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年画一一童年的记忆

赛赛

<h3>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再过几天就是新春佳节了,辞旧又迎新,春去春又回。走进年货市场,红红的灯笼、对联、福字,中国年,喜盈盈。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这不由得让我念想儿时过年贴年画的情景。</h3><h3><br></h3><h3> 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张贴年画,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祝福和愿望。年画,将祝福画在纸上,将从吉祥贴在墙上,将微笑映在脸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着着墙上五颜六色的年画,浓浓的年味充满欢乐热闹。</h3> <p>  小时候诸多的年俗中,贴年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当时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但过年时,或多或少总要买上几张年画,贴在门上,房间墙上,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幸福、丰年。</p><p><br></p><p> 年画大都是以吉祥、喜庆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语语为主题。在那连小人书也只有封面是彩色的年代,年画在我心中是最好看的,而且百看不厌。</p> <h3>  新年将至,父亲带着我去镇上供销社购买年画。买年画的人很多,场面好不热闹。棚顶横拉着长长的几道铁丝,上面一溜溜的悬挂着各样的年画样品。每张年画下面都贴着一张写有数字的小纸条,几乎占满了整个大厅。</h3><h3><br></h3><h3> 最受青睐的年画是连年有鱼、秦琼、尉迟敬德、花木兰从军等有多幅和单幅的,以及领袖和英雄画像等, 我一张张的瞅,一张张的看,弄得眼花缭乱。选好的年画算过钱后。把它紧紧的抱在怀里,就好像捡到宝贝一样的高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打开年画,一张一张地细细欣赏。</h3> <h3>  记得有一张是《连年有余》的年画,画面中心一个白胖的小孩,穿着大红肚兜,胸前佩戴一把如意长锁,手持莲花,抱着一条大红鲤鱼,一副欢笑可爱的神态。</h3><h3><br></h3><h3> 我好奇的问父亲 : 这个连年有余与画上的胖娃娃有什么关系 ? 父亲笑笑 : 这个鱼字与余字谐言,莲子与连子谐音,就是日子越富足的意思。我明白了,过年是吉庆的日子,需要的是吉利,年画里也肯定承载着吉庆吧。</h3> <h3> 贴年画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上午,由我和哥哥负责,贴年画也是件高兴的事,每年我都乐意干。我家大门是双扇的,一面是秦琼,一面是尉迟敬德,他们是负责看家护院的门神,堂屋贴的是八仙过海和年年有余之类的。</h3><h3><br></h3><h3> 贴年画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在去年的旧墙纸上和旧年画上,再重新裱糊一层墙纸,通常用都是废旧纸,虽不是雪白,但也还齐整。然后端端正正地贴上年画,忙完后,脖子酸疼,衣服上也沾满了桨糊,但一看到自己张贴的新年画,心里美滋滋的。</h3> <h3>  色泽鲜艳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年画,使整个屋都亮起来。尽管还是墙壁斑驳的老屋,却有了家的温馨,有了过年的喜庆。站在屋中间,端详着那几张不知翻看过多少遍的年画,心里别提多开心。</h3><h3><br></h3><h3> 看完自家的,再去看别人家,然后一路小跑回家和父母讲,谁家的哪一张画好,哪一张和咱家的一样。 大年初一亲朋互拜年时,年画也是一个不能不看的内容,和不能不讲的话题。可想而知年画在当时占据了年的多大份量,也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h3> <h3>  年画,是新年的标记,是辞旧迎新的分界线,是欢乐祥和的里程碑。从年画中品读年味儿,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它在我记忆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张张年画渲染着节日的色彩,吉祥喜庆的图案烘托着年的气氛。</h3><h3><br></h3><h3> 如今回想当年那散发着纸香的年画,想想欣赏年画的闲情逸致,挑选年画时的乐趣和年画里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依然是情难舍,景难忘。</h3> <h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住房条件的改善,年俗也在发生变,各种挂历,台历,国画等饰物品的兴盛,儿时的年画已经很难找到了。令人心欣慰的是,如今年画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h3><h3><br></h3><h3> 一个时代一个年景,一张年画一个年华。年画,伴随人们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年画虽小,它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经历。承托了一代人童年的回忆,那些渐行渐远的年画,将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h3> <p> 《浣溪沙.贴年画》</p><p><br></p><p> 莲花上面两胖娃, 引来年味到咱家。</p><p><br></p><p> 弟追妹赶竞相拿, 窗外风声谁染绿。</p><p><br></p><p> 手中春意已发芽, 一家老少话桑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