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飞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字编辑:有关邮票、长城文化等资料系搜集参考网络资料整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片:邮票图片均为本人拍摄自己收藏的邮票实物图;所涉长城风光图片为网上下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长城,这个唯一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古老建筑,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为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如今,这一充满革命豪情的著名词句,早已成为中外人士攀登长城的座右铭。</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冷兵器时代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p> 新中国邮票中的万里长城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新中国邮票历史上,曾多次发行有关长城题材的邮票。1974年5月15日, 我国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邮票中,巍巍起伏的“万里长城图” ,十分壮观。(下图)</b></h1> <h1><b>1979年6月25日我国发行《万里长城》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图名分别为“长城之春”、“长城之夏”、“长城之秋”、“长城之冬” ,同时印发小型张一枚(万里长城.山海关)。这四枚邮票的图案,为长城八达岭中的一段,反映了长城的春、夏、秋、冬的风貌。(下图)</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1981年9月1日,我国又发行普21“祖国风光”(雕刻版)邮票一套17枚,其第七枚为“万里长城”。同期发行的普22“祖国风光”影写版(共5枚)第3枚、普22甲“祖国风光”磷光版(共3枚)第二枚,主图均为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的同一图案。(下图)</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刻版(线条清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影写版</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磷光版(有磷光竖条)</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看不出磷光条,需倾斜方能显现。</h5> <h1><b style="font-size: 22px;">以长城为主题票名的普通邮票我国共发行2套共计24枚,即普28《长城》3枚和和普29《万里长城(明)》21枚。(下图)</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8月20日又以九图连票形式发行《长城》特种邮票一套9枚。全景展现了明代长城沿线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案内容分别为:关山沧海、蓟辽天堑、燕赵雄风、京畿屏障、三晋重关、长河飞龙、高原北望、大漠关城、丝路古道,局部细腻严谨、整体大气磅礴,艺术的表现了长城气势之雄伟,历史之悠久。(下图)</b></h1> “普通”邮票不普通 <h1><b style="font-size: 22px;">普通邮票指一版多次印刷,发行时间跨度大,发行量大,适用于各类邮件贴用的邮票,是邮票的主要类别。在我国的邮票编志里,普通邮票以字母“R”表示。而纪特邮票是不允许重印且有特定发行时间的邮票。普28、29就属于“R”字头邮票。本篇仅着重介绍普28、29这两套24枚邮票及其蕴含的长城文化,1984年9月1日和7月6日,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长城保护与修复活动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界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文化热潮,1995年,国家为宣扬长城文化和保护长城古迹的需要,邮政部门于当年10月5日首发了一套3枚的普28《长城》普通邮票。并在山海关举行了普28邮票的首发仪式,同时公布了邮电部关于这套邮票的发行通知。当时这套邮票选题的确定,是原邮电部为了适应邮政通信对邮资凭证的需要和宣传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邮票主图将主要表现长城的关隘,并以1995年10月5日发行的“金山岭”、“山海关”和“老龙头”这3枚邮票作为“长城”系列普通邮票的第一组,以后陆续发行以其他关隘为主图的邮票。也就是说这套邮票原本应是由几组多枚图案组成的系列邮票。原发行计划中还有“玉门关”、“新疆克孜而尕烽燧”和“内蒙古固阳”等汉代长城,再加一些明长城的重要地点。</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普28发行后,邮电部邮政司陆续收到群众和长城学会专家的对发行这套邮票异议等来信来电,主要是认为这套邮票的名称不够贴切,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为了互相防御,历朝历代都曾修筑过长城,在明代就曾先后修筑长城18次。但长城的起止、长短并不统一,现在人们看到的“万里长城”,主要是明代所修,应该注名是明代长城。而后,邮电部邮政司召开有关部门的座谈会和专题研究会,并邀请了专家参加,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决定,将原普28《长城》的发行计划,改为发行普29《万里长城》(明)系列普通邮票,分五组陆续发行21枚,全部采用明代长城图案,图名(按发行时间排)分别为“古北口”、“黄崖关”、“八达岭”、“居庸关”、“紫荆关”、“九门口”、“娘子关”、“偏关”、“边靖搂”、“虎山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慕田峪”、“平型关”、“得胜口”、“雁门关”、“镇北台”、“黄花城”、“花马池”、“三关口”和“嘉峪关”。细看普28、29两套邮票会发现,普28中的1.金山岭、2.山海关与普29中的3、5票名重叠,但图案不同,原因也在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对长城的起点,过去一直认为长城“东从山海关起,西到嘉峪关止”。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已明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辽宁丹东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虎山长城才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并已由国家公布确认。中国长城学会给邮政司的写信建议将虎山长城作为明长城的起点发行邮票,对虎山长城要不要列入邮票选题,一开始有所争议,但最后还是采纳了长城学会专家们的意见。于是才有了普29第四组5分面值的“虎山长城”邮票。如果没有那些长城专家们的建议,二十多年前发行的长城系列普通邮票,就一定会是从山海关算起。现在再看,如果当时缺了这虎山长城,这套长城系列邮票还会完整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普29《万里长城》(明)邮票,是中国邮政接连发行同一题材普票中,面额跨度最大(从5分至50元),设计印刷水平较高的一套大型系列普票。这套邮票的发行,首次全面的、系列化展现了长城雄伟古朴的历史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普29《万里长城》(明)虽然分五组发行,每组邮票的面值高低不一,但阅看整套21枚后,你会发现,邮票的最低面值5分“虎山长城”到最高面值50元的“嘉峪关”,是从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最低面值5分开始,一路向西,登上高原,面值也逐点提升,直至终点的最高面值50元结束,说明邮政部门在邮票面值安排上是缜密计划的,普28和普29共24枚邮票,展现了明长城22个重要关隘地点(前面已说到有2枚票名重叠),虽然是明长城,但大多数是在历代历朝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这些地方沉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围绕长城,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上下两千余年,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了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从春秋战国持续至明代,历时两千余年。她更像一部史诗,战争与和平是它的注脚。两千多年来,虽然在长城一线上发生的战争难以计数,但是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保境安民,给和平建起一道屏障。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却是和平的守护神。历史上,长城地带的和平时间远远大于战争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中国人民自古爱好和平,反对战争,长城寄托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长城也是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不搞侵略扩张、不威胁邻邦的最有力佐证。和平是长城文化的核心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面,就让我们追随普28、29这位“方寸导游”,从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虎山长城出发,逐一游览、品味这22个长城名胜的历史文化吧!。</b></p> 一、虎山长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虎山长城 5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虎山长城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是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而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为了保住其的“龙兴之地”,他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来。关内的人也不许在满人发祥地的范围内耕种、狩猎。因此,他兴修柳条边,在修柳条边时他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历经几百年的虎山长城几乎是濒于湮没了,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已明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虎山长城才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使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政府部门也随即组织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现在看到的虎山长城,就是依据1992年通过的《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虎山长城现已修复1250延长米,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十二景,恢复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修复后的明长城依山就势,蜿蜒北去,与丹东市区近在咫尺,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这里山川秀丽、江河清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b></p> 二,九门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2)九门口 1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8.11.1发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九门口因在九江河上修筑了九个城门的长城而得此名。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秦皇岛市山海关区10公里,距秦皇岛市20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1922一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b></p> 老龙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8(3)老龙头 29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5.10.5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老龙头长城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澄海楼高14.5米,面宽15.68米,进深12米。楼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另外一块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还镶着多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登楼时所吟诵的诗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去处。特别是以“龙”的化身自命的清代皇帝,把在老龙头观望“龙”赖以生存的沧海,赋予至高无上的寓意。康熙、乾隆等五个皇帝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令人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 ,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84年,邓 同志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山海关人民重修了入海石城、澄海楼、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宁海城等建筑,使老龙头重现了当年雄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龙头不仅是伸入大海,建造十分机巧的军事设施,而且又是万里长城中唯一兼有关、山、海、色等诸多景观的绝佳之处。登上 老龙头的澄海楼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飞涛如雪;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气吞海岳,使人心襟大开,豪情满怀。更为奇特的是,有时海面上风号雷吼,浊浪排空,岸上风声阵阵,木摇草伏,而登上澄海楼观海的人却静寂不觉,这便是名闻古今的“海亭风静”胜景。传说夜间登楼还有可能欣赏到“沧海明珠”的奇观。夜深风静之时,澄海楼面对的大海上,会忽然间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犹如出现了一个闪烁的灯市,五彩纷呈,令人陶醉。据说这是因为老龙头一带海里盛产大蚌,众多大一张嘴时露出腹中的珍珠,就形成了这种不可多见的奇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澄海楼前有一块古碑,高2.65米,宽0.7米,上面只有四个赫然大字:“天开海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这四个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传说这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年东征高丽时所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山海关时,澄海楼毁于一炬,仅存“天开海岳碑”,不久,这块石碑又被英国军队挖弹药库时推倒。1927年,张学良将军到老龙头浴场游泳,发现了这块石碑才命人将石碑重新树立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老龙头——这座长城精华建筑,与不停翻动的大海一起,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沧桑巨变。长河,感受沧桑巨变。</b></p> 三、山海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普28(2)山海关 23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5.10.5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普29(3)山海关 2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b></p><h1><b style="font-size: 22px;">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海关长城历经明代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9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这些战争,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城墙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境内。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r></p> 四、黄崖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4)黄崖关 3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7.9.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黄崖关长城在天津市蓟州区北28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上,蓟州城共有守营墩台十八座,黄崖关为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关隘。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崖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4A级景区。黄崖关长城,东达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关,西接北京平谷的将军关,全长42公里,是中国古长城的一部分,有楼台66座,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是京东军事险要之地。自一九八四年九月至一九八七年九月军民协力共计修复边墙三千零二十五米,敌台二十座。为中国修复长城工程中最长的一处。1990年,黄崖关长城被选入“津门十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崖关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b></p><p class="ql-block"><br></p> 五、金山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8(1)金山岭 6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5.10.5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5)金山岭 4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市密云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30公里。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续建、改建。</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的长城构筑复杂,敌楼密布,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砖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既有平顶,也有穹窿顶、船蓬顶、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可谓一楼一式,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设有障墙、垛墙、战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登上金山岭长城倾心感受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便可体会一个民族的伟大与豪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山岭长城依山势蜿蜒曲折,高低隐现,气势磅礴。由于这里地势低缓,易攻难守,城墙修筑得十分厚实坚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关要塞星罗棋布,楼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各有不同,楼墩有方形、扁形、圆形等,楼顶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钻天等形状,此外还有许多孔眼的了望台,以及长城沿线少见的库房楼等。在金山岭长城内外,有司马台堡、龙玉峪堡、炼军五营等烽火台和营地。登上金山顶的望京楼,可见京城城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山岭海拔700米,登山北观群山似涛,东望司马台水库如镜,南眺密云水库碧波粼粼。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尤其此处敌楼密集,构筑精巧,形式多样,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地长城绝难媲美的,为万里长城中正在开发的旅游胜境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素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山岭长城是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之为明长城之精华。依山设险、凭水置塞,雄城起伏似钢墙铁壁。雕楼林立,如甲兵护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建筑防御体系功能奇特而著称于世。金山岭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六、古北口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6)古北口 5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7.4.1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古北口长城是中国 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修长城时,初建古北口关井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说“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 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见居庸关及云台)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享誉中外的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为长城之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在近代被修过,非常具有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弹眼更是让人仿佛处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夕阳的照射下,令人潸然泪下。</b></p><p class="ql-block"><br></p> 七、黄花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7)黄花城 6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5.1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黄花城长城,自名永乐二年(1404)始建,至万历二十年(1592)修建完成,修城持续了188年,近两个世纪。此段长城长度为12.4公里,占怀柔境内长城总长度(61.5公里)的20%。有空心敌台40处,实心敌台9处,墙台5处,隘口8处。</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花城长城建筑精细,位置险要,其“拥护山陵,势若肩背,似唇齿之形”,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因此处长城距北京市70公里,十三陵25公里,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是护卫明“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花城长城因每年仲夏时节,岭上岭下开满黄花而得此名,届时,这里的屋宇村舍就会淹没在漫天黄花之中。黄花城长城也是北京界内少有的山水相连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并没有翻修和开放,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貌,虽不及八达岭长城雄伟,却保存完整、坚固实用,闻名于世界。古代黄花城长城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万里长城著名险景之一。</b></p> 八、慕田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8)慕田峪 8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区73公里。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长城全长5400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慕田峪长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明穆宗朱载垕特命抗倭名将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镇、昌镇、保定三镇练兵事,率军对慕田峪段在内的二千里长城进行整修,隆庆五年秋建成遗存至今,慕田峪所保留修复的长城,是全国明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b></p> 九、八达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9)八达岭 10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7.9.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曾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现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b></p> 十、居庸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0)居庸关 15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7.9.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在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东汉初年,更始帝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建武十五年(39年),以匈奴犯塞,迁代郡、上谷郡民于居庸关以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关隘所建石门如台,其下穿以梯形园劵道。雕饰繁缛。门道两笔浮雕四天王像及各族文字经文咒语等。门上相传原立甁式塔三座,今已不存,为我国建筑中之精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早在1961年,位于关内的云台,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b></p> 十一、紫荆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1)紫荆关 20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7.9.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宋代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 “紫塞荆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紫荆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b></p><h1><b style="font-size: 22px;">紫荆关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十二、平型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2)平型关 27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修缮后的平型关城楼</b></h3>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战事。明代,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为烈。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兵大举南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乘虚而入,遂陷平型关。接着由此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逼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蒙古兵便分头掠繁峙,侵略蔚县并屠掠延庆诸城,后因受到明军与百姓阻击又遇连日下雨便猖狂北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平型关大捷使抗日军民士气大振,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重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平型关是我国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b></p> 十三、娘子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3)娘子关 30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8.11.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娘子关现存关城筑建于明代时期,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险要关隘,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绵山山麓。</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娘子关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767—779)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朝的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明代为“承天镇”。由于明朝时期因边患频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今为当时原貌。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之称。关上有对联云:“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娘子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匾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唐代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b></p> 十四、得胜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4)得胜口 32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得胜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明初,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后增修。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今城堡砖墙多已不存,仅南关内砖砌券拱尚好,关门洞外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关门内外各有一匾,分别书有“得胜”、“保障”。门洞内东西各嵌存一块石碑。</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得胜堡在得胜口以北一公里处,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据李大钧、李大宏合著《大同晋商》介绍,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胜堡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万历五年(1577年),又在长城沿线新平堡、助马堡等地设10个互市点,马市数十年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晋商的兴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正如诗人李杜诗所言:“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马市的开辟是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民族干戈化玉帛,蒙汉民族文化由此走向融合。</b></p> 十五、偏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5)偏关 42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8.11.1发行</b></h1> <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偏关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为山西省忻州市下辖县。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关。古为边防重镇,有明代修筑、总长为500公里的六条边墙——明长城。长城古堡为是偏关县的军事要塞。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护城楼,曾为偏头关2000多座烽堠的统领,发现外敌入侵,此楼遂发出山西镇的第一个信号,可惜上世纪中期,惨遭拆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偏关历史悠远,景观颇多,自古有古十二景、古十景、古八景。其中十分壮观的古八景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 道,据《偏关县志》记载,明朝以来,在众多文人骚客的审美筛选,《偏头古八景》逐渐形成,其中有“偏河曲流”、“文笔凌霄”、“玉清真境”、“石沼兴龙”、“金驼沙 埋伏”、“暖泉冬草”、“驼洞斗蝶”、“溪洞流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偏关号称中国长城博物馆,这里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偏关明长城全长数百华里,现存300多个峰燧台墩。东南部的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偏关老牛湾。是黄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古时候,长城沿线上的军事要塞——老牛湾堡就坐落在这里。</b></h1> 十六、雁门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6)雁门关 44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雁门关历史悠久,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汉武帝时,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p> 十七、边靖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7)边靖楼 50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8.11.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达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春,周 恩来、任 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边靖楼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p> 十八、镇北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8)镇北台 540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3.1发行</b></h1> <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余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紧依台北下方建的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b></p> 十九、花马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19)花马池 10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5.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邮票图案选用了万里长城的要塞之一花马池的景观。</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花马池营明长城宁夏镇重要关堡,即今宁夏盐池县城关。花马池营为明正统二年(1437)在长城外所设哨马营,成化年间将城堡移筑长城内,弘治七年(1494),改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1506)升为宁夏后卫。辖地约为今宁夏盐池县全部和灵武、同心县大部分地区。嘉靖年间曾议将指挥西北四镇长城防御的陕西三边总制府移镇花马池,可见其军事之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花马池古城即今宁夏盐池县城。旧城筑于明正统八年,位于塞外花马池北边,因“孤县寡援”就弃之不用。花马池营是明正统二年在长城外所设哨马营,成化年间将城堡移筑长城内,弘治七年改置花马池并在花马池建立了军事管理机构“守御千户所”。辖地就是今天宁夏盐池县全部和灵武、同心县大部分地区。嘉靖年间,曾议将指挥西北四镇长城防御的陕西三边总制府移置花马池,可见其军事之重要。当时还在花马池城外的长城墙体上,修建了一座关口,称其为“长城关”,也是中国长城雄关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口(这个长城关如今已不复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盐池自古是产盐的地方。盐,曾是历代王朝用于边费开支和民用的资源。隋朝建置盐川郡,唐、西夏设立盐州,明时建花马池,到民国二年设立盐池县。这些带有咸味的名称均与盐湖有关。城取名花马池也是沿袭了花马大小盐池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花马池名称来历传说很多。一说,早年间盐池城东有一大水池,池水丰盈,芦草丛生。在一个盛夏的中午,池中突然出现—匹色彩斑斓的骏马,但这匹马可望而不可及,当人们去捉它时就无影无踪了。民国《盐池县志》也记载说:相传池中发现花马,是年盐产屯丰。因而得名花马池。二说,明时这里雨水较盛,城墙上长了青苔,在得胜墩一带有群各色牧马在吃露水草,马的身影被早晨的阳光折射在城墙上,斑斑斓斓,故名花马池。三说,明代兵部尚书王琼来盐池一带防秋,骑马过城,马口渴不得饮。走在今药材公司处偶遇一池水,马急于饮水,王琼也未下马,当马饮完水后猛然站 起,结果马失前蹄将王琼摔落马下,王琼自嘲道,“马者,马也,滑死我也”。故名滑马池。四说,民国《盐池县志》记载:明时“因课盐买马而得名。”又及,花马池为唐代盐州之地,相传盐州是唐帝国重要的养马地方,唐朝在这里设置了专管养马的官员和机构。唐朝在盐州的牧马监坊养着数万匹官马,官马的身上都打有戳记,叫做“花马”,花马池也由此而名。五说,盐池的麻籽只开花不结果,是名花麻池。六说,乾隆《定边县志》载了一首“花马池”的诗。小序: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中,复以盐易马,故名之。</b></p> 二十、三关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20)三关口 20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5.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三关口,位于银川市西郊西夏王陵西南,距银川市约五十多公里,是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这里有一道明代时修筑的长城,曲折蜿蜒,遗迹十分清晰。三关口又称赤木口,位于贺兰山中部,东北距银川约40公里,银川至巴彦浩特的公路正由三关口而过。</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贺兰山一脉相承,十分陡峭,但到三关口处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此关自古即为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明王朝十分注意三关口的防务。据载:仅一次修关就派了4000多名军夫。平常这里驻守一名游击将军,统千军以防之。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明统治者为了边防安全,特于三关口筑长城(明称边墙)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关口作为内蒙古阿拉善高原通往宁夏平原主要通道,历史上曾有很多战事发生在这里。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时,就是把三关口作为突破口的。当时三关口称克夷门,是西夏重要屯兵之地,在这里,蒙古军同西夏军展开大战,最后骁勇善战的蒙古军攻占此关,兵锋直指西夏都城中兴府。明代这里更是烽火不断。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在遍及西北的回民反清斗争中,三关口也是回民起义军与清军屡次争夺的战场。</b></p> 二十一、嘉峪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普29(21)嘉峪关 50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9.5.1发行</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西南隅, 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 建于1372年。关城平面呈梯形, 面积33500余平方米, 城墙总长733米, 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 面阔三间, 周围有廊, 三层歇山顶高17米, 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 高两层, 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 塞外风光尽收眼底。</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 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1372年)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