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69届四排王淑兰照的故宫午门夜景</b></h1> <h1><b>没开车进去。</b></h1> <h1><b>@铜豌豆 咱们可没这份儿。</b></h1><h1><b>在北京长这么大,我就不知道怎么去这午门,他们说从东华门进,我也不会进,后来我们五个喜欢拍照的人,他们前边开路,我后面跟着才知道怎么从东华门进到午门,拍到了这个难得的场景。虽然冻的够呛,心里美滋滋的。</b></h1> <h1><b>我五岁半搬到了皇城脚下北池子大街,距离故宫东华门不到500米远。一直到上高中才搬离了北池子。</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每天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都能见到东华门。甚至幼儿园、小学校的名字都冠以东华门三个字。每天晚饭后都和小伙伴们到东华门前的南筒子河玩耍(北筒子河两边是故宫博物院的职工宿舍和住家)。我也曾在南北筒子河上滑了多年的冰。亦曾在南筒子河内游过泳,那是惊险的一次经历,我水性差,差点没命丧黄泉,好在发小把我捞上岸。每天早晚也有到午门和筒子河念书的学生。</b></span></h1><h1><b>过去每逢五一、十一假日当天可在东华门外北池子高台阶上看天安门放焰火,五花十色映红了天空。老人和孩子每次都不拉地观赏。</b></h1><h1><b>儿时经过午门时喜欢骑在午门前和午门两侧的铁铸大炮上过过瘾。</b></h1><h1><b>娶妻生女后,送女儿去幼儿园,每天早晚骑着儿童挎斗车,经过东华门南筒子河旁,沿着东华门的城墙,穿午门、端门、天安门、走金水桥。再穿天安门广场,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向西转。</b></h1><h1><b>日复一日,下午有时赶上降国旗,那时没有仪仗队只有两个士兵负责升降旗。我和女儿有时在午门前大广场上游玩。</b></h1><h1><b>每天早上沿东华门南筒子河有练功夫的。尤其是在靠近午门外城墙拐脚处有不少人练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的。</b></h1><h1><b>东华门南筒子河旁有早市,每天早上热闹非凡,还有一个小阁子间负责收摊位费。</b></h1> <h1><b>时隔六十年,我再次登上了故宫的午门城楼。</b></h1> <h1><br></h1> <h1><b>1965年国庆节,我校不少女生在这里进行扇子舞的排练。</b></h1> <h1><b>北京故宫午门前的日晷,古时计时仪器,在紫禁城午门前与日晷对应的地方安放着一个嘉量。日晷在北京可在多处看到,但午门前的日晷可是老的。</b></h1><h1><b>当年日晷和嘉量周围无栏杆,可以抵近观察。</b></h1><h1><b>我女儿常在这里玩,那时夕阳西下晒不着。</b></h1> <h1><b>对面隔着筒子河就是北池子大街。</b></h1> <h1><b>下边就是东华门</b></h1> <h1><b>章程老师;公园分房我就在中山公园西门外住离故宫近在咫尺没觉得好?如今远离了倒觉得珍贵了。过去中山的东门和故宫正门挨的近是街坊,那时门票30元一位没少带各路人等说一声中山的随便进。现在没这景了。</b></h1> <h1><b>@松山屋(章程) @牡丹 咱们这些人都是从小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生长起来的,由于那时年纪小,不太懂得这些,历史呀,文物呀,里边的故事呀,长大以后又都到外地接受再教育。每年回家探亲,也没觉得故宫的建筑多么气派宏伟,只是在天安门前拍拍照,留个影,以后就都忙于各自的家庭,如今退休了,有闲暇时间了,接触范围广了,尤其是出国旅游回来,看看外国,再看看国内,真觉得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北京城有自己的特色。可是许多建筑已经不存在了。2019年,我买了一张故宫的年票,40年以后,当我再次走进故宫时,他那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四周对称的高大建筑让我赞叹。在这十次拍摄故宫中,更加喜欢故宫,尤其是影友们从各种不同角度,用光和影的艺术拍摄反映出的故宫博物院,更让人想去琢磨。</b></h1> <h1><b>七十年代冬天由东北兵团回京在东来顺中午吃完涮羊肉,遛達的午门坐在铁炮台上,感慨万千,想起了东北大地的茫茫雪原 寒风刺骨似刀。看故宫太高大上了,还是想念文革前中期在东直门西直门城墙城门楼上跑着玩,那才是北京,在城墙上玩耍觉得这才是我们的家。想起历经沧桑的城墙城门楼子,站在二道城门楼上的台阶上手扶栏杆,看城门外菜园进入眼帘。清清的护城河水,祥和的家园,以成过去时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