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h1><p><br></p> <h5>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言</span></h5><h5> 《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这本书,是刘烺华高级工程师的原创著作。</h5><h5> 刘烺华是石菉铜矿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一九六六年在揭阳机修厂副厂长林汉明的带领下,奔赴阳春石菉,参加夺铜大会战,他是机械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建矿初期,他参加设备订货催货调运工作,据刘烺华在书中介绍,催货工作非常艰辛也很浪漫,他见识了鞍钢泼水成冰的雪景,见识了鞍钢高炉出钢水的壮观,也“享受”过穿着军大衣坐在翻斗车上试车,颠簸几百公里的苦头,还住过臭气熏天的马帮驿站。</h5><h5> 对于催货,本人深有体会,七O年七月,我来到铜矿,三个月后就被安排一个人到福建催货,在福建邵武住了一个月,生病发冷发热,医生说是“打摆子”,我没懂这个是什么病,吓死了。在福建泉州也住了一个月,被公安查户口,我说是找货车拉货到广州,他说你骗人,泉州没有火车。从厦门坐火车到鹰潭,由于不懂门路,坐的是慢车,车上没有吃饭的餐车,硬生生在车上饿了大半天。</h5><h5> 刘烺华催货的故事更精彩,在书中都有介绍。</h5><h5> 催货运动结束后,刘烺华又参加选矿厂的设备改造工作,他主持设计的JL440斗提机获得圆满成功,他和陈辉光合著的《新型斗式提升机》在北京《有色矿山》发表,在阳春获得“科技优秀论文”奖。刘烺华对于铜矿采选冶的全部设备都了如掌指。</h5><h5> 刘烺华脾气温柔,人际关系好,铜矿初期的所有领导师傅他都认识。</h5><h5> 出生于文化之乡、将军之乡的梅州的我国早期的大学生,记忆性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五十年后写起这个回忆录,所有人事和设备都犹如昨天。</h5><h5> 由于是工程技术科班出身,文学功底又好,《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一书的历史性、科技性、文学性都很强,读来让人爱不释手。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不妨先来欣赏一段为快:“石菉铜矿的联产景象迷人,一片机声隆隆,在矿区采选4公里的主干道上,运矿车日以继夜,车水马龙。铜选厂燃油锅炉房拉响远洋汽笛,吹响方圆八公里的矿山建设者的上下班号令,唤醒宁静的山庄和地下宝藏。</h5><h5> 夜间灯光辉煌,矿湖的车道路灯、挖掘工作面大灯、矿湖边四支“小太阳”照亮了整个矿湖。运矿车在矿湖车道上蜿蜒上下,矿车的灯光,像慢慢旋动的火龙,在四公里采选主干道上像舞动的长火龙。</h5><h5> 长田山上的灯光好像九层灯塔,原矿、粗碎、细碎、各层面灯光通亮,最明亮的是干燥——离析工段层面,四支“小太阳”照亮了四台烘干机和四台迴转窑,工人们在机旁巡视和监测。</h5><h5> 粗碎细碎的高频碎矿声响彻天空,大型球磨机沉重磨矿声震撼大地,65米高的塑料烟囱排放的白色烟气直冲云霄”。你看,史詩一般的描述。</h5><h5> 由于和爱人两地分居,铜矿建成后,刘烺华于1978年调回广州重型机器厂工作,在广重工作期间,刘烺华更是做出了骄人业绩,广重和西南交大联合研制成功我国自己的“高铁试验台”,打破了日本人的技术垄断,刘烺华是负责设计审校的高级工程师。在刘烺华高级工程师的主持下,广重还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造纸行业的“化浆机”和“洗浆机”,“洗浆机”和“化浆机”的研制成功,又一次打破了德国和美国的技术封锁,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相比,价格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为我国利用芒草麦秆造纸技术做出了大贡献。</h5><h5> 刘烺华还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农村去调查研究,他知道农民养鱼深受每年干塘清塘泥之苦,研究出满水抽淤泥的清塘泵,也研究出泥浆管道输送泵。</h5><h5> 刘烺华在广重的研究成果累累,曾多次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科研成果二等奖。</h5><h5> 我和刘烺华相识在一九七二年,那时我是修配厂滚齿机操作工,因为滚齿机的计算调整比较复杂,他经常从矿机关设备科来到基层,深入车间辅导新工人的操作技术。</h5><h5> 我之所以推介《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这本书,是因为他记述了铜矿人的创业精神,记述了铜矿人为国家做出的无私奉献,我希望老一辈的矿工精神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h5><h5> 陈绍才 2020年1月20日</h5><p><br></p> <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span> </h1><p> 刘烺华</p><p><br></p><h1> 石菉铜矿大会战提要</h1><p>一、石菉矿区概貌</p><p>二、石菉矿藏的发现</p><p>三、调兵遣将 云集石菉夺铜备战</p><p>四、第一战役 露天铜矿的开采</p><p>五、第二战役 离析选铜攻关成功,铜选厂投产</p><p>六、第三阶段 炼铜厂投产,采选冶联合企业建成</p><h1> 石菉矿区概貌</h1><p><br></p><p> 石菉铜矿位于阳春市春城西部,春城至永宁镇的公路经过石菉地区,地属马水镇,距春城17公里,距茂名市130公里。</p><p> 粤西有一条大云雾山脉,最高峰达1140米,称广东第三高峰,它从云浮、新兴起,从北向西南延伸,跨过罗定、阳春至电白。矿山就在永宁山南麓下的一个小盆地,海拔40米,有一条灌溉人工渠从三甲流经石菉地区,年均气温为15℃,年雨量超3000毫升。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超四亩,矿区周边有石菉、东风、石根、中岗、锡山等多个小村居。石菉圩逢三、六、九赶集。</p><p> 矿区有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个宁静的生态村庄。</p><p> 石菉矿区是个雷击区,常有闪电、雷击和暴雨,顿时晴空霹雳闪电,造成人畜伤亡,有疑地下埋藏的金属有关,尚未考证。</p><p><br></p><h1> 石菉矿藏的发现</h1><p><br></p><p> 1962年当地村民报矿,在石菉山上有堆冶炼的金属炉渣,广东704地质队驻村普查探矿,经三年的勘探,没有发现该地区有钢铁金属矿,准备撤队。</p><p> 1965年春天,北京地质学院地球勘探专业(新设立)的师生到矿区实习,采用电阻布探,发现两极间电阻极小,有疑地下埋藏着高导电率的金属,经研究和分析,决定704地质队加密加深布孔钻探,多处取得岩心样本,发现岩心中含有孔雀石和含铜泥土,平均品位高达4%以上。矿藏在地表下30至90米之间,有石灰岩溶洞和地下水,未连城地下河,该地下层属于“喀斯特”地质结构。矿藏是次生冲积矿床。但在石菉周边地区周边小山未发现共生铜矿,而且附近有正在开采的锡山钨矿和南山钨矿。石菉矿床的成因至今仍是个迷。</p><p> 石菉矿床分东西两部分,东矿床为富矿,品位达4%以上,西矿床品位稍低,在1%左右,总储量达30万吨左右。</p><p> 我国是一个贫铜国,国家对铜矿床品位的平定含铜大于0.5%为有开采价值,含铜1%为富铜矿。石菉矿是极富铜矿。</p><p> 钨、鈷、铜是世界战略物资,国家对钨、鈷控制出口,但要进口铜,从南美智利进口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冷战升级,为开辟另一路非洲东部赞比亚进口铜,66年援助坦赞铁路,进口铜可经印度洋和太平洋,开辟多一条航道,减少受战争爆发的影响。地质报告上报中央,中央批示自力更生,立即加速开采。当时在全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雄伟口号下,在“学大庆油田大会战”的经验推动下,中央组织“石菉铜矿大会战”,要求“早出铜、快出铜”,支援国防军工和民用。</p> <h1> 调兵遣将 云集石菉夺铜备战</h1><p><br></p><p> 石菉铜矿的开采项目列入1966年国家九十六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开绿灯,机电设备列入中央成套设备供应,基建三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优先供应。</p><p>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人和武器,工业大会战也决定于人和设备,发挥人的因素第一。</p><p> 在中央的布置下,打响了大会战的战鼓,全国五湖四海调兵遣将,调配各路人员参战。在省有色局直接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和驻穗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各路人马迅速奔赴石菉战区。</p><p> 调部队转业师级干部辛明久,阳春县委书记张良全到矿区。</p><p> 调莲花山钨矿矿长叶子先,南鹏钨矿矿长尹寸金到矿区。</p><p> 从广东省有色冶金系统:省有色局、设计院、研究院、地质勘探公司调入大批专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矿。有陈毓俊/叶雪影、李怀福/龙雪阳、于培耀/何丽英、藤少仪/李琦、李鼎新/谭狄仪、姜平之/钱曾、胡杰/覃月瑛夫妇、龙子、方朝东等夫妇,杨树华、李承章,陈炳泉、钟荣初、方湘吉、司徒辉、蓝坤云、黄永安、胡一军、何德顺等调入铜矿。还有汽车司机蓝瑞平、大马、小马、李炳林、孙恩鼎等调入铜矿。933探矿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也参战。</p><p>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广州4801厂、4307厂、湛江4804厂调30多名青年技工支援大会战。有刘建才、许文伟、吴兰生、吴敬生、吴应辉、吴梅、吴时霭、林观昌、林炳泉、程广威、陈子平、吉惠芳、熊景生、张美英、黄碧英、李越锦、冯梅、冯淑明、陈桂芬、梁其荣、莫兴汉、符金昌、张怡东夫妇和雷锡如夫妇、莫庆春、许国生、李土寿、吴士进、陈恵芳、梁浩章、李龙生、柯昌和等,66年到矿后成立汽修班、机修班和采场机修班,他们是铜矿的修理技术力量,负责矿山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临修和一二保。</p><p> 省市单位:广船、省汽修厂、省技校和市冶炼厂调陆棠忠夫妇、李秉刚夫妇、许锡松、刘锦、张大峰、罗文燊、曾富、沈曼萍等师傅和青工,参加大会战。</p><p> 冶金部从四个中央企业连人带设备调入石菉。</p><p> 1、甘肃白银铜业公司调梁暖/龚安德(技术员),郭家瑶夫妇、欧文祖夫妇、阮炳成夫妇、易德香父子、李振球、师经武、徐偓等老司机,十部苏产亚斯—10吨自卸车。</p><p> 2、山东501矿调李振奎、李明德、郭海法、郜荣富等师傅,W—1挖掘机一台。</p><p> 3、安徽铜陵公司调徐成淦、施凤仪、汤家庆、吴帮学、杨春深老司机,调苏产斯—100推土机一台,W—1挖掘机一台。</p><p> 4、海南铁矿调郑世林、严执师徒,捷克1立方米挖掘机一台。</p><p> 省有色局从汕头、韶关、湛江、肇庆、梅州有色公司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石菉参加大会战。</p><p> 汕头公司各厂抽调,揭阳机修厂由林汉明副厂长带领,技术员刘烺华、林玉开/冯雁贤(财务)夫妇,技工陈贵鸿(七级电工)、张紫清(六级铸工)、陈祚德(五级铸工)、蔡奕柞(三级木工)、郑定雄、袁楚芳(三级车工)组成机修技术力量到石菉。</p><p> 还有吴子杨/张木兰夫妇、区梓权/吴乐仪夫妇、李敬亮、陈森尧(采矿)、刘安道(选矿)、朱月英(化验)、刘道辉、张壮宿等。</p><p> 韶关公司石人嶂钨矿:王谷桥夫妇。冶炼厂:贾普森/伍莹秀、李兴章/李利文(采矿)、蔡伍常/廖益寿(选矿)、郑南权/符金玉、钟燕初等夫妇,刘镜开(医生)、刘学(医生)、段跟意夫妇、刘星陈、郭启云、陈坚、张吉光、林岩松、温其森、蔡高茂、王瑶华、刘天养、范家宝、朱新吉(瑶岭钨矿)等。</p><p> 湛江有色公司抽调:吴衍伍、李学敏、罗春才、梁锡道、吴作山、丁章镇、杨振南、周树民、王富光、厚仁甫(采矿)、林炳华(采矿)、杨世礼(地质)、刘恒业、钟贵德、黄应祥/张月英夫妇、袁方/司徒雅丽夫妇、于杏林/李孟荣夫妇、李周廉夫妇等。</p><p> 牛牯岭锡矿:李全秀(土建)。</p><p> 梅州有色公司:江健。肇庆有色公司:王安祥。惠阳有色公司:段志德。</p><p> 各路大军云集石菉矿区,成立了大会战指挥部和构建了职能部门。</p><p> 大会战指挥部:辛明久、张良全任正副书记,总指挥有叶子先、尹寸金。</p><p> 政治部:徐德久主任、王安祥、于杏林副主任。吴子扬、叶雪影、李铿贤。</p><p> 人事劳资科:吴衍伍科长。李敬亮、钟荣初、刘星陈、郭启云。</p><p> 设备科:梁锡道科长。陈毓俊、林玉开、丁章镇、刘烺华、朱新吉、贾普森、何丽英、周树民。</p><p> 供应财务科:段志德科长。李怀福、李鼎新、冯雁、贤、钱曾、李孟荣等。</p><p> 基建科:陈慎彬科长。李全秀、吴作山、区梓权等。</p><p> 生产科:江健、姜平之科长。张木兰、张超、杨世礼、侯仁甫等。</p><p> 行政事务科:杨树华科长。李琦、司徒雅丽等。</p><p> 采矿场:罗春才、李学敏科长。陈森尧、林炳华、钟燕初等。</p><p> 省冶金设计院成立设计队,队长黄亚油。各专业设计人员40余人驻矿现场设计,打破常规设计程序,大胆创新“边设计、边试验、边建设”,现场交施工图、工程预算、修改设计、避免浪费国家财物。</p><p> 冶金部长沙、南昌有色设计院派连永章(机械)、刘镜清(选矿)技术员加盟石菉现场设计队。</p><p> 设计院对石菉矿区设计规划的设计蓝图:</p><p> (一)采矿场:日采3000吨以上的原矿,确保铜选厂的需要。</p><p> (二)铜选厂:日处理3000吨氧化铜矿,精矿品位25%,尾矿品位0.5%。</p><p> (三)铜冶炼厂:年产粗铜一万吨,品位99.5%,炉渣含铜<1%。</p><p> (四)汽修厂:年大修100标准台各种车辆。</p><p> (五)矿山机修厂:负责矿山机械通用机械的大中修及生产部分配件。建成现代化机械的中型联合企业及附属生活设施。</p> <h1> 第一战役 露天铜矿的开采</h1><h3><br></h3><h3> 头顶青天,脚踏稻田,铜矿就在脚下,开矿大军,群策群力,开矿创业,就在石菉地区的盆地上,开采露天铜矿。</h3><h3> 矿区不近铁路和河海,东线陆路从从广州经佛山、肇庆、新兴、春城到矿区约280公里;水路经江门、阳江、春城进矿;西线从茂名经电白到矿130公里,沿途公路桥梁承载仅10吨,需要护路加固或修建桥梁,才能运达开矿的重型机电设备。需新建春城西出口的漠阳江大桥,承载30吨双车道钢筋水泥桥。扩宽至石菉矿区的公路。</h3><h3> 解决开矿初期用电,首先建设自备电站,容量为8台30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站。</h3><h3> 在广州设立办事处,与省市有关单位联络和转运设备材料,由杨振楠、胡一军、司徒辉、钟贵德负责,在茂名设立办事处转运设备 由王富光负责。</h3><h3> 临时组建运输队,由驻穗钟贵德负责,改装一台10吨亚斯自卸车,自制一台15吨拉卡,配5吨和8吨平板车跟重载车运工具、材料;临时加固木桥承重,一台5吨吊随行起重,确保15—20吨设备安全运回矿区。</h3><h3> 66年6月,招收了一批潮汕揭阳、阳江刚从部队复员的汽车兵,是矿区的首批运输生力军。</h3><h3><br></h3><h1> 成套设备订货 调运省内设备</h1><h3><br></h3><h3> 1966年6月,在北京由陈毓俊和林玉开参加中央成套设备会议,接受分配单,满足采矿初期和总图运输设备,挖掘机、推土机、汽车等。</h3><h3> 省内由刘烺华调运设备:</h3><h3> 海南铁矿调一台捷克1立方米挖掘机,随机郑世林、严执师徒。</h3><h3> 瑶岭钨矿调一台解放4吨平板车,随车王林、石中生师徒。</h3><h3> 湖南宜章狗牙洞省冶机厂调C630车床一台,随机陈振华、查月嫦夫妇师徒。</h3><h3> 韶关东河冶机厂调一台4吨平板车,廖久司机随车。</h3><h3> 韶关凡口铅锌矿、大宝山铁矿调矿车及轻轨和钢材一批。</h3><h3> 惠阳鸡笼山钨矿调地磅一台。</h3><h3> 66年中央成套分配的设备,67年初派人到厂落实交货期和催运。</h3><h3> 丁章镇到厦门工程机械厂催交东方红—75推土机两台;河北宣化工程机械厂催交T—120推土机两台。</h3><h3> 刘烺华到柳州工程机械厂催交T—100推土机4台;重庆红岩机器厂催6台300匹柴油发电机组及求援配件;洛阳工程机械厂催交两轮和三轮压路机各一台。</h3><h3> 苏产玛斯—12吨自卸车12辆,有矿组派接进口车队,从天津港直接开回矿区,一周到达。</h3><h3> 波兰1立方米挖掘机3台,从上海发往广南,拆装后由矿运输队运回矿,8部苏产吉尔—130五吨自卸车开回矿。67年交货设备全部陆续年底到矿。</h3><h3> 石菉矿区建一座区域变电站,从茂名架110Kv高压线进矿,又从矿架35Kv高压线供阳春城,变电站容量为两万千瓦,由朱新吉、贾普森、何丽英跟进,矿区建供电网,自备电站与外电自动并网。</h3><h3> 1968年初,中央成套局在江西南昌开订货会,由陈毓俊、林玉开参加会议,要完成设计院提供的机电设备订单(采、选、机、汽修厂设备订单)。中央成套局都满足铜矿需要,发给了分配订货单。</h3><h3> 68年4月起,设备组织技术员到全国各厂家落实和催交机电设备。、由陈毓俊/叶雪影夫妇和刘烺华到上海挖掘机厂催交4台1立方米挖掘机、一万千瓦变压器两台、D300深井泵19台、大型水泵4台,提运国产东方红小车一部。叶雪影留驻上海催运。陈、刘北上济南催交黄河—8吨车4部,直上北京后,刘烺华上长春催交解放—3.5吨自卸车17部。</h3><h3> 68年10月,梁锡道科长和刘烺华经上海到青岛汽车制造厂验收和提运黄河—7吨自卸车7部。</h3><h3> 厂方安排我俩长途路面试车,这是当年国产最大的自卸车,为供应 石菉矿并援助阿尔巴尼亚水利工程建设,是首批试车。自卸车是单驾座、单司机。</h3><h3> 长途路面试车,斗箱上满载7吨细沙,当时天气已经转冷,我俩穿军大衣坐卧车斗细沙上,计划路程由青岛出发,途径即墨县、耒阳县、烟台市到威海市返回青岛,来回约600公里,沿途道路不平、弯曲,斗箱颠簸振动,幸得有细沙减震。曾住宿于一个马棚驿站,周边流马尿,臭味难闻,赶马帮队晚到早起,凌晨四点赶马上路,使人一夜难眠。因途中发现6350发动机气门挺杆折断一条,无备件,未达威海就从烟台折回青岛,一路平安。这是一次经寒冷、劳累而冒险的长途路面试车,因完全没有安全措施。</h3><h3> 68年4月,解放军南海舰队广州和湛江三个军工厂支援铜矿大会战的青工返回原厂。雷锡如夫妇和张怡东夫妇及吴时霭五人留矿工作。</h3> <h1> 露天铜矿的开采</h1><h3> </h3><h3> 石菉铜矿床总面积为半平方公里,分东西部两矿床,东部富矿品位>4%,西部贫矿品位>1%。铜矿埋藏在地表稻田下30~90米,地下水丰富,石灰岩层有溶洞,属“喀斯特”地构。铜矿是棕红色泥土,土质松湿,含有孔雀石。矿区常有暴雨和雷击,比国内的露天煤矿和金属矿有特殊性,开采难度较大,开采结束后,将形成一个蓝色大矿湖。</h3><h3> 设计院决定先开采东部富矿 ,开采前需剥离30~40万立方表土。</h3><h3> 1967年9月,先开采20吨原矿打包,从茂名发送安徽铜陵公司铜官山矿进行半工业性试验,用离析法新工艺选氧化铜,当年试验成功,为设计铜选厂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h3><h3> 设计院采用分层采掘方法,每8米高为一个层面,螺旋向下延伸,由于矿泥松湿,车道承压力低,需敷钢筋砼预制板作车道,为重型自卸车、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机行走,矿周边安装40台D300深井泵疏干地下水,矿湖建两个泵站进行排水,每个层面布2~3工作面采矿,配备“三机”,即挖掘机、推土机、和自卸车,配备“三司”和辅助工。</h3><h3> 露天矿实行全机械开采,投入各种机电设备。</h3><h3> 矿区电网为6Kv,机械设备电压为380v,矿湖层面都要设置变压器和配电屏,变压器容量为180~320KVA,电力、通讯电缆布到矿湖。需人工拉动到设备旁边。矿湖照明是矿湖边上4支1千瓦的小太阳日光灯,把矿湖照得夜晚也像白天一样通亮。</h3><h3> 采掘设备有1立方米、2立方米、4立方米挖掘机,有T—75,T—80,T—100,T—120推土机,还有冲击钻机和空压机。</h3><h3> 运输设备有7吨、10吨、12吨、25吨自卸车,其他配合车辆共计百余辆,200多名司机,成立采场内运车队。</h3><h3> 建筑队有两轮、三轮压路机各一台,有装载机和拖拉铲运机各一台,还有钢筋预应力、弯曲及切断机一台和水泥浆搅拌机一台。</h3><h3> 排水设备有40台深井泵,大水泵和沙泵。建两个大型泵站。</h3><h3> 采矿场全场矿工达800人,三班作业,用两年多时间提前建成日产3000吨以上原矿的采矿场,原矿品位达到4%以上,可满足铜选厂的生产需要。</h3><h3> 指挥部叶子先、尹寸金,生产科江健科长,采场主任罗春才、李学敏、吴主任常下矿湖指导工作。技术人员杨世礼、谢瑶香(地质)、蓝坤云、黄永安(水文)、陈炳泉、张应贤(测量)、陈森尧、候仁甫、林炳华、李兴章、李利文、李宝鹏、李志坚、晋永顺(采矿)、钟燕初、柴天惠、管树昌(机电)、余元树等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下矿湖服务。</h3> <h1> 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建成</h1><p><br></p><p> 石菉区域变电站、茂名—石菉—春城高压变电网建成,扩路加载春城漠阳大桥建成,自备电站建成,实现矿区内外路通电通。矿区不靠铁路和河海,采用单一汽车运输,成立了外运车队和教练车队。</p><p> 矿区的民用建筑工程由阳春县建筑公司 承建,各工程项目都依时完成。</p><p> 小树林区新建办公楼、礼堂、宿舍、矿区商店、邮电所、派出所和消防队。!</p><p> 新建东风、锡山、小树林宿舍新村、配建职工食堂。</p><p> 东风新村建中小学、幼儿园和职工医院。</p><p> 全矿职工从临建工棚搬进了新村平房宿舍。</p><p> 矿区工业和生活用水采用大口径深井泵提取地下水。</p><p> 招收第一批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矿。</p><p> 从66年下半年起,省劳动局批准招收复退军人参战,在潮汕、阳江、湛江招收汽车兵复退军人江太艺、陈少华、陈凯生等,在阳春招收复退通信兵及文员杨应钦、严朝根、李文甫等。</p><p> 国家分配的大中专生有谢瑶香(地质)、张应贤(测量)、晋永顺、李志坚(采矿)、管树昌、殷建鸿、吕恩繁、杨志勇(机电)、刘帮武、林金立(选矿)、高殿祥(汽修)、罗润均、周秉腾(文科)。</p><p> 冶金中专生:杨元和、胡明华、段云松、王松林等。</p><p> 还有林亦男、梁履华两个西医生、贝永发、刘镜开、林亦男医生和黎照虹中医生。</p><p> 调入职工有冯流好夫妇(地质)、唐永棋(采矿)、王天文(汽修)、谢健生(化工)。按他们对口专业安排到个单位和医院实习和工作。</p> <h1>第二战役 离析选铜攻关成功,铜选厂投产</h1><p><br></p><p> 1969年初,为了落实中央“早出铜,快出铜”的指示,为了加强铜矿的建设,省委省政府抽调大批干部加强大会战的领导工作,抽调各方人员参战。</p><p> 省委省政府抽调原中南局杨震(厅级)、马千(处级)、省委孙昂(处级)到矿。</p><p> 广州军区41军122师政委于新义率领军干团队傅政委、黄克华、邹兰生、徐锡金、段克来、张伟敦、温伟祥、雷荣东、刘雨村、李介榜、冯清山(军医)到矿参战。</p><p> 省有色局及下属单位调许东海(处级)、王悦武总工、肖庆龙、回中普工程师及科级干部杨焕新、陈广榕、何振波、霍殿甲、鹏飞、李鏗贤夫妇等进矿。</p><p> 湛江地区从阳江“五七干校”调张丕林(地市级)、尹善斌(处级)和科级干部余利侬、伍广湘、杨应振、罗康武、邝锡等到矿任职。还有干部陈景贤/关锦琼夫妇、苏锦夫妇、刘湘华夫妇、陈辉光、陈大森、何世臻、罗子文、罗寿华、陈华才、林兴如、梁子秀、王世权、区家声等。还有退伍军干蔡业焯/王迎华夫妇、邓基等到矿。</p><p> 调整了大会战领导班子,实行军代表制,于政委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是许东海(管全面)、张良全、叶子先、尹善斌、马千,他们分管明确。张丕林/余利侬管政工人事部。原辛明久书记调茂名,杨震和孙昂进矿不久即调回省委,张丕林任书记。</p><p><br></p><h1> 军代表挂帅,催运设备</h1><p><br></p><p> 66年8月和68年初,中央两次成套设备订货,到68年初设备陆续到矿。</p><p> 69年初,中央再分配一批设备:2立方米挖掘机4台,苏产别拉斯—25吨自卸车25部,进口食品冷藏车1部,黄河—8吨汽车吊2部,交通车4部,机、汽修理厂机床及专用设备都落实了交货期。省在韶关召开“保煤、保钢”设备订货会,进一步落实省内制造的设备,要求铜选厂60多台套共一万多吨设备在69年底落实到矿。</p><p> 于政委亲自布置催运设备,派团傅政委、刘雨村、张伟敦到东北沈重催交球磨机、破碎机、鞍山振动筛、大连起重机厂催两台10吨抓斗吊、索取5吨抓斗吊蓝图,到安徽合肥运输机械厂索取PL斗提机和GX螺旋机蓝图,到湖南衡阳冶机厂催交过滤机、搅拌机、浮选机,到河北唐山催交圆盘机。</p><p> 广东催交任务较重,非标设备多,需到厂家交图和技术服务,成立了广州催货组,由军代表徐锡金、刘烺华、李海三人负责。住沙面矿驻穗办(珠江路五号二楼),在海运局食堂搭食。</p><p> 专业厂的设备:广州高压电器厂订有10台6Kv/220~380v、100、180、320KVA变压器、 560KVA变压器带配电屏,佛山水泵厂SZ型水环式180千瓦真空泵两台。</p><p> 非标制造的设备:(有设计院设计和国家标准图纸非专业厂制造)。</p><p> 1、广州重型机器厂制造:直径3米X20米长烘干机两台整机及两个筒体。由设计院连永章设计。</p><p> N—24米浓缩机1台,国家标准图制造。</p><p> 2、广州新建强机械社,交标准图制造PL—450斗提机4台,GX600螺旋机6台,螺旋调料机2台(设计院设计)</p><p> 3、广州振动筛厂,重振筛3台,高速环磨机1台(设计院非标设计)。</p><p> 4、顺德农机厂,直径3.6米X50米长迴转窑4台套托轮轴承共48组。</p><p> 5、湛江农机厂交标准图,制造2台5吨抓斗吊,单重25吨。</p><p> 以上项目是中央成套项目供应指标,广东省内制造,自提自运,确保69年底到矿。</p><p> </p><p> </p> <h1> 组建运装队</h1><p> </p><p> 新建石菉铜矿是现代化、机械化的采选冶中型联合企业,没有聘请冶金建安公司承包安装,由大会战指挥部组织完成。由马千副总指挥负责组建运装工程队,郭增进科长和钟贵德管理。</p><p> 全国各地发往石菉的“三超”(超高、超长、超大)重型设备和机件,均到广州南租赁平板船运到江门、阳江水陆联运到矿区,10吨以下设备发往茂名转运矿区。</p><p> 直径3.6米X50米长迴转窑4台,单重145吨,大机件在省外加工,轮带共12件,直径4.1米,单重20吨 ,由富拉基尔一重和四川德阳二重制造,筒体共20节,单重14吨,西安冶机厂制造大齿轮组4套,A—120减速机4台及轮轴组12套。筒体20节由武汉造船厂加工,需设计运输架装运,由姚昌平押运回广州。</p><p> 直径3.2米X3.1米长球磨机2台,单重60吨。</p><p> 40平米过滤机3台,单重30吨。</p><p> 10吨抓斗吊2台,单重30吨。</p><p> 直径3米X20米长烘干机4台,单重60吨。</p><p> 这些庞然大物都由运装队及时运回矿区。</p><p><br></p><h1> 三大厂房选址和基建工程</h1><p><br></p><p> 铜选厂选址长田山坡东南麓,山坡自然坡度符合选矿工艺流程多层工段的建设,修一条主干道直上原矿仓平台,修分支路到破碎、烘干、离析、磨浮工段平面,运送基建材料和设备,最大的层面是烘干——离析层面,需安装4台直径3米X20米烘干机和4台直径3.6米X50米迴转窑,土建工程和设备吊装就位,需各方施工队密切配合。厂房基建工程由湛江四建承包。</p><p> 机修厂选建在长田山西南坡上,在铜选厂附近处。</p><p> 汽修厂选址东风新村东面的平坡上,靠近采场內运车队、外运车队和教练车队。机、汽修理厂由阳春县建承包,都按质量按时建成。基建工程期间,基建科陈慎彬、陈广榕科长,技术员李全秀、吴作山、区梓权、李承章、范承良、郭永发、谢福炎全员到工地质检和技术服务。</p> <h1>招收第三批复退军人,招收第一批湛江知青</h1><p><br></p><p> 70年7月,军代表黄克华到湛江地区招收30多名知青进矿,自培机电学徒和操作工。招收邓锦胜、李海、颜妙、王方玠、朱恒、陈蓬文、吴姫乐、宋志强、陈绍才等大批复退军人进矿参加工作。</p><p> 67年初,政治部主任王安祥组建矿文艺宣传队,队长王永安,队员叶雪影、刘建才、陈子平、陈世礼、柯昌和、李宝鹏、许锡松、张美英、李越锦、陈桂芬等,业余排练节目,矿区演出和参加阳春县的文艺演出好交流活动,活跃矿区文艺生活。68年4月,因广州海军工厂支援大会战的青工返回工厂,缺少队员,活动暂停,后来在这次招收的知识青年中挑选部分人员参加文艺队,重新组建矿文艺宣传队,由军代表温伟祥负责。</p><p> 70年7月第一批进矿的湛江知青是矿山的生力军,由军代表黄克华和劳资干部赴招。</p><p> 湛江知青有:刘永明、蔡少容、庞爱明、梁波、林少琼、车新生、孔玉荣、包雪芳、赵为民、谢顺英、苏凤英、林立方、梁国华、梁玉奇、刘正、郑晓、洪德森、谭天民、李华甫、司徒为民、王智俊、林土云等。</p><p> 茂名知青有:郑志明、郑启荣、何秀芬、林顺霞。</p><p> 高州知青有:陈飞龙、蔡冰山、张丽华、吴巧瑜。</p><p> 电白知青有:林和安、关键前、黄小艳、吴乐娃、林逸婵。</p><p> 阳春知青有:王成钊、林爱娟、林道飞、吴其芳等。</p><p> 文艺宣传队抓紧排练节目,为向国庆三十一周年献礼暨铜选厂试产庆功大会。</p><p> 知青上矿山,矿未办技工学校,师带徒自培,他们将分配到铜选厂自培操作工,到机修、汽修厂自培机电工,矿自办汽车教练车队,自培驾驶员。</p><p><br></p><p><br></p> <h1> 铜选厂安装与调试</h1><h3><br></h3><h3> 铜选厂的工艺流程设备有60多套,总重超一万吨。机电设备种类繁多,都是矿山选矿厂重型机械设备。还有大型非标设备。设备吊装和试车考验着自建的运装工程队。</h3><h3> 运装队聘请广州打捞公司和仁济路起重队的起重工任米师傅和广船的焊工、广州水泥厂的托轮调整工参加吊装调试工作。没有专用的起重设备,仅有两个三脚架和两台10吨卷扬机。</h3><h3> 大部分设备一次吊装就位并安装试车。</h3><h3> 吊装难度最大的是离析选矿厂关键设备直径3.6米X50米的四条迴转窑。</h3><h3> 迴转窑是由全国五个制造厂分工制造部件和机件,然后运到现场吊装组焊,每条窑身由五节筒体对接组焊而成,筒体壁厚50毫米,每节重14吨,吊装对焊时由测量技术员陈炳泉、张应贤等人用仪器校准对中,在托轮上实施自动焊,由广船焊工操焊,要经100%超声无损探伤合格。每条窑上要套上三个20吨的轮带,一副大齿轮装置,每个轮带由托轮轴和轴承组支承,窑体组装后的轴线与水品面成3~5度从摇头向窑尾倾斜,由广州水泥厂调整工调校。</h3><h3> 迴转窑机电部件为145吨,内衬高铝耐火砖。</h3><h3> 在离析——干燥平台上,同台安装4台直径3米长20米的烘干机,单重60吨。20米的筒体整条吊装,两组轮带和齿轮装置后来套装。</h3><h3> 自己组建运装工程队,无专用起重设备,仅用简单的吊装机械,顺利完成了铜选厂多台重型大型设备的吊装,是个奇迹。</h3><h3> 机电技术员贾普森、陈大森、陈辉光、朱新吉、刘恒业、殷建鸿等参与安装调试。</h3><h3> 六十多台套设备,经单机、联动、空载试车合格,可转入试生产。</h3><h3><br></h3><h1> 离析攻关试产</h1><h3><br></h3><h3> 当年,用离析法选别氧化铜在国内外仍在实验室和半工业试验阶段,石菉铜选厂用离析法选铜规模工业化生产是新的挑战。虽然67年在安徽铜官山做过半工业性试验取得成功,但是面对生产仍需作一个攻关试验才能投产。</h3><h3> 在王谷桥、何振波厂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组成一个离析攻关团队,这个团队是设计——研究——矿厂组成的团队:</h3><h3> 设计院——黄亚油队长,莫洪坤技术员;</h3><h3> 研究所——郝延龄技术员;</h3><h3> 矿厂——各专业技术员吕锦春、施如礼夫妇、龙雪阳、廖益寿、蔡伍常、刘安道、张吉光、胡杰、伍莹秀、朱玉英、、林金立、谢健生、刘恒业、殷建鸿及迴转窑轮班操作工。在选厂离析攻关试验工作中,北京矿冶学院也立下汗马功劳。</h3><h3> 离析攻关试产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试产,从原矿——粗细碎——干燥工段,试产成功,干矿粉进矿仓,有一定储量,第二阶段进入离析——磨浮出精矿。</h3><h3> 迴转窑是离析攻关的关键设备,大窑每分钟四转的速度慢慢迴转,窑头轻油点火,重油喷入燃烧。</h3><h3> 从窑头进入干矿粉、盐(NaCl)、和干煤粉混合料,各料已经调好配比。窑头内温度达到1100℃,混合料进行物理化学反应,盐在高温下分离出氯离子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离子,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这是离析的过程。分离出单体铜附着在煤灰渣球表面,从窑尾排出。注水经冷却后由双螺旋分级机脱水后进入球磨机,磨碎后进入浮选机,加入浮选药,选出精矿,经真空过滤机脱水,卸入精矿仓,5吨抓斗吊车装车外运或打包外运。</h3><h3> 选矿、化验技术人员和操作工轮班取样化验,调控下料量和窑内温度,使物料在窑内最佳的物理化学反应,获得25%的精矿。</h3><h3> 干燥烟气经布袋收尘后排放。离析反应烟气经酸洗后通过花岗石井及塑料烟囱排放,烟囱高达65米。后浮废液经浓縮机浓縮后把尾矿用沙泵送尾矿坝存放,尾矿品位小于0.5%,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不污染环境和附近农田。</h3><h3> 经过三个月的日以继夜离析攻关试产成功了,选出品位达到25%合格同精矿产品。向国庆二十一周年纪念献礼,矿文艺宣传队演出了一场庆贺节目。</h3> <h1> 第三战役 建成采选冶联合企业</h1><p><br></p><p> 中央再调配人员和设备参战</p><p> 冶金部从湖北大冶调配一批技术人员参加炼铜厂的建设,有余广元工程师夫妇、温春仁、莦钦华、赖均焕、邱炳才、梁超亚等,还有省局调来冶炼专业人员金承涛。</p><p> 71年元月,中央从020部队调两台T—100推土机进矿,由刘烺华和汤家庆师傅前往鞍山020部队验收和调运。当时正值腊月寒冬,鞍山气温—20℃,冰天雪地,雪厚达20多厘米,泼水到户外即成冰,树上挂雪翠,雪景壮观,难得一见。部队招待我们俩住在胜利宾馆,调试好两台推土机后就办理调运手续。有幸跟湖北参观团坐鞍钢通勤车参观鞍钢,参观了全国最大的165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出铁水的壮观,参观最大型的轧钢车间,见识钢铁生产,理解“钢铁为工业父”、钢铁是发展祖国工业发展先行军的道理。</p><p><br></p><h1> 招收第二批知青到矿</h1><p><br></p><p> 需要自培操作工为新建铜冶炼厂,形成采、选、冶联产目标,需要自培操作工和机修、汽车修理技工,为活跃矿区文体生活充实文艺队,成立男女篮球队,在湛江地区各市县招收知青,这批知青又是铜矿的生力军。</p><p> 由军代表黄克华和劳资干部分赴各县招收。</p><p> 湛江市的知青有:张克胜、张建萍、张萍、张兵、黄炳成、黄燕、王德、王强光、许爱民、陈坚、鲁强、冯国华、周福强、刘丹、钟多明、黎更萍、赖必成、朱广荣、候茂胜、司徒建平20位。</p><p> 高州县知青有:张青、许维实、朱丽坤、邓文、黄时、陈伟清、湛国雄、邱国欣、陈德祥、吴志强、李庆祥、赖伟新、程立纪、麦瑞恒15位。</p><p> 化州知青有:郑南屏、陈艳、梁红兵、劳永坚、颜志平、张丽明、谢滔、林美妮、庞艳杰等人。</p><p> 信宜县知青有:谢杰清、关秋华、张霞、胡可辉、苏辉、张娅、许南夫、陈林列、雷锦勋、郑炬共十人。</p><p> 阳春县知青有:陆建华、邓希丽</p><p>、林浩。</p><p> 以上知青,他们被分配到机修厂、汽修厂、铜选厂当徒工、操作工。留矿部的有:许爱民(矿办)、张青、张建萍(广播站)、黄炳成(劳资科)、陆建华(基建科)、许维实、张娅、陈艳(机动科描图)。</p><p> 在铜矿大会战期间的1970至1972年,还有大批的阳春、马水知青和铜矿职工子弟参加大会战,他们是阳春、马水知青:王德光,范秀莲,叶绍春,段啟华,陈粤湘,邓宗权,邱伟华,林东阳,钟海燕,陈成忠,李路明,彭学娟等。</p><p> 参加大会战的职工子弟有:李建新,徐惠博,汤奇志,翟月华,唐凤仪,邓秀英,邓玉祥,黄志瑛,李垣,关万群,陈建光,李玉梅,汪少波,李才兴,高春莲,叶勇军,邓荣均、黄丽娜,丁松锦,丁松粦,丁佩珠,丁佩珊,梁福明,梁禄明,梁碧霞,梁秋霞,梁利霞,梁冬霞,等等。</p><p> 这些都是很不完全的记忆,据有关消息,当时马水镇参加铜矿大会战的知青就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p> <h1> 出铜</h1><h3><br></h3><h3> 70年铜选厂离析攻关试产成功后,又经采选联产,精矿储备已有一定的数量,可先外调部分给株洲和沈阳冶炼厂配矿冶炼,提高金属铜的回收率。同时,也开始建设铜冶炼厂。</h3><h3> 铜冶炼厂建于长田山脚东面,是铜选厂精矿仓的邻近,运距短。</h3><h3> 指挥部配备了冶炼厂的基建和生产领导班子:吴子扬、莦钦华、黄珍福。技术员:温春仁、金承涛、蔡建安、梁崇礼、杨元和等。矿部余广元工程师、设计队技术员徐海珍、李灼华到现场指导服务。</h3><h3> 工业厂房由湛江四建承包。</h3><h3> 铜的冶炼是比较成熟的冶炼技术,机电设备较少,采用反射炉炼铜,燃烧重油供热。反射炉膛用高铝砖砌成。订制5吨抓斗吊一台,B600埋刮板输送机一台,鼓风机一台等标准设备,机修厂自制HL300斗提机一台及非标专用设备圆盘浇注机和悬吊机等设备,自行安装调试。</h3><h3> 出铜当天,有军代表、矿厂领导和技术人员临场观看,红通通的铜流从反射炉湧出,缓缓流进圆盘浇注机的阳极模,注满一板后自动迴转,一炉铜水可以浇注18块阳极铜,每块150公斤,待冷却成型,用悬吊机吊放冷却池,冷却后可吊装出厂。</h3><h3> 炼铜厂当年基建投产出铜,粗铜品位符合国家标准99~99.5%的要求。炉渣含铜量<1%,存放待后处理。经检测可达年产一万吨粗铜。</h3><h3> 试产粗铜尚未列入国家计划,经冶金部批准拨出100吨支援湛江地区工农业生产,用于市县制造小型变压器和电机,通知十三个县到石菉提运一吨粗铜,余数拨给湛江物资局。</h3><h3><br></h3><h1> 采选冶联产</h1><h3><br></h3><h3> 采矿场、铜选厂、炼铜厂相继建成投产,通过联产验证三厂的配合和节奏,离析工艺稳定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品质量都符合设计要求。</h3><h3> 1968年底,露天采矿场已形成日采三千吨的采掘能力,可逐步运送铜选厂原矿仓储备。</h3><h3> 1970年底铜选厂离析攻关试产成功,转入持续生产 。</h3><h3> 1973年三季末,炼铜厂投产,达到年产万吨粗铜的设计能力。</h3><h3> 石菉铜矿的联产景象迷人,一片机声隆隆,在矿区采选4公里的主干道上,运矿车日以继夜,车水马龙。铜选厂燃油锅炉房拉响远洋汽笛,在方圆八公里呼唤矿山建设者的上下班号令,唤醒宁静的山庄和底下宝藏。</h3><h3> 夜间灯光辉煌,矿湖的车道路灯、挖掘工作面灯光、矿湖边四支“小太阳”照亮了整个矿湖。运矿车在矿湖车道上蜿蜒上下,运原矿车的灯光,像慢慢旋动的火龙,在四公里采选主干道像舞动的长火龙。</h3><h3> 长田山山上的灯光好像九层灯塔,原矿、粗碎、细碎、各层面灯光通亮,最明亮的是干燥——离析工段层面,四支“小太阳”照亮了四台烘干机和四台迴转窑,工人们在机旁巡视和监测。</h3><h3> 粗碎细碎的高频碎矿声响彻天空,大型球磨机沉重磨矿声震撼大地,65米高的塑料烟囱排放的白色烟气直冲云霄。</h3><h3> 铜选矿精矿品位达25%,达到设计指标,由于部分设备故障多停机检修时间长,影响日处理量,未能达到日处理量3000吨原矿的预期,必须进行设备技术改造。</h3><h3> 两年的采选联产,精矿满仓,冶金部将石菉高品位铜精矿调株洲和沈阳冶炼厂配低品位(12%左右)精矿进行冶炼,以提高铜金属的回收率,减少资源流失,当年25%的铜精矿与粗铜(99~99.5铜含量)同价调拨,单价每吨五千元人民币。</h3><h3> 联产后,铜选厂暴露了部分设备的功能不足问题,如斗提机和螺旋机满足不了工艺流程的输送量,并经常故障停机维修,必须设计新机取代。</h3> <h1> 建成采选冶联合企业</h1><p><br></p><p> 大会战经近八年的奋战,军代表驻矿、军工厂支援、军民合作,完成了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多出铜,快出铜”的任务,建成了现代化,机械化的新型矿山,采用离析法选铜,达到25%高品位的铜精矿。(日处理量未达设计要求,为达到年产万吨粗铜,铜精矿可外调的目标,还有待设备技术改造)。</p><p> 矿山机修厂承担设备维修及备件生产,汽车修配厂年修100标台大修汽车任务。当年国家总投资约一亿三千多万元,按当年铜精矿和粗铜每吨五千元价格,一年多就可以收回投资。矿拥有三个车队,教练车队、內运车队、外运车队,全员职工达三千八百多人。</p><p> 配套生活设施完善,新建三个职工新村,消防、电讯、商店、等均齐备,新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有具备县级医疗水平的职工医院 ,配备四部供职工上下班的大客车,有一部食品冷藏车,一部燃气罐车和储气罐,为职工生活服务,还有文艺队、电影队,男女篮球队活跃矿区的文体生活。</p><p> 省委对军代表离矿之前调整了矿的领导班子。省市参加大会战的处科级干部回原单位,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为促生产,做出了两项措施:(一)新建矿办集体农场,由阳春县农委在锡山新村拨出100亩耕地,新建农场设施和住房,安排省内外农村家属进矿生活,职工子弟享受招工、入学等企业劳保福利。(二)两地分居职工,自选去留,组织办理,不论集体、国有职工均可进矿安排工作。</p><p> 在军代表离矿前,我有幸两次随同于政委出行,一次是随于政委的北京吉普到茂名钢厂订铸件,当晚参加了茂名军代表刘师长招待晚宴,吹风获悉师长和政委即将回部队。另一次是政委有约到春湾凌霄风景区,有武装部长曾诚陪同,我随行,当时凌霄岩正在装饰,尚未开放,曾部长讲述当年游击队以凌霄岩为据点,负责阳春、罗定、新兴三县游击队活动的故事。</p><p> 大会战结束,矿业建成,于政委回部队,其他军干部留矿工作。</p><p> 解放军驻矿,军代表指挥大会战,运用“人和设备”,人的因素第一是决定胜利的因素。于政委进矿就现抓设备的落实与催运,派军代表和机电技术员到全国专业设备厂催设备,机电设备按时到矿,通过大会战提拔单位年轻厂长,吴子扬(政工干部)任冶炼厂厂长,陈毓俊(技术员)任汽修厂厂长,陈从光任机修厂厂长。</p> <h1> 铜选厂设备技术改造 </h1><h3> (1974~1975)</h3><h3><br></h3><h3> 铜选厂从70年下半年离析攻关试产成功至74年上半年,已生产出大量铜精矿供冶炼厂自己冶炼和外调,但未到日处理量三千吨的处理能力。经生产实践,证明是工艺流程中水平输送设备GX600螺旋机和垂直提升设备PL450斗提机运力不足,达不到设计要求一百立方每小时的运载能力,设备故障多,机件磨损过快,斗提机机壳内断链,高空摔斗,维修量大,停机时间长,迴转窑保温耗能,严重影响日处理量和提高了生产成本。</h3><h3> PL—450斗提机和GX600螺旋机是国家标准产品中的最大规格产品。只可以输送一般的粒料和粉料,而不适用于石菉铜矿的有高温琢磨性和粉尘大、设备工况恶劣的环境,必须对两种设备进行技术改造。</h3><h3> 许东海矿长总管采选冶的生产技术,特别关注铜选厂万吨设备的运行与安全,许矿长大胆作出英明、果断的决策,报废4台PL—450斗提机和6台GX600螺旋机,共重100多吨。并决定刘烺华负责设计新斗提机,设计队连永章负责设计新螺旋机。</h3><h3> 新螺旋机为750螺旋机,螺旋机吊轴采用双法兰中空精铸钢轴,内磨合金轴瓦,节约铜材,降低备件成本,吊轴承装拆维修方便。</h3><h3> 新型JL440斗提机由刘烺华、陈辉光、范家为设计。驱动装置、斗链、下部区段采用采用创新设计,采用无齿楔形链轮摩擦传动,大容链斗无极循环,传动平稳、无噪声、磨损件寿命长,大大降低运行成本,维修量少,运行安全可靠。</h3><h3> 斗提机于74年完成设计,螺旋机于75年3月完成设计。刘烺华于元月和4月到乐昌省冶机厂和揭阳冶机厂,分别订4台斗提机和6台螺旋机,又分别于当年6月和9月到厂方验收和提运第一车设备。</h3><h3> 铜选厂9月份停产拆旧机,10月安装完成,11月重新投产。</h3><h3> 年底检测斗提机、螺旋机输送量每小时120立方米,比旧机增加40%产量。超额完成日处理三千吨的设计要求,精矿品位达25%,尾矿品位小于0.5%,铜选矿设备技术改造顺利完成。今后,再科研原矿、煤粉、盐比和调整窑内反应温度,在保证精矿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耗,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h3><h3> 从1975年到1982年铜选厂六年的生产实践,JL440斗提机适合于离析工艺流程的需要,运转率高、无噪声、安全可靠、易损零件寿命长、维修费用低,亦可以适合其他物料的提升运输,广州钢铁厂的石灰厂引用两台JL440斗提机,效果很好。</h3><h3> 陈辉光、刘烺华撰文《新型斗式提升机》刊登于北京《有色矿山》科技杂志1982年第12期,曾获阳春县优秀科技论文奖。</h3>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刘烺华矿友为了写好这篇《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回忆录,曾经三易其稿,历时三年才脱稿成章。这是他保存的全部手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刘烺华手稿的内页,行文细致,字体工整,可见他做事情的刻苦用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刘烺华与陈绍才近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浏览。图片来自石菉铜矿公众号,特别鸣谢。</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恭祝全体铜仁、读者春节快乐!</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春节</span></p> <h5> 编后语</h5><h5> 收到刘烺华寄来的《阳春石菉铜矿大会战》一书,我非常激动,就想到要和大家分享。但如何分享呢,我第一时间是想到石菉铜矿公众号,和他们联系后知道他们也很忙,一时分不出人手来。后来我才想到做这个美篇。</h5><h5> 做美篇也不容易,两万三千多文字,要全部录入手机,我必须在三几天内完成。为了赶在春节期间分享,时间仓促,错误甚多,还请大家见谅,多提意见和建议为好。</h5><h5> 本来刘烺华是让我补充修配厂参加大会战的众多元老领导师傅和退伍军人、知识青年的事迹的,但鉴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我只能在此向修配厂的众多领导工友致歉了。</h5><h5> 关于参加过大会战的修配厂的老师傅和领导们的事迹,大家可以参考我早期发表在石菉铜矿公众号的《咱机修连的老师傅和领导们》一文,修配人是为铜矿大会战做出了贡献的,历史不会忘记我们。</h5><h5> 最后祝所有铜仁、读者春节快乐。</h5><h5> 美篇制作者:陈绍才</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面是我在铜矿公众号发表的《咱机修连的老师傅和领导们》的链接的网址,大家可以尝试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阅读,文中记载了石菉铜矿大会战时期机修连的一些老师傅和领导们的事迹,还有珍贵的照片资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https://mp.weixin.qq.com/s/BLPDDHdxaLrd8reZ0nOz7A</span></p> <p>附:</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咱机修连的老师傅和领导们</span></p><p>文 / 陈绍才</p><p> 那年那月,时间已经过去很遥远,借助“铜业中学公众号”挖掘出来的大量老相片和两部关于石菉铜矿的老电影,我想起了那峥嵘的岁月,想起了石菉铜矿的建设者们。</p><p> 一九七O年七月,我成了石菉铜矿修配厂机修连的一名新工人,在革委会副主任林汉明的领导下,在机修连长陈从光的带领下,在钳工师傅黄家道(副连长)、古瑞源(钳工排长)等一班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育下,我们一大班退伍军人和青年学徒边学习边工作,参加了石菉铜矿建设的大会战,老师傅们是主力军,我们是生力军,干得无私无畏,干得热火朝天。那时的领导还有机修连指导员廖宜武、副指导员刘冠新。老师傅们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从全国或广东省内的知名企业抽调过来的技术骨干,他们有车工排长李铭康(叔公),车工班长张金胜;钳工师傅还有李日旺、庞树琼、何炎村、林北礼、刘经奋和女师傅吴时蔼(阿娇);还有铣床老师傅李秉刚,车工师傅陈惠冰、陈香松,磨床师傅唐祖谦;还有钣金排长许锡松、钣金师傅杨国廉、电焊师傅梁锦添、曾富和女电焊师傅钟玉珍、沈万萍;锻工老师傅是李庆龙;铸造方面的老师傅是张紫清、肖雪英;电工老师傅是老蔡,他名字叫蔡森兴。还有一九六九年进矿参加建设的退伍兵,梁达冀、吕庆方、蓝文基、张其彩等,他们对于我来说,也已经是师傅级的人物。</p><p>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钳工老师傅黄忠庆,他是茂名安装公司留下来的技术骨干,那时他教我们刮研选矿厂脱水螺旋的铜轴瓦。另外钳工排长古瑞源是个很爽朗的人物,老师傅们都叫他“古仔”,我当然不敢这样叫他,他教我很多钳工技术,其中的冷錾淬火技术最为奥妙。</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题图说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机修连自己制作的端面车床。背向:车工排长李铭康。正面:左,钳工排长古瑞源,右,大学生技术员杨智勇。蹲位,右,副连长黄家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从左到右,机修连副指导员刘冠新,修配厂革委会副主任林汉明,机修连副连长黄家道,铣床班长李秉刚老师傅,钳工排长古瑞源,车工班长张金胜老师傅。前右一车工排长李铭康,前右二钣金排长许锡松。</span></p><p><br></p> <p> 那时的知识分子也很活跃,中专生有云南四杰崔之达、危克志、张治平、邵祝强,广州来的中专生梁光,潮汕人郑定雄,还有云南来的女中专生段云松,他们都是生产主力军,大学生就有郑南权、袁首祥、杨智勇、吕恩繁、李锡景,新分来的王永生、蔡文蕊两夫妇,大学生们是机修连工程技术的中坚力量。在铜矿建设的大会战年代里,这些领导干部和老师傅们有很多感人的事迹。</p><p> 老领导林汉明,是机修老师傅出身,为了支援石菉铜矿的建设,他服从组织安排,一九六六年从揭阳机修厂调来。由于当时矿山建设条件的艰苦,他的家属亲人都留在揭阳,身边只带了个小女儿林丽芳来到矿山。林汉明一九七五年开始任机修厂厂长,大家都叫他老厂长,下面我也用老厂长的称呼来回忆他大会战期间的故事。</p><p> 老厂长四十来岁,身材魁梧,紫铜色的皮肤,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出入风雨的实干家。据指导员廖宜武对我的介绍,因为联系机械配件等问题,老厂长经常风雨日晒,独自一人蹬着他那辆凤凰自行车,奔走七十多公里外的阳江,最终老厂长的腿脚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病,但为了早日建成铜矿,争取“十·一”出铜,老厂长从不停歇,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小车不倒只管推”,老厂长就是这样一个人。老厂长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我当时是铜矿广播站的积极投稿者,写的最多的就是林汉明老厂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机修连工人正在安装冶炼厂圆盘浇铸机。</span></p> <p> 老厂长和我们一样,大家一起住在机修厂的廂间里,两条板凳,两块松木铺板就是晚上休息的床铺。因为白天老厂长在外奔波,我们都很少见到他,有时看到他,他总是和蔼可亲的笑容,他老称呼我为“老陈”,我那时还不到二十三岁,可见老厂长和工人们的亲密程度。</p><p> 我们在大平铺的宿舍里是看不到老厂长的,他有空就在车间里面,不是拿起扫帚打扫卫生,就是抡起大锤帮忙敲打铆焊件。他那十八磅大锤挥甩起来一阵生风,我们都没那个技术和力气。</p><p> 老厂长不但和我们住在一起,还和我们吃在一起。那时的条件,凭饭票、肉票到饭堂排队打饭,老厂长和我们一样的排队。到了打饭窗口,伙房工作人员很懂做事,他们会给尊敬的老厂长打上肉和菜,但老厂长会立即摇手发话制止:“不要打肉!”,我们都知道,老厂长也没肉票啦。唉,那年那月,够可怜的。年近半百的老领导都这样子啦,我们年轻的还有什么艰苦和困难可言呢?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没有苦,只有乐。</p><p> 对于老厂长无私的故事,我再说一个吧。那是一九九六年我在金同水泥厂工作时工人们传开的故事(那时的林厂长已经退休了十一年的时间,他是在矿里机动科的岗位上退休的)。一九八五年,正是铜矿发展如日中天的时期,他却要退休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了,大家都有依依不舍的心情。按规定,退休回乡安家的干部,可以从单位调买一些建房材料,回去自己建房。那天在锡山总仓库给老人家调拨木材的时候,装车的工人有意帮他多装了几根杉木,老厂长死活不要,非要把多装的杉木卸下来不可。感人啊,那时的物资紧缺难找,这种无私的榜样更是难找。</p><p> 据说,老厂长已于二OO一年离世,享年不到八十岁。敬爱的老厂长,你为铜矿的建设可谓使尽了最后的力气,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铜矿人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你!</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选矿厂大窑安装现场,站立右边第一个是矿革委会副主任许东海,第二个是机修连长陈从光</span></p> <p> 一九七O年的夏天,正是攻关夺铜的紧要时刻,冶炼厂的建设已经有一定规模,选矿厂基本还是空地一片,两千吨的非标准设备的制作,大型设备的运输和安装,都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当时,广州打捞队来了,茂名安装公司来了,铜矿的三司(电铲司机、汽车司机、推土机司机)安装队组建起来了,在石菉铜矿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在支工部队的配合支持下,各路队伍汇合在长田山选矿厂、冶炼厂的建设工地,正在打响一场“誓夺十·一出铜”的攻坚战。那时的机修连,既要负责非标准铆焊设备的制作,又要参加选矿厂、冶炼厂设备的安装,任务非常繁重。</p><p> 我们的连长陈从光是机修连参加选矿设备安装的领军人物。陈从光是山东汉子,机电专业的知识分子,三十几岁,牛高马大,大家都叫他“大陈”,我们要两个人抬着一瓶氧气走,他一个人扛起就跑。那时候每天要干十二小时的活,没有补休,没有加班工资,夜班回来每人可以到饭堂领到一份两毛五分钱的烧鸭粥。阳春的夏天,不是太阳暴晒就是大雨滂沱,选矿厂的露天工地,泥泞路滑,热浪袭人,我们也没感到有多累。我们的“大陈”就确实要累得够呛,为了研究吊装方案,解决工作难题,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干。有时候“大陈”从安装工地回到车间,我们几乎不敢认他,灰头垢脸,全身衣服都是汗水泥巴,简直像个流浪汉。其实,他也是经常有家不回,以工地为家的工作狂。后来,“大陈”很快被提拔到石菉铜矿革委会副主任的领导岗位。再后来,“大陈”被调到湛江柠檬酸厂任职,现在他和仲素华阿姨两口子在湛江定居,已八十岁高龄,但两口子身子都很好,祝他们晚年开心快乐、寿比南山。</p><p> 机修副连长黄家道、钳工排长古瑞源也和陈连长一样带领着我们奋战在选矿厂、冶炼厂的安装工地上,我们干的最多就是输送皮带机的安装,选矿厂脱水螺旋底的事故废料输送皮带机、精矿进仓输送皮带机和冶炼厂下料输送皮带机,我们都干过。机修人干的最可歌可泣的就是冶炼厂圆盘浇铸机的安装,那时天气酷热,人多干劲大,阳江人退伍兵冯克耀还在那里触电,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p> 对于我们来说,干的最伟大的可能就是选矿厂精矿仓的双梁桥式吊车的安装。那时候,是黄家道和黄忠庆老师傅挂帅,我们钳工四班的几个退伍兵董事秀、梁汉祝、梁妃荣、林观贵、余德俭等浩荡上场,还有电工班的年青人陈为进、王成钊、杨翔友等一起参加。我们做机械的安装,电工搞电器安装。</p><p>精矿仓是储存选矿厂成品的仓库,库底到库顶有五层楼那么高,旁边只有水泥钢筋的立柱支撑,四面空空荡荡,十多米跨度,几吨重的桥式吊车就在库顶的高空下安装。刚开始,我们爬上高高的安装大梁上,会感到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心跳立马加快,我知道领导为什么会选我们退伍兵和年青人上来干这工程啦。但领队的老师傅们呢,那么大的工程,他们总不放心我们独立来干啊,他们要把关,要把安全关,要把质量关,无论多么的危险,他们也是带头干在前面,老师傅们把国家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时代的精神,这是一种铜矿的精神。</p> <p> 相对于工地安装,在车间里搞机床加工、钣金制作的工人就避免了日晒雨淋的煎熬,但车间里的老师傅们也是日以继夜的工作,他们大搞技术革新,自制土设备,土法上马,解决选冶机件的加工问题。铜业中学公众号的《铜矿工人有力量》里有很多老相片,其中的一幅就是老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调试自己制作的端面车床,他们是机修副连长黄家道、钳工排长古瑞源、车工排长李铭康、大学生技术员杨智勇等技术精英。那时候,冶炼厂和选矿厂都有不少尺寸很大的工件需要切削加工,但我们现有的机床加工能力有限,到外面联系加工,时间上等不起。我们的领导和师傅们急大会战所急,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他们设计制造了土法上马的端面车床,解决了大部件的加工问题。在铜矿大会战的建设期间,机修连的老师傅们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卷板机等生产应急设备。有了自力更生制作设备的传统,我们这一班技术精英队伍后来还制作了很多更精密更大型的机床设备和铸钢设备,由于我这文章篇幅的限制,不一而述。</p><p> 机床加工这边干得豪气冲天,钣金制作那里也可歌可赞。记得钳工二班有个副班长叫蓝文基,他带领一班人奋战三天三夜,拿下两个圆顶风帽,成了轰动铜矿的事迹。储气罐的两端是包子一样的圆形,这个包子的圆形叫风帽,但这两个风帽却不好做,安装工地上正急着需要两件圆顶风冒,这家伙一米多的直径,要用十几毫米厚的钢板做成。当时在国内要做这样的工件都还是个难题,据说要用大型压力机用专用模具压制而成,还有就是用爆破方法来形成。我们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怎么办?经领导们的攻关研究,采用土法上马,用大锤敲打出来!任务落到钳工二班,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蓝文基毅然接受了任务。他们在车间外面的空地上,用砖头垒砌炉子,用木炭烧起高温,大块的钢板被高温加热,然后趁热打铁,一点一点的把平钢板打成凹形,一点一点的把凹形变成包子圆形。当时的情形是一边任务告急,一边是炉子不能熄火降温,必须趁热打铁。蓝文基带领他的团队连续作战,干了三天三夜,终于完成了任务,交出了两个合格风帽。蓝文基出了名,当上了机修连党支部委员,当上了石菉铜矿的劳动模范。那时的石菉铜矿,的确创造了很多蓝文基式的模范人物。</p><p>铜矿人都是模范,机修人都是模范,是这些模范创造了石菉铜矿。让铜矿人的精神永放光芒、遍地开花。</p><p>附注:由于年代的久远,石菉铜矿大会战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已经是模糊的记忆。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当年的工友林道飞大量回忆帮助,得到当年的工友现在的知名作家王成钊的支持和帮助,得到铜业中学公众号的资料帮助,在修改过程中还得到陆瑾、王学军的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p><p> (2021.11.24重新附上此回忆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