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汪小洁读32卷不输每日分享

家庭教育孩子难吗

<h3>点开图片长按二维码选识别就可以阅读了</h3><h3>题记:感谢醉梅老师对落地式家长学校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用心写出来的导读。感谢家庭教育指导师汪小洁老师坚持120天每天分享《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书学习体会,影响和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家长和老师,坚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这不仅是每一位学习者自己家庭的幸事,更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幸事。</h3><h3>家庭教育可以这样学,</h3><h3>家庭教育应该这样学,</h3><h3>家庭教育必须这样学。</h3> <h3>汪小洁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1页【专题策划】专栏第一篇文章《教育孩子,百堵不如一疏》之一《你“允许”孩子挑战大人吗》。当被孩子挑战时,父母需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力,而不是行为本身,就算不鼓励,至少要允许。文中作者和儿子在家中发生“战争”,儿子狠狠地推了父亲,让父亲差点摔倒。儿子这一推把父亲“推醒了”。作者用微信的方式向儿子道歉和解。孩子最初的“偶像”通常是具有权威的父母,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从模仿偶像到超越偶像,是孩子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当孩子发现偶像并不是万能的,是可以击败的,于是尝试各种挑战,直到把偶像击败。可惜在大多数家庭中,这个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特别是当孩子突破某种“设置”时,父母开始恐慌,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孩子威胁。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权威是天然存在的,如果我们能保持与孩子的亲密联结,得到孩子的信任,权威就不会倒塌。相反,如果一味地蛮力打压,总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孩子,我们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成长本身就是突破一个个不可以突破的冲突,尤其是对父母的挑战和突破,不破不立,只有砸碎内心的枷锁,才能活出自由,才能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你越是允许孩子挑战你,他将来的成长就越好。<br></h3> <h3>汪小洁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5页【专题策划】专栏第二篇文章《教育孩子,百堵不如一疏》之二:《“不许”式管教有效吗》。“不许看电视”“不许喝奶茶”“不许玩手机”“不许乱跑追逐打闹”“不许说谎”……这些不许式语言我也对孩子说过,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不会轻易再说“不许”了,要用正向积极的语言代替使用“不”字。比如说“你不要想着看电视”,现在你的脑海里一定想到电视吧!孩子同成人一样,他的自由意志是强大的,他要做一件事必定有他的动机,动机的背后是情绪和情感。而情绪是有能量的,它支撑着动机一定要这么做,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单靠“堵”最多只能堵住他的表面行为,能量是无法堵住的。堵只是把问题堵回去,看不到问题,就以为解决掉了。堵的后果有:孩子的自由意志被压制,即使到三四十岁,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生活失去了热切的向往,焦虑无比患空心病。大禹治水靠疏导,我们治“心”也是一样。通过行为看到其背后的动机,再看到其内在的情感需求,把情绪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引导,之前行为的破坏力自然就减弱了。百堵不如一疏,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疏导人心,要心对心,而不是力对力。所以,当你要求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百堵不如一疏。<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七页《教育孩子,百堵不如一疏》之三:《屏蔽电子产品诱惑其实没太大必要》。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因为我孩子也喜欢玩手机,当我发现孩子因游戏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时,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堵,清除手机信息断网等阻止孩子接触网络的想法。父母屏蔽了孩子的手机,同时孩子也屏蔽了父母的心,把作为父母的担忧和孩子沟通,好奇的去看到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面对手机诱惑,而不是和手机一起挑战孩子。文中所写的有些父母把家里电子产品随身带,还有和孩子玩起WiFi大战,越禁止越会激起孩子的兴趣。抱怨孩子总是玩手机,那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玩手机吗,在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开始玩手机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一玩手机就停不下来是因为孩子的自律性较低,对于手机内容的诱惑还不能很好地去掌控。让孩子放下手机的前提是我们家长要先放下手机,而不是一边要求孩子放下手机而自己却还在玩。作者说别让孩子在空闲的时间无聊,要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才是最有利的保护墙。作者分享了三个锦囊:1.寻找密码:密码每天更新一次,孩子需要妈妈的提示分别完成三项家务才能找到开机密码。2.室外活动: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享受亲子时光。3.书香浸润:和孩子一起阅读。坚持爱读书的习惯,感受读书的乐趣。<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8页【专题策划】专栏第四篇文章《教育孩子,百堵不如一疏》之四:《经常被否定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本篇文章有两个案例,小女孩趁妈妈午睡,拿起剪刀剪下妈妈一撮头发,并把头发丢进了垃圾桶。这女孩把弟弟带到街上,看着弟走入人群自己独自回家了。另一个案例中小男孩趁妈妈不注意,把家里的酱油、汽水、芥末、风油精搅拌在一起,倒在酱油瓶里,看到大人们吃饭时的表情,男孩幸灾乐祸。有研究表明,当一些孩子经常没有得到正向的“鼓励”,就会选择错误的方法来寻求注意。他们用引起别人强烈反应的方式,是为了证明——“我并不像别人嘴里说的那样糟糕。”可是,他们用恶作剧而不是其他的积极行为,所以才会让自己错上加错。除了恶作剧,经常被否定的孩子,还会有什么危害?当一个孩子越多地被否定,会轻易地形成一种否定的“刻板印象”——“我这不行,那也不行,我整个人都是不行”。经常被否定,就会带来焦虑,过多的焦虑感让孩子不能有良好的表现,过多的焦虑感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最终,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与父母嘴里所说的相差无几。百堵不如一疏,接纳孩子而不总是否定孩子,只有接纳才能帮助改变,另外,被父母接纳的孩子,容易成长为自信幸福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多多陪伴孩子便会大大降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搞恶作剧破坏行为。<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10页【专题策划】最后一篇文章《教育孩子,百堵不如一疏》之五:《“为所欲为”教会孩子自我管理》学习了这篇文章我心里瞬间感觉到踏实。因为文中举的例子我和孩子也经历过。孩子让我倒立给他们,我和俩娃一起玩,当然他们没有让我喝水再倒立。关于在客厅吃,我家俩娃每周至少有一次在客厅吃饭,第一次孩子提出在客厅吃我是反对的,孩子们说不会给我贴麻烦打动了我就同意了。文中作者做了决定:一星期内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们开心和足够安全。孩子体验到妈妈的变化,当妈妈说“不”时,孩子们会配合的很好用。孩子之所以会“为所欲为”也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尽情的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以表对孩子的爱,还有的父母过度袒护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一切包办,还有的家长惯用祈求的态度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很难明辨是非,做事会没有责任心。家长可以把孩子当做家里的一个重要成员,和孩子商量家里面将要发生的事情,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物中来,进而把一部分事务交给孩子来完成让孩子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教育孩子:不轻易说不,但对不合理的要求一定坚决地说“不”。爱不是溺爱,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父母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修枝剪叶,”决不能放纵任由它肆无忌惮的生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13页【成长烦恼】专栏第一篇文章《被盯着的隐私无处可藏放过孩子吧》。“我是你妈,看你日记怎么了?”“小孩子家,要什么隐私?”“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非要锁门?”这些话您对孩子说过吗?您有没有想着法子窥探过孩子的隐私。很多家长觉得他是我的孩子,小孩子有什么隐私啊,小孩子哪有这么多事情啊,什么隐私不隐私的,我是他妈妈,他对我怎么会有隐私呢!文中例举了父母们是怎样去窥探孩子。也例举了名人是怎样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虽然是孩子,但他也是有自己思想的,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孩子的隐私还是要尊重保护的。这说明孩子长大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并不是想方设法去窥探孩子的隐私,如果你确实想要知道关于孩子的一些事情可以跟孩子坐下来好好的聊一聊,我相信如果方式方法是正确的,那你们的聊天过程将会很愉快。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你翻开了孩子书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同时你也锁住了孩子的心。”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之间有空隙让真爱进入。<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16页【成长烦恼】专栏第二篇文章《你们的不满未必是我的错》。学习了这篇文章反思自己以前对孩子的不满,还真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对孩子的不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表达出来的,表现为对孩子的数落、批评、责备。另外一种是态度上传递出来的,对孩子不耐烦,不信任,不愿意回应,冷漠的对待孩子。当别人对我们不满,我们感觉到的也是整个人被否定,“我不好”,如果长期对孩子不满,伤害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感。文中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听到一些有关“男孩子读到初中就很难管”之类的话,影响了她对宝宝的看法,当她的三岁宝宝调皮了些她对宝宝的不满就冒出来了。这些不满都是源于父母的无法接纳或者没有应对能力,表面上是对孩子的不满,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不能接受孩子变成那个样子,所以心里很害怕;另外,如果他真的变成那个样子,我确实接不住,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我现在就不允许孩子一丝一毫地靠近那个类型,哪怕疑似,哪怕事实上不相关,我仍然害怕,就是这种感觉推动这位妈妈去防御一个3岁的宝宝。”当觉察到自己的害怕,不妨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现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犯错,会出问题。如果我们看清自己心中的害怕,接纳各种可能性,在自己的领地上,寻找最佳的回应,你会发现,哪怕依然状况百出,不满的情绪却消失了,包括对孩子的,也包括对自己,因为,我们有了回应能力。在跟孩子的日常互动中,每天能找出七八个值得改善的回应,每个回应的力度都不大,温柔推进,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而且这种方式,同时又是润物细无声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32卷第18页【成长烦恼】专栏第三篇文章《对孩子的八大伤害你占几条》。父母的言行时时影响孩子,父母不良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人父母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篇文章例举了八大恶习一定不能有,我们每天面对孩子时,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每天我们要对孩子说很多话,但究竟多少话是有用的?我对照了这八条,再根据孩子平时对我做法抗议最多的,就是唠叨,不停的唠叨。孩子确实反感我的唠叨,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每天给自己提个醒,做孩子喜欢的妈妈,从不唠叨开始。夫妻互相拆台、不停地唠叨、边界意识模糊、大声吼叫,无原则的妥协,让孩子听话,说话不算数,手机不离身,以上对孩子的八大伤害您占几条呢?如果这八大伤害有对孩子做过,就真的要改一改,否则孩子可能会让你后悔莫及。<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页【成长烦恼】专栏第四篇文章《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它》。做了决定,那就要坚持。就如同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里写的那样,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听长辈的劝告,自顾自地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而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咬着牙走完自己认定的道路。这种咬着牙的坚持,也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篇文章以放学回家自己炒蛋饭的经历引发的思考开始的,他说:“从小到大,父母几乎从未限制过我的需求。这种看似纵容行为,却有一个必备的前提,那就是—无论我要求什么,都必须实现它们应有的价值。虽然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会了“既然作出选择,就要为之承担责任”,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无论我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我都要坚持走下去。父母要向孩子传达一个信念:要对自我负责。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负责,我们驾驭它们,为它们做出选择,并透过它们体验喜悦。而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不会咬牙承担。成长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面对人生无数个岔路口,每个人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选择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引导着未来的发展,一旦选择出现错误,更多的努力只会带来更大的偏离。<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2页【成长烦恼】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不要强迫一条鱼去爬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气质,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其实正在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去探索。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别人也许把它作为你孩子不够好的标准,但我们自己千万不要把它做为衡量孩子能力标准,它只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这也许是你的孩子不擅长的事情。我们不能攻击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去守护我们的孩子,观察和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特质。根据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走一条适合的路。不会读书的孩子可能拥有艺术、音乐、运动、空间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智能。但如果我们硬将他们塞到一条流水生产线上,按考试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他们合不合格、聪不聪明,那就是让孩子将自己最不擅长的短板去跟别的孩子的长板去比拼。最后,孩子与生俱来的智能没有精进,反倒有可能丧失自信,觉得自己真的非常蠢,是一个失败者。<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5页【成功之路】专栏第一篇文章《要让孩子做梦并帮助孩子追梦》。本文作者陈钱林说: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我想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梦想吧!“我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我想当画家。”“我喜欢吃,想当个厨师。”“我想当老师等等。”然而最终梦想能实现吗?作为父母有没有把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以至于孩子不敢做梦?学习了这篇文章深刻认识到一定要让孩子有明确的目标,伟大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追求梦想的愿一定会有力去努力。本文作者培养了一对博士儿女,他说:精英教育绝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成绩和智商的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才是综合因素决定的。首先,只有父母共同重视才有成效。其次,孩子成才靠自己,自律、自学、自立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最核心素养。自律是指良好习惯,习惯教育有规律,幼儿时期是黄金期,小学中低段还能有所作为,等到了孩子青春期在抓习惯,常常木已成舟而徒留遗憾。自学,既是习惯,也是能力,孩子的学习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跟着老师学,二是自学。自立,指独立人格,孩子应该具有远大的志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设计自己人生的习惯与能力。最后,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很多家长都非常羡慕别人家的“精英”,总想求得他们的成长的秘诀,但是没有所谓的一招法宝或秘诀。只是在于十几年的成长中,家长用恰当的方法,唤起了孩子们的远大志向和成才的意愿,并且协助他们不断的去完善,他们的成功绝不在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最终水滴石穿!学习家庭教育早学习早受益!<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7页【成功之路】专栏第二篇文章《学霸养成其实有秘诀可言》。学霸父母爱,街坊邻居天天夸。但父母也要意识到一个现实: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学霸。孩子成绩不理想,您会说孩子不努力、不刻苦吗?或者让“天赋”与“智商”背黑锅。这样盖棺定论,其实对孩子不公平,甚至还会丧失培养“学霸”的机会。本文分享了美国教育界七项科研成果,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研究表明学霸的养成,其实是有秘诀可言的。第一研究表明,接受过情绪教育的孩子学习表现较佳。第二研究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准确地预测学业。第三研究发现,若在应试前被提醒某项和学习表现有关的固有印象,表现会大不相同。第四脑科学研究证明,间隔学习或复习,比长时间连续学习更有效。第五研究发现,考简答题会比考选择题更有助于留下记忆。第六科学家发现,身体姿势可以改变心理状态。第七研究发现,儿时逆境经验多的孩子,学习或行为问题较多。作者把七项研究分别给出了操作建议,也许,不是每一位学霸日后都能取得成功,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比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这些,都是比分数更重要的综合素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去唤醒它。<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9页【成功之路】专栏第三篇文章《澳洲老爸陪女儿练体操成网红》。董卿曾说过: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个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澳洲老爸在女儿最困难的时期用陪伴帮助了她,并把这种陪伴变成了习惯。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开放、有些内敛;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有随性开明、有严谨苛刻。文中的爸爸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澳洲老爸为什么陪女儿练体操,背后的原因非常暖心。这位爸爸了解到有体操天赋的女儿,没练多久就不想练,除了怕苦怕累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同伴们嘲笑他的女儿。如果逼迫孩子去,舍不得孩子吃苦,如果任由孩子不去,又觉得是在教孩子放弃,孩子总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逃避。于是这位爸爸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女儿解决问题。他将身体力行做到极致,穿上体操服和女儿一起参加训练。在勇敢而幽默的老爸陪练下,孩子对体操充满热情也取得了世锦赛的好成绩。现实生活中也有夫妻总是抱怨一方对角色的缺失。我想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只要一方有觉醒就要先改变,只有先自己做出改变,才能有改变对方的力量。<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30页【成功之路】专栏第四篇文章《见过世面的人到底有多厉害》。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一定是对待任何事物都从容淡定,举手投足都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人。因为相信自己的淡然,所以世间如何,都可接受。“她父母在物质上穷养她,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有求必应”。文章中的这句话触动了我,我要反思下自己以前的行为:我抱怨指责孩子追求物质乱花钱,可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培养孩子理财的习惯。其实不论穷养富养,重要的是抓好孩子的教养。王家卫说:人的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见天地,让孩子多出去走走。见众生,见世间好坏两面。见世界,还可以走进书里。见自己,才是最终的见世面。没见过世面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见过世面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32页【成功之路】专栏最后一篇文章《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学习不是为别人学,不是为老师学,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为自己学。孩子一旦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潜质,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任何事情没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不要害怕失败。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信仰,都具有给你希望、使你向善、让你获得心灵的平静、让你获得新生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是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35页【父母课堂】专栏第一篇文章《你能接纳孩子的眼泪吗》。父母们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受点挫折就哭、因一点小事而号啕大哭。”当孩子哭的时候,您是以什么方式应对孩子的。是否对孩子说过:别动不动就哭、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别哭给我看、哭有什么用等等,甚至还讽刺孩子:傻瓜才会哭。还有特别是把男孩子的哭看成是一个缺点。哭是一种健康的释放情绪的方式,哭虽然不能解决冲突,但是它可以释放孩子紧张的情绪,对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十分有利。只有情绪释放出来了,孩子才能恢复到健康的平衡状态,才更有能量和勇气更对挫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安全大本营,在大本营里他们可以卸下一切防卫,痛痛快快地大哭,自由地表达。这样的大本营,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基石,这对他们将来能够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非常重要。孩子哭父母烦恼,当眼泪被迫埋在心里,无处挥洒时,这种情绪的能量就会以功击性的方式发泄出来。我们需要明白:孩子哭可能是因为有一些自己说不出来、说不清楚的事情,而不是小题大做。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哭,孩子被强烈的情绪吞没时,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需要得到父母情感的支持。当孩子伤心的时候要去倾听他,和孩子共情,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帮助孩子面对挫折,并引导孩子再次面对挑战。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更能找到内在力量。文章最后课后思考:你小的时候,有没有流不出的眼泪?当内心充满泪水时,你又曾希望父母给予你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呢?阅读完本篇文章这个思考的答案,相信会给您不一样的启发。<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38页【父母课堂】专栏第二篇文章《坦言相告孩子,我们吵架了》夫妻俩过日子难免会有嗑磕碰碰,小打小闹的,虽说打是亲骂是爱,可也有的父母吵架是不管孩子在不在场先吵了再说,甚至大打出手。未学习家庭教育前,我也会是这样的父母。夫妻当着孩子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给孩子做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让孩子误以为打架能解决问题、使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如果夫妻正在吵架面对突然闯进的孩子要这样做:对孩子坦言相告。宝贝,我和你妈妈吵架很正常,要知道,天使们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发生争执。心理学教授斯柯特史丹利第一次对儿子谈起夫妻争吵时这样解释,儿子原本绷紧的小脸开始放松,他不那么害怕了。父母间适当的争论能够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尤其是在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婚姻后,这种能力更显重要。当孩子受到伤害时要对孩子悉心呵护。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最后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还有对孩子、家人、金钱是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论的事。如果是夫妻关系的确难以调和,双方也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叫孩子不理另一方,把恨和报复的种子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不能因为觉得愧对孩子,从而溺爱孩子。<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41页【父母课堂】专栏第三篇文章《教育的死敌就是父母的脾气》。“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刘妈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大忌。她说: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压力大对孩子发点脾气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把自身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因为坏脾气会遗传,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理脆弱、好斗。当然每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改变修理孩子。当然父母也要真实的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在孩子面前也不用过分的去抑制,用心的去对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孩子其实比我们更能理解父母。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看上去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孩子做错了,受了委屈后,不要指责、埋怨和打骂,他们需要被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进父母的良言和教诲。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43页【父母课堂】专栏第四篇文章《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修炼的过程,在错误中反省,试着站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看问题。本文作者从与孩子的互动中感觉到克制脾气是对的,如果忍不住对孩子大声呵斥或打骂,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多数情况下都是忍着不怒,然后跟孩子一动脑筋想办法。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若不和孩子发脾气、逞强,遇事有定力、会变通,孩子学到的也是这些智慧。父母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人们的脾气都是互动的,你投射出去的脾气通常会加倍反弹回来。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有时孩子叛逆、不听话甚至顶嘴,要看到本质原因。父母没有脾气的胸怀才能传递正能量,把心中的爱和感恩传递给孩子。做学习型父母,心要定不要因人乱了心 ,学习问自己的心!<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45页【父母课堂】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最好的教育,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作者说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长的冰山一角。有时,孩子的教育,拼的就是功底,拼的就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父母做回自己,表里一致的活在当下。对待生活、工作充满热情,对世界对自己充满好奇,不断学习成长,自我探索。孩子在父母正能量的引领下精神世界会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许多人不接纳自己,经常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派克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都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需要自己去疗愈。我们在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后,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都是很好的线索。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成长的机会。<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48页【父爱母爱】专栏第一篇文章《我最不想过的节日》作者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可是他仍不喜欢过父亲节,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明白什么是父爱。对于他已去世的父亲,他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他能做的,就是努力成为他那样有爱有威严的父亲,坚强不倔强,严格不严厉,慈爱不溺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支撑孩子的信念,给孩子提供力量和依靠,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孩子与家族的链接也是需要父亲建立的。组建自己的家庭后,太多人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但也别忘了我们也是孩子,别忘了我们的父母,他们像我们爱自己孩子一样爱着我们,他们像我们担心自己孩子一样担心着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把孝顺父母当作最重要的事,那再忙也会有时间去做。<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49页【父爱母爱】专栏第二篇文章《“懂事”的父母》。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与文中的母亲求助儿子使用打车软件的事。幸好我没有跟我妈说:我跟你说过八百遍了,你跟司机具体描述一下你的位置,周围有啥这样的话。我妈也不会用打车软件,前段时间我爸妈去参加朋友孩子婚礼,我把他们送到酒店,告诉他们结束后再来接。我妈说你就不用来接,我们坐其他人的车回去,一起来参加的人自驾的有。我知道我妈就是怕麻烦我,来回开辛苦。到了晚上快10点了我妈打电话给我说:原本和我爸要坐朋友的车回去,同行的有位邻居喝醉了没有人送回家,要陪这位邻居回去,问我怎么叫车,还是没有叫我去接他们。我想他们是在那折腾了好些时间才给我打电话的。“懂事”的父母是实在没车载那位醉酒的邻居才给我打电话。我在通话过程中就出发去酒店,赶到酒店一行五人上了车,我爸妈很开心。父母的“懂事”都是对孩子的爱。懂得父母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学会感恩,不让生命留有遗憾。<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1页【父爱母爱】专栏第三篇文章《“窝囊”的父亲》作者眼中“窝囊”的父亲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为孩子的学习给校长下跪。他可以放弃自己面子,为了孩子的荣誉,和别人打架。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孩子的奖状,自己烧伤。一个默默无闻的父亲,为了孩子做出了很多牺牲,为这位伟大的父亲的举动而感动。可是一开始这孩子却不能理解这个“窝囊”的父亲。直到最后才真正明白父亲对他的爱。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反思为什么我有时会觉得的孩子不理解我,因为我说的多做的少,而我的父母话不多就是做,用自己正向行动影响着我们。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根的营养不够,花开得不会绚烂。谁都不是天生的“完美父母”,但教育孩子的路上,要不断地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父母往前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走向优秀的一大步。<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3页【父爱母爱】专栏第四篇文章《父亲与杨梅》父爱无言,却如甜甜的杨梅般一直浸润着我的童年岁月。人生如梦,仿佛角色的轮回,眼前的父亲,在人到中年的女儿面前,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孩子。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尽孝。那之后不久,父亲去世了。纵然我买了最新鲜的杨梅,父亲也吃不上了。文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能等,为人父母后,深知养儿不易!当父母慢慢老去的时候,要多些耐心,千万不要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而对父母最好的爱,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多些用心照顾到父母的心。<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4页【父爱母爱】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会玩的妈妈给孩子天使般的童年》核桃妈被小核桃奇怪的习惯所困扰。小核桃一定要把手塞进大人后脑勺,摸着抓着大人的头发才能入睡。孩子这些“奇怪”的习惯也是大人跟孩子共同建立的。小核桃很小的时候睡觉很惊醒,动不动就大哭,核桃外婆听人说是因为受惊了,要压着两只手才会好。所以哄他睡觉时,就把他一只小手压到自己脖颈处,小核桃就这么一路长大,每次睡觉,都要把小手放到大人脖颈处,在头发里一通乱抓。就在那个瞬间,核桃妈意识到她和核桃两人都遇到了一些挑战:这位小朋友在表达某些诉求,而我不知如何应对——这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养育的过程,多数是细碎平稳的时刻,你只要做好自己,同时陪着他做好他自己,你们相爱,但不过度负担彼此。这就够了。海松老师听了核桃妈的问题描述,给了核桃妈建议:去跟小核桃玩一个叫做“看看摸出来什么”的游戏。通过游戏把孩子不被理解的,压抑的情绪转化了,孩子和妈妈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自己内在的需要表达出来。核桃妈说: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把他的小手打掉,我们用“玩”的方式,好好相爱。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睡觉也有个习惯:睡前要不停的捏着我的脖子,我却不知道把孩子手打掉多少次了,孩子经常求着要和我睡觉,那时我也没有很好的去照顾到孩子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孩子上了初中,我想和她睡给她捏我脖子,孩子已经不再给我机会了,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会重来,现阶段面对孩子青春期的挑战,唯有坚持学习稳定自己,以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6页【家教艺术】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的行为界限就在父母的心中》作者认为没有哪位专家可以清晰、具体地划出一条界限。但是,对于每个了解孩子需求的妈妈而言,这条界限一定会在她的心里。其实,很多东西取决于妈妈的判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父母是孩子界限感建立的土壤,行为界限的执行需要父母经历一段挣扎,因为即使孩子出了问题,有些父母也不忍心去施以惩戒,而是把孩子的改变寄希望于长大以后的教育或者觉得时间久了孩子大起来自己会懂事。如果孩子过分的行为伤害到了他人,就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并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限制孩子的行为也需要技巧,父母心中要有数区分可接受行和不可接受行为。界限感的建立,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对自我认知也是一个巨大的提升。让孩子守规矩懂礼貌,有秩序感和规则感,父母平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树立正确榜样,父母自己心中没有界限识,也给不了孩子。如果父母想改善孩子的行为,不要指望直接照搬某条规则,而是要在心中想一想,别人的方法能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再反观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8页【家教艺术】专栏第二篇文章《一定要教给孩子不占便宜便是教养》“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孩子才会走得更远!文章中的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有教养、有修养的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作者说这么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人有万算,天只一算,贪小便宜吃大亏,吃小亏占大便宜。也有人以贪得小便宜为荣,在占蝇头小利的同时,往往失去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耍小聪明的人也爱贪小便宜,其实在贪小便宜的同时,人品也被人怀疑的。一个人一次贪小便宜被人发现,别人就会对他失去信任,也许这个人一辈子都要受到别人的“提防”,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利而失去做人最重要的名誉,是很不值得的。<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59页【家教艺术】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发脾气这三个动作比吼更有用》对于发脾气的孩子,父母的应对方试非常关键。文章中介绍了三个比吼更有效的动作:一是和孩子保持水平视线,蹲下才能看见孩子看见的一切,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这也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没有不认可你现在的状态,我接纳你的情绪。二是帮助孩子表达感受,每个孩子都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情绪出现的原因,更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父母帮助孩子表达出来,孩子愤怒的情绪很快会过去;父母还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三是给予身体接触和安全感,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是远离他们,而是接近他们,其实就是在用行动传递这样的信号:我不会被你的愤怒吓到,即便你发火,我还是愿意陪着你、安抚你、不会离开你。孩子发脾气有情绪,父母如果被孩子的情绪影响也发怒,孩子失控的情绪会变得更加强烈。还有发脾气的孩子被强势的父母震住,把负面情绪压抑到心里,这些情绪孩子总会以其它方式爆发出来。父母需要观察,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真正去理解孩子,才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0页【家教艺术】专栏第四篇文章《与其发火不如好好说话》有时候我们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明明知道对孩子发火很不好,却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而且总是被孩子的言行轻而易举地激怒,总是责怪孩子让我们生气,感觉是孩子的原因导致我们发脾气。其实我们对孩子发火的根源,常常就是我们自己。随便发脾气发火就像乱扔垃圾,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生气不如好好说话。文中的案例:爸爸下班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而孩子们看到爸爸,却吵着要和爸爸亲热。文中例举了四个爸爸应对的方式。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应对,结果也会不一样。第四个方式是爸爸把问题和希望表达出来,先满足孩子们,再自我满足,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爱。面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困惑,以“我信息”来表达,同理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即使孩子确实有很多不足,发火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1页【家教艺术】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让孩子自主玩耍你在旁边做什么》让孩子自主玩耍,并不意味着完全置之不理。孩子是主导,父母的角色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并鼓励孩子在独自玩耍中获得满足感和乐趣,父母需要对孩子的自主玩耍和创意始终保持积极欣赏的态度。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刻冲上去,做一个稍微迟钝的妈妈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必须要靠他自己在摸索中形成。学习了这篇文章才明白孩子自主玩耍时,父母正确陪伴玩耍的重要性。我孩子小时候玩耍我也没把握好度,要么太随孩子要么就是干涉着孩子。自主玩耍能让孩子学到如何解决问题,玩的过程学到耐心。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也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本文告诉我们,孩子玩耍时,帮助孩要有“度”。什么时候帮,什么时候放手,都很有讲究。请思考您是怎样帮助孩子的,有没有阻碍孩子的自主发展?<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3页【家教误区】专栏第一篇文章《经济思维的培养不在于劳动的交易上》孩子帮忙做家务给不给报酬?孩子帮忙做家务要如何奖励孩子呢?相信这是非常多的家长关心的问题。文中开头分享了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人们会忘了初衷:原本孩子们是为了自己而玩乐,后来变成了为钱而玩乐,当钱的回报低于期望值的时候,他会觉得不合算,进而放弃玩乐。连玩乐这么愉快的事情,也能因钱而放弃,那么劳动呢?学习呢?父母和孩子签订家务劳动付酬约定,告诉孩子:这是你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收入,你可以自由支配。然后美其名曰: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又或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而实际上,其弊大于利:第一,家庭责任感的缺失。第二,亲密关系变得淡漠。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在需要为家庭付出的时候,天然的就会想到自己能得到什么?自己的这种付出价值多少?这样的思维方式,还能指望他无偿的为家人付出吗?当然不能。不当的奖励,将毁掉孩子的主动探索能力。文中分享的关于“功能固着”的心理实验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金钱会给人激励,但一有钱,兴趣就会变成任务、任务就会变成竞争。所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奖励用在“创意”、“想象”的方面,不但没用,反而会有反效果。但用在明显容易、不用复杂思考的工作方面,奖励就会有效。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在家庭里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对孩子在家务劳动上的付出要表示精神上的感谢。孩子经济思维的培养,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方式:第一,家庭内部:给孩子看自己的理财计划书,让孩子知道理财是什么;孩子不一定能懂得全部,但他需要有理财的概念;第二,家庭外部:在孩子假期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他力所能及社会活动,然后将收益进行捐赠。<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6页【家教误区】专栏第二篇文章《这三种妈妈教不出好孩子》当妈的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而且都想把自己的一切给孩子,只要孩子开心幸福自己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愿意。就算自己再辛苦,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也有父母会抱怨自己累死累活,掏心掏肺,为什么孩子却没长进,到底哪里做的不好呢。文章分享了三种妈妈教不出好孩子。第一种对孩子管得太多:父母控制欲太强,对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过分管束最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孩子没有主见,二是孩子失去自律。所以父母要收起控制欲,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第二种为孩子做得太多: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这样做孩子动手能力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与独立,取决于父母,懂得放手的妈妈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第三种对自己关心太少:有的妈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抓下来给自己的孩子,面对孩子的请求,从来都不会说不,都尽力的满足,可对自己就是好不起来。妈妈是孩子的榜样,要适当地将目光从孩子的身上移开,放到自己身上,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人。在陪孩子共同成长的同时,留一些时间“富养自己”。爱孩子是我们最想做的事,只有更好的爱自己,理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没有那么多纠缠、放不开,更多的自我负责,我们带给孩子的,也会是孩子从我们这里学习到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8页【家教误区】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有这四个特点家长误以为是坏毛病》话痨、发号施令、瞎编故事、好动这四个特点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坏毛病,不仅仅是这四个特点,很多家长总感觉孩子的某些问题是一种“坏毛病”、不好的习惯。其实这些还有另外一种因素,家长善于引导这些眼中的缺点就是优点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是相互转化的。特点一话唠:语言表达能力强,只是他还没有良好的自制力,暂时无法控制住自己说话的欲望。面对话多的孩子骂他、打他,这样可能会“抹杀”孩子语言表达的天赋,说不定孩子以后就会是出色的记者、文学作家呢!当然,家长也不能让孩子想说就说。要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讲,什么时候不能讲,让孩子明白在不能讲话的时机一直讲话,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就行了。特点二发号施令:喜欢发号施令的孩子,普遍有较强的主见性、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说不定将来就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特点三瞎编故事:孩子自己编的故事会冒出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时你不要去打断他们的思路和想法,这类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将来可能会成为文笔一流、闻名遐迩的作家!特点四好动:调皮好动的孩子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而且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只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将来一定不差!<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69页【家教误区】专栏第四篇文章《亲子共读,怎么就变成了读绘本的比赛》如文中所说的现在打开朋友圈很多“我和宝贝亲子共读已经坚持了多少天”这类的信息,前几天看到我表弟给他刚上幼儿园的娃打卡,我还纳闷到底是需要还是作秀,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亲子共读有了新的认识。也有家长困惑:孩子上学前,我们一直坚持亲子共读,读过很多很多绘本,但是,孩子上学后,对自己独立阅读却毫无兴趣,我该怎么办呢?之所以会出现“上学后却不会阅读”的窘境,根本原因很可能在于一是过度重视绘本阅读,忽视了孩子的阅读进阶;二是过度重视亲子共读,忽视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绘本阅读量的积累,不会发生“爱上阅读”到“会阅读”的质变。低幼读物不是孩子阅读的全部。孩子的阅读需要随着年龄成长进阶。绘本内容、功能单一,只是童书类型之一。纠正“绘本偏食”,培养孩子阅读,不能只盯着绘本,爸爸妈妈需要让孩子从小接触多种类型的读物。适时引导孩子从图画书向图文书、文字书过渡。孩子边认字边“学以致用”,会很有兴趣,而且接触文字量稍大些的书,也会促进孩子认更多的字,这样孩子慢慢地就能完成第一步的阅读进阶。亲子阅读只是陪伴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式。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由孩子自己选择,如果孩子需要,大人只从旁帮助,如果孩子主动要求,爸爸妈妈甚至都不要在旁边陪伴、也不要主动提供帮助。只有从亲子共读过渡成为主动阅读,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地爱上阅读、学会阅读。<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71页【家教误区】专栏最后一篇文章《颜氏家训:说透了当今父母的教育病症》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他们的每句话、毎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大部分性格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若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坏。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由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里的内容,可以说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在这本家训中早就说透了。病症一:只教谋生,不教根本。真正的教育是成长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生活。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而不是他的才干。病症二:孩子还小,长大再教。在孩子知喜怒、识脸色的时候,就该加以管教,这样才会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要趁早教育,长大才能懂事,若所有的事都是一句“孩子还小”孩子长大了却不成人,就晚了。病症三:不懂放手,溺爱孩子。孩子的路很长,父母不能一直陪伴,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面对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病症四:亲密无间,毫无威严。父母可以用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但是更要做好父母而非朋友。亲密有间,威严有度,才能教育好孩子。病症五:偏心对待,骨肉生隙。二胎家庭的父母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兄弟姐妹之间所有的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父母不公正对待的结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教育孩子,从《颜氏家训》中汲取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74页【国外家教】专栏第一篇文章《英国父母不阻止孩子在泥坑中玩》为什么英国的父母都不阻止孩子在泥坑中玩呢?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泥坑中玩过。“在泥坑中玩疯”已经成为英国儿童的统一运动,因为这项运动是有科学依据的:第一纯净的泥土中有一种化学元素可以抵抗抑郁,给人带来好心情。第二英国人有一种理念,脏一点会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第三有一种病症叫做“自然缺失症”,社会呼吁孩子走向自然。第四开心会让每个人更健康。第五当孩子在自然的泥土与水中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在探索自然。在英国学校会组织班级开讨论会,还会组织孩子们参加公益活动,每个家庭周末都会安排活动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英国人还有一个观念: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相信很多的父母阻止过孩子在泥坑中玩。也禁止过孩子去做那些他们认为脏乱差的事,比如泥坑里玩耍、玩具乱扔、到处乱画等等,刚收拾好的环境让孩子扔的到处都是,喜欢整洁的父母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孩子玩的时候父母自然而然地会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他们会限制孩子的行为。父母限制了孩子的玩耍,其实也是阻碍了孩子在玩耍中的探索发现。孩子在成长中就要探索、要尝试,这就必定伴随着失败、大量的破坏和混乱。所以我们父母一定要忍下心来给孩子们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阻止或包办一切。<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76页【国外家教】专栏第二篇文章《荷兰父母的育儿经值得我们借鉴》“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按时睡觉”“我的孩子总缠着我”“孩子之间爱闹矛盾,真让人头疼”等等遇到这些行为问题,父母给予孩子的回馈会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时,其实就是父母平时的缩影。本篇文章分享了荷兰父母的育儿经一是关注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时间,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尤其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关注。二是夸奖孩子:夸奖态度要真诚。每天关注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夸奖时要解释你表扬的是哪种具体行为。三是设定界限:给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如孩子不听家长态度要明确,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说明哪种行为是你不能容忍,坚持前后一致,“不”就是“不”,并给出其他选择。四是惩罚孩子:孩子不听话或做了不该做的事,要让孩子承担后果,通过惩罚让孩子看到界限在哪里。实行惩罚之前先警告,解释惩罚的原因;孩子做出违规行为后立即惩罚,不要过度,选择适当的惩罚方式。五是不理睬孩子:不理睬并不是忽略孩子 ,忽略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当孩子停止负面行为时,要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六是暂停法: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破坏物品、打人,在最后警告无效后采用“暂停法”,为孩子设定明确的界限,帮助孩子冷静下来。以上荷兰父母总结出来的育儿要点值得我们借鉴。愿所有父母都能从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开始,无条件的爱孩子,用一颗平等、尊重、欣赏与接纳的心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78页《为什么荷兰人会把“告密”看得那么严重》这篇是【国外家教】栏目第三篇文章,为什么荷兰人会把“告密”看得那么严重?因为一个很简单很人性的道理,对家庭来说,一件事除了正确与否,还有对彼此间信任的影响。维系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就是信任!一个人的安全感也来源于能否拥有自己的秘密、隐私的空间和能否得到尊重。作者先生的外甥女在作者家经历了月经初潮,整个过程作者帮助孩子处理了,事后孩子让她保密: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和其他人。作者把这件事顺嘴告诉了孩子妈妈,孩子妈妈和作者先生知道事情来龙去脉后,觉得作者不该泄密。作者意识到没有信守保密的承诺,也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于是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很多时候我们中国父母不太看重孩子有“秘密隐私”这个人情界限。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每一颗心都有它的秘密。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识提升,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范围也跟着扩大。孩子具有更多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开始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来隐藏自己的秘密。父母要以尊重的方式来赢得孩子的信任。说,是因为勇敢和承担;不说,是给予尊重和信任!如果我们父母可以跟孩子平等的交流,试着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又有哪个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呢?<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78页【国外家教】第四篇文章《世界各国的“挫折教育》在国外很多学校开设挫折教育的课程,家长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坦然地“接受失败”。在英国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不让孩子做了或家长包办,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让孩子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英国顶级牛津私立中学高难试题挫学生的锐气,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的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德国家长从不代替包办孩子的事情,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到法庭上参观,并旁听审讯现场。德国柏林一所小学开设死亡课,模拟应对父母死亡。在日本四岁独自购物,六岁独自走亲戚。大多数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学校多远,都是自己去上学。在美国学校老师对表扬很“慎重”,对批评学生颇费心机,很少突出表扬学生,在公开场合大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女孩要当女佣一年。瑞士的家长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在俄罗斯对于孩子要做的,家长一般不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孩子打闹中摔跤破皮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挫折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战胜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六岁以下,尤其三岁以下孩子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时期,如果无端地让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受太多的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学习了这篇文章请思考:您会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吗?您家孩子受到挫折会如何反应?<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82页【国外家教】最后一篇文章《芬兰的孩子有怎样的阅读环境》芬兰这个神奇的国度,他们将最好的设计和建筑,都留给了学校和图书馆。那里的许多家庭,在装修的时候,都会在家里打造一面“书墙”。在芬兰读书是绝大多数的人的生活习惯,每个芬兰人都是孩子阅读的典范。有80%的公民使用芬兰的图书馆服务;而高达40%的人,平均每月光顾图书馆至少两次,每年人均借阅18本书,每个城镇都会有当地人自己的图书馆,甚至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也配备有流动巴士图书站。芬兰的学校学生可以自由阅读,鼓励孩子在自由互动的场景中享受阅读这也是芬兰阅读课的特色。在保证孩子有书可读的基础上,芬兰父母会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白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他们认为,成人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看世界,孩子们是用想象去看世界。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一定要提供孩子一个丰富的阅读环境,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84页【名人家教】栏目第一篇文章《严苛的家教培养出了才女董卿》这篇文章和儿子一起阅读,儿子写下了这段话:“董卿的父亲对董卿非常的严格严厉,要求着她做到最好,勤奋及优秀。而就在董卿高一时,她的父亲让她步入社会,从社会阶层做起,也让她明白了在社会阶层中该做什么,她的严厉父亲造就了她在社会中遇到挫折与坎坷时的坚毅与坚持。可这种教育方式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掌握的。家庭中要互相思考与包容,才能成为一片港湾,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去教育。”我要向儿子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树立好的榜样。董卿说: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性格即命运,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长当中最初耳濡目染的榜样,就是你的父母。董父的教育方法家长们褒贬不一。有的家长认为: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发展不利,遇上心理素质差的,说不定就抑郁了。孩子的成长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人为地增加负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该从小严格教育,小时不吃苦,长大就要吃更多苦。那么,董卿父亲的教育方法您赞同吗?<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87页【名人家教】栏目第三篇文章《歌德母亲朗读教子的故事》作者肖春生。歌德母亲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朗读诗歌、讲故事,而且讲到有意思的地方就停住,后面的故事情节让小歌徳自己去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父母科学的引导能使孩子展开自己想象力的翅膀。歌德那惊人的文学才情,离不开童年时母亲对他想象力的用心培养。利用朗读引导孩子阅读和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是发展少年儿童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持续的朗读过程想象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朗读教育法在家教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运用朗读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四点:第一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程度、兴趣爱好等选择内容健康、脍炙人口的好书给孩子朗读。第二要注意朗读的技巧。第三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要生动活泼。第四要固定时间、坚持不懈、形成习惯。习惯对于性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大有好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89页【名人家教】栏目第四篇文章《陶行知的教子诗〈八个顾问〉》作者肖春生。陶行知先生认为读书学习一定要不断地提出疑问和问题。他在指导儿子陶宏的学习中,切身体会写了这首生动幽默的《八个顾问》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时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这首教子诗中讲的是在读书学习中,要注意两件事:即设疑与善问。设疑善问这种方法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好处的。设疑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了疑点弄明白了事理。二是解决疑点,可以濯洗陈旧的观点和看法,获得新的见解,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要引导孩子做到处处“设防”,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设疑,看书中的论述能否释疑。还有要引导孩子要多问问自己,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再去请教别人。善问应该是建立在爱思考的基础上。多思考开动脑筋有效的提问能使知识面越来越宽。<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91页【名人家教】栏目第五篇文章《看看特朗普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之后做不少匪夷所思的事情。竞争对手希拉里釆访中被问及“特朗普有什么优点”时,她竖起大拇指说:特朗普教育子女很厉害。连竞争对手都不得不承认特朗普教子有方,作为父亲特朗普是非常成功的。特朗普严禁子女吸烟喝酒,跟大多数美国人不一样,特朗普从来不用“成绩不重要”的观点去教育孩子,特朗普认为,成绩是孩子学习能力最起码的试金石。特朗普非常重视孩子内心世界的培养,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在伊万卡小时候,特朗普告诉她: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把目光放远大。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耳濡目染,把这些“远大”的梦想和追求深深印入自己心里,不断走向远大,实现自己的价值。特朗普对子女物质上穷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身教胜于言教,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榜样。身边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理念方面不一致,会在孩子面前吵起来,特朗普在妻子教育孩子时,永远坚决地站在妻子这边。教育是不断修行的过程,唯有不断修炼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希望特朗普的育儿经能带给我们每位父母一些启发。<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93页【家庭之道】栏目第一篇文章《看〈奇葩说〉,谈谈为什么父母皆负担》作者艾小羊。父母要去养老院,我们要不要支持?我的答案是不支持。父母要是说去养老院,也是没办法不想拖累子女,装出很好的样子说服子女,其实父母的内心是有期待的,但也会有绝望。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丰富、最微妙的感情,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都在装。人老了,就像孩子,老人和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孩子不装,他们需要爱,就去要。而父母会装,他们需要的通常不会告诉你,告诉你的是他们认为的标准答案。住养老院就是父母眼里的标准答案。马薇薇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做选择,而是在两个错误的选择之间做选择。年轻人活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老人活在老人的世界里,这两个世界,彼此传承却又互相隔绝,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面临艰难的选择。作者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分享了养生心得:每周健身,每年体检,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旅行,学习,像珍惜命运一样珍惜自己的好奇心;与伴侣和谐相处,以走下去为目的,绝不纠结差异与不足;宽容对待一切,相信病由气入,爱生气的人身体不会太好;买漂亮的衣服,交有趣的朋友等等。愿我们从现在开始投资自己,做不是装作活得很好的老人。让我们的孩子,在做出任何一个与父母有关的选择时,都不至于过于沉重。<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96页【家庭之道】栏目第二篇文章《夫妻互相拆台还怎么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时夫妻互相拆台最终毁的是孩子。特别是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在孩子面前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夫妻吵起架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一方都振振有词,每个人都理直气壮,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谁说的才是对的,到底自己该听谁,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很多负面性格,这将带给孩子一生的负面后果。如果对于孩子在一些原则性问题或者道德品质问题上的看法,夫妻俩可以私下商定好,得出一个共同的应对态度,再一起和孩子沟通。夫妻俩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父母两人的观念分歧不要直接展示在孩子面前,避免干扰孩子的判断。也别在自己和孩子单独相处时给对方拆台。文中提到了《摔跤吧,爸爸》中妈妈坚定地遵守了家中只有一只手表的原则。这个手表定律的深刻启示是:在孩子面前呈现一致的教育,是靠谱父母的基本素质。整部影片中,爸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女儿爸爸与印度传统对抗,可以说如果不是爸爸的坚持,成为世界冠军的女儿有可能随时会被世俗的眼光打败,妈妈信守与丈夫的一年之约,虽然心里很难过,但不说话默默支持着。夫妻同心,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更是一种珍贵的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98页【家庭之道】栏目第三篇文章《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四种家庭》每个家庭都想拥有一个健康、自信、乐观、开朗阳光的孩子。可有些孩子会表现出自卑,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无忧无虑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出来的。本文作者总结出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以下四种家庭:第一种经常打击孩子的家庭,有一个词叫“优秀的自卑者”,这些人在别人看来是优秀且成功的,可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自卑,经常自我否定。著名导演兼演员姜文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自卑者”。他说这种不自信,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打击式教育就像一枚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会慢慢愈合,但是钉子上的锈迹却永远存在。如果连家长都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会打击他,否定他,那孩子还能去哪里树立自信心呢?第二种过于节俭的家庭,节俭也是美德,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消费,但过于节俭对孩子也有影响,像文中的芸芸虽然工作赚钱了,还是很自卑。要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正确支配,孩子没有支配权,不但容易造成自卑的性格,还有可能因为对金钱的过度渴望,走向一条错误的道路。第三种是有暴力的家庭,“家庭暴力”,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的暴力,都会让孩子的人格产生变化。第四种是缺少陪伴的家庭,孩子的性格需要家长的引导,别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让孩子一辈子活在自卑的阴影中。有爱和陪伴的家庭,才会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陪伴孩子和学习家庭教育要趁早,当父母想去做时,也许孩子不给父母机会了。<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4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00页【家庭之道】栏目第四篇文章《婚姻好不好,就看睡前一小时》感情里最大的危机就是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婚姻也是如此。夫妻俩人睡觉前躺床上背对背玩手机,几乎不怎么交流,就算有交流,也是说着说着就吵嘴,吵累了怀着怒气睡去。多少婚姻就是死在了这睡前1小时。美国金赛研究所有过一项调查:夫妻在临睡前一起回忆美好的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或者说说情话,这些都有助于增进夫妻间的感情,促进婚姻的稳定。睡前一小时,是一天之中,夫妻难得的相处时光,陪爱人聊一聊家常,说说话,彼此才不会生疏,婚姻才不会冰冷。工作事业教育孩子再忙,也别忘记经营自己的婚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关系,把睡前的一小时时光,留给爱人就是对婚姻最好的保养。“好生活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花时间经营出来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02页【家庭之道】栏目最后一篇文章《父母要做孩子富有情趣的偶像》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生出乐趣的能力。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知名男演员山姆洛克威尔在说感言时,谈到了自己童年的“偶像”:8岁的一天,他好好地在学校上课。突然就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发现他爸居然也在。爸爸很严肃地对他说:“是跟你祖母有关的事情。”跟着出了学校,坐在汽车上,他忍不住担心地问:“祖母怎么了?”爸爸画风一变:“祖母没事,我们去看电影吧!”听了他的这位他这位“偶像”的故事,台下笑得停不下来。也许正是父亲的有趣,才培养了出了灵感丰富的洛克威尔。这样的偶像,哪里能不受孩子欢迎呢?在中国大多孩子的偶像都是明星等等,是不是就如作者所说:中国父母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当偶像。好的父母都活成了孩子的偶像。好的偶像,懂得粉丝的心,会尊重自己的粉丝。还要学会做一个懂仪式感的偶像仪式,不仅是一种形式,其实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充满期待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仪式感,孩子也不例外。人生可以是平凡的,但不意味着无趣。要让孩子充分体验这个世界,趣味必不可少。这就是父母,身为孩子的偶像,最重要的责任。因为,孩子能从你的言行里,看到自己心所向往的方向;从你的举止里,学到生活必备的仪式和规范;从你的笑容里,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还有未来。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眼中最闪亮的超级明星。<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05页【专家论坛】栏目第一篇文章《不听话的孩子就是“熊孩子”吗》大家对“孩子”这个词的理解不一定一致。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理解成小大人,认为孩子是一个缩小版的大人。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孩子不应该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他们就应该是一个孩子。所谓的孩子就是区别于大人的,孩子就是在他那个年龄段,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还有些父母是孩子听你的话了,你让孩子做什么孩子配合做就是孩子,反之孩子就成了熊孩子。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会被贴上熊孩子标签。当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熊孩子”的不懂事往往也是家长过分放纵溺爱的结果。孩子调皮也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不听话也是他们探索精神的闪烁。子解孩子成长规律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熊孩子行为,未必是孩子的问题,有时是我们的标准太落后了,即评议的标准不科学造成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07页【专家论坛】栏目第二篇文章《父母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我们选择了什么,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父母的影响只是我们选择当中的一部分。同样的家庭,提供同样的成长环境,但孩子对环境的吸收却是不同的。决定孩子对成长环境吸收程度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因为我们都需要对自己负责。当环境无可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选择。在所有可以做的选择中,最能影响命运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吸收什么样的信息。后者呈现的方式主要是阅读。选择志趣相投、价值观和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相对一致的朋友,这些朋友最终留在你的生活里。另一种重要选择是阅读和思考。孩子的判断力来自阅读,来自独立的思考。阅读最迷人之处,在于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颗聪明的大脑对话,从而形成自己内心的力量。承认父母的作用有限,更大的好处在于我们不会自以为是地代替孩子去做决定,代替孩子去做人生选择。而且,我们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当孩子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大时候,他们可能会忘记来问我们的意见,或者根本不需要我们的意见。那不是他们不孝顺,也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真正强大起来了。<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09页【专家论坛】栏目第三篇文章《“臭美”不臭美如其人》作者:醉梅老师。“爱美的孩子学不坏”,但前提是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如果父母引导好了,走在正确追求美的道路上,孩子定会秀外慧中。文中四岁莹莹的妈妈困惑孩子很爱臭美,妈妈觉得孩子爱虚荣,问怎么办?臭美指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讥讽人夸耀或显示自己漂亮能干。孩子爱臭美要读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表现不是虚荣,而是天性使然。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只能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孩子有自我做主的需要,发现某些符合自己审美心理的东西就会去争取,要求自我做主。孩子的审美敏感期一般在2.5~5岁出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关注自我形象的完,对环境、内在气质和艺术品质追求完美。如何让孩子“臭美”不臭醉梅老师分享了四点:第一宽容看待孩子的审美行为,满足自主发展的需要。第二帮助孩子甄别什么是真正的美,引向更健康的美。第三迁移和扩展美的领域,丰富和提升美的生活。第四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内在,充实心灵之美。外在的美是直观而形象的,容易被孩子发现和模仿;而内在的美对于三四岁的孩子很抽象,需要引导。孩子爱“臭美”是审美的开始,不妨借助审美敏感期理解、尊重和宽容孩子的爱美行为。<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11页【专家论坛】栏目第四篇文章《美感,不在远方就在身边》作者:魏蔻蔻。世界并不缺少美,生活也不缺少幸福,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寻找,耐心品味,就会发现世界之美就在眼前,生活的幸福就在身边。美感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学习这篇文章我对照一下自己对美感的认识,也是存在误解的,特别是带孩子出去玩总是会要求孩子要跟我自己的感觉一样。儿子曾就对我说过:妈妈,你认为美的风景是你认为,我的感觉在我心中,我不说不代表我没有感觉。像文中荷兰孩子和泰国孩子在北京长城相遇的美好经历。两国孩子告别时互留联系方式。泰国孩子给荷兰孩子赠送纪念品,荷兰孩子没带礼物不好意思。泰国孩子说:我们的文化里,不用非要礼物相还。你接受了我的心意,就是把美好传递出去,做一些好事,让这个世界更好就行了。美感,真正的本质,无非是遇到了美好的人,经历了美好的事,有了美好的愿望和记忆,最终能够在身边点滴平常处,发现美、营造美、传统美。<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13页【专家论坛】栏目最后一篇文章《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懂得自律》想让孩子自律,父母首先要自己遵守自律原则。自律的起点是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父母真心实意地和孩子一起去经历痛苦和折磨,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苦心;孩子未必会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但是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孩子自己会提醒自己:“既然父母都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敢于承担责任其实就是敢于面对自己,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为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自律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自律的根基是自我价值高能够自我认可。孩子寻找自我价值感根源在内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有这个观念,孩子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在情绪上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也是很低的。让孩子学会自律,不仅需要父母真心地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15页【警示篇】栏目第一篇文章《放弃自我的爱,对孩子的伤害最深》作为母亲如果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承受母亲放弃自我的压力。因为孩子稚嫩的肩膀,扛不起父母那份未完的追求与渴望。国际巨星苏菲•玛索曾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的生活中自我迷失”。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朋友圈曾流传过的一篇日记:我妈是个没有用处的人;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女孩写的作文:我有个能干很爱学习的妈妈。俩孩子字里行间对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俩母亲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孩子榜样的力量。当你自己成长得足够优秀时,孩子才会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之上,达到更优秀的层次。如果不想成为文中孩子眼里“没用的妇女”,那么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当你愿意努力变好时,不仅孩子会爱你,全世界都会温柔地待你。养儿育女之路是母亲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18页【警示篇】栏目第二篇文章《虎妈“虎威”下的孩子有多可怜》作者:李月亮。我们常常狭隘地把孩子的优秀定义为“学习好”“才艺好”,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能力。作者在旅行中遇到的一家三口,妈妈是典型的虎妈,对孩子要求极高,不允许孩子出一丁点错。这孩子继承了妈妈的完美主义和指责型人格,看到作者儿子的差错就要指出来。这孩子还说:我没有朋友,活着也就那么回事。孩子的世界如此悲观,在妈妈的高压下失去了自我,一个孩子没有朋友,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可能活得快乐吗?很多时候一些看不见的能力,影响着人的一生。这位孩子的妈妈说:我工作都不做了,专心陪你,给你提供最好的条件,你不优秀对得起谁?一个妈妈把主要精力和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可怕的。自己的人生出现问题,不调整自己,改变能力和心态去打造新局面,却强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孩子不堪重负成长走形,这背后的代价是父母不能预料的。妈妈过好自己的人生,协助孩子过孩子他自己的人生。舒心养孩子,孩子开心成长,彼此不是负担。课后思考:如果您每天很忙,那也要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您会给孩子什么呢?<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21页【警示篇】栏目第三篇文章《我捧出真心却变成你最恨的人》看了文章中这几个极端的弒母案心情很沉重,悲哀的母亲,痛心的人间悲剧。我付出全部真心,却变成你最恨的人。我为你倾尽所有,却最终惨死在你的刀口之下。这些弒母新闻披露发现具备很多普通家庭的共同要素:人到中年、焦灼疲惫的二胎妈妈,贪玩调皮、不爱学习的年少孩子,日夜忙碌、很少回家的影子父亲。有些一直陪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在忙碌和焦虑的状态中,过早地放弃了自我成长。担忧孩子犯错受伤,无视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独立愿望对他的人生指手画脚,强加干涉,在一次次触碰孩子的底线后,最终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孩子犯错并不是母亲的错,但是作为母亲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状况时,处理的方式正确与否是关键。好的教育不该只有母亲,好的母亲不该只有孩子,好的孩子不该只有成绩。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孩子成长没有偏方,只有健康的土壤。作为妈妈我们足够重视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渴望,成长自我,我们的孩子也会用在家庭中学到的方式对待自己。<br></h3><h3><br></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5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23页【警示篇】栏目第四篇文章《性别错位引发的一些争议》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以孩子教养中不同的父亲角色为卖点。当今无论在电视剧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差异越来越难区分,既有刚强的“女汉子”,也有柔媚的“男伪娘”。这种性别错位也会引发争议。性别教育要尊重性别差异。《爸爸去哪儿》凸显了“父亲教育”不可缺失,青少年的性别错位,大多是家庭原因。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承受的责任不平衡,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别偏差或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由于性别角色不同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能被母亲所替代。心里学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父亲无论多忙也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孩子能从父亲身上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身心发育补充必要的养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25页【警示篇】栏目最后一篇文章《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可或缺》古代儒家《孝经•开宗明义》中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提醒人们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现在社会上有这些现象:自尊心被伤,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学习压力太大,心理承受不了,就跳楼自杀;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被家长忽视,就用生命威胁……一件件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直接折射出现在的孩子生死观念单薄,一遇到挫折,竟会如此的冲动,有些年轻人生活稍不顺便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是缺乏生命教育所致。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孩子才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也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儿童心理学专家潘润德认为,他们不是真的想走极端,有些是情急之中慌不择路,如果有人发现并好心劝阻,就能避免事态向坏处发展;有些只是想通过某种行为,让家人做出妥协,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更好的谈判方式,也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孩子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因为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主见,一旦大脑想不出可以参照的解决办法,他们就很容易跟风、效仿。父母要告诉孩子他被孕育成人的过程;合适的时候跟孩子谈一谈生命终结的那些事情,让他们不断地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知道爱护自己,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敬重生命。<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27页【青春期】栏目第一篇文章《青春期的女儿要把头发染成白色》作者:画云博士。作者12岁的女儿突然宣告:我要把头发染成白色。这个新奇叛逆的想法我家孩子也有过,我想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庆幸自己加入了中华家庭教育网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里面关于青春期的课程给了我启发,能从容应对孩子的这个挑战。文中画云博士的做法不仅完美的解决了孩子的问题,而且还增进了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值得借鉴。作者作为一个母亲也在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后来经过大量研究明白,女儿染白头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的关联,是孩子大脑惹的祸。因为“叛逆”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紧密相关,女儿要染白头发跟她大脑的发育不成熟有关,这也不能完全怨孩子。作者成功的处理了孩子的怪异要求,这整个事件中“我际关系”决定了作者和女儿的沟通方式。人的第一个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自己的关系。人的第二个关系就是和他人的关系。人的第三个关系就是与自然和情镜的关系。从事件-解释-感觉-行动-结果的过程,我们看到结果由行动决定,行动来自感觉,而感觉是我们对事件解释的直接产物。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之前,是先和自己沟通的,我和自己的沟通决定了我和孩子的沟通。父母给自己带进来更多的好奇,或是接纳、欣赏,或是感谢,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淡定的面对孩子的挑战。课后思考:在孩子的“叛逆行为”面前,你会怎么做?<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30页【青春期】栏目第二篇文章《儿子和女孩手拉着手地坐在一起》作者:刘大鸣。“妈妈,谢谢你尊重我。我会构建好人生的每个情节点。”这是作者儿子经历青春期恋情后对妈妈说的话。作者在电影院里发现了儿子和女孩手拉着手地坐在了一起,智慧妈妈抓住儿子想成为一名好编剧的梦想,提议拍一部中学生早恋的电影,巧妙的引导儿子和孩子一起设计了情节。在情节设计中作者发现儿子能懂得什么是恋爱、婚姻、责任,也能接受“更成熟的爱”的理念。对于早恋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是什么?作者儿子说:“早恋最大的阻力,应该是内在的而非外在,你们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和异性同学手拉手一起看电影,是否会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所遇到的情感问题呢!孩子早恋,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给孩子热情、严肃的忠告,运用“冷处理”的方式。引导孩子将“早恋”转化为“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动力。<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32页【青春期】栏目第三篇文章《倾听的秘诀:对孩子的任何事都感兴趣》学习了这篇文章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要放下焦虑学会倾听。好的倾听者,会关注孩子的关注点,顺着孩子的兴趣点,把谈话进行下去。如果孩子说得足够多,倾听者就可以掌握孩子的一些情况。更重要的是,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在这样的倾听中和孩子建立起信任,从而有了保持良好沟通的基础。倾听时慎重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要认同孩子的感受和态度。倾听者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会破坏孩子对沟通的兴趣,以开放的心态和孩子探讨你的观点。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亚文化,要以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亚文化,尽可能地欣赏他们。倾听的秘诀是对孩子的任何事都感兴趣,父母也要诚恳地接受新事物,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孩子才能学会自我管理。父母要信任孩子,借助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状态。一直以来我觉的跟儿子关系好,但是当面对青春期儿子出现的状态我唠叨提醒,儿子对我不耐烦的态度,我意识到自己要调整了。想要打开孩子的心,就必须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当孩子真正接纳你后,他们便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今天我给孩子写了纸条:妈妈用微笑代替唠叨!孩子你是光,总有一天你会散发光茫的!我要信任孩子,说我做到的做我所说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34页【青春期】栏目第四篇文章《沟通的秘诀: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作者:包林运。这篇文章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也给了我答案,不输是一本育儿宝典,对照反思自己从文章中吸取经验。青春期的孩子正面临学习压力的时期,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能集中精力搞好课业。很多时候这可能就是孩子厌倦和父母沟通的开始。父母要修正自己的观念,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青春期是孩子由儿童变为成年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人格最后的建设工作,从而变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父母要多关注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过程,关注孩子课业以外的成长。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是否成功、是否幸福,不单单取决于课业学习,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作者说父母喜欢按照课程表来关心孩子的功课,希望在课程表的基础上再加三门功课:一是同伴关系,二是异性情感,三是开阔视野。青春期虽然幼稚迷茫,但也更容易立下高远的志向,更愿意思考社会人生。父母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对人生的真实思考,多角度地展示给孩子。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带入新颖的话题,带入新鲜的内容,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挑战,喜欢听没有听过的东西。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36页【青春期】栏目最后一篇文章《让人又爱又恨的青春期》说到青春期,您会想到什么:冲动、叛逆、早恋、臭美,还是疯狂、极端、情绪化、失控。这些词大多是贬义的、负面的。难道青春期就是这么消极、难熬的人生历程吗?青春期它不是疯狂、失控或不成熟的时期,而是一个增强情绪,迈入社会和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它不是一个需要熬过去的阶段,而是一个应该好好培养和发掘的人生阶段。作者分享了青春期四个显著特点:第一寻求新奇事物。第二渴望与同伴交往。第三情绪强度大。第四富有创造力。这四个特点各有各的好处,但也存在风险给孩子带来伤害。父母要学会以建设性的方式激发孩子青春期有利的一面,并且学会约束和克制它的风险性、破坏性的一面,在以无限的激情和可能性探索新事物的同时,将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和风险降到最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也是向父母呼喊要改变了,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到的是向孩子道歉,要信任孩子,给孩子最真诚的支持。<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38页【经典案例】专栏第一篇文章《该替孩子出头时,父母千万别怂》当孩子和同龄人发生摩擦,甚至被人恶意期负时,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应对呢?案例中的小孩子被大男孩欺负,小男孩爸爸冲到滑梯处和熊爹交涉,全程怒吼,一点不给面子。小男孩的爸爸说:“我要的不是他道歉,我就是要让他成为众人的焦点,让他难堪,让他家的孩子下一次又想踹别人时,想想今天的后果。我也要让我儿子看到,有大孩子欺负你时,我会替你出头。”遇到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教孩子反击,而有些父母会教孩子忍让。不提倡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但是当孩子遇到案例中的难题时,父母一味地教孩子反击或忍让,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为小孩子无力反击,忍让就是纵容,父母那个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站出来替孩子解围。孩子遭遇社交暴力,如果父母袖手旁观就是大错特错。文中两个真实的案例,两位爸爸不同的做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站出来替孩子解围外,还应该教育孩子当离开父母视线时,如何保护自己”。首先要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在保全自我的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回应,懂得权衡利弊、懂得分析形势。其次向孩子灌输两点“丛林法则:孤勇只能助长气愤、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关怀,多作心灵交流,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做孩子坚强的后盾。<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40页【经典案例】专栏第二篇文章《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让他釆取我们的看法。不是任由孩子选择,而是要给予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就像孩子觉得在马路上奔跑很酷,但我们绝对不能让他去冒险一样。有限制的选择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提供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接受的选择。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父母要有清晰的态度和立场。文中举了两个例子:小明的父母善于听取小明的意见,小刚家则相反,小刚的事情都是父母做决定。小明拥有了选择权,他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小刚过得很惬意,他不用费力思考,生活中很多事情他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他经常感到灰心丧气。选择看似是小事,却透露着一定的价值观。有限制的选择,赋予孩子权利感和自主选择的力量,避免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利之争。父母要从小事做起,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帮助孩子积累面对大事时选择的勇气和智慧。当孩子犹豫不决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利弊,让孩子慢慢地学会管理自己,很多问题就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42页【经典案例】专栏第三篇文章《要不要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如果您让孩子画个苹果,孩子画了个蓝苹果,您会打击孩子马上纠正孩子吗?还是会跟孩子来一次蓝苹果带来的互动思考。当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家长不要急着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要倾听孩子这么做的动机。强烈的“出格”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文中举的例子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助于父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专家认为“出格”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独立性的发展、有利于调节情绪、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有利于形成开拓的个性。孩子的“出格”思想,实质上是他们心理上对常规的“突破”。父母发现孩子有“出格”尝试性行为时,要表明态度,处理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釆取“主动式聆听”,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孩子的感情。面对“出格”的孩子,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是引导他们的必要前提,交流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好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出格”行为,善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引导孩子走向精彩的人生。<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44页【经典案例】专栏第四篇文章《孩子有过强的“占有欲”,怎么办》孩子“独占”行为的起因很多,不能一碰到孩子有类似的行为,就笼统地认定这是孩子的过错。寻找问题的原因,远比盲目地责怪孩子重要得多。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以我为中心”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有些自我意识发展比较晚的孩子,父母要在生活中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归属”的概念。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如果情节严重也要根据孩子的一些具体表现给与一定的“惩罚”,进行控制占有欲的现象。家长平时要多让孩子和小伙伴交往玩耍,教育孩子要和小伙伴分享,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不要给孩子过于的溺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46页【经典案例】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孩子总说“害怕”,根源在家长》怕黑,怕虫子、怕狗、怕打雷闪电、怕马桶冲水声音、怕黑夜里的一束光甚至害怕楼梯电梯等等,孩子有这些“怕”也许会被父母冠上“胆小”的标签,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胆小”,无非就是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不够。如果害怕找不根源,这种害怕会演变为恐惧。儿童心理学上有一项发现,认为孩子天生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或跌倒。其他的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养成的。文中的案例小叶子害怕放鞭炮,也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害怕鞭炮是因为父母一再强调它很危险;父母传递给孩子怎样的表情、感觉,孩子就会接收到怎样的表情、感觉。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教孩子如何面对恐惧。“害怕”作为一种情绪,最重要的不是战胜它,而是被倾听,被看见,被接纳。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父母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榜样。家长是孩子恐惧的来源,也是治愈孩子恐惧的良方。要看到真实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恐惧的根源,陪伴孩子带着恐惧的情绪去挑战,孩子会愿意突破自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48页【身心健康】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玩自己的隐私处,该怎么办》作者的同事哄儿子睡觉时,发现孩子在床上拱起屁股小鸡鸡在床单上来回蹭,还说:“妈妈你摸摸可舒服了。”这位智慧的妈妈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做这件事是舒服的);其次她采用了共情(很多人小时候也这样做过),让孩子明白这是正常的,消除羞耻感,她也及时将规则告诉了孩子(不能总做,也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做这件事),让孩子知道界限,界限会让孩子感觉安全;这位妈妈没有羞辱和嘲笑孩子,也没有粗暴指责或大惊小怪,她始终保持平静温和的态度,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如果宝宝爱摸私处或喜欢夹紧双腿打挺,一般也是正常的,但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引起的:私处疾病或内裤过紧。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里说,幼儿时期的自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婴儿哺乳期、孩子四岁左右、青春期。父母切忌过分强化唠叨,粗暴制止大声责骂,威胁恐吓,嘲笑羞辱。孩子偶尔摸隐私处是正常的,可以被允许,但如果“成瘾”,也需要干预:转移注意力、充分运动、给予适当的性教育。孩子爱摸隐私处,看似是生理需求,其实是心理需求。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孩子内心满足安定的源泉。<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51页【身心健康】专栏第二篇文章《“有毒压力”伤害孩子的大脑》若要做好教育,首先就要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就一定能够做好教育。文中这段话我领悟太迟了,我的孩子曾经跟学校老师聊天说:“我妈妈学习没用的,她爱学习但我觉的她学了也没用”。孩子的话敲醒了我,我虽学习但不反思没对照自己的言行,更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感受,以至孩子会这么说。被忽视、心情焦虑、生活动荡、遭遇暴力等,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有毒压力”。研究显示“有毒压力”伤害孩子的大脑。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做了一项研究,这个发现表明“支持型养育”对儿童的脑部发展有实质性的影响。调查还显示“支持型养育”能让孩子更幸福。“支持型”是指对孩子高度信任,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愿意花费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减轻有毒压力,父母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运用平等的交流方式。与其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如多多给以孩子陪伴,和孩子一起走过正向压力。正向压力是不能避免的,我们要学会让孩子面对压力要有自己的解决方式。<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53页【身心健康】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为什么不愿与你进行情感分享》案例中的孩子和同伴玩了回家,一脸的不高兴,妈妈问她发生了什么也不说,一个人伤心着。妈妈担心现在孩子还小,如果再大些,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也不说,该怎么办?作者总结了孩子不愿与家长进行情感分享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差,害怕自己被否定;二是孩子诉说时,家长经常心不在焉,导致孩子受挫。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聊着聊着把天聊死了,还有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父母的教育方式太过于严厉,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的反应过于敏感等等,这些也是孩子不愿意进行情感分享的原因。 怎样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家长要避免以下错误的方法: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不放心上,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关注;其次总是猜测孩子的心思;再次不问缘由,遇事就罚;最后对孩子的情感表露,漠不关心和简单回应。锦囊妙计:第一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第二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第三孩子有了新发明或发现,让他带到幼儿园和他人分享。第四孩子遇到挫折,鼓励他自己说出来。第五玩一些表情游戏。第六一起分享每天之中的事情。第七鼓励孩子主动表达情感。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想着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忽略了创造良好的气氛,让孩子自己说出心里话。实际上,做一个倾听者,更容易让孩子说出很多心里话,这样的一次长聊过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会有很大提升,会越来越喜欢和家长倾诉。<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55页【身心健康】专栏第四篇文章《心理犯罪与社会冲突无关》一些突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发生后,总有人与社会冲突挂钩,李玫瑾教授说属于心理问题的犯罪不能归结为社会冲突。这种行为从严格上讲,就是人性的丧失,而人性的丧失一定是在一个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即性格缺陷。性格是在早期被抚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在被抚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种底线,这种底线最基本的就是人性、是情感。李玫瑾教授通过对近年来大量犯罪个案的研究,发现一些突发的暴力犯罪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危险的心结,即心理创伤导致的心结,其表现为:意识抑结、认知偏结、情感淤结。孩子出现问题是呼唤家庭功能的回归,在孩子的早期抚养中,情感的培养一定要到位。调查发现严重暴力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缺少了耳边的唠叨。比如:缺德事不能干等等,这种唠叨是看见一个事就说一个理,人的观念往往是在这种唠叨中形成的。正向的话会对孩子形成一个个的观念,也就是做人的底线。现在很多孩子从小没有父母陪伴,耳边没有这种唠叨,因此,我们现在急需修复家庭功能,这是减少突发暴力犯罪行为的治本之策。<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55页【身心健康】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让孩子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负能量的人经常怨天尤人,正能量的人常怀感恩之心。有一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能量代表着充满阳光的心境,可以自带光芒,犹如磁场给对方的心灵以强大的吸引力。孩子最善于的就是模仿,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来的。孩子优秀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朋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周围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所以父母如何选择与孩子亲密接触的人,就是如何选择了孩子的未来。因此让孩子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愿你我都可以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用满满的正能量来迎接每一天。<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59页【品格塑造】专栏第一篇文章《怎么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央视“对话”栏目报道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美国家庭以“中国学生在他家里生活一周,帮助了中国学生很多,中国学生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过”要求退回这个中国学生。中国学生认为这些是应该为他做的,在中国家庭家里人为他做这些事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用说谢谢。这个案例揭示的是当今社会最普通的问题。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下一代个性的和谐发展。还有些生活中的小镜头:父母替孩子背书包、孩子往打扫干净的教室扔纸屑,觉得反正会有值日生打扫、一孩子向同桌借笔,同桌没及时借,他故意晃动着桌子让他也画不成等等,这一切告诉我们,孩子的个性发展出现了问题。其根结在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把宽容待人,知恩图报思想扎根于孩子的内心。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感谢、学会分享、学会爱你。如果你爱孩子就告诉孩子: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爱他;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他学会爱父母。<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61页【品格塑造】专栏第二篇文章《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六个方法》孩子的同情心需要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正确人生观,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品性。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能培养出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案例中五岁的小鱼儿对小竹雀表达了朴素的同情心,并在爸爸的引导下提升了表达同情心的水平。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同情心从萌芽到展现、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孩子从出生到一岁没有分化的同情心、孩子两岁左右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情心、从2~3岁开始具有推断水平的同情心、大约六七岁具有抽象水平的同情心。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作者分享了六个良策:在关爱动物中培养同情心、在拟人故事中演练同情心、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同情心、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同情心、在关爱同伴中表现同情心、引导孩子移情换位。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做好事,鼓励孩子关心他人。当孩子做好事、关心他人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家长的信任感、外界的反馈、家长的榜样作用会促使孩子的同情心有进一步的发展。<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64页【品格塑造】专栏第三篇文章《需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吗》我觉的谦让要因事而议,在教育孩子谦让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谦让是一种良好的涵养,有谦让品格的人让人信赖。也要让孩子知道,争吵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如果孩子经常被打被欺负,做家长更要深入思考一下原因,并不是打回去就完事了。培养一个懂得谦让的孩子,不是培养孩子委曲求全,总是自我牺牲。让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儿子小时候和小伙伴踢球,在玩的过程中小伙伴摔倒了,孩子的妈妈正好过来找他,这孩子就拼命哭,说是我儿子故意欺负他,我儿子跟他妈妈说让她查监控,他并没有故意欺负他。知道后我联系了这位妈妈,可能那个当下都是希望我儿子能够谦让。当时我告诉儿子:谦让不是你错了让步,而是在玩的时候有冲突,为了缓和矛盾我们高姿态的让步。家长一般也不会真的在意孩子间的小冲突和小争夺,而是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养成默默吃亏的习惯,家长紫张的根源担心自家孩子以后落伍。与其处处提醒孩子不要吃亏,不如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关怀,让孩子拥有骄傲和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尊的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不会容忍自己的尊严被践踏,并有勇气保护自己。强大孩子的内心,才能使孩子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起伏,承担责任,保护自己和家庭。<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7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67页【品格塑造】专栏第四篇文章《坚毅和勇气可以教给孩子吗》一位妈妈困惑自己快满3岁的女儿最近性情变了,之前一直热情与人交往,勇敢维护自己的玩具,最近却显得比较懦弱,不主动和小朋友玩,当别人拿她的玩具时会让别人玩。这位妈妈问要怎么教育孩子有勇气呢?比如有没有这方面的绘本? 作者说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但是如果指望这个故事能增加孩子内心真正的勇气,那希望恐怕要落空。讲勇气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在认知上知道勇气这个概念,明白有勇气的行为,但这些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勇气,更多的可能是给孩子带来评价。作者认为坚毅、勇气,这样的美德应该是从孩子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怎么可能从外界灌输进去?他试听主题“忍耐与坚毅”课后对销售顾问说:老师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不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想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孩子自己选择、自己行动、自己承担后果,他就能够积累自己的社交经验;父母理解孩子每种选择都有它的道理,有时貌似没有勇气的行为也可能是明智的。孩子的勇气、坚毅,孩子的美德、品质,孩子从内心深处到举手投足,都会打着他们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的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6页【品格塑造】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孩子的行为,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都体现在他平时做事的细节中。案例1中的孩子妈妈不停地为孩子擦屁股,打圆场,而她也没有觉得丝毫不妥,总觉得孩子还小。可是,孩子再小,总要长大的。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真没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家孩子。案例2中一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把餐桌上的转盘当玩具玩,结果转盘上的茶壶滑出,烫伤了旁边一起吃饭的一位女士。孩子的妈妈说了一句:“开水壶是自己滑出来的,这根本不关我们的事。”让人突然想到一句话,孩子是好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娘就教出什么样的孩子。你的教养藏在你最真实生活中,孩子便是自己教养的最高体现。案例3中一位农民工起身给中年妇女的孩子让座。这个中年妇女,一把将孩子揪过来,大吼一声:“不稀罕你让座,满身细菌。”农民工在下一个站就默默下车,心疼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心疼的是那个母亲身边的孩子。这位妈妈将错误的意识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心灵中埋下了贵贱之分的种子。案例4中的男孩很有教养,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绅士、礼貌和素养。这种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就是所谓教养吧。案例5中有个身体有些残疾,头脑也并不灵敏的男孩,他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他得到了同学们的爱,他待人真诚有礼貌,也从不贪心别人的爱。他的老师说:这样一个有素养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央视纪录片《镜子》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父母的修养,就预示着孩子以后的教养。每一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71页【能力提升】专栏第一篇文章《如何让孩子获得内在的自律》他人对自己的约束总有一天会消失,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才是人获得幸福和自由的源头,我们终究要跨过他律走向自律。自律必须经由孩子自由地使用其身体和意志,自由地进行选择、判断、听说和感受而获得。当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真正内在平和、自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最终会让孩子获得内在生命的自律。但是没有规则的自由,是对孩子的伤害。自律实际是在自由与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适的度,一个孩子可以保持心灵的自由,行为才会安全有序。当孩子有了自我内在的规则感的时候,他遵循的将不在是外在给予的纪律和规则,而是自我内在深层次的自律,他将从心里知道他如何做可以最好的将自我的愿望与现实达成一致。父母要带着爱、接纳和尊重给孩子建立规则。看见孩子,鼓励孩子,成长就会发生,孩子们在爱中获得自律的力量。愿我们的孩子能学会自律,拥抱真正的自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73页【能力提升】专栏第二篇文章《怎样培养一个爱思考、有主见的孩子》一位心理学家调查小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解决不了怎么办?”时,小学生几乎一口回答:“有困难找父母解决。”当被问到今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时,70%的学生说“要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这位心理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已经是当代青少年不容忽视的弱项。孩子缺乏主见,责任在谁?可以毫不留情的说: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许多父母对孩子给予希望,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的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用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是没有别人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培养孩子有主见,不是要让孩子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而是要让孩子在面临选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作者分享了四个方法,首先,要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第二,就是要让孩子有参与的机会。第三,要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后,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说“不”。父母需要从小与孩子相互协商,建立良好的行为规则。“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大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相信孩子。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有主见的孩子,都是被尊重、鼓励、倾听出来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73页【能力提升】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害怕和爸爸相处,我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很害怕和爸爸相处怎么办呢?爸爸该如何与儿子相处?孩子又该怎么做呢?生活中孩子怕爸爸并不是真正害怕自己的爸爸,可能对爸爸有点陌生有畏惧,这种情况多数是父亲陪伴太少。还有也许是爸爸对待孩子的事处理方法不对,在家庭中父亲往往扮演威严的那一个,爸爸会隐藏自己的感情,但是他们打心底里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作者听到孩子说害怕爸爸,她明白了任何一个不舒服的感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作者运用建立解决意愿——探讨解决方法——找到解决方式这三个步骤引导孩子走出害怕爸爸的苦恼,在智慧妈妈穿针引线下,孩子通过自己思考说出:自己让爸爸不满意的地方爸爸才发脾气,并和爸爸约定好,妈妈出差的日子里,他会努力吃好饭、自己写作业、装好书包。爸爸要和孩子多交流,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孩子的偶像和支柱。课后思考题:假如孩子说:“妈妈,我讨厌爸爸。”你会怎样应对?请试用本文的三个步骤来处理哦!<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78页【能力提升】专栏第四篇文章《三步教会孩子管理时间》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对时间没有概念,做什么事情都会习惯性拖延,也影响到学习效率。父母们都会意识到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也要反思自己,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养成好的时间观念,包办太多以至于孩子无需思考时间。本文分享了三步教会孩子管理时间。第一步教会孩子感受时间的概念。让孩子感受时间可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做,等孩子大了再培养时间观念难度会大些。感受时间的方法很多。比如跟孩子一起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让孩子对四季、年、月时间有个了解;玩计时游戏等等。第二步理解时间的意义。通过讲道理、讲故事,让大一些的孩子领会到时间的意义;写日记也能加强时间观念,看看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还有设计时间表。第三步给孩子管理时间的动力。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由支配时间,那么他就能体会到力量感、掌控感、独立自主的感觉,还有成就感和责任感。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他对事情的兴趣。时间管理的关键词不是效率,而是憧憬、向往、期盼、目标。发现、培养、引导孩子对事情的兴趣,才是时间管理训练的核心。<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79页【能力提升】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跟我玩》“妈妈,幼儿园小朋友都不跟我玩”孩子这样说时,你会如何应对?是伤心、焦虑,还是立即质问或者责骂孩子。父母这样的态度回应,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进一步的社交状态。父母应该私下询问幼儿园老师,核实了解详细情况。如果与孩子所说的完全是两码事情,孩子在幼儿园是开心快乐的,那为什么孩子要这么说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是妈妈多看看我,也就是另类撒娇吧。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寻求妈妈及其他人的关注,如果妈妈对这种关注给予的不够或不合理,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出一些策略寻求关注。第二个原因是我只记得我感觉不好的,对负面情绪消极行为比较敏感。第三个原因是我想的就是真的,认知的自我中心性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别人的想法”的现象,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实的事实,孩子在表述个人经历时会掺杂很多主观上的想象,家长要用心区分孩子所说的。作者分享了三个对策:爱他,就告诉他、多问好玩的经历、交换视角、换位思考。记忆是可塑的心理现象。如果每天都询问孩子美好的、有趣的、开心的经历,孩子的经验就会被激活,越能回忆起愉悦的经历,越会为自己勾画出愉悦的成长轨迹。父母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为孩子构建美好的幼儿园经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81页【习惯养成】专栏第一篇文章《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必须硬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就好”。但是父母一味纵容,孩子容易为所欲为,不守规矩。作者去朋友家串门,从进门看到朋友儿子在玩手机到就餐的过程,作者感到了这对父子在用餐这件事情上达成的默契和规则感。作者朋友说:“孩子从小要给他立规矩,为了立规矩,做父母的该硬气时候得硬气,决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来,不然,养成任性的毛病,这个社会可不会由着你,吃苦头的日子在后头呢”。为人父母,在照料子女生活方面,可以无微不至、温情脉脉。但在培养孩子言行习惯方面,一定要说一不二,树立权威,要尽快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任何人都不可以为所欲为,要按照章法和规则行事。在家庭教育中,规则感,就是让孩子逐渐树立是非对错观念,并严格执行遵守的过程,规则感帮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把握分寸。教子先律己,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教育子女一定要以身作则,《曾子杀猪》的故事充满教育孩子的大智慧。宠爱与规则,自由和他律,从来不矛盾,一个是本能,一个是理性,我爱你,但我绝对不会纵容你。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84页【习惯养成】专栏第二篇文章《不要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叶壮老师的兄长秉承“和孩子当朋友”的观念,他把孩子当朋友,孩子把他当傻子,这位爸爸在女儿心里没有半点权威。在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商量、解释,期待孩子明白所有的道理,未免过于理想化。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从小立起,小时候没有立下规矩,等孩子十几岁,到了必须要管的时候也就管不了了。0~1岁的孩子好奇好动,刚开始认知语言,适合进行规则预热;为孩子制定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多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不”。1~2岁的孩子情绪被秩序敏感期掌控,必须要满足孩子这个阶段的秩序感,并逐步上升为对规矩的要求。3~5岁的孩子父母要做到立下家规,开全家大会,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多个小孩要有公平的规矩。6~12岁的孩子,父母对规矩要有坚决执行的态度。父母用温柔而坚定态度守住自己的权威,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才能真正扶持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失去了“威严”,结果就是既没有跟孩子做好朋友,也没有给孩子立好规矩。<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86页【习惯养成】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说不想去上学,就不用去吗》如果您的孩子早晨起来对您说,“我不想上学了”,您会有什么反应?是粗暴的对孩子发脾气不去也得去,还是讨好孩子感动孩子说服孩子?当孩子跟父母这样说,是想要跟父母表达什么?父母要去觉察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孩子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孩子是否遇到困难是在寻求我们的帮助?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倾听。遇到孩子提出今天不想去上学,作者家的做法是,孩子既然上学了,如果不是生病不能去,作为学生必须每天去上学,父母严格掌握上不上学。如果孩子说不舒服不想上学,由父母判断是否生病;判断依据一是有明确生病体征,二是孩子确实发蔫精神不太好。孩子确实生病了不适合上学,就得让孩子在家休息;父母要根据病情主动提出来,不能等孩子提出要求。有些父母既心疼孩子生病,又担心不上学会落下功课,要不要去上学父母态度要明确,不能摇摆。家有俩娃没生病的娃一定要去上学。如果孩子说我累了不想去上学,要找出累的原因,解决孩子“很累”背后的问题。除了极其特殊,不可控的情况,不轻易给孩子请事假;请假只有一种情况——生病了请病假。也许孩子说不想上学,就跟大人吐槽不想上班的情绪是一样的,成人可以控制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信任、信心、和耐心,和孩子共同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8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88页【习惯养成】专栏第四篇文章《悲观变乐观,只需“三步骤”思考》庄子为妻子的死击盆庆祝,这件事庄子朋友显得悲观,庄子却乐观。文中一位妈妈的苦恼:孪生女儿过生日,对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姐姐总是有理由找茬,很悲观经常显得可怜。美国《神经元》杂志有研究显示,那些习惯悲观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常常会有过多的“压力荷尔蒙”,给大脑神经元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最终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情绪和身体成长。乐观的孩子大脑中的“压力荷尔蒙”较少,还能自动调节。有个词叫“高敏感儿”,“高敏感儿”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容易对事情“过度解读”,对于事物的关注和警觉比同龄孩子高,很多时候会处于悲观和沮丧的情绪状态,“高敏感儿”常常是悲观孩子的代名词。您家孩子是乐观派还是悲观呢?悲观的孩子,总是趋向于把错误归因为自己或自身的品格;相比之下,那些乐观的孩子,会客观分析问题,并且懂得积极的自我总结,而不是一味把错误归因于自身。这篇文章分享了培养乐观好方法:帮助孩子从小学会“三步骤”思考: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当孩子通过思考,能提前接受最糟糕的可能情况发生,焦虑和悲观就容易消减甚至消失。“心理阈值”是这么说的:“当人一旦接受了最坏的情况发生,其他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0页【习惯养成】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以身作则不是约束家长,而是一起成长》世上唯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父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约束着孩子,孩子的成长就是逐渐为自己负责的过程。文中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我做事,要征得你们同意?你不是经常教我,要对自己负责吗?妈妈反问孩子:你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负什么责任?孩子一时回答不上来。妈妈说:负责的意思不是只做决定,还要关注做决定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并能承受那个结果为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变化,这叫做“负责”。不包办孩子的生活,代替孩子承担责任。要鼓励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负责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的成长不可逆,有意识的约束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以身作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教育方式,行动是对自己最好的承诺!<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2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一篇文章《愿更多的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一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他在公交车上看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们或是稀罕这种阅读行为,或是觉得这样很做作,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另类”。虽然这是极端的个人遭遇,但是电子阅读确实对纸质阅读构成冲击。但是日本报纸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是“读报大国”,日本民众对纸质阅读保持着忠诚。读报和读书一样,都是一种纸质阅读。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信息时代的大潮里,我们既不能让更多碎片化的信息充斥自己的头脑,也不能一头扎进书中成为“书呆子”,而是要学会合理摄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在互联网时代享受“冲浪”的乐趣,也要“饮水思源”,增加文化涵养。我们相信并期待,因热爱读书而更受尊重的人,会通过阅读进一步让更多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深阅读。<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3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二篇文章《亲子阅读的“前奏”和“续章”》给孩子读绘本,除了纯诵读,还可以发挥绘本作用。在亲子阅读之前可以做些事,读完之后延伸一些活动,这样绘本的价值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亲子阅读的“前奏”就是家长把准备给孩子阅读的绘本,自己先读一遍;熟悉绘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信息,用孩子能够听懂的方式讲给孩子听;绘本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传递给孩子;可以让孩子猜猜绘本的封面和封底里面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也可以给孩子只读绘本的标题,问问孩子对这个标题的理解,引导孩子对文字符号的关注,这也是一个自然识字的过程;回答问题一定不要强求孩子回应。亲子阅读的“续章”是故事结束后内页或封三、封底有同系列其他书的封面展示,和孩子探讨下其它喜欢的绘本;趁热打铁做一些跟故事内容有关的创作活动;遇到结尾不确定的故事,可以让一定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孩子续编故事;对于涉及行为是非的故事,可以和孩子讨论故事里的行为。对亲子阅读“前奏”和“续章”的建议,实际情况要根据自家孩子操作,孩子不愿意不能强求,毕竟,亲子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娱乐性,孩子怎么开心就可以怎么来!<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5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三篇文章《为了考级,逼孩子弹她不喜欢的曲子》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小学时女儿学琴也经历哭过闹过;幸好我想明白了及时调整,孩子没对钢琴彻底失望。没有为考级逼孩子弹曲子,反而孩子对弹钢琴有兴趣,她也自学弹起了《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这周女儿音乐考试,她选择和同学合奏,由她弹钢琴,自学《天空之城》。我让孩子学钢琴,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她能弹好钢琴比拿考级证书更重要,有时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力,本事有没有真正学来,不是靠证书来证明的。所以到底要不要考级,我们要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将来成为某个专业的人才,还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个兴趣爱好?想清楚了,再决定是否考级也就清晰了。其实孩子为了考级,平时只磨那几首需要考的曲目,只要能蒙混过关就行,其他的曲目弹都不弹,基本功不扎实,拿到证书又有什么用呢?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兴趣的快乐,比考级更重要,特别是年龄尚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能力坚持力都在提高,如果孩子真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再去考级也不迟,拔苗助长反倒是害了孩子。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动力。学到真本事、让孩子真正喜欢比考级更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将来要走的路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特点,让我们的孩子活出自我愉悦自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6页【兴趣培养】专栏第四篇文章《孩子们的梦想,需要大人去呵护》您知道孩子的梦想吗?当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厨师、当快递员、要上太空开商店等等的梦想,您会怎样回应孩子呢?也许孩子就当下那个兴趣说的话,可能孩子今天说了自己的这个梦想,明天就忘记了;但是也不要忽视孩子梦想,因为孩子的每个梦想的提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家长的忽视也许会极大的打击他的积极性。父母要保护孩子的梦想。孩子的梦想再不切实际,也要先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梦想,再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空间,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文中案例四个小男生为了“荒野求生”,备齐装备一起逃课上山,事发九小时后被警民合力从山中强行拖回来。他们刚迈出第一步就被拦了回来,未来他们还敢追梦吗?为何不愿意把想法告诉父母和老师得支持呢?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每一个梦想,都有闪闪发光的可能。<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7页【兴趣培养】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任何人都有机会对知识产生热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一次伟大的成功,是从厌恶与枯燥中获得。“学习苦学习累”有些孩子都叫着这句口号,究竟知识本身是痛苦的,还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痛苦呢?作者表弟在大学期间沉迷研究各类新游戏的玩法,从事教师工作后拿到了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还有作者的朋友给迷恋游戏的儿子买了一台游戏机,智慧妈妈以自己不懂为由,将游戏机买成了全英文版的;孩子照着英文词典打游戏,一暑假英语水平上了几个台阶。作者的学长特别喜欢做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题,做题对于他是最好的放松,他研究几个小时不会感到疲惫,有人问他考高分的秘诀,他认为是倾注了热爱。幼儿园老师将英语单词做成了漫画卡片并设计了一种“抢卡片的游戏”,作者侄女一年内认识了一百多17英语单词。这说明任何人都有机会对知识产生热爱。“游戏化学习”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学习是辛勤的,但绝不应该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尽一切方法去呵护孩子如金子一般宝贵的兴趣。知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唤醒。对知识的热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198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一篇文章《亲子之间,重“沟通”更要重“交流”》说到亲子之间的关系,谈论的话题想到就是如何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和孩子沟通有哪些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既要有沟通,又要有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是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基础。亲子之间交流越多,越容易了解、信任和尊重彼此的感受;亲子之间用心的自然互动,有了好的亲子交流,当需要做正式沟通时,沟通目标也越容易达成。沟通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希望说服对方的意味会比较明显。而交流不像沟通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性,通常是相互之间交换对方尚未掌握或尚未了解或希望对方清晰的事,增进彼此的了解。文中个案“不能交流的母女”,这个场景生活中很常见,孩子都在哭,妈妈要么问、要么责备,妈妈关心的是孩子撞到哪了,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从案例中小女孩“撞痛”这件事看出,母子全程没有交流。缺乏交流、没有交流,人在一起,心却不在一起,是很多家庭的常态。建立良好的亲子交流作者提出八个对策:倾听孩子、体察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回应孩子的情感表达、不做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向孩子“开放”、平等,不居高临下、关注事实,少做评价、建立“爱意小节目”。父母想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要重视平日里与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亲子沟通的方式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一起旅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从而与孩子成为心灵上的好伙伴。<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02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二篇文章《这样的沟通模式无疑是碾压式的》当孩子对弹钢琴失去兴趣时,到底要不要逼着孩子继续练琴。有的父母会说:现在不坚持练琴,以后什么事都不能坚持怎么办?如果是在父母高压下孩子不得不弹。这让人想到一个非常不好的场景:孩子每天被大人各种各样的大道理压迫着,只能不停地做出他最不愿意的妥协——你有理,我认输!亲子沟通中强势的父母,弱势的孩子,很少有父母乐于放弃自己的优势地位,放低姿态,和孩子平等沟通,这样的沟通模式对孩子无疑是碾压式的。父母认为孩子脾气坏、不懂事、不听话、叛逆;孩子则认为父母不许自己表达意见、不懂自己、专制、不开明。亲子之间的这些冲突会产生两个糟糕的后果:一是亲子关系极度紧张,二是碾压式的沟通模式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美国学者罗纳德•B•阿德勒在他畅销书《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提到两个概念:“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把沟通视为一种表达喜爱和愉悦的方式,并借此获得放松。要提高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谈话取向”,降低与孩子相处时的“遵从取向”。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应该学会的事是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意见,并考虑孩子意见的合理性;不要求孩子绝对遵从自己;学会适当的让步、妥协,让孩子的部分意愿,能够实现;通过和孩子的沟通,达成对大部分事情的一致意见。父母和孩子达成良好的沟通,不用父母的权威碾压孩子,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成长环境。<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04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三篇文章《怎么让孩子愿意执行你下达的指令》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跟孩子说“来把这个吃了、帮我把东西拿过来、你把鞋子放回鞋柜等等”,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执行父母给出的命令。当孩子慢慢长大当你再说“帮我把东西拿过来”的时候,孩子会跟你说“我现在没有时间”或者是磨磨蹭蹭、不肯去执行。父母会发现自己孩子越来做不听话,对于自己发出的指令,他们不像小时候那样愉快地执行。孩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育特点,父母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用不同的方法应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家长可能在给孩子下达指令时,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应最终以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完成任务为目的。如果你说出的话,孩子不当回事,你就要好好想想了,问题出在哪呢?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下达指令时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至少要包含四个要素:一是何时,如果时间不交代清楚,孩子就会钻空子;二是何事,你说不清道不明,孩子如何去做呢;三是质量要求,要让孩子清楚自己要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四是时限,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要规定完成时限;还有要让孩子重复描述你下达的指令以确认是否准确接受指令。文章中举例说明不合理指令和合理指令的前后对比,清晰了让孩子愿意执行下达的指令。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孩子有不清楚要示范给孩子看。如果你想让孩子的愉快地执行自己的指令,理解温柔坚定很重要哦!<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9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07页【亲子沟通】专栏第四篇文章《不会说话的孩子迟早要吃亏》“妈妈你看这人好胖啊、你烧的菜真难吃、这筷子怎么用啊、这里也太破了等等”话语,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想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说话的孩子,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说出的话让人难堪,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口无遮拦当做天真烂漫、心直口快。殊不知,这是一种缺乏教养的体现。会说话,不是圆滑世故,察言观色,更多的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分寸感、会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智慧和有修养的体现。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不是天生或一蹴而就的,一定是父母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3-6岁,是孩子语言高度发展的关键期。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就应当注重语言能力的发展。作者分享了三个关键点:一是父母勤说话、会说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孩子语言能力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养出会说话的孩子,首先,父母要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做一个有心人,和孩子聊各种各样的话题;其次父母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二是亲子共读,训练孩子讲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讲故事,引发孩子的思考与提问,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给孩子积极地反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爱上表达。三是积极与孩子对话,锻炼表达能力。父母别让孩子输在不会说话上,要增强亲子互动,还有在孩子说话时,不随意打断和忽视孩子的话,做到积极倾听和讨论。<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09页【亲子沟通】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海沃塔”:精英家庭有意识的聊天方式》学习了这篇文章反思自己和孩子的聊天质量太低了,在孩子3-8岁也没有把握住家庭教育黄金期,在这个阶段和孩子聊天的质量越高,孩子汲取的养分也就越多。海沃塔聊天法是犹太家庭培养了无数杰出人士的家庭养育孩子的秘诀,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爱因斯坦、佛洛依德等都是“海沃塔”的受益人。“海沃塔”的意思比较类似英文Fellowship,就是伙伴关系,也就是两个人对一件事情在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对话,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过程。“海沃塔”是犹太精英家庭的聊天方式,即“有意识的聊天”。这个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让聊天充满含金量。聊天质量不高的两个常见表现:敷衍式的聊天和无营养的聊天。开展“海沃塔”式的聊天首先要确立一个“海沃塔”时间,固定时间最大的好处是:确定和孩子认真交流的时间后,会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屏蔽外来的影响。还有聊天时要做到聊开—聊透—聊嗨;完成聊开的标准是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关掉你内心的声音,用心倾听孩子,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多说一点点。”完成聊透的标准是提高孩子的专注度;用“肯定性的语言”赢得更多的可能性,海沃塔的要求是探索更多可能性,深入思考。完成聊嗨的标准是提高孩子的热情度;这是海沃塔支持和挑战的过程;海沃塔中的挑战、反驳是一种帮助成长的方式。这个聊天法运用多了,慢慢会形成思维习惯。不是单纯的说话,还可以更好的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2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一篇文章《如何克服孩子的浮躁心理》现在许多孩子都有浮躁心理,什么事情时间一长就烦躁起来。还有些孩子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跳舞,明天学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浮躁表现为做事马虎,丢三落四;做事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给人的印象总是毛毛糙糙;做事忽冷忽热,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受环境影响,父母做事草率、半途而废,急于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状态孩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注重知识教育忽视意志品质生活培养。第三过度迁就孩子。第四不重视习惯养成。第五与家族遗传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为了克服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育孩子立大志、立长志。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2.用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做题的规范性,来控制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行为。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4.浮躁的孩子最缺乏耐心,磨练孩子的耐心,是克服孩子浮躁心理的有效办法之一。5.注重心理调节。6.身教重于言教,用榜样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耐心、有修养、成熟又稳重的好榜样。鼓励孩子用榜样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好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心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4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二篇文章《不要急着让孩子提前上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入学年龄未到也急着想让孩子提前上学。原来我一直觉的孩子提前上学未必不好,学习了这篇文章恍然大悟,书中说有一个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学校同年级、年龄偏大的孩子很少遭受校园霸凌。原因一是他们的身体发育、个头普遍比年龄偏小的孩子要好,很多孩子不敢欺负他们;二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似乎更成熟,不太容易与其他孩子交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中记录了一个加拿大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巧合,加拿大冰球运动表现优秀的孩子会进入专业的球队,进入青年队的孩子,他们的出生月份都在1~3月之间。球队按年龄分组,分界线是每年的1月1日,出生仅差一天就会被分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组,比如2009年1月1日出生的孩子会被分到2009年组,2008年12月31日就会被分到2008年组。不同组的两个孩子面临不同的竞争者。在2009年组里与孩子共同竞争的孩子年龄都比他小;2008年组里共同竞争的孩子都会比他的年龄大。分到2008年组的孩子他会显得不那么优秀,甚至落后。因为与其他孩子差异明显,教练还可能判断他不适合这个领域。而分到2009年组教练会感觉这个孩子理解能力好,耐力强,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更佳等等,觉得这是个好苗子,要用心地培养他。这样孩子得到了教练更多的关注,教练会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父母,父母也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这个领域里发展得更好。而这良性发展,最初的开端,居然是因为与他做比较的孩子,都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比他晚的孩子。这种因年龄造成的本可弥补的差异,却在之后的人生中因为积累效应让两个出生日期差不多的孩子,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体育项目是这样,学校教育同样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你对孩子入学时间犹豫,从注意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上做个评估,如果孩子比同龄人略显幼稚,那么晚一年上学可能更好。<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6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三篇文章《课业负担加重,造成更多多动儿》 《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指出,导致孩童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现象与逐年加重的学业成绩标准与负担压力有关。经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临床小儿科教授杰弗瑞.柏斯柯的研究推测,自1970年代起,日益加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孩童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家长和老师到底要如何与孩子一起对症下药,“管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发生?这篇文章提供两个建议:第一保有玩乐与休闲的充电时刻,注意力不足多动症是种跟脑神经相关的症候群,诊断是依据“年纪”与“外在环境的要求”所展现的行为为基准;当孩童课业负担加重,花在玩乐与休闲的时间减少,导致一些表现不太一样的孩子,最终容易被诊断出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第二增加游戏与互动的创意时间,柏斯柯教授建议那些希望孩子提早扎根学业成就的家长们,把闪字卡和学习单放到一边,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桌游、煮一道菜或是一起共读,这将使孩子的学习更有帮助。柏斯柯教授慎重地表示,我们只想到加强学业能力对孩童未来发展有益,却忽略了这也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7页【学习指导】专栏第四篇文章《作业是你的,不是我的》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陪孩子写作业成了痛苦的事。每天和孩子的作业纠缠,这事想想就可怕。一位孩子刚上小学的年轻妈妈咨询作者:自己上班孩子没人带,作业怎么办?作者告诉她:只要解决孩子上下学接送问题,不用盯着孩子写作业。要让孩子知道,作业是孩子的事,不是父母的。作者分析了一些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的错误做法:每天催促孩子写作业,是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父母不相信孩子能把作业记清楚反复询问。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自己认真完成作业,紧盯着细节。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诚实地完成作业,反复检查。父母不给孩子独立完成的机会。父母不让孩子担当后果。父母不提供帮助,当孩子写作业遇到困难了,作者的办法是不遗余力的帮助孩子。这七个错误做法曾经我也中招,如果孩子小学阶段我能认真读《不输》养育错误率肯定能降低。作者分享了正确做法: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作业是你自己的,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是你必须做的事,完成后自己找父母签字。要相信一定有能力做到记清楚作业要求。如果遇到难题,要先自己动脑筋,实在做不出来的找父母帮助,不能不写就交给老师。父母时时刻刻通过行动告诉孩子,你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在,这很重要。<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19页【学习指导】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孩子拖延写作业家长怎么催促》孩子拖延写作业家长烦,面临中考的孩子拖延写作业家长更头痛,那么孩子做作业拖延的原因是在哪里呢?家长是否在孩子或者是自身去寻找一下问题的根源所在呢?案例中的妈妈学了家庭教育之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顺着自己内心的感受看见了自己,从给初三的儿子安排假期作业到儿子自己制订假期学习计划表,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妈妈对自己不断觉察和反思的过程,这位妈妈发现只要儿子没有按照她的安排她的想法做,她就急,完全不考虑儿子的感受,也不敢放手让儿子去体验,不相信儿子能把“作业”这件事情做好。她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儿子的信任,没有力量去接纳儿子出现的任何状况,她看到了自己这些问题,内心就更平静了。作者点评案例中的妈妈看似和儿子纠缠作业这个问题,其实是亲子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当我们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的时候,孩子自然就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成长就是缓慢优雅的,是一个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智慧的过程。<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21页【家校合作】专栏第一篇文章《入园前用这些绘本,教孩子学会表达意愿》孩子敢于为自己说话,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美国孩子入园前要学习的重要一课,这在美国属于社交教育的范畴。具有这项能力的孩子,大多有以下表现: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能站出来为自己和别人说话;避免和拒绝霸凌行为;自尊自信,也尊重别人;习惯和别人协商;勇敢地说“不”,并且不为此感到愧疚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感觉一切都是可控的。对照拥有这项能力的表现您家孩子足够有主张力吗?作者毛妈推荐了绘本清单,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为自己站出来的能力和勇气。《学会为自己说话》适合年龄2~9岁,这是本帮助父母、老师教会孩子自我保护、鼓励孩子勇敢说“不”的绘本。《完美搭档》适合年龄:4-7岁,书中用轻松幽默的小故事,传达了微妙的反霸凌主题,当好朋友被欺负时,要勇敢地站出来说不。因为好朋友不会袖手旁观。《站得高高的,小茉莉》适合年龄:4-8岁,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只有一个人自尊自爱,发自内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在遭遇不公和霸凌时,努力为自己做主张,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欢迎大象》适合年龄:4-8岁,这是一本能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包容心的优秀绘本。《咱不吃同学》适合年龄:4-7岁,在美国小到3岁的孩子,大到高中生的老师,都喜欢拿这本神奇的绘本作为培养同理心的素材故事。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这本书用笑料十足的故事,讲述了反霸凌、主动交朋友和友善待人的主题,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孩子。<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23页【家校合作】专栏第二篇文章《孩子“投诉”幼儿园你该如何应对》如果孩子向您“投诉”幼儿园和老师,您会如何应对呢?本文分享了四种孩子的投诉,通过父母解释—老师解释—分析—指导,四个步骤解析了孩子的投诉。孩子投诉:我不想睡午觉,老师总看着我。孩子不睡午觉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不爱睡觉的孩子多是精力旺盛、敏感好动的孩子、家庭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有冲突、午饭吃得太饱、睡眠环境影响了睡眠质量。对于实在不肯午睡的孩子,强迫午睡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要和孩子约定不能影响到别人。指导建议:午睡也许不是必需的,但是午间休息是必需的、安排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时间、满足每日所需活动量、营造温馨适宜的午睡环境、午睡前的准备活动很重要。孩子投诉:我输了,老师还说我。指导建议:父母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引向“努力”,多多体味“过程”的快乐。在学习和游中父母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小挫折”,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投诉:在幼儿园里我没有朋友。指导建议:老师和父母应该多多合作,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提高交往技能。孩子投诉:老师不帮我穿衣服。帮孩子学习穿衣服,养成独立穿衣服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建议:为孩子选衣服时,最好选择适宜穿脱的款式。与老师充分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穿衣服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孩子的“投诉”一致。<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26页【家校合作】专栏第三篇文章《如何跟老师沟通,让孩子更适应幼儿园》学习了这篇文章,内容中“家长希望老师做什么,最好能够突出重点,而不是全部”这一句让我想起了有次与孩子老师沟通的失败,我很感谢那位老师对我说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做为家长对老师碎碎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需要自己去改变调整,可以求助老师指导,不能把问题依赖老师,神化老师的功能。本文讲的是跟幼儿园老师的沟通,我想不管孩子在哪个阶段都要智慧的跟老师保持沟通。孩子遇到问题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想着审查谁,质问谁。和老师沟通前,要理性评估老师的能力,沟通时要突出重点问题,还有不要试图考倒老师,家长要对老师表达尊重和钦佩,这样做不是感情上的贿赂巴结,而是对老师应有的最基本的尊敬和鼓励。总之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家长和老师都以支持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坦诚和尊重两个原则,进行无数次的有效沟通。<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0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28页【家校合作】专栏第四篇文章《教育孩子有“最省力”的办法》很多家长都想要个教育孩子“最省力”的秘方,文章作者曾经教过一个转学来的学生叫张军,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名,仅用了两个月,张军就追上了同学们,和全班同学一样进度地每天写作业,每天写日记。作者用“最省力”的办法引导张军勤懒两种思想发生冲突,如何用“勤我”战胜“懒我”。钻进孩子的心里,“挑逗”孩子自己斗争自己是教育孩子“最省力”的办法。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或犯什么错误,批评孩子时都要到他心灵深处找到他的另一个自我,一个不愿犯错误的自我。家长帮助孩子找到了好的积极上进的自我,孩子才会觉得家长很亲近,很理解他,家长全面的看对问题,然后跟孩子一起商量,找到战胜懒惰的办法;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资源,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0页【家校合作】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孩子当上班干部,不妨培养服务意识》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才是班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竞选班干部的目的都不能背离了为同学服务、为集体作贡献的初衷。孩子当上班干部,可能是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想看到的,那么班干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是否当上班干部就一定好呢?其实现在的班级老师都会设很多岗位,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班干部。现在学校也重视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文中两个案例中的孩子当上班干部后的表现及原因让人深思。案例1中石头小朋友在班里称王称霸,父母鼓励石头要听老师话,表现好,就能当上班干部;老师为了奖励石头“回头是岸”,让他当上纪律委员,当上班干部石头有了光明正大的头衔,又开始作威作福了。案例2中的小青为了得到妈妈的奖励iPad而竞争班干部。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班干部并没有什么概念,全靠家长引导、老师选择,孩子不明白这个“官”的真正意义,歪曲了班干部的服务职责,将班干部当成了特权的标志。怎样当好班干部,第一要保持平常心,第二求名不为名,第三培养服务意识。鼓励孩子着眼于更多的服务意识,才是帮助孩子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2页【教子心得】专栏第一篇文章《亲子冲突:他是无理取闹还是自我成长》文章中母子的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写完作业再出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写作业,还是写了作业再吃饭,来来回回中妈妈生气了:还是写了作业再吃,孩子不愿意了摔书,妈妈摔笔又给孩子一巴掌,孩子踢妈妈一脚,母子就这样打起来。当“法官”爸爸回来对妈妈说:你太累了放轻松点。这位妈妈忽然清醒过来意识到这次跟孩子的冲突是长期累积爆发的,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妈妈对自己的调整滞后于孩子的成长速度。在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中、当情绪冒出来时,是家长自我觉察和训练情绪管理的最好时机。回头看看母子打架的过程,一直是纠结在写了吃吃了写,决输赢中,而不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本身。亲子冲突是无理取闹还是源自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判断;如果是后者,父母必须要让步,给自己时间冷静思考,调整好自己的步调,跟着孩子重新出发。父母的情绪状态将主导家庭的情绪气氛,也直接影响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能够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家庭中就会充满温馨和亲情,孩子也就会在欢乐、关爱、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和谐,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也就会大大降低。<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4页【教子心得】专栏第二篇文章《儿子爱追星,教你如何成为他的“谜友”》TFBOYS是众多孩子的偶像,作者儿子是王俊凯的粉丝,作者为了引导教育儿子,自己做足功课成为孩子偶像的粉丝,给孩子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也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英雄所拥有的品质。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崇拜偶像这样的事情。明星的出现在孩子视野中频率大大增加,属于公开的偶像。作为父母,对待孩子追星,不可强制阻止,也不可任意发展,应当正确的引导,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想法和喜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观察孩子所追的明星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和榜样的作用,用孩子的偶像的力量来激励孩子更加努力更加向上,父母成为“迷友”也是和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间接增进感情,孩子也会愿意和父母分享,这样父母反而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去正确追星了,可以防止孩子出现追星过于不理智行为。父母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分数上,其实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孩子爱追星,让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6页【教子心得】专栏第三文章《让女儿练琴不痛苦的秘诀》家有琴童全家头疼,撅着嘴、板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弹着钢琴,或是一坐到钢琴前就哈欠连天,面对家里这种状态的琴童,父母的应对方式很重要。练琴太累,有些孩子坚持不下去,父母越逼越不想弹。本文作者面对孩子这状态,也会向孩子发怒火,虽然时刻告诫自己要忍住,也自责自己可恶,把孩子硬按在钢琴前,五六岁的孩子不都在玩具堆里惬意地玩耍。直到找到秘诀,孩子弹琴的兴致提高了。这个秘决就是把练习的曲目配上歌词;从由孩子钢琴伴奏,妈妈演唱的体验中孩子有了“钢琴演奏家”的派头,从自己主动要求再来弹几遍,到自己填词自弹自唱。作者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让女儿练琴不再痛苦,不再枯燥。家长在陪练的时候,要多一些耐心,不责骂孩子,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在陪练的时候孩子如果感受到你是在欣赏他的音乐,孩子就会在无形中形成自信心,更加集中于自己的弹奏,提高练琴的效率。<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8页【教子心得】专栏第四文章《孩子,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作者儿子大帅说同学们嘲笑他的棉鞋图案,亲子对话中作者的引导,大帅想通了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转移了注意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为了他人一句无意的嘲笑,或者一次无心的抱怨而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彻底的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为何如此脆弱?作者说除了本身的性格因素,与环境的影响也有关系。很多人从小为了父母老师的表扬、肯定和同学的拥护而努力着,成年后为了领导的赏识、周围人的羡慕而拼搏着,向众人展现自己的生活,渴望得到他人的共鸣。其实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和信息都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怎样接受、理解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教孩子学习规范时,让孩子明白这是规则而非为了取悦他人。在教孩子努力学习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提升和美好的将来,而非为别人的赞扬。在带孩子学习才艺时,告诉孩子学艺术是为了自我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而非期待他人的掌声。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分析别人发表评论的原因及意图,判断对方的说话水平及审美标准。父母要抓住家庭教育的“源头”,不去给孩子“得到别人认可”的暗示,而教会孩子“自我认可”。<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39页【教子心得】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让孩子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快乐学习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精心培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文中故事德昀在写公文数学的作业的时候有畏难情绪,一个原因是遇到了困难,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想做小实验,不想写公文。作者严厉指责孩子后,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出问题了,孩子遇到新学的知识,又没有老师讲解,完全靠自己去理解,应该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要允许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后来和德昀商量好做一个小实验,然后写一页公文;孩子心情调整过来,做完一个实验,定下心来再写公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中斯宾塞认为孩子只有在安闲、自在、快乐的情绪中才能获得知识。相信很多父母因孩子学习惩罚过孩子,但真正比惩罚有用的是鼓励和爱。明白教育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和它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同等重要。当我们内心充满怒气、急躁不安、自己无所适从、觉得委屈抱怨难过痛苦的时候,请停止教育;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心平气和、目标清晰、井然有序、自律自强、积极向上的时候,就是教育的开始,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包括人生的道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40页【指导手记】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早恋影响学习,家长要怎么处理》这篇文章有四个案例,家长提问作者回复。其中一个䅁例中九岁女孩的妈妈说很予盾,一方面希望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她玩,一方面学习压力又大。每天放学要写作业,还要上兴趣班。希望孩子长大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可又希望孩子有更大的成就。这位妈妈既想让孩子随天性玩,又担心影响学习,所以非常矛盾。作者指导建议:如果给孩子上兴趣班,就要找到那些能让孩子感兴趣的兴趣班,课外的兴趣班就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一种玩耍。还有个案例是一位妈妈说15岁的儿子喜欢班里的一位女生,女生知道他的心意后,就直接不跟他交流了。孩子成绩都优秀,但因为这事,很不开心,一回家玩游戏时间更长了,也影响学习生活。孩子这事也没跟妈妈讲。问该怎样跟孩子交流?作者指导建议:私下知道的,就不必捅破了。青涩时期孩子的情感问题,是很难去给他分析,或给他解决的。把这件事看淡,冷静地观察。如果孩子自己能淡化,渐渐就消失了,没问题。如果这个事情孩子还是想不开,还总是心心念念,那么也要让孩子独自去面对,这种情怀只有经历过才懂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42页【指导手记】专栏第二篇文章《怎么让“问题孩子”没问题》没学习家庭教育满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问题,认为自己好得很,没有任何问题;学习家庭教育后反思对照自己发现问题还就出在自己身上。自己的问题不解决,自己不做出彻底的改变,要想改变孩子比登天都难!萨提亚女士名言“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带来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孩子需要回归最初的美好,你也需要某些回归的时刻,回归到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的状态。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父母温暖、醇香的爱的心灵鸡汤。文章两个案例中妈妈的爱,让那个男孩重新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己;爸爸的爱,让罗开有了全新的面貌,拥有了积极的生活和工作。不要试图用打骂的方式去改变孩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武器是“爱”,用无条件的爱去融化孩子封冻的心,感化孩子使其步入正途,你会发现,爱的力量,竟然是如此的神奇。<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44页【指导手记】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喜欢动手打人怎么办》看到这篇题目想起以前,经常听到宝宝一两岁的父母说,宝宝在家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虽然小孩力量小,打到身上并不疼痛,但担心孩子长大成“小霸王”。还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动手打人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学习了这篇文章尹建莉老师对案例中的指导,孩子喜欢动手打人或不肯吃亏受一点委屈就报复都是有原因的,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打人就给孩子贴上打人贴签。案例一中宝宝22个月,从18个月起突然喜欢动手打人,别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会动手推对方或打对方。尹建莉老师说家庭里没有人动手打孩子或者给孩子暴力威胁,那么小的孩子应该不会打人;家长要反省一下,也有可能是把孩子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强化理解为打人。儿童的天性是非常温柔善良的,如果孩子出现一个暴力行为,家长一定要检讨自己。孩子的行为模式大多数都是模仿家长的行为,你的孩子什么样,直接反映了你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当发现自家孩子爱打人时,家长切记不可“以暴制暴”,家长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同样以动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通过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1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45页【指导手记】专栏第四篇文章《别为了虚荣就把孩子当天才养》美国七岁小女孩杰西卡希望自己成为最年轻的穿越美国的飞行员,1996年4月11日她在父亲和教练的陪同下坐上飞机的驾驶座,风雪中起飞,几分钟后坠毁。这个事件真的是让人叹息,到底是谁把杰西卡送上驾驶座?是谁鼓励她缔造世界纪录?是谁为她发布新闻?是谁给她无数的掌声?是谁逼她非得冒着风雪起飞?是谁害死了她?这些问题背后的真相我想父母是需要反思的。父母不能因为疼爱孩子就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学习出色也是因为父母的面子。父母虚荣心过重,事事都喜欢与他人攀比,养孩子也是,通过炫耀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孩子被他人比下去,父母就会焦虑了。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耐心一点,更宽容一点,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用心读懂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平庸的孩子也会成为最好的他自己。<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2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2卷第247页【指导手记】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什么是界限引导孩子何时说“不”》亲子间缺乏界限感,长期以来造成亲子矛盾甚至是痛苦的来源。很多父母习惯操控孩子,让孩子丧失自主权;父母觉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如果孩子想划清界限、有主见,父母总觉的孩子会吃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都会教导孩子是非对错,当然对或错都是基于父母的观点。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被支持的,且能够得到大人的鼓励,能够按照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时,孩子反而会茁壮成长。要允许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孩子不属于父母,父母不应该透过孩子活出自己,借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情感缺失,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父母觉得事关重大,无法接受孩子“不”的时候,一定要同理、承认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父母要学会拒绝,哪怕孩子哭闹,父母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学会说“不”,这是建立界限的重要环节,对行为说“不”,而不是针对那个人,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哦!<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21天分享:不知不觉中32卷读完了,感动在心里,付出行动继续分享。感谢顾老师、季老师、于老师、肖老师、胡老师以及中华家庭教育网里所有的老师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恩遇见最美的您️今天早上在群里看到顾老师@我的这段话,真的是很感慨,做为一名普通的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真的能给自己给家庭带来改变吗?能,改变自己影响家人,学习一定是先改变自己,先降低自己的错误率,而不是为了搞定孩子。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是我这辈子最低投资收益最大的财富;中华网里充满了家庭教育智慧宝蔵,用心学习付出实践一定会有收获的;读《不输》反思对照自己,读《不输》充实了我的生活,读《不输》是我最酷的休闲方式。 附顾老师的话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错误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时候,一定会唤醒自己去认真研读不输的;当我们为了孩子和经营好家庭要做优秀父母时,我们一定会认真研读不输的;当我们成为学习家庭教育的受益者后,我们一定会帮助和带动自己身边更多的人走进现代家庭教育领域,完成一个家庭和家族软实力上的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进步。这就是要连续出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时代价值,这就是我们要办无差生教育和办对民族负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顾晓鸣<br></h3> <h3>我们的民族不再因为不会教育和陪伴孩子而落后,这就是我们迫切需要打造的教育和民族软实力。——顾晓鸣<br></h3>

孩子

家庭教育

父母

第天

学习

不输

汪小洁读

第页

自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