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羊群、蓝天、雪山、森林、草原,大自然为军马人勾绘出一幅壮美画卷。 这就是曾经的军马生产基地——伊吾军马场。<br> 这就是军马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br> <br> 伊吾军马场地处哈密、伊吾、巴里坤三地交界处。50年代已有雏形,人员108个。1961年由总后勤部接管,根据当时形势,军委提出“团以下部队骡马化”,制订了伊吾军马场以养马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由此开启了军马场生产建设的篇章。总部为军马场划拨土地120万亩,巴里坤最优质的草原80多万亩,随后国家又给划拨天然森林5.4万亩(周总理批准)为养育军马建起一道绿色屏障。 建场初期,伊吾军马厂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资人员匮乏。地处“六月飞雪,八月霜”的高寒山区,人们住地窝子、挖冰取水、砍柴取暖,这一状况亟待改善。在总后领导下,军马场各项工作并举,有序推进。总部在全国各地选派军人、干部、知识分子、各大中专院校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地支边青年千余人,之后又在北京,乌鲁木齐招来大批知识青年,286部队也调来参战。至此,一批又一批人才陆续来场。这些人员的到来,给军马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支有文化、不怕苦、奋发向上的养马队伍活跃在军马场事业各条战线上。 物资供应由军需部门直接划拨。各种加工机械、机床、汽车、拖拉机、收割机等生产工具140多台。生活用品包括抗美援朝回收的旧衣服、鞋帽也陆续运来马场。为马场生产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军马战线,场里组建军马兽医科,下设生产连队,拥有生产马群60多个,每个连队配有畜牧兽医为马群服务。马匹管理以群组为主,放牧与补饲,小群固定与选种选配,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在严寒的牧场上,牧工日夜轮班,人不离群,群不离人。蓄群草料由连队储备,每到春耕、播种、收割、储运农忙季节,全场呈现干部职工家属齐上阵,为保国防养军马的热潮,为完成秋收储运任务,人们个个争光,有的甚至瞒报身孕,亦然照常出工。有一运草车行至半道,有位女工临产,只好就地路边生下儿子。这家姓马,即取名马路生。 科学的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所生产的伊吾马除体型达标外,在大群、粗饲、高寒条件下繁殖成活率达93%以上,伊吾马经验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全国提供军需民用马近3万匹,这在军马生产史上创造了奇迹。对此,《解放军报》曾详尽报道了伊吾场这个军马生产基地是如何在恶劣气候环境下为军队养育军马的,军马战士的主观能动性是如何得以充分释放的——这些宝贵经验为全军马场所推广。 教育卫生事业亦很出色。军马场生产连队点多线长,职工居住分散,距场部最远的九队大约100多公里,职工的孩子无处读书。场里因地制宜,在连队就地办学,没有教室,他们有木头扣起房顶,墙壁糊上泥巴做教室。教师采取复式教学。至70年代,全场建小学八所,中学两所,师生上千人。师资雄厚,教师多从受高等教育人中选拔,他们爱岗敬业,坚持“教书育人”不动摇。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年,马场学校考取大学的有30多人,在哈密名列前茅。至2001年,军马场移交自治区前,全厂职工子女(马二代,马三代),受高等教育的达300多人。他们中不乏有上清华、读博士、当军官、医生、教师、商贸的各类人才走上社会。可以骄傲地说,伊吾军马厂不仅是养育军马的生产基地,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的摇篮。<div> 卫生事业也小具规模,所建的职工医院有80张床位,16个连队配有医生、卫生员,解决了职工就医难的问题。</div> 基本建设,以基建队为主力,286部队也参与其中,挖管道、盖住宅、建医院,学校、场区很快有了改观。职工破冰取水改用了自来水,地窝子悄悄离开。场部相继建起了修理厂、粮油加工厂、汽车队、商店、招待所等各类服务设施陆续完备。<br> 管理机构门类齐全,行政单位28个,各部门职能覆盖全场。至60年代末,场区各项建设已具规模。一个军队管理的生产基地形成一座新型的小镇,镶嵌在草原上。这是军马人共有的家园。<br> 70年代,军马场步入辉煌期,各项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年马匹存栏六千多匹。80年代中叶,随着军队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需要军马的数量少了,伊吾军马场各项生产建设也随之转型。各项费用由军费支出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军马场人节衣缩食谋发展,全场从场长、书记到每个职工,每人每月只发50元生活费,自筹资金,在山北建畜牧业经济区,发展养羊、牛、马、鹿,达三万多头只,蓄群实行承包制,责任到人,全军劳模阿不力尕孜承包的羊群繁殖力达120%。 70年代,军马场步入辉煌期,各项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年马匹存栏达6000多匹。至80年代中叶,随着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军马需要的数量少了,伊吾军马场生产建设亦随之转型。各项费用由军费支出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军马场人节衣缩食谋发展,全场上下,从场长、书记到每个职工,每人每月只发50元生活费,自筹资金在山北建畜牧业经济区,发展养羊、牛、马、鹿,达三万多头只。蓄群实行承包责任制,责任到人,全军劳模阿不力尕孜承包的羊群繁殖成活率达120%多。 火石泉经济作物区,建脱水厂、地毯厂、种啤酒花、葡萄、棉花、瓜果大棚等。 哈密建工商服务区,建天马饭店一座,下设商场、旅馆、食品厂,木器厂均取得较好效益。在七五期间,三个经济区效益呈增长态势,天马饭店四年收回全部投资。 军马场旅游资源丰富。夏季绿草如茵,松涛飒飒,游人如织。冬季银装素裹,一片洁白,可滑冰、滑雪、游乐。鸣沙山沙鸣之大,为全国四大鸣沙之首,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但由于形势的需要,于2001年军马场移交地方管辖。随后予以拆解。<br> 至此,伊吾军马厂不存在了,“马场就是我的家……没了……”而我国的军马站线,为保国防养军马的牧马人有几人知晓?他们没有索取,只是默默的以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记得有36.96元,42.32元月标准),超负荷的工作维持家庭生活,人口多、有缺口的就种洋芋蛋,挖苦苦菜,椒蒿弥补。他们为国养马,任劳任怨,在边远的山区,广袤的牧场上,傲霜雪、战严寒,长年累月与马相拌,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军马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与“两弹一星”人的付出何以论述。有人感言“同样伟大”,这话真实公道。<br> 军马人因饱经风霜而自诺,因艰辛付出而多彩。<br> 伊吾军马场精神永存!<br>