厨房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小小的排风口透出一丝光亮,一个塑料帘子外才见着窗户,这是她们的卧室,角落里放着一张小床,被子凌乱地堆着,人睡上去恐怕连腿都伸不直的。
</h3><h3> 同行的一位领导见状忙说:“你们家这厨房和卧室是不是应该调一个位置啊?”其他人听了纷纷表示赞同。的确,卧室太小,厨房需要通风,换一下正好。但是这家人却认为这么做不是很好。没办法,我们又走到屋外,看到他们家的院子,又提议道,这个院子的空间还是很大,不如将厨房建在院子里。</h3> <h3> 但是这家人再一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很充分——没钱。同行的人立马说,这也不贵,用政府给的低保金,只用攒几千块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只是笑笑不说话。我们一行人跟他们列举了种种好处,他们还是无动于衷,最终也只表示了一句,再看吧。
</h3><h3> 走的时候,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这个小屋子,不禁叹了口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安于现状,总是每个月盼着政府分发下来的补贴金,然后在吃穿住行上花完这笔钱,永远不想着怎么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穷人了。</h3> <h3> 在回家的道路上,因为漫长的路途,我又开始睡眼朦胧了。迷糊中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一户户贫困户在提到党的政策时由衷的笑容与感激。可能这便是一种幸运吧——一种生在中国,一种在共产党庇护下的幸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