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i>世界文学之城</i></b><br><br> 关于爱荷华大学,网上有现成全面的介绍;千篇一律,兹不复赘言。惟其如此,不如说一点有温度、有感觉的人与事;耻也好,荣也罢,反倒显得更skr。其中一件与育人相关,一件与名人有故。这两件事看似风马不接,但都发生在村儿里,现分享于众友,或可知微见著,窥斑而知全豹也。<br> 去年6月下旬,无意中读到一则消息,说爱荷华大学物理学家克雷格·克莱丁(Craig Kletzing)带领的科研团队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1.15亿美金经费,用于研究太阳与地球之间磁场的一种神秘、强大的互动关系。众所周知,NASA是美国政府负责太空计划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直属总统领导,牛逼至极。NASA的钱没那么好拿。那么,这笔历史上最大的巨额科研经费,怎么会“花落”爱大的呢?<br> 这就得从天文物理学上的“范۰艾伦辐射带”说起。<br> 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升空,当升至800公里高空时,星上所载仪表读数突然下降至0。此后探险者三号升空时,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怎么回事呢,爱荷华大学的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James Van Allen)研究发现,作祟的是在地球近层的宇宙空间中,有两条环绕地球的带状高能辐射层。这两条神秘、变幻莫测的辐射层长得像甜甜圈,但它既是地球生命的防护屏,也是干扰、威胁人类进入太空航行的巨大障碍。为了破解辐射层的奥秘,爱大科学家对它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br> 不幸的是,30年前爱大空间物理系曾遭受过一次重创,一名博士生因嫉恨枪杀了他的同胞,枪杀了包括他的导师和系主任在内的数名顶尖科学家。这名嫉贤妒能、恩将仇报、滥杀无辜的凶手,竟是来自大洋彼岸的公派生。没错,是经过选优脱颖而出的公派生,真正的令人不齿。但爱大这支科学家团队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们就像爱荷华人所热爱的州树——橡树一样,扎根深厚,即使枝断树裂,也不会轻易倒下。<br>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写道:“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休息,只要垂危的生命火花仍然在闪,就要让他燃烧起来,就能继续前进。”杰克伦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美国作家。其实,克雷格·克莱丁带领的团队每年都会获得NASA提供的科研经费,额度在数千万美元之间。但这一次,他们引来了金凤凰,1.15亿美元绝对不是小数目。可见他们的努力有目共睹,也说明了该项目的重要性与高层期盼。<br> 爱荷华大学副校长约翰·凯勒认为本校空间物理学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太阳对太空和星球的影响”。他不无自豪地宣称:“当年,范·艾伦博士发现了辐射带。今天,我们再次向世界证明爱荷华大学是全球太空科学和探索的领导者!”<br> 爱荷华大学成立于1847年,是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公立高等学府,有"公立常青藤"大学之称。多年来,她凭借在艺术,科学,人文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某种缘分,最令我感兴趣的则是由著名华人作家聂华苓和她的丈夫、美国著名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它使爱荷华城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殿堂。<br> 爱大“国际写作计划”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家来此自由地进行思想、艺术对话与交流。这是全世界首个由大学举办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计划。自成立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及1500多名作家获邀到访,参加每年秋季的3个月交流活动。<br> 先后参加过这项计划的中国大陆作家有:萧乾、毕朔望、艾青、王蒙、丁玲、陈白尘、刘宾雁、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徐迟、谌容、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白桦、刘心武、北岛、阿城、刘索拉、残雪、苏童、余华、莫言、迟子建、毕飞宇,以及台湾作家余光中、白先勇、柏杨、陈映真等共计100多位,可以说,两岸大部分知名作家全部被吸收进来了。<br> 1985年9月,文学杂志《收获》发表了张贤亮的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因小说直面"禁区",大胆踩雷,霎时在国内引起不小轰动。而此时张贤亮正在村儿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这是他的第一次出国。听到又要“反右”的风声,似乎要拿他祭刀,已然十分紧张。偏偏又在夜里接到陌生电话,怂恿他叛逃,或留在美国或去台湾。张贤亮很是惊恐,他才解除政治枷锁不久,不能因此而中断在美国的旅行,更不能让人误会他的爱国立场。<br> 刚好此时“国际写作计划”结束,他便跟聂华苓说要在结束仪式上讲个话,他要澄清立场,表明态度,他要避免回不去。于是,在聂华苓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举行的告别酒会上,张贤亮发表了一个“爱国主义声明”。并让总部在纽约的《侨报》刊登出来,意思无非是向当局表明他不会叛逃。<br> 关于这个“声明”的内容,我是在张贤亮回到宁夏银川后,在作协举办的报告会上听他亲口讲的,尽管之前已有耳闻。那天在银川交际处的大会议室里,他先讲自己第一次到美国的印象,关于美国人的礼仪态度,关于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关于从来都以世界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美国文化。那个年头没人出过国门,也没有互联网与自媒体;也许只有今天金三统治下的朝鲜人,能够准确描述那时候美利坚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张贤亮侃侃而谈,他讲了很多,很细,非常感性。今天我才知道,他印象中的美国几乎就是“村儿”爱荷华。<br> 最后话锋一转,谈到他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他在作家工作坊聂华苓告别酒会上的郑重声明。他说,他在小说里想要表达的思想,就像投向幽深山谷的一块石头,也许永远也听不到回声;也许要等很久、很久,方有些许微弱的声音传来。大意如此,原话记不得了。2014年贤亮先生因肺癌鹤驭西去。我猜他到临了时,也未必会听到他期待一生的历史回声。<br> 2008年爱荷华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第三座文学之城(City of Literature)。 村儿里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以色列作家和一位巴勒斯坦作家初次见面时,曾互掷酒杯对骂;三个月后分手时,两个人竟抱头痛哭。<br> 爱大的“作家工作坊”紧挨爱荷华河的东岸。我乘车路过那里时,并不知道它就在近旁。也没有去找过聂华苓、保罗夫妇在山上的“鹿苑”和碧蓝的克拉威尔水库,那里是“国际写作计划”的诞生地,还有一条聂华苓和保罗坐过的小船。但地图上我没找到克拉威尔水库的标记。(未完待续) 1965年,聂华苓与保罗在爱荷华大学创办了“作家写作坊”,坐落在美丽的爱荷华河畔。1967年改名为“国际写作计划”。 每年秋季各国作家应邀来的这里,其中不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波兰裔美籍作家米沃什,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莫言等。 爱荷华大学有90座主要建筑,大都是希腊复兴式和现代风格,有的出于著名设计师之手。这是文理学院。 红墙是爱荷华大学的传统标志色。这是化学大楼。 化学大楼正门。 自然历史博物馆后面。 自然历史博物馆前门。 招生办公室大楼。 英语哲学大楼。 国际水文与工程研究所。 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系统藏书超过五百万本,全美藏书量排第九。这是8个图书馆之一的波美兰兹商业图书馆。 爱荷华大学医学研究中心。 药学院旧大楼,多多的实验室就在这里。 <h3>参观实验室。多多参与的研究项目有8个实验室。但不允许拍照。</h3> 药学院新大楼,已交付使用。 <h3>药学院新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还没有挪过来。</h3> <h3>著名的爱荷华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也是卡佛医学院。已经连续17年被评为全美的最佳医院。</h3> <h3>波浪形墙体,大约有8-10个波浪,每一个“浪花”就是一个医学科目的楼层。楼顶有两个直升机停机坪。</h3> 教学医院内景,电梯口。 医院接诊处,有联系医生的自助电话。 <h3>医院、医学院的专家、教授介绍。</h3> <h3>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及获奖团队、个人照片。</h3> 发现一个“中国科学院”颁给的奖项。 <h3>获奖的100名医院护士。爱荷华大学有好几家医院,包括儿童医院、退伍军人医院、急救中心等等。</h3> 仨子女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就诊。 医院病患休息处一隅。 <h3>医院、医学院的运动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