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r>广阔天地,大有作为。<br>我们心情雀跃,整装待发。<br> <div>学习的历程绝不限于学校的课堂,生活不只有眼前的繁重学业,还有诗和远方。暂时告别校园,走出教室,走向绚烂多姿,是多么令人振奋!<br>游中学,行中思。青春的旅途,洒下一路欢声笑语。<br><br>1月15日上午,171中学初一年级山东研学团队,从和平里北街八号,踏上了品味圣贤,感悟儒学的山东研学之旅。</div> 列车上,我们欢声笑语,期待着和儒家圣地的触碰,期待着集体学习的乐趣。 同学们抵达山东省会济南,在这里游览了著名的大明湖和趵突泉。 趵突泉的泉水清澈透底,如同少年的心,纯洁美丽<br> 汉代《上武帝书》所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被后人简化为“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安”一城也因泰山而得名,富有“国泰民安”的美寓。第二天,我们的研学之旅来到了泰山文化的缩影——岱庙。 沿着岱庙的中轴线,同学们走过了三大殿、三大门,用脚步丈量着、用笔墨记录着、用心感受着岱庙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宫城文化。 置身于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同学们真切地感受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巍巍岱庙,融古色建筑、园林设计、绘画、书法、碑刻等历史文化精粹于一体,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彰显了泰山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五岳最巨,而岱为其宗”。<br>在岱庙我们感受到了封禅文化,唤起了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无限回忆。 在山东有一句老话“登泰山不观泰山皮影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我们有幸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驻足,细细品味一块块碑刻、一颗颗古树、一方方角落里篆刻的历史,浓浓感受着泰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而泰山皮影的参观和制作,也给了我们新的启迪!<br><br> 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老北京人称之为“驴皮影”,有着中华绝技“一人忙”,泰山皮影“十不闲”的特点。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露着泰山文化的古朴和厚重。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皮影人”,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了自行创作的皮影戏。 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中国儒学发源地,她既孕育了中国的“至圣”孔子,又孕育了“亚圣”孟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称誉。 我们来到了孟府、孟庙,感悟孟家千年传承的思想。<br> 孟府、孟庙是山东省内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同学们在堂前高声诵读了孟子的名言并施以传统礼节。我们用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孟子的崇敬,也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崇敬。 下午,同学们参观了孔子研究院。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思想研究机构,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向外界传播的重要窗口。<div> 同学们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之下,详细的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以及其主要思想。<br></div><div>参观之后,同学们表达了很多的想法。</div><div>谭惠丹同学在结束了第3天的行程后写到:<br><br> “孔夫子是一个沧桑的老者,他寂寞又美好,他年轻且飘逸。<br> 战河激荡,烟尘纷纷,他承受着斗争中的苦难,他感受着最伟大的思想。<br> 夫子从古老的鲁国而来,他穿越了时间、空间。<br> 那样的朦胧,那样的庄重,可曾理解古人的境界,谁又晓得飘逝了的青春韵律。<br>伤古人,感悲切。<br> 云动风起,短短再回首,别拒绝,别挽留,别再添伤愁。”<br></div> 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取自尼山。因此第4天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孔子的出生地——尼山。穿过古旧的长廊,沿着河畔的石子路,“尼山圣境”的牌楼在仰望间,将孔子的72米圣像带到了身旁。在一片朦胧之间,孔子的双手曲臂躬于胸前,宽厚而仁慈地笑着,好像那微微弯起的嘴角预支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沿革,展望了他一生期盼的儒家文化名流千古。<br><br>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尼山圣境里,我们饱览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旅途中浸染儒家文化的渊远流长。 孔子,开启了平民学习的源头,将教育推入了所有人的生命,无关身份,更无关阶级。这样才有了如今辉煌的文化品德,感染着身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div>“拱手——”“拜——”随着此起彼伏的古典音乐声中,庄严的拜师礼正在稠密的进行中,面对孔子高大的雕像,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br></div> 在弟子规训的吟诵中我们拐进了大学堂,踏上重重阶梯,精致的浮雕,金碧辉煌的展厅,旁有屏风映衬,下有灯光相托,儒学温润儒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大门徐徐展开。一场绚烂的灯光秀,一纸柔软的毛笔字,一尊巍峨的圣贤像,我们穿越留连,走过了时间与空间,与孔子在这样的年代里相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下午,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礼。我们接连换上了汉服,黑与红的搭配透露着深沉的气息,意为平稳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小学子,井然有序的走进这礼仪殿堂,感受礼仪之邦带来的浓厚氛围。席地端坐在巍峨的大殿里,恢宏无比的拜师礼在同学与老师们的注目下进行着,整齐划一的桌面映着同学们的朝气面庞,人人肃穆地望着前方。 不学礼,无以立<br>孔子像前<br>礼乐奏起<br>我们身着汉服向孔子行“拜师礼”<br>一日为师,终身为师;<br>拜师之礼,尊师重道。 夜幕降临,热血沸腾的一天暂时告一段落。迎接我们的,是研学的闭营仪式。<div>陪伴我们五天的同学们齐聚一堂,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这些天的种种回忆。人声渐渐平息,晚会正式开始,来自合唱团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与微笑》婉转动听,宛若天籁;学生自创相声《学霸游齐鲁》妙趣横生,令同学们开怀大笑;展示的照片和视频,让同学们再次回顾快乐的旅途;优秀学员表彰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div><div>南玲校长的讲话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真正地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必将这段短暂的寄语镶在人生的慢慢长路上,用心慢慢体会。<br></div> 大家集体为研学这几天过生日的老师、同学们举办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生日会,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切蛋糕,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孩子们自觉拿起手机点亮整个儿会场,引领气氛走向高潮。 研学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诵读《论语》,让同学们领略儒家文化的魅力,学古人智慧、效先人礼仪,拜谒孔子,追思故人,感念师恩。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这次在山东的文化研学之旅只有短短的五天,但这却是非常充实且难忘的五天:<br>在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看一看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奇特秀丽;在孟府孟庙学习孟子的文化理念,感受亚圣的思想;在孔林孔府孔庙学习圣人孔子的儒家经典思想文化;在观看皮影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在尼山圣境体味儒家文化的大道至诚……<br> 研学山东,是一场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盛宴,了解历史,品味传承。在学习之外,亲身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对文化传承的理解,更能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高度。 级部长南玲,年级组长王芳和孟璟老师,每天精心管理安排研学事务,有效地管理起了我们五百多人的庞大团队。 在研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交流年级情况,尽全力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团队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同学们在旅途中,主动开展海量阅读。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好,真的把旅程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之旅、学习之途。 <br>习总书记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要把这故事一代代的讲好,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弘扬中国精神。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底和根本来源。学习儒学,了解儒学,是我们在新时代征程路上挺直腰板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之根。<br>同学们在这次研学路上的所学所思,更将成为未来路上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