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安”

花儿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提到“安”,人们马上可以想到“安全”一词。“安”有外在的物质与身体上的含义,同时也有心中所“安”之意。不同的心“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心“安”别具一格,甚至孤僻乖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群体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孕育出多少优秀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拥有内心的追求。这种追求,融于文人高妙的诗文当中。心成高格,诗文自成高格;品文人的作品,同时也是品文人的内心。而文人之心,心“安”为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能真正做到心“安”的文人的确不多。因为真正的心“安”来自于内心的诉求与解脱,而非来自出世入世之间的摇摆。太白诗仙飘逸洒脱,“安能摧眉折腰权贵”,解放了自己的内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唱出内心真正的安适与超脱;“千里快哉风”一句诗词,好似吹来苏东坡千年前心中云开雾散,看透尘世的笑声。正是由于他们寻得了内心的诉求,真正做到心“安”,才最终超脱于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心“安”并非无缘无故。心“安”的动力来自对内心信念的坚守。“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才高于世。在好友山涛、阮籍等人被迫与司马氏合作之时,嵇康坚持自己的自由生活,隐居于山林。这种与主流士大夫思想对抗的勇气,来自嵇康纯净明朗的内心,也来自他对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的内心价值观的坚守。正是源于对心中信念的坚守,历史记住了嵇康;记住了他那篇感人至深、倾诉肺腑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记住了他临行之前的从容淡定,以及他那一曲千年以前便成绝唱的《广陵散》。选择了心“安”,失去了年华正好的生命,但他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阳明说:“我心光明。”心“安”难以造就,一旦达到,便可提高自己的内心境界。从而具备一双慧眼,看透世间的白云苍狗。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定能获得内心的领悟,寻到自己内心的归宿。而这种归宿,本身也使人迈入了人生的更高境界,使人的胸襟更加开阔,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更加透彻深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诚然,可以肯定的是,做到心“安”,生活一定会很快乐,自由。今天的我们也当以古为鉴,汲取古人思想的养分。顺从自己的内心,安于宿愿,学会让自己活得更加潇洒。</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文人的心“安”,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境界。</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儒曼&nbsp;&nbsp;写于2018年9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