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画展》小美组交流心得

<h3>  2020年1月20日,小美组开展了本学期最后一次的美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以交流探讨正在南京博物院展览的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为主题,提升小美组成员专业素养为契机,大家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感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辉煌。</h3><h3> 本次展览集合9家机构、8位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的经典力作158件套,阵容强大,精品荟萃,堪称少见。从时代的环境背景到画家的个人生平、绘画理念、手法技巧……每幅作品都进行了详细阐释。</h3> <h3>  首先由陈老师分享了一组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h3> <h3>  陈老师酷爱书法,并有所研究,陈老师与我们分享他在临习黄宾虹书法时的感悟。</h3> <h3>  顾佳琪老师与我们分享她对于《愚公移山》作品的感想。画家创作此画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他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剧烈运动中的裸体人物引入中国画。在画家笔下,不同年龄的人体有着不同的美感,不论是挥动锄头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还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紧绷筋键,还是儿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强烈的屈张美感。水墨的浓淡晕染,使每人肤色各异,产生了轻重节奏。远看此画令人感到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近看则细部充实精到,无一懈笔。徐悲鸿突破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剧烈运动中的人体引入中国画,几乎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h3><h3> 同一幅作品,大家也许会看到不同的角度,谢雨晨老师也对此画说出来自己的看法。</h3><h3> 徐老创作此画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运动中的人物体格用中国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画家笔下,不同动态的人体有着不同的美感,几乎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h3> <h3>  《论语.子罕》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约仰望约觉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厚。小美组成员对此次八位巨星的经典力作各抒己见,相互学习。</h3> <h3>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八位大家的艺技成就以及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求新求变的精神让人敬仰,并砥砺后人继续前行。</h3><h3> 撰稿 :杜慧慧 审核: 陈义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