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有故事———再访擦崖子村

纵情山水

<h3>&nbsp; &nbsp; &nbsp; &nbsp; 擦崖子村,位于迁西县太平寨镇。</h3><div><h3>&nbsp; &nbsp; &nbsp; &nbsp; 擦崖子关是迁西境内长城东起第一道关。《迁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为防御蒙古入侵,大将徐达始于此建关。关内有石城一座,高1.4丈,周317丈。《卢龙塞略》载,该城有北、西、南三座城门,城南有校场,明万历初有居民302家。有李姓、时姓等守边军士于此落户。此段长城(西段)有海拔416米高的瞭望山,站在山上瞭望四周,关内关外形势可一目了然。&nbsp;据《蓟州志》记载,关东八里至红峪口,西十二里至城子岭关。《四镇三关志》记载:明朝时期,擦崖子关守将上面隶属太平寨参将管辖,下面管辖城子岭关、红峪口关、五重安关、白羊峪关的守城官兵,负责防守长城47里。</h3><h3>&nbsp; &nbsp; &nbsp; &nbsp;擦崖子关自明初设关即派重兵防守。《四镇三关志》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擦崖子关设提调驻防,并在城内建提调公署。《迁西石刻》中擦崖子有关石碑记载:从弘治五年后,经隆庆至万历十八年,驻擦崖子关的守官为提调,到万历三十七年重修擦崖子城堡时,此城守官已升为守备,一直到明朝末期未变。</h3><div><h3><br></h3><h3><br></h3></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上次来擦崖子赶年集,对这里的村民、村风有了初步了解,同时结识了热情的村干部书记刘振忠和副书记李超,也结识了会锔锅锔盆手艺的老人李宗文。当时老人说:锔锅锔盆的东西不全,比划一下也不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作假,要么不拍,要么拍真实的。我们走后,老人用了几天时间把“家伙什儿”给准备好了,让村干部通知我们可以来拍了,于是我们几个人又来到了擦崖子村。<h3>&nbsp; &nbsp; &nbsp; &nbsp;刚进擦崖子村,在等待村干部的时候,看见一位村民大哥在簸簸箕,好多年没见过这场景了,赶紧拿出相机,热情的村民大哥把我们让进院子,非常配合着我们拍摄。</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宗文老人也把准备好的“家伙什儿”担了出来,让我们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真实再现老人当年走街串巷吆喝“锔锅嘞锔大缸……”的场景,我们决定找一处能体现出老房、老墙的地方让老人展示手艺,老人欣然答应了我们要求。经过商量,我们来到老庙、老碾道那里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天气寒冷,我们担心老人身体受不了,但是老人没有丝毫的畏怯,积极地配合着我们,把我们带来的旧棉衣、旧帽子穿戴好,担着挑子一次一次的给我们表演、让我们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老人把挑子放好后,开始生火准备招揽生意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一位热情的村民大哥自报奋勇的给我们当演员,也换上旧衣服,又拿来一个裂了纹的陶盆让老人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生意来了,老人开始操作起来,摆好铁砧子、拿出钳子、锤子,根据所需“锔子”大小、形状、数量,先把铁丝烧红锻打,制成“锔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锔子”制作好以后,老人又拿出钻头,开始准备锔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锔子做好了,钻孔也钻好了,接下来开始安装“锔子”了,只见老人先把锔子两头放入钻孔内,然后用小锤子轻轻地沿着锔子两端敲打,固定好,然后再抹上特制的“腻子”,不一会这个陶盆就锔好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一位村民大姐拿来了一口裂纹的大缸来锔,她也按照我们的要求,穿上了旧衣服、旧鞋配合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锔缸跟锔盆有点不一样,可能是大缸表面的瓷厚吧,钻孔之前需要先“破瓷”,只见老人先拿出一个小“钎子”,先在需要钻孔的缸面上凿几下,把缸面上的瓷敲掉,然后再钻孔。</font></h3> <h3>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钻孔是钻透的,然后在另一面再把锔子弯过来。现场看所有的钻孔都没钻透。这样的锔子能牢固吗?我们把疑问说给了老人,这锔子结实吗?老人得意的对我们说:我锔好后的缸,你就是用铁丝穿过锔子,然后把缸抬起来,锔子也不会掉的,原因就是锔子两头的不是直的,钻孔也不是直的,而是有角度的。锔子安好后,两头是向内弯进去的。原来如此,我们明白了,锔子的两端在缸体中就好像订书钉一样,紧紧地抱住了缸体,这样肯定结实。一口大缸,老人打了八个钻孔,放个四个锔子,锔子放好后,老人又在锔子四周抹上腻子,对大姐说:“放心使吧,没个漏”。</h3> <h3>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老人完成了锔盆、锔缸全过程。</h3><h3> 这次,我们拍的非常全面。唯一遗憾的就是老人锔碗的“金刚钻”丢失了,我们没有拍到锔瓷器的画面。我们答应老人在网上找找,等有了“金刚钻”,我们再来拍。</h3><h3> 擦崖子村民看热闹的不少,都很热心。拍完老人,我们试着问村民,能不能拿点粮食来“压碾”让我们拍拍?一位大姐很痛快的:说我去拿。大姐拿来的是“爬豆”,要用碾子“串豆子”,她又叫了一位大姐,两人就开始“压碾。</h3> <h3>  拍摄结束了,我们邀请热情的村民一起拍照合影。</h3> <h3>  我们几个摄影人和村书记刘振忠、副书记李超合影留念。</h3> <h3>  擦崖子村的几位老人,一直在现场看热闹,听说我们给他们拍合影,都很高兴,拍照的时候也按照我们要求来了一个“耶✌”。</h3><h3><br></h3> <h3> 拍摄完锔盆焗缸后,同村干部闲聊,得知该村还有一位英雄人物,当年响应兴修水利号召,在修建水库的时候负伤并受到各级表彰。于是,我们决定去探访这位英雄人物————姚万春。</h3><h3> </h3> <h3> 姚万春老人1938年出生,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但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得知我们来意后,老人跟我们说起当年的故事。</h3><h3> 1957年秋季,为了“兴修水利发电,结束点油灯历史”,迁西县委决定在太平寨区的韩家河村修建一座中型水库,既可以用来水力发电,又可以用来农田灌溉。县里组织了1000多民工开赴工地,19岁的姚万春也在其中,而且担任了最危险的爆破任务。</h3><h3> 11月15日上午11点,姚万春和其他爆破手已经装好了40炮。一名爆破手在切割导火索的时候发生意外,火星引燃了整盘导火索,装有40多斤炸药的火药桶也迸进火星嗤嗤地冒起黑烟,距离爆破点最近的民工不过两米,最远的距离也不过20米,1000多民工都在爆炸范围之内,突发事故严重威胁着民工生命安全。在这万分危机时刻,姚万春冲上前去,抱起火药桶,喊了一声:“快躲开”,然后纵身跳入2米外的深水中。“轰隆”一声巨响,火药桶在水中爆炸了,掀起七八丈高的水柱,岸上的民工无一伤亡。当人们在水中把姚万春找到时,他已经昏迷不醒,全身漆黑,头发眉毛都烧光了,浑身冒着血,一身新棉衣只剩下腰间巴掌大的一块,人们抬着他火速赶往太平寨医院。</h3><h3> 在唐山地委的关心、重视下,迁西县委组织医院专家赶赴太平寨进行抢救。在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昏迷了九天的姚万春终于醒了过来。</h3><h3> 姚万春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随后轰动了全国,《人民日报》记者组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新华社也播发了新闻。1958年,姚万春参加了“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周总理称他为“活着的董存瑞”。</h3><h3> 由于年代久远,老人当年获得的奖状、证书以及跟领导人的合影等文物大多找不到了,只保留了几枚奖章和一张河北省积极分子合影照片。</h3> <h3>  老人家里干净整洁,屋内屋外归置的整整齐齐。我们去时,老人的老伴、儿媳妇热情的招呼我们,拿出了酸梨、苹果、瓜子、花生等让我们吃。</h3><h3> 我们问老人的老伴,儿媳妇对你们好不?老人家满脸的幸福地说到:“好着呢,天下难找的好儿媳妇”。看着老人的笑容,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h3><h3> </h3> <h3>  可爱的村子、可爱的村民、可爱的老人们,可敬的老英雄!</h3><h3>&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有着浓浓的乡情,淳朴的村风、勤劳善良的人们。衷心祝福擦崖子村越来越美丽、祝村民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祝老人们健康长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