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甲秀<b></b>楼作为贵阳市的重要象征,它位于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渔矶湾畔,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立于渔矶烟水之上,跨乎长桥垂虹之间”,取科举甲挺秀,独占鳌头之意 。 </h3> <h3><font color="#010101"> 甲秀楼作为全国十大名楼之一,见证了时代变迁,诉说着文脉传承,历400余年巍然屹立,成为贵阳城市生命的象征。</font></h3> <div>甲秀楼著名长联<br></div>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br> 下联: 数千仞高临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div> (此联为清人刘玉山所撰,共206字,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爽爽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div> <h3><font color="#010101"> 据记载,甲秀楼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贵州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为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楼分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甲秀楼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站在甲秀楼的浮玉桥上放眼望去,贵州民族文化宫、南明桥等景点清晰可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上图片于2020年1月3、19日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