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从1968年到1978年216名知青先后来到苏溪这片热土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下放苏溪知青主要来自818厂、小龙钨矿厂职工子女和上海城市青年,还有少部分来自泰和县城、马市圩镇。1970-1971年分别在横塘村、芫背村、模山村、下彭村、雷冈村、高溪村塘登建立知青班安置下乡青年,1974年4月建立了上宏知青队,1975年5月建立了梅陂知青队,1976年建立了三居仚口知青队,上宏知青队安置对象为小龙钨矿职工子女,三居仚口知青队和高溪梅陂知青队安置对象为818厂职工子女,其中人数最多最集中的为梅陂知青队,共分为两批,第一批为75年5月7月,第二批为l0月25曰。为了安置梅陂知青队,在高溪岱头设立了知青点,髙溪大队划出土地35亩,其中水田20亩,用于知青队劳动生产,知青队共分四个班,共有58人。<div> </div>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也感恩广大知青为苏溪发展奉献的青春热血,更寄望传承接力“为国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执着进取”知青精神,苏溪镇在高溪村岱头结合“知青与三线文化”打造了“知青馆”,并以此作为干部的“初心教育基地”。而把“知青与三线文化”融合,正因为知青与苏溪,与818之间的不解情缘。<div> 当年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1200多名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离开大都市来到泰和庆江化工厂支援三线建设。他们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大山里为祖国的国防工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严守国家机密,工厂对外只有一个邮箱代号818,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个神秘的工厂是做什么的。把这个地方叫做818。当年下放在岱头的知青全部来自818厂职工子女,随着返城潮的开始,大部分下发知青重新安置到818厂,继续铸就三线工业辉煌。<br></div><div> 展馆由当年知青借宿的民居改造而成,未经过多修饰,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貌。展馆共分为五个部分:知青简介、精神传承、支农记忆、818之家、知青宿舍。</div> 展厅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一副“锦绣河山留青春,峥嵘岁月显芳华”对联,道出了多少知青难忘的岁月。 展厅左右墙以展板和展柜形式布局,介绍了苏溪知青历史,感谢818插队知青以及818厂易大哥、徐涛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物件。 一枚毛主席纪念章,一张泛黄的老邮票,一本耳熟能详的毛主席语录,一张庆化厂电影票,一本本鲜艳的奖状,是否把你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传承“为国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执着进取”知青精神,是我们建馆的初衷。 更因为苏溪知青与818厂不解情缘,以及这个三线军工厂为当地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更想给所有“818人”一个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艰苦的环境锻炼了知青们不怕苦、不怕难,执着进取的宝贵精神品质。 支农记忆,当年用过的农具,是否让大家想起了如火如荼的大生产场景。 而今的岱头,已是旧貌换新颜,看不到破烂的房子,没有泥泞的道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菜,为苏溪乡村旅游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爽的院落,整洁的巷道,香樟环绕,现在的岱头人家仿佛住在公园里。 2019年苏溪镇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岱头人居环境,打造岱头“知青文化”特色点,同时不破坏农村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围栏上一排排盐菜和萝卜干,是否把你带回当年的记忆,如今生活富裕起来的岱头人,自家种的绿色食品可成了餐桌上最抢手的好菜。 感谢在外乡贤对岱头特色点的大力支持,建设的乡贤馆暨成为聚贤纳才的宝地,更成了村民的活动场所。 一排排的文化景观墙,映衬了岱头人丰足的文化生活。 梅陂的水依然清澈见底,当年知青们梅陂救人、抢抓农业生产的故事在苏溪口口相传,就像这梅乌江的水将永润苏溪人的心田。 徐涛姐问我知青馆何时开馆,一定记得告知她。我想说:“春暖花开了,你们来时即是开馆之日。”<div> 谨以此馆献给所有为苏溪奉献过的知青和818人,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话初心。苏溪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