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母亲一九二六年出生于重庆市南川区(原四川省南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外公是一名中学教师,外婆是一位善良勤劳聪慧的家庭主妇。母亲从小热爱学习,14岁时,她就被村里聘用为小学教师,后来同时考上两所大学,一所是师范,另一所是工科。因她觉得自己不善言辞,不适合当教师,故选择学工。</p><p> 在大学里结识了我的父亲。毕业后,解放初期,夫妻双双被东北技术招聘团招聘到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支援鞍钢建设中。之后不久,又因工作需要调到全国最大的菱镁矿石基地(中国镁都,世界四大镁矿之一)—鞍钢大石桥镁矿。</p><p> 母亲在化验室工作,负责研究为炼钢锅炉所需要的镁砖的耐火性能。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镁砖,她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一干就是三十六年。虽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显赫的成就,但这位瘦弱的小女人,也成为当时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从母亲身上,我看到了四川女人那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p><p> </p><p><br></p> <h3>学生时代</h3> <h3>这也许是最早的一张照片,与闺蜜在一起</h3> <h3>大学位于山城重庆沙平坝,离家三、四百里山路,那时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到了假期,要约几个同学一起走,还要在中途住宿一夜。</h3> <h3>同班的六名女生</h3> <h3>大学毕业前夕,母亲得了疟疾(俗称打摆子),眼睛几乎看不到字了,但她还是顽强的点着煤油灯学习,终于通过了毕业考试。</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h3> <h3>这张就当作结婚照吧!可惜的是,穿婚纱的结婚照在文革时被烧毁。</h3> <h3>初为人母</h3> <h3>我的外婆和四,五阿姨也被母亲从南方老家接到北方,和我们生活在一起</h3> <h3>我的三姨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国,就来我家探亲</h3> <h3>儿女双全</h3> <h3>与同事合影</h3> <h3>三姨再次来探亲</h3> <h3>镁矿中央試验室技术人员</h3>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h3><h3>母亲身体欠佳,多亏党的政策好,组织上给职工疗养的机会。</h3> <h3></h3><h3>在工厂</h3><h3>工厂距离职工家属楼大约3-4里路,还记得母亲每天骑着踹闸自行车上下班,要经过两个又长又陡的坡,非常辛苦。</h3><h3>母亲不仅钻研技术,做好研究,还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曾一度,知识分子下到车间劳动,母亲和工人们一样挥锹,搬砖,从不叫苦。</h3> <h3>父母哥姐</h3> <h3>认真学毛选</h3> <h3>关心政治及国家大事</h3><h3>集体天天读</h3><h3>母亲还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工厂墙上的宣传标语常出自母亲之手,很遗憾没有留下照片</h3> <h3>用显微镜观察试验质量</h3> <h3>在实验室里,不同型号的试验砖。</h3> <h3>工厂里的科技人员</h3> <h3>1972年,舅舅平反后从南川老家来我家,与分别二十二年的姐姐相见。这是亲人团聚人数最多的一张照片。</h3> <h3>外婆与她的孩子们</h3> <h3>大阿姨带着孙子从贵阳来探亲</h3> <h3>饱览祖国大好河山</h3> <h3>母亲与大阿姨的两个孩子在北京天坛公园</h3> <h3>1975年遭遇地震灾害,每家每户盖起地震房,在自家院里还种了玉米。母亲和我们俩姐妹</h3> <h3>母亲作为辽宁镁矿公司专家组成员第一次出国考察,访问罗马尼亚</h3> <h3>专家们合影</h3> <h3>在罗马尼亚</h3> <h3></h3><h3>上世纪八十年代</h3><h3>当奶奶啦!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h3> <h3>第二次疗养</h3> <h3>母亲与哥哥姐姐</h3> <h3>参加学术会议</h3> <h3>第二次出国考察,去了欧洲五国</h3> <h3>西餐的第一道菜总是开胃汤</h3><h3><br></h3> <h3>在英国</h3> <h3>比利时</h3> <h3>孙辈过生日。这时,我们住在海城,辽宁镁矿公司住宅区</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h3> <h3>四姨父及表妹一家从营口来鞍山,刚好嫂子也从大连来了</h3> <h3>祖孙三代家已搬到鞍山</h3> <h3>三姨和表妹从西安来鞍山,四姨四姨父也从大石桥来了</h3> <h3>母亲与她的外孙女及外孙</h3> <h3>母亲与她的孙女</h3> <h3>退休后跳起广场舞,还是领舞的呢</h3><h3>听母亲说,她年轻时,乒乓球打得还挺好嘞</h3> <h3>大姨家三姐从遵义来探亲</h3><h3>一起登千山,游公园</h3> <h3>母亲与她的外孙女</h3> <h3>父母亲去台湾探望我的姑姑和姑父</h3> <h3>游览祖国的宝岛台湾</h3> <h3>从台湾回来经过珠海</h3> <h3>广州</h3> <h3>顺便回南川老家看看</h3> <h3>特别喜欢养花,看,箭兰花开得多鲜艳</h3> <h3>二十一世纪</h3><h3>2002年,八十高龄的姑姑由她在美国的女儿陪同从台湾来鞍山,重庆的伯母和北京的堂姐也来了。还一起去了大连旅游。</h3> <h3>2001年,母亲来到瑞安,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多</h3><h3>和我同事的孩子以及同事的母亲一起游玩</h3> <h3>年近八十的母亲仍然每天爬上万松山,坚持锻炼</h3> <h3>2009年,母亲的孙女结婚啦</h3> <h3>晚年,母亲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口腔癌和颈廓清是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做的。由著名口腔专家李俊林教授亲自主刀。手术结束时,整个手术室沸腾了,全体医护人员欣喜若狂,因为他们首次为八十五、六岁的老人做如此大的全麻手术,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为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也为母亲点赞!</h3><h3>术后放疗非常痛苦,口腔溃烂,吞咽困难,颈部皮肤破溃,感染流脓,年迈的母亲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度过了那三十次放疗给她带来饱受煎熬的日日夜夜。(常规放疗是二十五次)</h3> <h3>2012年,母亲骨折手术后,住在沈阳姐姐家。2015年,参观沈阳故官。九十岁还推着重外孙,瞧,多开心啊!</h3> <h3>2016年,骨折后四年,还坚持扶着轮椅锻炼</h3> <h3>2018年以后,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仍然精神饱满</h3> <h3>我的好友夫妇前来看望母亲</h3> <h3>2018年母亲节,我们姐妹为母亲过节</h3> <h3>“国家这么强大,咱们生活得无忧无虑,咱姐俩可要好好活着,多看看这个世界几眼啊!”小阿姨每次来都这样说</h3> <h3>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日,三姨家表妹从洛阳来探望两位阿姨</h3> <h3>虽已耄耋之年,黏食仍是最爱,晚餐一次能吃一个大粽子,早餐一次吃元宵的最高记录是九个,换成饺子也能吃上七八个,厉害吧!看电视是母亲主要的日常生活,喜欢看抗日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电视剧以及动物世界,新闻和海峡两岸也都看得津津有味。双眼白内障术后十二年多,视力不亚于我们。</h3><h3><br></h3> <h3>年轮</h3><h3>躲过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死里逃生的母亲,一生经历风风雨雨,如今生活得舒适安逸,请看最后一张照片,笑得合不拢嘴!</h3> <h3>记得我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每年都住院,母亲想方设法为我治病,还找来偏方。有一次我在幼儿园生病了,母亲得到消息,请了假,骑上自行车就往回赶,不小心被车老板的鞭子缠住车蹬,额头摔了个大口子。母亲现在都已记不得这些了。但我会将母爱永远铭记于心!妈妈,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到老!愿您余下的日子享有最多的快乐,最少的痛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